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高考时一定要细心细心再细心,永远不要以粗心为借口原谅自己。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仅供大家参考!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第一部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A0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伶俜(pīn) 酝酿(niàng) 脑髓(suǐ) 余勇可贾(gǔ)
B.薰(xùn)菌 夹(jiá)缝 凝睇(dì) 夙(sù)兴夜寐
C.悲怆(chuàng) 晕(yùn)车 蹩(bié)脚 鹬(yù)蚌相争
D.煞(shā)尾 延宕(dàng) 栏楯(shǔn) 靡(mí)靡之音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A项,伶俜(pīng);B项,薰(xūn)菌;D项,靡(mǐ)靡之音。
【思路点拨】如何掌握多音字的读音:①学习多音字时,一定要把字音和它所组成的词语结合起来去认识和记忆,这样才能达到准确无误。 ②有些多音字在读音上是有规律的,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发现,注意总结。③有一种好的方法可以借鉴,在平时的学习中对于一些比较难的多音字结合所学课文中的词语单个击破。把每单元出现在课文中的多音字组成的词语积累在已建立的多音字本,利用早读时间和课前预备找朗读能力强的学生带读已积累的多音字,边读便书空字音,天长日久,掌握多音字能力在逐步提高。
【题文】B0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战栗 联袂 连篇累椟 家有敝帚,享之千金
B.喋血 震慑 鞠躬尽瘁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C.绻缩 缔造 蕙质兰心 涸泽而渔,焚林而猎
D.匏樽 喧阗 插科打诨 失之东隅,收之桑萸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连篇累牍;C 蜷缩;D收之桑榆
【思路点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①从字音上区别,②要从字形上区别,③从字义上区别。总之,区分形近字,一定要从音形义等方面入手。我们遇到形近字时要多用眼睛观察分辨,多动脑子去思考分析,我们就有可能避免形近字相混的错误。
【题文】D0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 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习,而且一生都不会被 。
②庭院花香袭人,储藏仿若仙境。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 地躺在摇椅上看《中庸》。见我们进来,他微笑着起身,动作 。
A.悲哀 摧毁 泰然自若 轻盈 B. 悲悯 摧残 泰然自若 轻捷
C.悲哀 摧残 气定神闲 轻盈 D. 悲悯 摧毁 气定神闲 轻捷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①悲哀:伤心;悲悯:哀怜,怜悯。根据后面一句话的内容可知,蕾切尔·卡森对这个世界既感到悲伤,更充满怜悯,故选填“悲悯”更恰当。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句中有“一生”这一状语,选填“摧毁”更符合情理。②气定神闲:心气平静,神情悠闲;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句子侧重表现老者看书时悠然的情态,故选用“气定神闲”恰当。轻捷:轻松敏捷;轻盈:多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也形容声音、节奏轻松。考虑对象是男性老者,故选用“轻捷”更恰当。答案应选D项。
【思路点拨】词义辨析就是找出词语的不同之处,首先找出词中不同语素,然后利用组词的方式将词语进一步解释,找出两者之间的区别,参考具体的语言环境选择正确的答案。
【题文】E0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自艺术体系建立以来,将歌曲的艺术性与可听性结合在一起,一直是词曲作家们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标以及检验歌曲创作是否成功的一条重要标准。
B.位于荆州的江陵换流站一端连着三峡电站,一端则通过长达941公里的直流输电线路,将电输送到惠州的鹅城换流站,有效缓解了广东用电压力。
C.虽然蔡元培在担任北大校长时提出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原则没有被明确定为校训,但是对之后北大较长时间的办学发挥了重要作用。
D.我国已有近30座城市建成地铁,北京已成为全球最繁忙的地铁之一,国际地铁系统的发展历史表明,地铁快速发展期也是地铁火灾事故高发期。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一面对两面,将“是否”删去;C语序不当,应将“虽然”放到“没有”之前;D搭配不当,可在“北京”后加“地铁”。
【思路点拨】病句的辨析有以下几个技巧:①感审读法。在审读的过程中,从语言的感性认识上察觉语句是否有毛病。如果觉得句子别扭,就在做分析比较,从而找到语病之所在。但是要注意的是运用这种做题方法,一定要胆大心细。胆大我认为是大胆的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心细就是要有仔细分析和查找语病的耐心。②筋脉梳理法。所谓筋脉梳理法,就是划分句子成分法。先理出句子的主干(主语、谓语、宾语),这时我们就要检查主干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或残缺等错误;再清理句子枝叶(定语、状语、补语)仔细审查修饰成分内部是否有毛病以及写中心语的搭配是否得当。③逻辑分析法。有的句子在语法上不存在错误,但是在逻辑上却存在毛病,这是我们就应该注意从概念、判断和推理等多个侧面进行分析。④造句类比法。有的句子是否有语病,从语法、事理等方面不好断定,一时拿不定主意,这时仿照原句的结构造一个常用的句子,经过分析比较,从而确定该句是否语病。⑤规律标识法。绝大部分病句都有一个或几个标志性词语或者敏感部位。其中我在高中实习期间发现考卷中总能出现“能否”、“是否”一些词语但后部总是以肯定或否定单独出现这就形成了语病。这就是“双面对一面”,还有就是在数字减少是出现“几分之几倍”等。
【题文】L0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孟子·离娄上》:“天下溺,援之以道;嫂溺,援之以手。”意思是,如果嫂嫂掉进水里了,可以用手去救;但如果天下人陷于困境,用手是起不到作用的,应该用“道”去救。
B.《红楼梦》中,两个婆子怠慢了尤氏,周瑞家的得知后,告诉了王熙凤,又传人把两个婆子绑来关到马圈里。第二天,邢夫人当众人的面要王熙凤放人,尤氏又怪王熙凤多事,王夫人也说该放了婆子,凤姐气得灰心落泪。
C.鲁迅的小说《端午节》的主人公方玄绰表面上是新式文人,天天捧着《尝试集》咿咿唔唔,但骨子里浅薄、市侩,其实是个披着新衣的旧式文人。他在家里是坐吃等伺候的“家长”,在社会上是袖后旁观、静观其变的“看客”。
D.加西亚·马尔克斯是20世纪哥伦比亚魔幻现实主义作家,因长篇小说风格独特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叙事平淡但暗流涌动,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运用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笔调行文。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级(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他的长篇小说《百年孤独》运用异想天开、汪洋恣肆的笔调行文,短篇小说《礼拜二午睡时刻》叙事平淡但暗流涌动。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我们要做到熟悉考纲限定必读的名著,了解全书的情节梗概和结构特点,理解主要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把握全书的主题思想和语言风格;精读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章节,做到点面结合。
【题文】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题文】M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
说“风土”
李传军
风和土,本是自然事物,一属天气现象,一属地质资源。风和土就像水和阳光一样本来都是自然现象,虽然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有巨大的影响,但它们并非人类生产生活的本身,然而在中国古代典籍中,风土合称,即人类社会生活的代称,很早就成为社会惯习,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探究的现象。
其实,早在殷商甲骨文资料中,就透露出“风”这一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甲骨文合集》14294版四方风刻辞及14295版对四方风与四时祭祀关系的释文就反映了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的认识,这种认识构成了殷人独立的标准时间体系,成为殷人制历的重要依据。《合集》12945版的记载里,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禘祭,向四方风神祈祷,预卜一年四季的气候与收成的。在这里,四方风已经与四季这一岁时观念密切相关,且对与民众和国家经济生活密切相关的粮食收成有重大影响。反过来说,正是由于四方风对四季收成存在着重要的影响,它才成为象征季节的岁时刻度为国家所重视,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按照岁时、风候来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生活。
土地是人们的繁衍生息之所,是人类一切生活赖以存在的基础,更是人类所有民俗活动展开的舞台。土地山川,滋养万物,但土地因地域不同而质地有别,其物产也不一样,无论是个体生命,还是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不同的土地塑造出不同区域人的独特性格,产生了像《管子·水地篇》所说的诸如美、恶、贤、不肖、愚、俊的品性和贪麤好勇、轻果而贼、愚疾而垢等性格差异。
中国古代的学者,早就深刻认识到风土中的文化因素,东汉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序》里也注意到“风土”与“风俗”这对概念里所包含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生活的有机统一,他说:“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水泉有美恶,草木有刚柔也。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故言语歌讴异声,鼓舞动作殊形,或直或邪,或善或谣也。”
风土是因大气与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而这种现象又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风土表现出极强的人文特性。风土的重要特征是具有地域性。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即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总和。自然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也处处在适应和反映着环境的特征,在这样的过程中便逐渐形成了特定地域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因此,风土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产物。“自然”是相对人而言的,人与自然的亲近程度、融合程度,决定了风土色彩的浓淡。“自然”中没有了人,也就谈不上会有风土人情。一定地域的自然与人文相互影响,互为条件,从而构成了风土。风土是特定区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是人类生活习俗中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最紧密、最稳定的部分。
(本文有删改)
6.关于“风土”,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中国古代典籍中,人们习惯将风土合称来代称人类社会活动。根据殷商甲骨文资料可知,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
B.风土之所以具有极强的人文特征,是因为大气和大地相互作用而在一定地域产生的自然现象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并由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组成,一个地方就有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和风俗习惯。
D.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某地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越融洽,风土色彩就越浓。
【知识点】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A“商代最早将风土合称”于文无据。文中谈及殷商甲骨文资料,是为了说明风与人类社会生活的关系。C“风土就是指一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一句以全概偏。原文为“一个地方的风土主要指的就是这个地方的气候和风俗”。D风土色彩的浓淡取决于人与自然的亲近、融合程度,而不取决于人与人的亲近、融合程度。
【思路点拨】论述类文章往往围绕某一新知识、新理论展开,因此文中出现贯穿全篇的重要概念(词语)也就顺理成章了。通读全文后,要对该词语(概念)的内涵、外延准确把握,与原文有关语句逐项比对备选项,以免出现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范围失当等问题。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甲骨文合集》14294版和14295版记载,商朝人对分至四节及其对应物候现象有所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
B. 《甲骨文合集》14295版记载了商王举行禘祭的场面。由这处记载可见,当时人们已认识到四方风与四季、粮食收成的关系。
C. 《管子·水地篇》反映出一方土地养育一方人民的思想,在管仲看来,人们的品性、性格不同与生活地域不同有关。
D.东汉学才应劭在《风俗通义序》中阐述了自己对“风”“俗”的理解,并指出不同的“风”会使人们形成不同的“俗”。
【知识点】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A“记载”一说不准确,原文用的是“反映”一词;且“把这一认识作为制历的重要依据”是作者的观点,而非《甲骨文合集》14294版和14295版反映的信息。B“商王举行禘祭的场面”理解错误,应是“占卜者代商王实行禘祭”。C文章提到《管子·水地篇》,只是言及管仲所说的人的各种品性和性格,选项中信息属强拉关系,无中生有。
【思路点拨】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联系全文作者的基本倾向性,检查选项的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注意选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本来属于天气现象,“土”本来属于地质资源,它们不是人类生产生活本身,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
B.殷人把四方风作为象征季节岁时刻度,把岁时、风候作为安排国家祭典、农业生产乃至国家政令、军事活动的重要根据。
C.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之所,但不同地域的土地质地、物产有别,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
D.风土是一定地域的自然和人文相互作用的结果,体现了该地域文化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了生活习俗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是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C 解析:“有的土地适合个体生命发展,有的土地适合家庭族群发展”曲解文意,文章只是说个体生命、家庭族群乃至国家的存在和发展都离不开土地。
【思路点拨】解答时要注意:①要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②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
【题文】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
【题文】J0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陈谨斋家传
姚鼐
陈谨斋讳志鋐,字纯候。休宁有陈村,在县治西南山谷之间,俗尚淳朴,陈氏世居之。谨斋之曾祖仁琦,以孝悌称,为乡饮宾①。其子耀然、孙世墱,皆敦厚不欺为长者。世墱又为乡饮宾,仅一子志鋐,守其家法尤谨,故自号曰谨斋也。
谨斋以行贾往来江上,或居吴,或居六合、江浦。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既去而守其货者,果失利,其明智绝人如此。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姊亡,尽力上请获旌其节。在里则岁以米平,建陈氏宗祠,置祀田②,设为条制甚备;倡修邑乡贤祠③。其村南有巨溪,越溪道达婺源,而溪涨则阻为人患。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在六合、江浦,遇公事所能为者,必以身先,如其在休宁焉。
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人或欺许之,夷然未尝较也。人或频以事求索之,辄应,未尝厌也。暇则以忠谨之道,训其家人,而未尝言人之过。少时,遇一术者为言:君某岁当少裕,某岁大裕,及他事成毁,后皆奇验。又言君当五十三岁死矣!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然寿七十八乃没,人谓其修善延也。既没,而其家不失长者风,谨斋之教也。
谨斋子四人:有灏、文龙、有泗,皆笃谨为善人,皆先人卒;惟幼子有涵送其终,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
姚鼐曰:谨斋生平皆庸行,无奇诡足骇人者;然至今人我称之者,以其诚也。夫使乡里常多善人,则天下之治,无可优矣。如谨斋者,曷可少哉!曷可少哉!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有删改)
[注]①乡饮宾:乡饮酒礼的宾介。按周制,乡饮酒礼举乡里处士之贤者为“宾”,次为“介”。其后历代相沿,名称不尽相同。②祀田:以田租收入供祭祀用的田。③贤祠:供奉先贤的祠堂。
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其明智绝人如此 绝:超过
B.尽力主请获旌其节 旌:表彰
C.设为条制甚备 备:完备
D.及他事成毁 毁:诽谤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D 解析:毁:失败。
【思路点拨】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采用逐词逐句排除的方法答题虽然可行,但费时太多,不可取。在大致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推断其义,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陈谨斋有“长者”之风的一组是(3分)
①守其家法尤谨②所居货尝大利矣,而辄舍去之③。而内事亲孝,养寡姊甚厚④谨斋为造舟设义渡,置田以供其费⑤故谨斋至五十,即归卧陈村不出以待终⑥时年五十矣,而以尽礼致毁有称
A.①③④ B.①③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C级(表达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A 解析:“长者”指的是有德行的人,“‘长者’之风”指的就是高尚德行。①写陈谨斋遵家法,体现了他谨严的品德;②写陈谨斋舍弃货物离去,表现其善于经商,不能体现其“长者”之风;③写陈谨斋孝敬父母,奉养姐姐,体现了他孝悌的品德;④写陈谨斋义务为陈村人摆渡,体现了他慷慨助人的品德;⑤写陈谨斋回陈村等待死期,不能体现其“长者”之风;⑥是写陈谨斋有涵。故答案应选A项。
【思路点拨】这类考题的考查经常以多角度提问的方式,要求考生作出较为全面的内容归纳和概括。正确解答这类题,需仔细阅读全文,比较准确全面地把握文章。然后,看题目要求的答题范围是“局部内容”还是“整体内容”——如是前者,需要将选项跟原文中的有关内容进行对照,以避免错论;如是后者,则需要遗漏细节,因为细节对于答案的正确与否,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村民俗淳朴,陈谨斋的祖上几辈人都是贤良之人。这些因素对陈谨斋的高尚品性的形成不无影响。
B.陈谨斋经商时,有时会居住在六合、江浦,他同情当地百姓的生活,遇到力所能及的事会率先去做。
C.陈谨斋受人欺骗也不计较,不拒绝帮助多次求他办事的人。由此可见,他是一个性格温和敦厚的人。
D.文末姚鼐对陈谨斋的评价先抑后扬。先指出他一生没有突出的成就,再称颂他为人坦诚、德行高尚。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对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B 解析:“他同情当地百姓的生活”无中生有;且“力所能及的事”与原文不符,原文指的是力所能及的“公事”。
【思路点拨】这类题一般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选项按原文顺序,依次对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其中一个错误项的错误设置有隐蔽性和迷惑性,它往往在大体正确的前提下设置一些与原文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不符的内容、词语。做题时要仔细推敲,认真比对。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自奉甚简陋,而济人则无所惜。(3分)
(2)有涵之子兆麒,从姚鼐学为文,尝为鼐述谨斋之行。(4分)
(3)如谨斋者,曷可少哉!(2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能力层次为B级(理解)。
【答案和解析】答案:(1)陈谨斋供养自已十分简单,但是接济他人却毫不吝惜。
(2)陈有涵的儿子陈兆麟,跟随姚鼐学习写文章,曾经向姚鼐讲述陈谨斋的事迹。
(3)像陈谨斋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缺少呢!
解析:(1)“济”“惜”“自奉”各1分;
(2)“从”“为”“为”“ 行” 各1分;
(3) “如……者”,“曷”各1分。
【思路点拨】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方法:①要在语境中理解句子。无论何种句子,都不能脱离语境去理解,要注意作者的基本观点和感情倾向。要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②要注意词类活用、通假字这些文言现象,对这些文言现象的正确理解和把握,是翻译好文言文语句的前提。③对句子中难懂的地方,不能采取忽略或笼统翻译的办法去逃避,而应该前后推导,认真理解。④要善于调动已学知识进行比较,辨析异同。特别是对一词多义、古代文化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把握文言词语在句子中的具体用法和含义。
【参考译文】
陈谨斋,名叫志鋐,字纯候。休宁有个陈村,在县城西南的山谷之间,当地人崇尚淳朴之风,陈氏家族世世代代居住在那里。陈谨斋的曾祖陈仁琦,凭借孝悌出名,是乡饮宾,陈仁琦的儿子陈耀然、孙子陈世墱,都是敦厚老实有德行的人。陈世墱也做了乡饮宾,陈世墱只有一个儿子陈志鋐,陈志鋐遵守家中的规矩更加谨慎,因此自号“谨斋”。
陈谨斋因经商往来于江上,有时候居住在吴地,有时候居住在六合或江浦。自已占有的货物曾经有套利润可赚,但是他总是舍弃离开,他离去后,那些守着他的货物的人果然损失了利益,他聪明过人就像这样。他在家里侍奉父母十分孝顺,奉养成了寡妇的姐姐特别优厚。姐姐去世后,他又竭力向上请示,使姐姐的节操获得表彰。在乡里,每年都用平价出售大米,修建了陈氏宗祠,还置办了祀田,并订立了较为完备的条规制度;倡议在乡邑修建贤祠。村子的南面有条大溪,跨过大溪就能取道到达婺源,但是溪水一涨就成为阻碍人们行走的障碍。陈谨斋为人们制造了船义务为大家摆渡,并置办田地来提供摆渡的费用。在六合、江浦,凡是遇到公事并能办得到的,陈谨斋一定带头去做,就好像在休宁的家乡一样。
陈谨斋供养自已十分简单,但是接济他人却毫不吝惜。有人欺骗了他,他非常坦然不曾跟他们计较。有人频繁地求他办事,他总是答应,不曾厌烦。在空闲之余用忠谨之道,教育他的家人,然而不曾谈论他人的过失。年轻的时候,曾经遇到一个算命的人,告诉他说:你在某年会发点小财,在某年会发大财,以及其他事的成与败,后来都得到神奇的验证。又说你会在五十三岁的时候去世!因此陈谨斋到五二岁的时候就回到陈村闭门不出等待终老。然而陈谨斋活到七十八岁才去世,人们都说是他修养行善使寿命延长了。陈谨斋去世之后,他的家风仍然不失贤者风范,这是陈谨斋教育的结果。
陈谨斋有四个儿子:有灏、文龙、有泗,他们都纯厚谨慎是有德行的人,但是都比陈谨斋去世得早;只有他的小儿子陈有涵给他送终,陈有涵当时五十岁了,因为尽孝道,在为父亲守丧其间伤害了自已的身体,被人们称颂。陈有涵的儿子陈兆麟,跟随姚鼐学习写文章,曾经向姚鼐讲述陈谨斋的事迹。
姚鼐说:陈谨斋一生都很平常,没做出足以让人惊骇的奇特事情;但是至今人们大多称赞他的原因,是因为他坦诚,假使乡里常常增加一些有德行的人,那么天下的太平就可以不用担心了。像陈谨斋这样的人,怎么可以缺少呢!看么可以缺少呢!
13.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画线的部分断句,(限断6处)(3分)
儒者或言文章吟咏非女子所宜,余以为不然。使其言不当于义,不明于理,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能以辞文之,天下之善也。言而为天下善,于男子宜也,于女子亦宜也。
(选自姚鼐《惜抱轩文集·郑太孺人六十岁序》)
【知识点】本本题考查考生文言阅读与断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运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解析:苟为炫耀廷欺,虽男子为之可乎?不可也,明于理,当于义矣,不能以辞文之,一人之善也。
【思路点拨】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1)弄通文意断句。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阅读全文,了解文意,这是断句的先决条件,如果想当然地断下去,就容易发生错断。通读全文,搞清属于什么文体,写了什么内容,想表达什么意思。要注意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的特点,应抓住几个关键的字词翻译,以理解文段大意。(2)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言”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3)借助文言虚词断句。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
【参考译文】
有儒者说写文章不是女子应该做的事,我认为这一说法不对。假使言论不合乎道义,不能阐明道理,假使是为了炫耀欺骗,即使是男子写的就可以吗?不可以啊。阐明道理了,合乎道义了,但不能用文辞表达出来,只是对一个人有好处;能用文辞表达出来,就对天下人有好处。写文章使天下人获得好处,男子可以,女子也可以。
【题文】K0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好事近
魏夫人①
雨后晓寒轻,花外早莺啼歇。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
不堪西望去程赊,离肠万回结。不似海棠阴下,按②《凉州》时节。
[注] ①魏夫人:北宋女词人,襄阳人。②按:弹奏。
(1)请从情一景关系的角度赏析“愁听隔溪残漏,正一声凄咽”。(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这两句融情于景(或“移情于景”),情景交融。(2分)词人愁肠满腹,在其听来,隔溪残漏传来的声响就好像人发出的一声悲凄的哽咽声。(1分)通过描写悲凄的残漏声,突出了词人愁绪深重。(1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第一步先分析诗歌前几联的内容,可以从表达方式(描写、抒情、议论)上考虑,答题可以遵循这样一个思路:此诗运用什么表达方式写出了什么。第二步答表现手法,因为这类诗歌的特殊性——以景结句,往往可以直接答情与景之间的关系,比如融情于景,情含景中,景中寓情,情景交融等。第三步分析表达效果:可以先从抒情角度来写,比如答到这类话语——此诗抒情含蓄而委婉;再从这样写的最终效果来分析,可以按这样思路来答——这样写能引起读者联想,达到回味无穷的效果。
(2)下阕表达了词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的能力, 能力层次为D(鉴赏评价)。
【答案和解析】答案:表达了词人对离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和对往昔生活的怀念之情。(2分)离人相距甚远,词人向西遥望,寄托相思之情。(1分)盼归而不得,词人又回想起过去与他在海棠阴下弹奏《凉州》曲的幸福时光,在心理上聊作慰藉。(1分)
解析:先抓住诗中直接表明情感的词语“愁”“不堪”“离肠”;再就是抓住诗歌中的带有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残”“凄咽”;最后分析概括,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鉴赏古代诗歌作者情感,有下面几项逐项落实。①理解词句的意思。要牢固地树立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词义的观念;②把握诗歌的结构层次。一首诗多半是有几层意思组合而成的,即使是绝句、律诗这样的短诗,我们仍可以将其分成几个层次(一般是两句一个层次),分解以后再进行综合,就容易准确地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情感。分层后,还应琢磨一下层与层之间诗意是如何转换的,即如何过渡衔接的;③掌握诗歌常用的修辞方法和表达技巧;④体味诗歌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情感。
【诗词赏析】
这首词围绕“愁听残漏”这一生活细节,展现了幽闺梦醒的思妇怀念远人的绵绵愁思和万转离肠。词的上片由写景到写人,下片着重表现思妇的心理活动。整首词熔抒情、叙事于一炉,用笔直中有曲。
上片起首两句为景语,既点明初春时节、夜雨过后的节令、时间,又描绘出一派略带寒意、莺倦停啼的清寂气氛,为主人公布置了一个与情怀恰相契合的环境。“愁听”反接“早莺啼歇”,说明思妇醒来很早,因为她已经听过了早莺的歌唱,也许她的愁肠曾和着淅沥的夜雨声一起颤抖。天刚破晓,她就起身独坐,隔溪传来夜尽的更鼓声,更添无限孤寂凄恻之感。“正一声凄咽”与“愁听”相应,更鼓声染上了主人公的感情色彩,使她回想起和情人离别的情景,这就暗中为下片写怀远人作了铺垫。词的上片,由写景自然过渡到写人。
词的下片进一步写内心活动:亲人西去,迢迢千里,分别时的缱绻、留恋、泪眼相看的情景无不历历目,直到如今,仍不堪回首,简直不敢注目西去路。然而,她毕竟又不由自主地瞭望亲人奔向他方的路衢。正因为“西望”,她才“不堪”,才惹起了“离肠万回结”,“不堪”二句,写出了左右为难的极端矛盾的心绪。“去程赊”说明与行人间隔之远,“万回结”极言离情愁苦之状,重笔渲染,已把别离苦写到极致。结拍二句宕开,追忆往日与亲人相处时令人难忘的一个生活场景,以反衬今日独处的悲凉,她想起了与亲人团聚之日,两人曾坐海棠花下,演奏《凉州曲》时,彼时的心情较之今朝,真有天壤之别了。
《凉州曲》,为唐代边塞之乐,当时属于新声,声情是比较悲凉的。不过,那时两人都幸福地沉浸艺术境界之中,如今却是自己孤独地承受着现实的孤独的折磨,心中之苦不言而自现。
朱熹曾将魏夫人与李清照并提,说是“本朝妇人能文者,唯魏夫人及李易安者。”清人陈延焯也说:“魏夫人词笔颇有超迈处,虽非易安之敌,亦未易才也。”从包括此词内的魏夫人作品来看,这些评价是颇为中肯的。
【题文】L01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5个小题,如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
(1)故木受绳则直, 。 (《荀子劝学》)
(2)亲小人,远贤臣, 。 (诸葛亮《出师表》)
(3)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田园居·其一》)
(4) ,塞上风云接地阴。 (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5)此情可待成追忆? 。 (李商隐《锦瑟》)
(6)一肌一容, 。 (杜牧《阿房宫赋》)
(7)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周邦彦《苏幕遮》)
(8)了却君王天下事, 。 (辛弃疾《破阵子》)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A(识记)。
【答案和解析】答案:(1)金就砺则利(2)此后汉所以倾颓也(3)暧暧远人村(4)江间波浪兼天涌(5)只是当时已惘然(6)尽态极妍(7)叶上初阳干宿雨(8)羸得生前身后名
解析:注意不要写错“砺”“颓”“暧”“惘”“妍”“暧”等字。6分;每句1分,有错别字该句不得分。
【思路点拨】八句话都是教材中的名句名篇,并且都是要求背诵的篇章,需要结合上下文准确填写。考查默写,立足于“常见”,难写的、易错的句子很少,整体难度较低。该类题要提醒考生平时加强背诵,注意难写字和易错字的正确书写。要提醒考生熟记熟背考纲规定篇目。
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第二部分
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
【题文】N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
林琴南先生
苏雪林
当林琴南先生在世时,我不曾当面领过他的教,不曾写过一封问候他起居的信。不过,在文字上我和他的关系却很深。读他的作品我知道了他的性情、思想、癖好,甚至他整个的人格。他是我幼年时最佩服的一个文士,又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
我在私塾混了二年,家长们便不许我再上进了。只好把西游封神一类东西,当课本自己研读。民国初年大哥带来几本那时正在风行的林译小说,像什么《茶花女遗事》、《迦茵小传》等,使我于中国旧小说之外,又发见了一个新天地。渐渐地我明白了之乎者也的用法,渐渐地能够用文言写一段写景或记事小文,并且摩拟林译笔调,居然很像。由读他的译本又发生读他创作的热望。当时出版的什么《畏庐文集》、《续集》、《三集》还有笔记小说如《畏庐琐记》,《京华碧血录》,甚至他的山水画集之类,无一不勤加搜求。
民国八年升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林先生的寓所就在学校附近的绒线胡同。一天,我正打从他门口走过,看见一位须发苍然的老者送客出来,面貌宛似畏庐文集所载“畏庐六十小影”。我知道这就是我私淑多年的国文老师了。当他转身入内时,很想跟进去与他谈谈。但彼时究竟年轻胆小,又恐以无人介绍的缘故不能得他的款接,所以只得怏怏走开了。后来虽常从林寓门口往来,却再无碰见他的机会。在五四前,我完全是一个林琴南的崇拜和模仿者,到北京后,才知道他所译小说多出自于西洋第二流作家之手。而且他又不懂原文,工作靠朋友帮忙,所以译错的地方很不少。不过我终觉得琴南先生对于中国文学里的阴柔之美下过一番研究功夫,古文的造诣也有独到处,很能传出原文的精神。五四前的十几年,他译品的势力极其伟大,当时人下笔为文几乎都要受他几分影响。林觉民的《与妻书》,岑春萱的《遗蜀父老书》,笔调都逼肖林译。苏曼殊小说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
琴南先生天性纯厚,事太夫人极孝,笃于家人骨肉的情谊。读他《先母行述》、《女雪墓志》一类文字,常使我幼稚心灵受着极大的感动。他忠君,清朝亡后,居然做了遗老。他前后谒德宗崇陵十次。至陵前,必伏地哭失声,引得守陵的侍卫们眙愕相顾。他总勉励学生做一个爱国志士,说到恳切之际,每每声泪俱下。
琴南先生在前清不过中过一名举人,并没有受过皇家什么深恩厚泽,居然这样忠于清室,我起初也很奇怪,阅世渐深,人情物理参详亦渐透,对于他这类行为的动机才有几分了解。我们读史常见当风俗最混乱,道德最衰敝的时候,反往往有独立特行之士出于其间。譬如,旷达成风的东晋而有槁饿牖下不仕刘宋的陶渊明,满朝愿为异族臣妾的南宋而有孤军奋斗的文天祥,只知内阅其墙不知外御其侮的明末而有力战淮扬的史可法,都可为例。我觉得他们这种人行事,如其用疾风知劲草,岁寒见松柏的话来解释,不如说这是一种有激而为的心理表现。他们眼见同辈卑污龌龊的情形,心里必痛愤之极,由痛愤而转一念;你们以为好人是这样难做么?我就做一个给你们看!
还有一个原因。中国文化经过了四五千年长久时间,也自有他的精深宏大,沉博绝丽之处。所谓孝弟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信条,所谓先王圣人的微言大义,所谓文学艺术的典丽高华,无论如何抹不煞它们的价值。文化不过一个空洞的名词,它的体系却由过去无数圣贤明哲英雄名士的心思劳力一点一滴建造成功。这些可爱的灵魂,都在古书里生活着。翻开书卷,他们的声音笑貌,思想情感,也都历历宛在。我们同他们周旋已久,就发生亲切的友谊,性情举止一切都与他们同化。对于他们遗留的创造物,要当作家传至宝,誓死卫护。我们不大读古书的人,所以对于旧文化还没有什么眷恋不舍之意;至于像琴南先生这类终日在故纸堆里讨生活的人,自然不能和我们相提并论了。他把尊君思想当做旧文化的象征。不顾举世的讥嘲讪笑,抱着这五千年僵尸,同入墟墓,那情绪的凄凉悲壮,我觉得是值得我们同情的。王国维先生之投昆明湖也是一样。如其说他殉清,不如说他殉中国旧文化。
总之,林琴南先生可谓过去人物了,但我个人对他尊敬钦慕之心并不因此而改。
(选自《人间世》1934年10月第14期,有删改)
[注]林琴南先生:即林纾(1852年---1924年),字琴南,号畏庐,文学家、翻译家。
16.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
A.作者通过阅读林琴南先生的译著,习得了一些文言知识,并能用文言写小文章,因而作者称林琴南先生为自已“最初的国文导师”。
B.文章描写了绒线胡同的一个场景,寥寥数语勾画出先生的形貌,以心理描写手法刻画作者的心理,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敬畏之情。
C.文章写林琴南先生孝顺长辈、重视亲情,后写先生忠君爱国,作者这样安排,意在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
D.文中采用了衬托手法,比如列举东晋的陶渊明、南宋的文天祥和明末的史可法等人,正面衬托林琴南先生的特立独行和伟大人格。
E.作者在倒数第二段肯定了中国旧文化的价值,交代了当时社会对旧文化的态度,表达了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章信息,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综合分析)。
【答案和解析】答案:C D 解析:C对作者的意图理解牵强,作者这样安排是按照叙述的逻辑,并无“说明孝顺长辈、重视亲情是忠君爱国的前提”的意图。E“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的高度赞美之情”理解错误。根据文意,作者对林琴南先生卫护旧文化深表同情。
【思路点拨】第一步:整体感知。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要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作品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真正避免在评价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在具体评价时,社会时代背景、作家生平思想、作品创作实际,都是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另外,对古典文学作品和外国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还要从社会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能用今天的观点去强求古人和外国作家。
17.第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表达)。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在内容上,简要交代了“我”与林琴南先生的交往情况,“我”爱读先生的作品和“我”对先生的了解情况。(1分)②在结构上,交代对先生的性情、思想、癖好、整个人格的了解,起总领全文的作用;(1分)交代先生是“我”最初的国文导师,自然引出下文。(1分)③在思想情感上,直把抒对林琴南先生的敬佩之情,为全文奠定了情感基调。(1分)
解析:若答出“交代‘我’幼时最佩服林琴南先生,与文章末段照应,使文章首尾圆合,结构完整”可得1分;满分不超过4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步骤一般如下:第一,粗读全文,看这篇文章主要谈什么问题,或者说了件什么事。第二,以段(句)为单位仔细审读,然后用一句简明的话把段意标示出来。第三,分析段落(句子)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具体做法可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另外,还有段落的抒情句或议论句等。第四,无明显的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文(段),找出概括性的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18.林琴南先生对清室非常忠心,请简要分析原因。(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C级(分析综合)。
【答案和解析】答案:①面对衰败的清朝风俗混乱、道德衰敝的现状,他内心悲愤,从而自已的忠心为世人做表率。②他深受中国旧文化的熏陶,把尊君思想当作旧文化的象征,极力卫护,努力践行。(每点2分)
解析:通读全文,锁定信息区域,概括归纳,得出答案。
【思路点拨】解答此类题要遵循,一个原则 、两个观念、 三个步骤。①一个原则:忠于原文。简答题答案源于文本,不可凭空去想。②两个观念:一是整体观念。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二是联系观念。联系全文,联系主题。③三个步骤:第一步:速读文章,了解大意;第二步:根据试题,精读文章;第三步:根据原文,结合题目,巧妙作答。
19.有人认为,林琴南先生不懂外国作品的原文却从事翻译工作,是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不负责任的表现,你是否认同这一看法?请表明观点并结合全文阐明理由。(8分)
【知识点】考查考生探索作品内涵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探究)。
【答案和解析】答案:不认同这一看法。恰恰相反,林琴南先生的翻译工作正体现了他对作品、对读者、对文学的负责态度。①他虽然不懂原文,但他倚靠朋友的帮助,凭借自已对中国文学的阴柔之美的研究和古文的造诣,能很好地表现原文的精神。可以说,他对作品抱着负责任的态度。②他的译品使国人更多地接触到外国文学作品,开阔了国人的眼界。可以说,他对读者抱着负责任的态度。③林译笔调影响到很多人,甚至一些作家也受到影响,如苏曼殊取林译笔调而变化之,自立一派;他的译品客观上推动了中外文学的交流,有助于中国文学的发展、进步。可以说,他对文学做出了贡献。
解析:表明观点2分,分析每点2分;若从“认同这一观点”的角度作答,可酌情给分,最高不超过4分。
【思路点拨】回答此类题的前提是对文章内容有准确的理解,尤其要注意两点:①是尽可能用原文的词语作归纳。②是防止要点遗漏,要点遗漏,答案不完整。防止方法:①是对相关文字作层次分析;㈡是注意按分值踩点得分,如分值为8分的题要点一般不能少于四个,4分题一般不能少于两个。
【题文】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
【题文】I020.《东楚网》近日报道了黄石少年胡恒升的事迹:2004年,父亲确诊患上强直性脊柱炎。2008年父母离异,帮奶奶做家务、给父亲按摩成了年仅8岁的胡恒升的必修课。2011年底,父亲瘫痪在床,奶奶去世后,照顾父亲的担子完全落到胡恒升肩上,他坚持照顾父亲,并自学多种中医疗法,帮助爸爸进行康复锻炼。7月15日,胡恒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长大要做一名生物学家,治好爸爸的病。”
请根据以上材料,写一段评论性文字,为胡恒升的孝行点赞。要求:①主题突出②使用第二人称③语言表达简明,得体④不超过60字。(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你虽然年幼,却有一颗执着的孝心。你以自已的勤劳、好学,延续了父亲的生命。你的志向远大而质朴,你孝行感动荆楚大地。
解析:主题突出得2分;使用第二人称得1分;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得1分;超过60字扣1分。
【思路点拨】写评论的方法一是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全面权衡包括选题立论、标题、说理论述和辞章文采诸方面联系起来进行全面考察;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互相结合起来进行探索和分析;一分为二地进行实事求是的权衡和评价,以防止绝对化和片面性。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进行重点评析。包括确定作品的优缺点,确定作品在写作上的主要特点。同时,要力求全面与重点的结合,在全面权衡的基础上抓住重点,在突出重点时力求兼顾全面。二是有分析,有概括。作为分析文章自然贵在分析。不过,作为好的分析文章,理应在分析说理的基础上,还要进行抽象和概括。惟有这样才能去粗取精,由此及彼,虚实结合,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由现象深人到本质,使零星的见解条理化,使个别的经验具有普遍的意义,从而产生中肯而又独到的见解。三是注重评析的规范性。在写作评析稿时,以往有不少考卷不合规范。有的不作具体分析,而以作品的内容大意加断语或表态来代替分析;有的缺标题∫有的用书上的观点生硬套在作品头上,观点和材料缺乏有机联系;有的采用简答题的方式作答,未能形成文章的样式,等等,因此,势必影响了答卷的成绩。
【题文】I021.下面是《边城》选段:
祖父气吁吁地赶来了,把钱强迫塞到那人手心里,并且搭了一大束草烟到那商人的担子上去,搓着两手笑着说:“走呀!你们上路走!”那些人于是全笑着走了。
翠翠说:“爷爷,我还以为那人偷你东西同你打架!”
祖父就说:“嗨,他送我好些钱,我才不要这些钱!告他不要钱,他还同我吵,不讲道理!”
祖父抿着嘴把头摇摇,装成狡猾得意神气笑着,把扎在腰带上留下的那枚单铜子取出,送给翠翠,且说:
“礼轻仁义重,我留下一个。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可以吃到镇箪城!”
在学习这一部分文段时,有同学认为“他得了我们那把烟叶”中“我们”用得不准确,应改为“我”,你认为是用“我”更准确还是用“我们”更准确?请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要求:①理由充分合理②语言表达准确、简明。(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一:用“我”更准确。烟叶是祖父送给商人的,当时翠翠还没弄明白爷爷和商人间发生了什么事,这烟叶只能代表祖父的个人心意,所以用“我”更准确。
示例二:用“我们”更准确。在爷爷心目中,这把烟叶不仅代表他个人的心意,更代表他们一家人的心意;由“我们”一词可以想见,这些烟叶并非祖父一人的劳动成果,也有翠翠的功劳,由“我们”一词可窥见翠翠勤劳的形象。
解析:要求观念明确,理由言之成理。
【思路点拨】考生在解答此类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①话题要统一:首尾谈的是同一话题,中间也不应有所偏离,没有岔开或暗换话题之处。②注意照应、过渡:首尾要照应,过渡应有过渡性语句作为桥梁。③顺序要合理:句间的时间顺序、空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在安排上是合理的。逻辑顺序还体现在关联词语的合理使用上。④衔接要自然:没有脱节,即没有缺少的词语(含关联词、介词等)和句子;没有冗赘,即没有多余的语句。⑤文气要贯通:即语言的特点(或特色)要一致,如严肃、诙谐、朴实、藻饰、直白、含蓄……
【题文】H0 I022.下边是齐白石先生的画作,请用诗或文的形式表现画作中虾的神韵。
要求:①必须原创②至少使用种修辞手法③不超过60字(4分)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及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答案和解析】答案:示例一:横目藐视天下敌,钢螯高举发号令。长须飘逸美髯公,身躯强弓力万钧。
示例二:虾是威风凛凛的大将军,它身披铠甲,高举双螯,突出的双目保持着高度警惕。将军也爱美,它总爱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已飘逸的美髯。
解析:虾的特点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角度。表现出虾的神韵得2分;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得1分;语言准确、语意连贯得1分;超过60字扣1分。
【思路点拨】解答这类题的方法是:①掌握常见修辞的种类及作用,根据表达语境、语意的需要,正确灵活的运用修辞;②能够理解修辞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能够评价修辞运用的优劣;能够根据要求运用修辞方法;③要保持陈述角度一致,几个句子的主语一致或围绕同一对象展开;④认真阅读,仔细推敲,结合语法功能和具体语言环境去分析,保证语言运用得准确。
【题文】Q3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
一天早上,一学生在早餐店喝豆浆,因为赶时间,很快就喝完了。第二天,他还是在这家早餐店喝豆浆,他一一勺慢慢地喝,觉得滋味真好。他问店主,这两天豆浆的味道怎么不一样。店主说:“我这里豆浆的配料和制作过程完全一样,每天的味道也一样。不一样的是你自己。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给你真滋味呀。”
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知识点】本题考查考生写作材料作文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表达应用)。
【写作提示】从这名学生的行为方式和结果来看,他用心程度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不同;他心境不同,所获得的感受不同;他在事情上所花的时间不同,结果也不同。联系到现实生活,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幸福是慢慢咀嚼出来的,爱,需要用心感受;心境影响一个人对事物的判断;保持良好心态是正确认识人或事物的前提;充足的时间是做好一件事的重要保障;等等。
店主的“你给味蕾时间,味蕾才会给真滋味呀”一语富于哲理。时间联系着“你”和味蕾,“你”给味蕾时间,味蕾回报“你”真滋味;反之,味蕾给不了“你”真滋味。从“你”、时间和味蕾三者的关系,联系到现实生活,可从以下角度立意:品味生活需要时间;给心灵时间,获得意趣人生;给彼此时间,获得真情人生;匆忙让我们错过太多;专注于学习(或事业),才能获得成功;等等。
总之,立意亮点可归纳为“品味生活需要时间”“给彼此时间,获得真情人生”“幸福是慢慢咀嚼出来的”等等。
【例文】
品味生活
生活应像一杯热咖啡,暖暖的,甜甜的,回味几番,唇齿留香;生活应像冬日里的阳光,不张扬,不炫耀,照射于心,顿时敞亮;生活应像一杯香茗,以自身的清香陶醉心脾,以自身的温暖让人不能忘怀……对!生活应是充满温馨的,生活应是洋溢幸福的,生活应是散发光彩的!
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每个角落都有温馨,每个页码都记载着甜蜜的回忆。打开岁月的画卷,你是否会记起:除夕夜,家人围坐一桌,吃着热腾腾的饺子时,洋溢出幸福的表情?你是否会记起,中秋佳节,皎洁的月光在夜间泄露,耳边阵阵昆虫鸣叫时,家人在院子里话家常、吃月饼,优哉游哉、乐哉乐哉的画面?你是否会记得在万物复苏、草长莺飞的初春,家人背上行囊去田野踏青的趣事?你是否会记得当你过生日时,全家和你吹蜡烛,切蛋糕,你心里涌动着的一股股暖流……这些,都如一颗颗璀璨的珍珠,如一朵朵晶莹的浪花,如昙花的完美一现,如果不珍惜,稍纵即逝,朋友,生活就应该这样,有家人,有亲情,有祝福,足矣,你是否还再身在福中不知福呢?
生活就应该这样,处处都有阳光,处处都有欢乐。其实,人只要有一颗知足常乐的心,一定会发现快乐无处不在。读一本好书,寄情于山水,相忘于江湖是快乐;日过西山,欣赏夕阳,看火红的夕阳徐徐落下是快乐;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是快乐;辛苦半生,看到生命之树上硕果累累也是快乐……快拥有发现快乐的眼睛吧!那时,一株野草在你的眼里会风情万种;一滴雨滴在你的眼里会折射光辉,一只小虫在你的眼里会奇趣万分。朋友,生活就是这样,快乐在点点滴滴中,任你乐此不疲地寻找,你是否被世俗遮蔽了眼睛呢?
生活就应该是这样,散发光彩,充实,精彩。邰丽华展现无声的大美,展现人性的光芒,让世人赞叹;洪战辉燃烧激情,自强自立,顽强不息;林秀珍赡养孤寡,无怨无悔……是的,我们很难有这样的丰功伟绩,但只要我们懂得奉献,不求回报,一样会抒写壮丽的人生篇章,或许只是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许只是一个浅浅的微笑,或许只是一只暖暖的大手,依然会让别人记得你,会让你这一天变的不同寻常……
朋友,生活就是这样充满温馨,充盈快乐,散发光彩,不要抱怨命运的不公,也切莫抱怨人生的坎坷,关键是你是否有一双慧眼,你是否有一双乐善好施的手,你是否有一颗敏锐的心灵。
生活就应该是这样,让我们一起品生活之隽永,赏生活之大美吧!
猜你喜欢:
2.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上一篇: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下载2017
下一篇: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1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