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近三年高考历史考题体现了重视难点、国史,同时侧重于考查对历史事件原因(背景)、影响的分析。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有学者将《左传》中出现的516人,见于战国典籍的197人作为考察对象,划分为公子、卿大夫和士三个集团,发现从春秋至战国,公子集团比例由53%骤减至10%以下,卿大夫集团由44%上升至74%后又跌至55%,士集团由32%上升至60%。这一趋势表明了()
A.西周宗室子弟的日益多元化B.春秋战国政治的相对稳定性
C.春秋战国社会的高度流动性D.社会转型时期政治的复杂性
2.中国古代对于“农民”的称呼,青铜器上有“臣”“众”,先秦文献有称“野人”,秦汉有称呼“夫”“仆”,魏晋时称“田客”“部曲”,宋元明清时称“庄客”“佃”“农民”等,出现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A.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B.农业生产工具的革新
C.农业赋税制度的变革D.小农经济的不断发展
3.右图是战国时期铁器出土分布示意图(每个数字代表一个铁器出土较为集中的地点),对其分析不正确的是()
A.黄河中下游分布相对集中表明农业发展水平最高
B.湖南铁器出土较多反映出南方农业有了较大发展
C.铁器出土分布一定程度反映出政治经济发展水平
D.长江流域出现多个分布点表明经济中心南移趋向
4.西汉一代政区变化较大,汉初七国四十余郡,异姓七国分领二十余郡,景帝中元六年,郡四十三,王国二十五,武帝天汉以后,基本维持在郡八十三,王国二十。这一变化说明()
A.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有效管理
B.汉中后期基本解决了王国问题
C.汉武帝颁布的“推恩令”成效不大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必然
.北魏时期政府多次下诏,规定:“百工伎巧,驺卒子息,当习其父兄所业,不听私立学校。违者师身死,主人门诛。”这主要反映出()
A.政府注重保护传统的手工业技艺B.世袭制有利于手工业技术传承
C.北魏政府严格限制私立学校发展D.官府对工匠人身控制非常严格
6.唐代僧一行预言过两次日食(发生于公元724、725年),当其没有被观察到时,他不是去检查修正所依据的大衍历,而是去颂扬唐玄宗的德行感动了上天。这一故事说明(A)
A.伦理中心主义影响了科学家判断
B.佛教思想在唐代占据着主导地位
C.天文观测技术落后导致迷信泛滥
D.君主专制阻碍了古代科技的发展
7.唐朝武德四年宣布废止五铢钱,改行“开元通宝”钱,这种钱制不仅成为有唐一代的定制,而且持续流行了近千年,也被作为后世“钱制”的楷模。“通宝”钱制流行反映出()
A.中国古代货币开始走向规范化B.年号铸钱强化了货币经济功能
C.货币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增强D.标志我国金属铸币制度的成熟
8.北宋科学家沈括对神宗说:“钱利于流借。十室六邑,有钱十万,而聚于一人之家,虽百岁,故十万也。贸而迁之,使人飨十万之利,遍于十室,则利百万矣。迁而不已,钱不可胜计。”在此他强调()
A.货币流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
B.稳定的货币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
C.人口流动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
D.国家发行的货币越多流动就越快
9.明代洪武三十年科举春榜所录51人全系南方人,故称南榜,这招致北方落榜举人联名上疏,告主考南方人刘三吾“偏私南方人”,朱元璋怒杀主考官并亲自策问,增录夏榜61人,全系北方人,故称北榜。“南北榜案”本质上反映出()
A.明朝南北方区域矛盾突出B.皇权凌驾于官僚机构之上
C.北方仍然是经济文化中心D.科举制度走向了僵化腐败
10.《广东新语》所载诗曰:“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这首诗说明()
A.明清“海禁”政策导致白银大量内流B.闭关锁国政策下官营贸易的兴盛
C.官营丝织品成为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D.清初行商制度是官商结合的产物
11.现代著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谈到近代某项经济运动特点时提到:“它并非由中央政府自上而下地发动,而是由地方官员各自展开”“现代化有余,现代性不足”。这里的“它”指的是(A)
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
C.新政“奖励实业”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12.右图是19世纪中国政治腐败情况变化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清朝政治腐败与经济发展水平趋向一致
B.外来侵略使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愈演愈烈
C.太平天国运动明显扭转了清朝政治腐败状况
D.甲午战争后清朝政治腐败问题有所遏制
13.晚清重臣张人骏曾在其家书中写道:“所谓学成而返,好者不过目的、影响数百新名词,全无实际,否则革命、排满、自由而已。”这表明他()
A.极力赞成发动革命排满B.大力推崇留学为国服务
C.主张严厉镇压辛亥革命D.对新式教育持否定态度
14.“过去农村是土豪劣绅的天下,‘如今是委员的世界呀,你看,屙尿都碰了委员’,‘城里、乡里、工会、农会、国民党、共产党无一不有执行委员,确实是委员世界’。”毛泽东这里描写的是哪一时期的农村现状()
A.国民大革命时期B.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时期
C.抗日战争敌后根据地时期D.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区农村
15.国货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事件。发端于20世纪初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反映出民族矛盾始终是近代中国主要矛盾
B.体现了国人具有盲目排外的心理
C.有力地促进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团结和觉醒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转变
16.1986年蒋经国主导了台湾“政治革新”:“解除戒严”“开放党禁”,允许台湾艺术、文化和体育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和留学生访台。这表明台湾(C)
A.已经普遍接受“一国两制”的现实B.对自身文化艺术和体育高度自信
C.开始尝试对两岸关系的有条件开放D.企图以文化交往代替政治上对立
17.罗马法律规定:“抗辩是赋予被告的一种辩护手段。因为往往会发生这种情形,即原告所提起的诉讼本身是有合法根据的,但是对被告来说是不公平的。因此,为驳回原诉,被告有权提出基于胁迫或欺诈的抗辩,或基于事实之抗辩。”这反映了当时的罗马法()
A.缺乏作为法律的严肃性B.注重保护私有财产
C.坚持了司法公正的原则D.侧重维护贵族利益
18.郑和下西洋在东南亚有着极大的声誉,关于郑和的祠堂、庙宇等当地纪念物,至今犹存。而美洲目前尚没有发现当地人为哥伦布修建的具有类似意义的纪念物。这反映出()
A.两者航海的不同目的导致了不同结果B.郑和下西洋意义远大于美洲的发现
C.东南亚人民的文明程度高于美洲地区D.美洲人没有认识到欧洲文明的先进
19.地图反映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程度,地图的变化记录了人们认识世界的过程。下列四幅欧洲人绘制的地图出现的先后顺序是(C)
A.①②③④B.③④①②C.②④③①D.④①②③
20.英国著名航海家弗朗西斯·德雷克(1540—1596年)是麦哲伦之后第二位完成环球航海的探险家,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下面是其部分活动,推动其活动出现的主要因素是英国()
时间主要事件
1566年德雷克和他的表兄约翰·霍金斯带领五艘贩奴船前往墨西哥,失败险被杀。
1572年在南美和大西洋成功抢劫西班牙运输队,受到女王召见并成为其亲信。
1579年完成继麦哲伦之后的第二次环球航行,成为英国“民众的英雄”。
1588年协助英国海军大败西班牙“无敌舰队”,被封为英格兰勋爵。
A.新生产方式的开放性B.新型政治制度的创新性
C.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D.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主流
21.“(近代)法国人民曾先后信仰过人权理论、立宪制度、共和主义、恐怖统治、宽容政策,并为此流血战斗,付出极大代价。但是革命发展得太快,以至人们一早起来就会发现世界变了样,革
命消化不了他所吞噬的旧世界。”这一分析主要()
A.揭示法国民主政治曲折的发展
B.说明法国有实行民主政治的坚实基础
C.强调坚持坚定的信仰对革命的重要性
D.指出法国大革命有其长期性和残酷性
22.“如果只有欧洲的历史,欧洲的工业革命就不能发生。因为这不单是机械的问题,而是社会整体结构的问题。……没有和东洋的交通贸易,工业革命大概不会发生。”此观点强调(B)[:.]
A.工业革命的发生具有一定偶然性
B.从全球贸易角度考查欧洲工业革命
C.欧洲人在工业革命爆发中的作用
D.中英鸦片贸易对工业革命推动作用
23.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
A.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B.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
C.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D.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24.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在自传中说:“生产福特T型车需要7882个独立工序,其中949个需要‘强壮而训练有素的体格健壮的人’;其余工序‘670个可由失去双腿人,2367个由一条腿人,715个可由独手的人,10个由盲人来做’。”这反映出()
A.福特不仅是实业家也是慈善家B.现代化机器生产对身体损伤大
C.流水线生产降低了对人力要求D.机器完全取代人类成为主导者
25.近代以来的法德关系有人比喻为:原来两国都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各有各的交通规则,法国采取了“民主”规则,德国采取了专制规则,结果一再撞车。现在仍旧在同一条马路上开车,
人家都遵守相同的“民主”规则,不再撞车了。材料中第二个“民主”的含义是()
A.资本主义民主政治制度B.民主权利的逐步扩大
C.都遵守《联合国宪章》D.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2)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
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2017山东省高考历史试卷答案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其中26题20分,27题18分,28题12分,共50分。)
26.(20分)户籍制度作为一项基本的国家行政制度,历代统治者都非常重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甲骨文记载,商王朝已有“登人”或“登众”,即临时征集兵员的记载。西周时对生齿以上的人,按不同性别“书于版”,并分城(都)乡(鄙)进行人口统计……春秋战国时期,为了敛收田赋和征集兵员,各诸侯国采用“书社制度”和“上计制度”进行人口控制,秦国创建了“士农工商”四民体系,不迁不移,恒业不变,确立了以“立户分户”“什伍连坐”和“使民无得擅徙”为内容的户籍管理制度。汉代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并且在中央和地方设置了户籍管理的专职官员。隋唐时期,统治者为防止民户逃亡,在继续推行北魏“三长制”的基础上,实施“大索貌阅”,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到了宋朝中叶,运用保甲法来管理户籍,目的是加强人口控制,增加税收和改革兵制。元朝的户籍制度出现新的特点,它将居民按职业划分为若干种户,不同类别的种户具有不同特权。明清的黄册登记制度同样强调不同人的不同特权。
——摘编自《我国户籍制度及其历史变迁》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政府对人口迁移管制较为宽松,1954年《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居住和迁徙的自由”。随着国家优先发展重化工战略制定,出台了城乡分治的户籍制度。195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以此为标志,我国正式确立了户口迁移审批制度和凭证落户制度,对人口流动实行严格限制。1963年,公安部依据是否拥有国家计划供应的商品粮将户口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1975年新修正的《宪法》取消了关于公民迁徙自由的条文。1978—1994年,为户籍制度的调整松动阶段。1994年取消户口按商品粮为标准划分为农业和非农业户口的“二元户籍结构”。1995—2001年,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全面推进。进入21世纪,城乡户口一体化成为户籍改革的主导。2003年,各地又推出新的户籍改革措施,停办蓝印户口;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类别,推行城乡户口一体化;进一步降低城市门槛,以准入条件入户。
——摘编自《新中国户籍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发展演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我国古代户籍管理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作用。(10分)
特征:历史悠久;管理越来越规范严格;强调等级特权;兼具政治经济军事综合职能。(每小点1分,共4分)
作用:政治上:限制人口流动,一定程度维护了社会治安,巩固统治;强化特权等级制度,维护了贵族地主在政治经济上的特殊地位;(4分)
经济上:强化了小农经济;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和兵源的稳定。(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户籍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6分)
变化:由城乡分治“二元户籍结构”发展为城乡户口一体化;由公民居住迁徙自由到不自由再到允许自由流动。(任答一点即给2分)
原因: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由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农轻重协调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完善等。(任答两点得4分)
(3)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传统户籍制度和现代户籍制度的根本区别是什么?(4分)
传统户籍制度是以家庭为本位,维护统治阶级政治经济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
现代户籍制度是以个人为本位,国家依法收集、确认公民人口基本信息以保障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的人口管理方式。(4分)
27.(18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丝绸成为重要商品的时间非常久远,发端年代无从考证。人们普遍知道的是,从汉朝时起,丝绸就已成为主要的出口外销商品——通过丝绸之路供应当时的全部文明世界。北宋以前,桑蚕和丝绸在华北和关中最为发达,后来,北方长期遭受战乱破坏,桑倒丝凋。到明清之际,苏、松棉纺织业大发展,江浙出现了许多谙熟工商业务的殷实明干的富商巨贾,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必然要向可以触类旁通的丝加工业渗透。于是,苏、常、杭、嘉、湖的桑蚕业和丝加工业获得较快发展,苏杭丝织品“转而之燕、之齐、之秦晋、之楚蜀滇黔闽粤,衣被几遍及天下”。由于丝织业在企业内实施规模生产远较个体单干来得合算,因此苏、湖等地兼营纱缎和机业的铺户、账房非常多。“将经丝交给机匠工织,行本甚巨,获利甚微”,是铺户、账房自行设机督织的动因。当然,也有不少资金颇多的丝商,只会鉴别丝绸的质量,而掌握不好生产技术,督导生产有一定困难,不得不从事本钜利微的包买活动,由此使得雇工不多的丝织小机户仍大量存在。
——摘编自《全国统一市场形成于19世纪初》
材料二 马尼拉大帆船贸易自1565年开始,1815年结束,每两年往返一次。历时250余年的大帆船贸易促进了太平洋两岸的经济文化交流,通过贸易,美洲的玉蜀黍、烟草、花生、西红柿等作物传入中国和亚洲。中国出口的商品都是以生丝、丝绸、棉布为主,而进口的只有少量的香料之类,葡萄牙、西班牙始终处于贸易逆差之中,中国则始终处于贸易顺差之中。贸易的不平衡,导致对方不得不支付巨额的白银货币。因此这种贸易被外国学者称为“丝—银对流”或“丝—银贸易”。这种状况也延续到了后来的清朝,持续了近两个半世纪,美洲的白银与日本的白银大量流入中国,成为当时全球化贸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马尼拉大帆船”古老中国最后奇迹似的辉煌》
材料三 清末民初这段时间,江南地区的纺织品在市场流通量上并没有出现大的萎缩,就苏州地区而言,主要是得益于丝织品出口的大幅增长。民国初年丝织产品出口基本保持上升趋势,苏州盛泽绸在其行销极盛时,“远及南洋群岛、东方诸国,甚至北欧、南美、俄国,每年输入国外及供给全国各地,统计生产约一千数百万,故当年有一日万绸之豪语”。本世纪20年代中期,出口开始下降,在出口商品价值比例上,生丝比重高于丝绸的比重。尤其日俄等国开始征收高额关税之后,销量锐减。到30年代后期,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等因素影响的盛泽绸的销售急剧下跌,“已不及以前三分之一”。
——《海外贸易与近代苏州地区的丝织业》
(1)结合材料一、二,分析明清时期中国丝织业出现了哪些新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什么?(8分)
新特点:①出现了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或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②海外贸易兴盛,尤其与美洲的贸易得到较快发展。(4分)
原因:①江南地区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或江南地区桑蚕业和丝加工业发展);富商巨贾(铺户、账房)对丝织业的渗透。②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全球化贸易的发展。(4分)
(2)民国初年,苏州盛泽绸行销极盛一时的外因是什么?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后销量急剧下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8分)
外因:一战期间,由于日、意、法等国受战争影响,蚕丝生产锐减,给了盛泽绸发展时机。(2分)
主要原因:①难以适应欧洲新潮多变的市场需求以及消费观念的局限、管理方式的滞后;②帝国主义的关税壁垒;③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影响等。(6分)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丝绸在不同时期对外贸易中发挥的共同作用。(2分)
__丝绸成为中西贸易主要商品之一;丝绸贸易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发展。(2分)__
28.(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学者提出:在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的诸条件中,劳动生产率的发展仅是假言推理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条件”,西欧社会转型是“三大机制”互动的结果,即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其中劳动生产率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的核心因素,后者是“三大机制”之一,而不是它们的全部。社会转型的条件不是单一的,也不可能是单一的,比如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当重要,可它为什么提高和为什么不能提高,这不是劳动生产率或经济本身所能回答的,所以它不能构成动因的原点。
——摘自《社会转型时期的西欧与中国》
请结合材料和世界近代史的有关知识,评析西欧社会转型的观点。(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观点:材料认为西欧社会转型是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产品与要素市场流通机制、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我赞同这种观点。(2分)
论述:英国在17、18世纪通过“圈地运动”、海外贸易和掠夺建立起社会财富积累机制;(2分)通过英西战争、英荷战争和英法战争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庞大的海外市场,使英国获得了有效的市场流通机制;(2分)通过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为社会转型提供了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三者共同的作用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为英国由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分)而西班牙通过殖民掠夺建立社会财富积累机制,但没有把广阔的殖民地变成商品市场,因此没有推动政治体制的革新,无法建立法律与政治保障机制,因此没有完成社会转型。(2分)
因此:社会转型是社会总体的变迁,三个子机制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机制,从而对社会产生整体性的影响。(2分)
猜你感兴趣:
上一篇:2017年甘肃省历史高考试卷
下一篇:2017江苏高考历史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