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

刘惠分享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是高考考查的内容,那么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选择题部分

  1.(2007,宁夏)亚里士多德在《雅典政制》中说,雅典议事会的成员由400人改为500人,每(地区)部落出50人,而在以前,每(血缘)部落则出100人。上述变化发生于

  A.梭伦改革前 B.梭伦改革时期 C.克利斯提尼改革时期 D.伯利克里人首席期间

  2.(2007,广东)下列有关古代雅典民主政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开创了政党政治的先河 B.城邦公民享有民主权利

  C.自由民和奴隶都享有公民权 D.公民通过代议制方式行使权利

  3.(2000,北京春季)下列各项,作为中国奴隶制开始瓦解标志的是

  A.使用铁器和牛耕 B.鲁国实行按亩收税

  C.商业繁荣,城市兴起 D.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

  4.(2005,天津)春秋时期,鲁国实行税亩制的目的是

  A.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B.确立贵族土地私有制

  C.增加地主租税收入 D.确立国家土地所有制

  5.(2007,上海)商鞅变法功不可没,但他本人却被贵族诬告谋反,惨遭杀害。在商鞅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损害贵族利益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迁都咸阳 D.按军功授爵

  6.(2003,全国)下列关于北魏均田制的表述,正确的是

  A.受田农民可以纳绢代役 B.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

  C.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 D.一直延续到北宋

  7.(2005,上海)北周鲜卑大臣豆卢勣自愿弃官去学儒家经典,皇帝对此大加赞赏。使北周君臣醉心于汉文化的原因是

  A.商鞅变法 B.王安石变法 C.孝文帝改革 D.张居正改革

  8.(2006,上海)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龙门石窟佛像造型逐渐呈现汉化的风格。这反映了

  A.佛教的传入 B.疆域的扩大 C.民族的融合 D.全国的统一

  9.(2004,上海)公元997年,宋廷岁收2200多万缗,收支相抵还余大半;到王安石变法前两年,收入已高达11000多万缗,收支却亏1500多万缗,“民贫乏食”而反,造成这种统治危机的根源是

  A.统治衰退 B.起义频繁 C.兵力不足 D.吏治腐败

  10.(2000,上海)下列变法改革中,涉及学校教育、人才选拔方面的是

  A.王莽改制 B.周世宗改革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改革

  11.(2001,全国)以“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精神,对官僚和大地主特权加以限制的改革是

  A.汉武帝改革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唐代杨炎“两税法”改革 D.宋代王安石变法

  12.(2004,春季)过度削弱地方权力,往往导致国力的衰微。与纠正这一弊端有关的改革是

  A.商鞅变法 B.王莽改制 C.王安石变法 D.张居正变法

  13.(2001,上海)在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激烈反对的是

  A.均输法 B.市易法 C.方田均税法 D.青苗法

  14.(2004,江苏)王安石认为“公私常以困穷为患者,殆以理财未得其道”,下列变法措施中,与解决这一问题有关的是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将兵法 ④市易法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15.(05春季北京)王安石变法诸措施中,旨在限制高利贷盘剥以缓和社会矛盾的是

  A.青苗法 B.募役法C.方田均税法 D.农田水利法

  16.(2007,山东)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任何阻碍。无论什么人,不管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士,或是修士、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倡导人的解放 B.否定基督教 C.宣扬《圣经》精神 D.否定教皇地位

  17.(2007,上海)罗马城内有架“圣梯”,凡人只要爬上去便可赎罪。一天,有人爬到中间,又突然退了下来,旁人问其原因,他说:“只要心中有信仰,就能赎罪,不必在乎表面的礼仪。”这个人是

  A.马丁·路德 B.克伦威尔 C.亨利八世 D.加尔文

  18.(2007,天津)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宫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19.(2007,上海)1874年,日本人将“Science”翻译成为“科学”,后于1915年引入中国。与这一概念传播相关的事件是

  A.洋务运动/明治维新 B.明治维新/新文化运动

  C.洋务运动/戊戌变法 D.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

  20.(2001,上海)19世纪中期,一些主要欧美国家殊途同归,发展了资本主义。下列国家中通过改革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是

  A.俄国 B.美国 C.德国 D.法国

  21.(2001,广东)俄国1861年改革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列宁说它也是“对农民进行残酷的掠夺”,这主要是指

  A.农民须用钱购买商品 B.农民被迫出卖劳动力

  C.农民须用高价赎买份地 D.农民成为商品

  22.(2005,上海)恩格斯在论述克里木战争影响时指出:“现在沙皇政府遭到了惨败……沙皇政府在全世界面前给俄国人丢了丑,同时也在俄国面前给自己丢了丑。前所未有的觉醒时期开始了。”“觉醒”是指人们认识到俄国

  A.军备落后 B.制度腐朽 C.经济凋弊 D.吏治腐败

  23.(2003,北京春季)通过推行改革使国家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是

  A.亚历山大二世 B.明治天皇 C.俾斯麦 D.甘地

  24.(2004,江苏)下列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内容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废藩置县,建立府、县、道的地方体制 ②废除封建身份制度,保留武士特权 ③推行征兵制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5.(2006,北京)19世纪后期,“脱亚入欧(仿效欧美)”逐渐成为日本社会的主流认识。受其影响,明治政府采取的措施有

  ①开展工业革命 ②废除封建制度 ③实施“大陆政策” ④推行“文明开化”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6.(2007,江苏)戊戌变法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化历程中的重大事件。下列关于两者共同点的描述,错误的是

  A.都是近代中国的早期思想解放运动 B.都是提倡民权和西学

  C.都始于反对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D.都是抨击封建思想文化

  27.(2001,北京春季)中国近代早期维新派的形成是在

  A.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后 B.洋务运动开始之时

  C.洋务运动开展过程中 D.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后

  28.(2002,天津)下列近代人物中,把西方的政治学说同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的是

  A.魏源 B.曾国藩 C.康有为 D.张之洞

  29.(2004,江苏)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维新思想的基本特点是

  A.提倡“师夷长技以制夷”

  B.猛烈批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传统道德

  C.从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转向宣传民主共和

  D.把西方资本主义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30.(2003,全国)1895年,维新思潮发展为爱国救亡的运动,其标志是

  A.《应诏统筹全局折》的呈递 B.强学会的成立

  C.《中外纪闻》的创办 D.“公车上书”

  31.(2001,广东)与早期维新派相比,康梁维新派的特点在于

  A.主张实行“君民共主”的政治制度 B.对洋务运动有所批评

  C.出版书刊宣传维新思想 D.开展了有一定群众基础的变法运动

  32.(2002,上海)晚清有御史上奏称:“近日人心浮动,民主民权之说日益猖獗。若准各省纷纷立会,恐会匪闻风而起,其患不可胜言。”这个奏折针对的是

  A.太平军 B.洋务派 C.维新派 D.义和团

  33.(2001,广东)甲午战争失败后,康梁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维新变法,其主要贡献是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体西用”为思想指导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34.(2000,广东)梁启超在《变法通议》中提出的维新变法根本措施是

  A.改革封建的政治制度 B.发展新式工矿交通业

  C.变科举、开学校 D.办报刊、立学会

  35.(2002,广东)康有为在《应诏统筹全局折》中提出

  A.制定宪法 B.召开国会 C.开制度局 D.废除科举

  36.(2000,全国)百日维新期间维新派没有提出开国会、定宪法,是因为他们

  A.不敢触动封建制度 B.认为这一政治主张不符合中国国情

  C.认为中国“民智未开”,难以实行立宪制度 D.对封建势力作了妥协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编非选择题部分

  37.(2007,海南)阅读下列材料:

  战国中叶,楚国“大臣太重,封君大众”,他们“上逼主”、“下虐民”,以致“贫国弱兵”。在内外交团的情况下,公元前383年,楚悼王任用吴起进行变法。变法的要点是:限制旧贵族,改变世袭的分封制;“度公族疏远者”,主张对封君的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减削官吏的禄序,精减裁汰“无能”、“无用”和“不急之官“;下令“贵人往实广虚之地”。吴起变法遭到旧贵族反对。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死,旧贵族杀害吴起,变法仅进行了一年多时间便中止。

  摘编自《中国通史》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各国变法中成效最为显著,变法使秦国日益强大,奠定了统一六国的基础。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概括商鞅变法与吴起变法的主要不同之处。(4分)

  (2)分析商鞅变法和吴起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4分)

  答案:(1)吴起变法主要是针对时弊,以政治改革为主,(2分)商鞅变法是全面的改革,建立了较完备的制度。(2分)

  (2)商鞅变法历时19年,分先后两次逐步推行,注重取信于民和制度保证。(2分)吴起变法抑制贵族,打击对象明确,但使自己孤立;变法急于求成,时间短暂,许多措施难以实施。(2分)

  38.(2004,广东) 韩非子指出:商鞅虽死,“秦法未亡也”。结合商鞅变法的具体措施,分析其历史影响。

  答案: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废除旧贵族特权,奖励耕战,按军功授爵和赐给田宅;建立县制,由国家统一派官治理。

  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代表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促进先进生产方式的确立,使秦国迅速强盛。

  39.(2005,广东)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政知事,主持变法,以缓和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社会危机的主要体现有哪些?王安石变法涉及军事、财政、教育等多方面内容,请说出教育方面的措施,你是怎样看待这些教育改革措施的?(12分)

  答:表现: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不断;冗官、冗兵、冗费;辽和西夏的威胁。

  措施: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

  看法:有利于教育发展;有利于人才选拔。

  40.(2007,江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

  材料二 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

  材料三 (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

  材料四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 ,日:“……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请回答:

  (1)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1分)

  (2)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4分)

  (3)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2分)

  (4)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3分)

  答案:

  (1)冗官。

  (2)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3)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4)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41.(2007,山东)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人们对此却评价不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今介甫为政……士吏兵农工商僧道无一人得袭故而守常者,纷纷扰扰,莫安其居…… ――司马光《家传集》

  材料二 司马光:“治天下譬如居室,敝则修之,非大坏则不更造也。”――《宋史》

  材料三 宋太傅荆国王文公安石,适应于时代之。其良法美意往往传诸今日莫之能废……

  ――梁启超《王安石评传》

  (1)王安石针对“士、兵、农、商”的改革措施有哪些(每项各举一条)?(4分)

  (2)结合王安石变法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二、三中“非大坏则不更造”和“适应于时代”的理解。(6分)

  答案:

  (1)士:改革科举制度 农:青苗法,募役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兵: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 商:市易法,均输法

  (2)“非大坏则不更造”指司马光反对王安石变法,维护旧制,“适应于时代”指梁启超肯定王安石变法,主张变革

  解析:(1)对“士”的改革措施是指官僚体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具体的措施即可,其他几个方面容易理解。

  (2)司马光作为保守派的代表,政治思想很显然不主张变法改革,所以反对王安石变法;而梁启超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当然主张变法维新,因此借用王安石变法来阐述自己的变法思想。

  42.(2007,重庆)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古之取士皆于学校,故首先一于上,习俗成于下,其人材皆足以有为于世。自先王之泽竭,教养之无所本,士虽有美材而无学校友以成就之,以议者之所患也。今欲追复古制以革其弊……以俟(等待)朝廷兴建学校。——王安石《临川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安石教育改革的原因,(2分)概括其教育改革措施的特征。(6分)

  答案:

  当时的教育不利于培养人才,舆论不利于变法。注重改革教育内容,培养实用性人才;扩大了选官途径。

  43.(2007,广东)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以其世俗主义标志着近代的开端。

  ——据(美)约翰·巴克勒等:《西方社会史》

  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16世纪对教会的反叛”,在欧洲以德意志、瑞士和英国的宗教改革为典型。三国宗教改革的发动者分别是谁?(3分)

  (2)16世纪的宗教改革有何历史意义?(6分)

  答案:(1)马丁?路德、加尔文、亨利八世。

  (2)打击了欧洲天主教的神权统治;为确立宗教信仰自由原则奠定了基础;新教登上历史舞台;增强了欧洲民族意识,促进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发展;使语言、文学、艺术、音乐、教育等诸多领域发生了深刻变化;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思想武器。

  解析:本题考查再认再现史实的能力。依据教材内容很容易作答。

  44.(2007,宁夏)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

  材料二 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工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

  材料三 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

  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5分)(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10分)

  答案:

  (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法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激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45.(2002,上海)一部英文著作的中译本有一句话误译为:“康熙帝曾经阅读郑观应的著作”。经核对,原文为“Emperor Kuang Hsu had read the works of Cheng Kuang Ying”。问题出在Kuang Hsu帝是谁。

  问题:

  (1)请写出Kuang Hsu帝的正确译名,并运用历史知识说明理由。

  (2)这是一部研究中国近现代化的专著,它为什么会谈到郑观应?

  答案:

  (1)“光绪”。郑观应与康熙帝处于不同的时代(或与光绪帝处于同一时代)。(2)郑观应是(甲午战争前)早期维新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维新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化进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他宣传变法,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或实行君主立宪,或兴西学)。是早期资本家等。

  46.(2002,上海)学术界一般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但是,在最近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些学者主张:“明治维新”应理解为一次“明治革命”;而另一些学者则提出“明治中兴”的解释。

  问题:

  (1)你认为其中哪一种观点更合理?为什么?(2分)

  (2)请说明另外两种观点的可以理解之处。(4分)

  答案:“改革”说:“明治维新”由天皇主持,自上而下完成。日本由此走上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革命”说:“明治维新”是在武装倒幕前提下进行的,它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地主和资产阶级联合专政。

  “中兴”说:维新前,日本遭外来侵略,天皇被幕府架空。维新后,天皇重掌朝政,促进了经济发展,维护了民族独立。

  47.(2003,上海)改革在中外近现代史上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革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第二,改革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第三,改革也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请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各举一例并简要说明理由。(共6分)

  答案:第一方面:明治维新,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或成为亚洲强国)。或俄国1861年改革,废除了农奴制(或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分)。

  第二方面:罗斯福“新政”,遏制了经济危机(或挽救了美国)(2分)。

  第三方面:戊戌变法,起了思想启蒙作用(或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或洋务运动,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发生(或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

  如答其他事例,只要符合题意,言之有据,参照上述原则给分。

  48.(2007,江苏)大国崛起是世界历史舞台上令人瞩目的现象。在近代历史上,英国、德国、俄国(1917年前)都经历了崛起的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英国崛起的诸多因素中,关键因素在于它率先完成了政治制度的创新与经济领域的变革,请指出其表现形式及实现途径。(4分)

  (2)普法战争后,德国走上崛起之路。指出德国崛起的重要前提及其实现方式,并概括推动德国崛起的主要内外因素。(4分)

  (3)19世纪60年代起,俄国也开始崛起。请问崛起过程中俄国在内外政策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3分)

  (4)分析英国、德国、俄国崛起道路的共同之处,并就中国的繁荣富强之路谈谈你的看法。(4分)

  答案:

  (1)政治:英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通过光荣革命(或权利法案)实现。经济: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通过工业革命实现。

  (2)德意志统一,通过三次战争实现。主要内因:推行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主要外因: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3)对内举措:1861年农奴制改革,推动资本主义发展。对外举措: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4)共同之处:都经历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都推行对外殖民扩张政策。看法:中国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实力;要走和平发展(和平崛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