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

刘惠分享

  历史上发生过几次重大改革同时这些改革也是高考考查的内容,那么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1

  (2015·重庆文综,1)吴起在楚国实行变法,提出了“使私不害公,馋不蔽忠,

  言不取苟合,行不取苟容,行义不顾毁誉”的主张。此主张旨在( )

  A.废除世卿世禄制

  C.削弱王室的特权 B.整顿官场风气 D.废除分封制度

  解析 题干材料意思是:不能因私而损害公家利益,统治者不能因为馋言而使忠心的人受到伤害,不说苟且附和别人的话,不做苟且讨好别人的事,这与当时官场风气相关,故选B项。“世卿世禄制”“王室特权”“分封制”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A、C、D三项。

  答案 B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2

  (2014·安徽文综,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户籍什伍制”“连坐制”的实行,形成“山无盗贼”“怯于私斗”的局面,“奖励耕织”和“奖励军功”形成了“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商鞅变法的这些条款一方面维护了社会稳定,强化了法律意识,另一

  方面严刑峻法也有消极作用,A项正确。B项错在“以抑兼并尔”,C项错在“迅速发展”,D项错在“没有实现”。故答案为A项。

  答案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3

  (2014·四川文综,1)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 )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 C.北魏孝文帝改革

  解析 四项改革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与题干“倾邻国而雄诸侯”相符的只有商鞅变法,它为秦灭六国奠定了基础。故A项正确。 答案 A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4

  (2014·上海单科,8)王安石认为国家积贫积弱的根本在于生产少,生产少而民

  不富,民不富则国不强。为根本上解决问题他颁行了( )

  A.募役法和保甲法

  C.将兵法和均输法 B.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 D.方田均税法和科举新法

  解析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为解决北宋积贫的局面,王安石颁布了一系列经济措施,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免役法、市易法等。募役法、保甲法、将兵法属于强兵之法;科举新法属于取士之法。故可排除A、C、D,故应选B。

  答案 B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5

  (2015·课标全国Ⅰ,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铜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视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时常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识读成“开通元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作一钱,每十钱重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折衷,远近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以下的重量单位。此后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

  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制。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

  解析 第(1)问,可从材料中概括得出,从名称样式重量等角度解答。第(2)问,从材料中可以得出币制统一、范式固定,结合所学知识得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

  答案 (1)推动了衡法向十进位制转变;不再直接以钱币重量体现币值。

  (2)终止了五铢钱长期流通的历史,开启了新的货币体系;币值与钱币重量脱钩,为非金属货币产生创造了条件;方便了流通,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年号钱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6

  (2015·课标全国Ⅱ,4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清代前期,正一品文官年薪俸银180两,正七品知县45两,正九品官员33两。这些银两除养家糊口外,还要支付随从、幕僚的酬金及办公费用,普遍入不敷出。各级官员在征收田赋等税收时,以各种名义额外加征。这些税外之税,小部分作为各级衙门的办公经费,大部分被各级官员据为己有。“大州上县,每正赋一两”,额外加征“银一钱五分,二钱不等”;部分州县“数倍于正额”,以致引发民变。雍正帝认为,与其暗取而多征,不若明定其数;与其营私而中饱,不若责其办公。他决定改革,明确规定加征的税额,统一管理,用于发放以“养廉”为名的津贴。养廉银的数目,视职位的高低及岗位的重要程度而定。总督每年约二万两,州县官每年也有二千两左右,用作办公经费与官员薪水补贴,官员的合法收入大幅提高。

  ——摘编自黄惠贤等《中国俸禄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解析 第(1)问,据材料信息,从官员薪俸低、办公经费不足及暗取多征加重民众负担、吏治腐败、民众暴动等方面概括分析清政府建立养廉银制度的原因。第(2)问,从对官员薪俸、吏治、社会矛盾等角度简析养廉银制度的作用。

  答案 (1)官员薪俸偏低;地方办公经费不足;各种税外之税繁多,官员贪腐现象普遍;百姓税负沉重,社会矛盾尖锐;政府力图整顿整治。

  (2)提高了官员的合法收入,有助于抵制贪腐;暂时减轻民众负担,缓解社会矛盾;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贪腐问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7

  (2015·山东文综,47)【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大变革时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数千年世侯世卿之局,一时亦难遽变,于是先从在下者起,游说则范睢、蔡泽、苏秦、张仪等,徒步而为相;征战则孙膑、白起、乐毅、廉颇、王翦等,白身而为将,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

  ——赵翼《廿二史札记》卷二

  指出材料所反映的社会关系变化,结合史实说明商鞅变法与这一变化的关系。 解析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信息可以得出下层人士通过个人努力上升为社会上层;第二小问,结合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史实,说明变法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社会地位,推动社会关系的变化。

  答案 变化:部分社会下层的政治地位呈上升趋势。

  关系:社会关系的变化推动了变法的产生。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力量不断壮大,他们要求取得政治统治地位,商鞅变法顺应了这一要求,商鞅变法中的“废井田,开阡陌”“奖励耕织”“奖励军功”等措施,打击了旧贵族势力,为新社会阶层崛起创造了条件,进一步推动了社会关系的变化。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试题汇总8

  (2015·福建文综,41A)[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自祖宗承五代之乱„„而又田制不立,田亩转易、丁口隐漏、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故赋入之利视古为薄„„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一百六十步,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

  ——摘自马端临《文献通考》卷四《田赋考》

  材料二 应将王安石变法臵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思想观念和文化理念等都有所改变„„改革的成败得失,绝非改革者的执拗性格使

  然,也不能单从集团斗争上去寻找原因,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摘自李华瑞《王安石变法研究史》

  (1)材料一反映了王安石变法的哪项法令?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该法实施的目的。

  (2)材料二中的“社会转型”在经济上有何表现?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安石改革成败得失必须“深入到表面冲突下的时代潜流中去探究”。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以东西南北各千步,当四十一顷六十六亩,为一方„„方量毕,以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可知是方田均税法。据材料“又田制不立„„兼并伪冒者未尝考按”可知土地兼并严重,目的是抑制土地兼并;据材料“地及色,参定肥瘠,而分五等,以定税则”可知目的是均赋税;结合当时“积贫积弱”的局面可知,目的是增加赋税收入。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信息“北宋处在中古田制瓦解,契约租佃经济确立的社会转型时期”回答。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信息“应将王安石变法置入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再结合所学知识,王安石变法的根本目的是要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以巩固和加强封建统治,符合时代要求,“富国强兵”的效果也是十分显著的。但是王安石变法的失败也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于新法变法只是一场地主阶级内部针对北宋统治危机的制度改良,没有触及社会的根本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封建社会的矛盾。

  答案 (1)法令:方田均税法。

  目的:均摊赋税;增加财政收入;抑制土地兼并。(答对其中两点即可)

  (2)表现:旧田制瓦解,租佃经济确立。

  简析:长期以来遗留的弊端延续到北宋中期,各种社会矛盾交织;王安石试图扭转积贫积弱局面,契合时代要求;应将王安石变法成败得失置于唐宋变革的历史契机中考察。(答对其中两点即可。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