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期间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立秋注意身体调节,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期间生活起居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秋期间生活起居注意事项
一、预防燥热,补充水分
立秋过后,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分慢慢减少,人们会感觉到口、鼻、眼睛、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这就是中医上说的“秋燥”,很多与干燥有关的疾病比如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症也会随之出现,因此这个时节要注意补充水分。
二、早睡早起,运动不可少
早睡早起依然是养生的基础。早睡,有利于顺应阴精的收藏,可以养气;早起,有利于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身体得到必要的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三、注意饮食习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活习惯也应顺其自然,秋季养生以“养收”为原则。入秋之后,夏季的炎热慢慢退去,天气渐渐凉爽,热天那种食之无味的感觉也将远去,人体消耗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
四、吃一些水果补充能量
立秋吃香蕉能有效防秋燥。中医认为,香蕉味甘性寒,药用价值非常高,能促进肠胃蠕动,并能清热润肺、止烦渴、解酒毒。因此,燥热人士或者是在干燥的秋季里,都适合食用香蕉。
秋季吃梨是最好的选择。梨肉香甜可口、饱满多汁,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等功效,润燥效果非常好。而且它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葡萄的铁和糖含量十分丰富,是儿童、妇女、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此外,葡萄还能生津液、补肝肾、利小便、滋阴除烦,对治疗烦热口渴效果显着。
立秋的风俗有哪些
在我国民间一直就有秋社的习俗,这一天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已毕,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在我国的杭州:食秋桃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立秋节气适合吃什么
说起立秋吃茄子是有一个故事传说的。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一直被我们沿用至今。
立秋节气的农事活动
在我国古代的民间流传下来的一个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欠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欠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当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对来年的收成造成影响。
立秋代表秋天的开始吗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从文字角度来看,“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而秋季又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其实,按气候学划分季节的标准,下半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降至22℃以下为秋季的开始,除长年皆冬和春秋相连无夏区外,中国很少有在“立秋”就进入秋季的地区。
立秋就是夏去秋来的意思。24节气之一,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一到,梧桐树便开始落叶,成语“一叶知秋”就是这么来的。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