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的看法
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大家都持什么看法?想要更好的教育孩子的话,不妨一起来看看以下内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对于教育孩子的问题的看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孩子早期教育问题的看法
何谓早期?这个早期绝对不是提早或超前的意思,而仅仅是指孩子0-3岁早期发育阶段。但是有些人片面认为是提早的含义,孩子不到爬的时候去训练爬,不该走的年龄去要求孩子走,不到学习的时候去学习等。现代研究证实,超越孩子发育阶段或关键期给孩子一些不适当的或过量刺激,其结果是“拔苗助长”反而会伤害孩子。这点望各位家长切记!!!
如何理解早期教育?教育的本意是学习的意思。因此常常给人以错觉,早期教育就是给孩子早期学习东西,掌握许多知识和技能,比如背了多少唐诗、记了多少英语单词、会什么乐器等。因此,有关专家专门为此讨论了这个早期教育的含义和称谓,最后大多数认为为了避免与教育相混淆,还是叫做儿童早期发育促进为好。其实由教育改为发育促进,我以为不仅仅是一个字面的修改,而是对于早期教育目和含义的澄清。从我所看所学的有限的资料中,我理解儿童早期发育促进,是应该在孩子早期发育的关键期,创造一个适宜孩子促进潜能发展的环境。在这个环境里,我们所要做的是给予孩子提供一些符合孩子关键期发展的适当一些刺激。比如孩子一出生后的抚触、妈妈的声音、妈妈的脸盘、妈妈皮肤的接触、吸吮妈妈的奶头和自己的手等。关于不提早教的另外一个依据就是胎儿是没有学习的能力。
从妈妈的肚子里直到生后三岁内,这是从精子和卵子的结合,直到孩子长到幼儿,孩子主要是处在一个生存、发育的阶段。因此,父母主要大量的任务是抚养和抚育孩子,喂养、护理、照顾孩子、培养孩子良好生活习惯等,就在日常的吃喝拉睡的养育中孩子一天一天的长大。因此,我一直有一个观点,就是给予孩子早期发育的促进要与孩子的日常养育结合起来,养中有育,育教于养。比如从满月起就开始培养孩子良好饮食规律、睡眠规律、独睡等,从满四个月起科学辅食的添加,从一岁起放手让孩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穿鞋等,还有参加家庭的“劳动”,帮助父母和老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一些生活“小事”。孩子在自己动手的过程中,大脑许多相应的潜能就会显示出来。我很反对的是将孩子的养育与早期促进对立起来,平日在家被家长包办代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手脚功能被“废退”;另一方面又花重金去开发孩子的手脚和大脑。我们都知道“劳动创造了手”这一攧扑不破的真理。在家育儿和花钱去参加“早教”,就是在放开孩子的手和脚,来开发孩子的大脑。为什么两者要分开而不能结合起来了?
目前在孩子早期教育这块领域内,绝大部分是教育机构在从事孩子这方面的业务。据我多年的了解,他们对于孩子早期教育理解和介入都是依据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来开展这项工作,而孩子的保健做得不够,这有点不太符合孩子早期发育的现实。正如上述谈到孩子早期发育阶段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做好从胎儿、婴儿直到幼儿的保健,首先要保证孩子存活的质量、科学喂养、预防免疫接种、体格发育正常、健健康康少患病,早期发育促进才有了基础。因此,我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孩子早期发育促进一定要保教结合,保健为基础,教育为手段。脱离孩子的健康和保健,去单纯搞什么孩子早期开发和教育,就像无本之木一样。在此,我奉劝家长,孩子在0-3岁这个阶段,你的重点应该是做好孩子基础保健,保证孩子体格全面发育。同时应该去听听早期教育的讲课,学习一些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增加一些对孩子的教育手段,比如根据孩子的不同发育阶段,揉进一些游戏的方式寓教于乐等,来引导孩子快快乐乐的活动等。寓教于乐是我们目前对孩子早期发育阶段中普遍比较缺乏的现象之一。
谈到孩子的早期发育促进,不得不说到孩子的同伴问题。同伴教育是孩子早期发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因为同伴可以减少孩子的孤独感,同伴也是玩伴,在与玩伴的玩耍中,学会与人的交往、模仿、竞争,谦让、互助等,这些都是孩子与大人交往中无法满足孩子发展的现实问题。我们那个年代虽然在物质资源上与现在的孩子无法相比,但是我们那时早期发育阶段最大的资源就是同伴多,向哥哥姐姐学习到许多东东。因此,我建议在现今独身子女家庭相对集中的小区中,可以在相互比较熟悉的同事和邻居中,组成一个临时家庭托儿所,为孩子寻找更多的同伴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尽力改变孩子自己独玩、整天与父母、老人“玩”和交往的不利局面。说白了,花钱去早教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家长在花钱为自己的孩子找同伴,找玩伴。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能不花钱或少花钱去为孩子想想辙呢?昨天我很欣慰的听到,在某个小区已经有了这样的临时家庭托儿所了,我想这是一个家庭内促进孩子早期发育的好形式,值得推广。
谈了以上的看法,我绝对不是排斥孩子在结合保健的基础上,按照孩子的发育规律去参加一些适合孩子的早期教育活动,而是提醒家长不要盲目跟风,将其早教“妖魔化”。应该将早期发育促进重点放在日常的养育孩子中,做到养中有教,育教寓养。
孩子学习教育问题的看法
今天和姐他们去姑姑家串门,在姑姑家听到了他们对孩子上学的一些看法,各抒己见,看来真的是很头疼,对于这个问题我也有我不成熟的意见,当然了,不管对与错,这只是我通过我的经历,来发表的,因为我的孩子刚一周,我还没有面临着这个大一点的课题,不过有一些见解,还是可以谈谈的。
自从来到廊坊之后,在工作中也遇到过好多同事谈论关于孩子学习和教育的问题,因为这里还有好多的亲戚,也看到了一些他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每个家长对自己孩子所期盼的,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都能出人头地,不要像自己一样过得那么辛苦,为了孩子,不管生活怎么样,都要为孩子争取,再苦再累也再所不惜,可是这样真的能换来孩子能够在今后的人生的一帆风顺吗?
现在有好多人对孩子是过于溺爱,孩子一上学,就这个班那个班的报个没完没了,城市里比农村更为明显,真的效果那么明显吗,当然了,我不是抨击这一现象,因为我觉得有些家长是盲目的去干,看人家孩子学画画,也让自己孩子学,看人家的孩子学英语,也让自己的孩子学,为了孩子,花多少钱也无所谓,真的管用吗?我想这是一种攀比现象吧。
我的故乡是衡水,那里的教育是十分有名的,最少了在河北省是数一数二的。当然了,那里的经济发展没有廊坊好,可是那里的教育却比这里强,我在老家上的学,可是在我工作之前,我没有看到过今天这种教育现象。
当然了孩子的学习跟家长的教育有关,但是为什么有的家长天天都在教育自己的孩子,可是孩子的学习还是没有改观,我觉得这只是教育孩子学习一个因素,但是我不支持自己盲目的教育,看人家的孩子怎么着,就怎么着,结果心不少操,钱没少花,孩子学习也没有提高。
我觉得孩子的学习主要在于孩子自己的兴趣,如果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不用你督导,他会自己有意识去学,他会把学习当做自己的一种乐趣,不会变成一种负担,另外现在好多人都希望恨不能让孩子把自己不会的都去学会,我想这样做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也会担务他的学习。我觉得我们只要给孩子一点的空间,引导他对学习产生兴趣,从思想意识里让他知道学习的乐趣,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就可以了。有的家长不管自己的孩子学习怎么样,今为了孩子学习给孩子买一个复读机,说是学英语使的,别买一堆课外书,后买一大推的复习资料,可是买是买了,孩子只摸了一下,放在一边,就没有动过,这样就好了,这样就能提高孩子的学习了?
我忘了是哪一届高考了,听说在衡水地区的故城县县高中,当时有一位学生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上了清华。当清华的老师去接这位学生,来到他们家的时候,这位老师看到这位同学的家境的时候,他都不敢相信他自己的眼前看到的一切:家里两个老人,骨瘦如柴,家里的一台破烂的收音机和电灯是他们家的全部电器,中午饭只是一些小米。这位考生还有一个妹妹,也在读那所中学,他的妹妹也是那么的清瘦,但是很精神,听说在学校里的成绩也是出类拔翠的。 两个老人似乎没有见过什么世面,当时看到工作人员开着车来的,一进家门还以为他们进错了门,不是找他们的,工作人员和老师跟老人说了来的原因和情况,老人似乎明白了一些,但是老人心里还是怕他们是骗人的,怕把他的儿子骗走,最后请村里的书记过来,才相信。第二年,那个学生的妹妹也像哥哥一样考入了清华。
朋友就这样的家境也能出人才,有时我在反思,现在家长们的这种做法是对呢,还是错呢,当然了,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了。
孟子曾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美华人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评价
✈ 感激国内教育的“狠”
几乎所有人,都对自己父母的“虎”和中国教育的“狠” 持有感激,虽然对具体一些方式方法有所不认同,认为有可改善,可以更巧的余地,但是无一例外地反对所谓“快乐教育”。
一位妈妈说(注:她是个大家羡慕的美女妈妈,是医学科学家,工作出色家庭幸福,弹一手好钢琴,画画在美国赢得young artist的荣誉,业余写小说还发表出版),中国式教育有一些压制爱好的地方,也有一些“拙”的地方,比如老师对学生的罚,抄写课文多少遍等等,但是总体上,中国式的教育让她第一能吃苦,第二受得了委屈,第三把以色侍人,女人不工作靠男人养当成耻辱,而这三样,是她赢得很开心生活的根源。“吃得苦”“受得委屈” 也是我们这些在异国他乡,一路冲杀,为自己和后来华人赢得一席之地的中国女性在职场上站住脚的根本法宝。
另一位如今在全美前五的高校担任教授的姐姐说(她也有两个孩子,曾经与丈夫两地分居,自己带孩子2年之久),她最喜欢狮子老爷的一句话,并且稍作改编就是--生活没有捷径,吃不得苦,就得不到真正的快乐。
而如果让我自己来说,我的体会是,任何一种工作,不论是文科,理科,工科,做生意......(物理系出身的我到美国后改了金融专业)没有任何东西是纯粹靠兴趣可以做好的。我对我的专业我的工作都很有兴趣,但是兴趣归兴趣,在做的过程中,更多时候是要咬牙克服困难,克服了一个困难,走到一个境界,就可以感受到比之前单纯简单的快乐更大的快乐,而更大的困难需要更多的知识,经验,顽强的不服输的精神来继续往前走。
我记得我实习时候,是全公司唯一一个没有美国公民身份或者绿卡的实习生,我必须拿到比别人更好的成绩,才能有机会留在公司继续工作。因为我需要公司给我办工作身份,那么我的上司得特别欣赏我、看好我,才可能花更多的努力(给员工申请工作身份还是有一定麻烦的)给我办理身份申请。我每天比别人更多工作,而且不止是感兴趣的活干,一些琐碎的大家都不爱干的活,也干,当时我想的正是当初参加物理奥赛时候,我的物理老师说成功就是需要不断地坚持,极限之后再坚持。
我就想,我15岁时候都能咬牙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卷子,一个周末做200道物理竞赛题目,做完以为结束了,却因为做错的题目,再度领到新题目......哭过,抹干眼泪,不服气,继续做。当拿到奖的时候,我永远记得我的老师说过的“第几名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坚持下来了”这个魔鬼集训。
我的父母一个外科大夫一个银行分析师,工作都很忙,基本不管我,我也是北京出生的学生,升学压力不大,我所有的教育都来自中国的类似毕姥爷那样严格的老师。我非常非常非常地感谢他们。
千万不要去信明星,富二代对虎妈的评价,他们生活优越,自然没必要过于对孩子严苛,而中国更广大的人群,生活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不可比较。
✈ 再说国外所谓的“快乐教育”
负责地说,在我认识的所有uper middle class的美国人(无论美国本土还是欧亚移民),没有一个真的对他们的孩子真的实行什么国内人误解的“快乐教育”,美国之所以似乎比国内压力小生活好,完全不是什么他们的教育成功,而是二战之后作为战胜国,和之前的工业化,打了好基础,人少资源多,竞争压力小,不用千万人挤独木舟地拼杀,而非是什么教育有捷径,可以从小做什么公主梦以后还能成功,而在美国内,其实一样,每个成功一些的人,各有特长各有途径,但是有一条,没有一个人不能吃苦。
我的老公是一位德国人,他大学念的非常辛苦,宽进严出,但是也是凭借过硬的入学分才挤进去的,学业非常沉重,其间还自己申请到美国做交换生两年,到上海一年,回去完成论文的时候几个月天天废寝忘食,教授严厉的很。哪里是我们说的没压力?!之前我美国的朋友Jason说美国念书看你自己,他书包有几公斤,天天背回家做作业到很晚的。
接下来讲讲一些我身边的非华裔,美国的“成功人士”对孩子的教养吧。
第一个要说的,是我孩子的儿科医生。
大家都知道在美国医生是最受尊敬,收入也几乎是最高的一个行业。能够在美国做专科医生(相对于家庭医生)是百里挑一千里挑一,如果在很好的医院,那就是万里挑一。他们可以说,都是不止智商高,情商也高,才能够冲过重重考试,面试,魔鬼的住院医生训练,成功地成为一个医生的。
他对我说,他的四个孩子,最大的12,最小的4岁,大孩子在南加最好的私立学校,中学2年级,学三种语言,弹钢琴拉小提琴,而游泳,是每天早上五点半准时起床,孩子妈妈也是科学家,夜里有时候需要加班,所以不会早上起来给每个孩子做饭,12岁的姐姐自己烤面包,洗水果,吃一些,带一些,在游泳池游1小时后,回来再加餐一些,然后由他把姐姐和老二一起送去上学。
而最小的4岁半的孩子,如今也已经开始学西班牙语,画画,踢足球。这些都是孩子自己选择学的,但是选择之后,需要努力时候,就会耍赖,他允许孩子选择学或者不学,学什么,但是一旦开始,必须坚持,因为他和他的太太都坚信,没有任何一种兴趣,可以纯粹快乐地坚持,当孩子面对是练习画画还是看ipad动画片时候,没有一个小朋友可以完全抵御诱惑。哪怕是最喜欢的踢球或者画画--因为这些需要努力才能提高。然而当他们监督坚持孩子必须完成每天的作业(包括4岁的这个),孩子有了进步,那种快乐,会加强他们学习的兴趣。
帮孩子走第一步,坚持到他的成绩让他更加自信,喜欢,这是父母的责任。
这个医生是美国白人,太太是英国人,第二代移民。
当然了,让孩子具备坚持的品质,吃苦的能力,合作的精神,受得委屈不崩溃的情商......这些,并不等于人云亦云,别的孩子学钢琴你的孩子也学钢琴,别的孩子背唐诗你的孩子也背唐诗。
我觉得美国的教育的一个长处是,允许多样化的存在。之所以学校对课本的要求并不高,比如k(5岁上k)的作业一周只有一次,要求只是10之内的数数,会写26个字母和简单单词。只要通过这些就可以继续升级,也不会背建议看特殊教育。但是,并不是说5岁的孩子真的只需要会这些。基础要求低,是因为给每个孩子的家庭有足够自由发展孩子自己的兴趣,比如有的孩子兴趣再绘画,有的孩子是音乐,有的孩子选择了3、4项体育运动。学校统一的要求不高,放学早,并不是让孩子回家看电视,混日子,而是给家长足够的时间,来发展孩子个性化的兴趣。
也就是说,美国的教育方针,事实上,对家长给孩子的付出要求,更高。很多父母再孩子小学期间选择了半职工作,或者flexible的工作安排,下午三点就接走孩子,参加跟中兴趣班,孩子小时候总是会再有困难时候退缩,不愿意练习,很多时候是妈妈必须陪练。。。然而,等孩子上床睡觉之后,夫妻二人一起再书房打开电脑加班的大有人在。
关于国外教育,越来越多早期的中国移民家庭开始在网上抨击那些三流写手、短期到访者和交换生构建的“美好教育”图景,并斥之为“不负责任,哗众取宠。”我们或许真有必要认识一个真实的美国教育。有一句话也许是一针见血:中国卓越在分数上,美国卓越在能力上!而追求卓越所需的付出是一致的。《虎妈猫爸》这部电视剧带给我们对教育的思考远在剧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