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人应该怎么教育孩子
大人应该怎样教育孩子?现在的父母对于不听话的孩子大都采取打骂的方法,这样的方法不只不能好好教育孩子反而令孩子更难教育。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给大家的大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的资料,希望大家喜欢!
大人正确教育孩子的方法
1.游戏中体验快乐
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往往都喜欢两件事,一件是吃,一件是玩。小孩可以从游戏中得到许多新的体验,这也帮助他们体验学习的过程。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在《怎样做父母》一文中,告诉爸爸妈妈要让孩子有玩游戏的时间,不要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
但是,在现实中,家长剥夺孩子玩游戏的权利是相当普遍的。据调查显示,认为孩子在该玩的年龄就应该让他们玩,不能过分约束的家长只有22.1%。在我国城市中,4~12岁的孩子都过着忙碌的“上班”生活:51.6%的4~10岁的孩子,上课外学习班或是特长班,其中近三成上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外班:10~12岁的孩子“上班”的比例甚至达到61.9%。
没有游戏,孩子的童年是可悲的,而他们的身心发展也不会健康。游戏对孩子来说,不只是玩,而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2.爱的体验,学会爱他人
爱心是人类特有的、最伟大的情感,是造就健全人格所需要的关键因 素。爱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温柔、亲切的感觉,是深深的理解和接受。父母 的爱是孩子出生后最初的情感体验。对于孩子来说,这些都是幸福温馨 的。爸爸强健的臂膀,妈妈温柔的抚摸,这对于每个孩子来说,都是童年最好的礼物。
当然,爸爸妈妈还可以抓住机会让宝宝体验爱的行为给自己及他人带来的快乐,这样宝宝就会形成待人亲切、愿意合作、会同情和宽容别人、能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个性。一个有爱心的孩子看到一位老人在过马路,他会主动帮助老人。无论是否听到别人表示感谢,他都会觉得很快乐。
当然.并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充分爱的体验,许多爸爸妈妈并没有给孩子适当的爱,造成了孩子没有爱的能力。比如父母的溺爱、冷漠、功利等,都会使孩子在表达和接受爱上出现问题。一些孩子痛恨父母、没有孝心等问题其实很多是由父母的爱的教育失败造成的。
3.成功的体验,实现自我的认可
马斯洛在人本主义心理学中,提出了人有七种需求,其中之一就是自我实现的需求,即个人所有需求或理想全部实现的需求。当然,孩子对于这种需求也不例外。一个3岁的宝宝将一堆积木搭成了。高楼大厦,他会很高兴,会请爸爸妈妈来欣赏自己的杰作,在这时他就体验了成功带来的自我实现。
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爱学习,会学习,那么就不要总是打击他。而是要用积极的思想去暗示他,鼓励他。
4.责任和独立的体验
一项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有20%的大学生毕业之后当上了“啃老族”。他们虽然可以找到工作,但是自己却不去做,而在家里依赖父母。心理学家分析认为, “啃老族”的年轻人大多在童年没有得到责任和独立体验,从小到大都依赖父母。
许多家长都有这样的经验,孩子被凳子绊倒了,明明是自己不小心,爸爸妈妈却会说: “打凳子,谁让你把我儿子给绊倒了!”为什么不告诉孩子自己要注意一点呢?既然自己不小心,就要承担“摔倒”的后果。
孩子小的时候,不能承担责任和依赖父母是正常的,但是,家长并不能因为孩子小、依赖父母就不给孩子责任和独立的体验。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废人”。
家长教育孩子的建议
一,人品的培养。包括诚实守信,文明礼仪,正直友善,要学会分享,与小朋友相处,学会认识、承认和改正错误等。
二,动手的培养。双手的使用利于孩子左右脑的发育,这方面可通过做家务,学一门自己喜欢的艺术,如美术、书法等。
三,体质的培养。这一点很重要!喜爱运动,是孩子应有的天性,很多家长怕孩子身体受到伤害,规定了这也不行,那也不行。正确的引导应该是关键,选一门运动方式是不错的选择,既协调了身体各部位的功能,又能起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舞蹈,体操等等,会是不错的选择。
另外,为了有利于每位孩子的发展,家长和机构要充分尊重和正确引导孩子的个性特点。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是不一样的,这和家庭环境有关。现在也有很多家长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性,所以说家长应该和学校一起努力,共同教育孩子。
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七大误区
误区一:家长很爱孩子,孩子却不喜欢。
孩子渴了,想喝矿泉水,而家长认为鲍鱼营养丰富,孩子偏偏不喜欢。
家长给孩子买高级的玩具,而孩子偏偏喜欢摆弄一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
您处心积虑地花费很多,孩子还不开心,原因是,这些不是孩子需要的。不需要的东西,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
误区二:以为上补习班是提高成绩的好方法
现在的补习班,名目繁多,如雨后春笋般,将孩子们层层包围。家长花费了金钱,好像心里就得到安慰,会不会想到,孩子的辛劳与压抑。孩子平时的课业负担,还不够繁重?沉重的书包,已令他们压弯了腰。
从科学角度讲,大脑皮层不是用来思考的,而是受身体和情绪的控制。人在疲劳状态下,有情绪困扰时,他的记忆、分析、判断能力消失。会产生愤怒、生气、害怕等情绪。不仅健康受到影响,还会表现为厌学,学习拖沓,封闭自我,不和人交流。甚至会有猝死或自杀等极端现象的发生。
误区三:总是抱怨现在的教育体制有问题
有一些家长,理解孩子的辛苦,和孩子一样,经常对当前的中国教育品头论足。弄得孩子也怨声载道。
遇事抱怨,不是积极解决问题的方法。
中国教育与西方教育,各有其利弊。客观上讲,应该取长补短。回顾历史,每个时代,都有其局限性。抱怨社会、体制,于事无补。家长该有这样的理念与远见:立足于自己与孩子,让孩子有发展的空间。任何一个环境,都可以帮助孩子成就梦想。
给孩子这样的人生定位:所有的变化都是机遇,让你自己痛苦的人,都是天使。自己才是主人,主宰自己的命运。
误区四:成绩不好的孩子,一定不聪明
孩子的智能分很多种,有听觉、视觉、语言、体验、逻辑、社交等很多方面。
学校教育,重视应试,主要考核孩子语言文字与数理逻辑的智能。而其他技能均不在应试的范畴。这就造成家长严重的误区,以为孩子成绩不理想,就不会成才。
如果达尔文、爱因斯坦的妈妈,也听了老师对孩子的评价,就放弃对孩子的培养,或一味要求他们像其他孩子一样,那么,科学会停滞多少年?
李安的数学成绩,是负分,丝毫没影响他成为一名大导演。
海蓝老师讲了个动物学校的故事,发人深省。
兔子跑的快,偏让它去游泳、飞翔,结果淹死了、摔死了。
对于孩子,令他擅长的地方发挥到极致,就会成功。
为了取得满意的成绩,以损害孩子的身心作为代价,以破坏亲子关系作为代价,犹如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得不偿失啊。
误区五:严格的教育,是对孩子负责。
古语有:一日不打,上房揭瓦。靠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是教育的最低层次。指责、批评、命令、说教,仅次之。
这些方法,看似严格,而造成的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伴随孩子一生。
问题发生了,家长应该认真分析,这个问题,是孩子的问题、自己的问题,还是环境的问题?
如果是孩子的问题,要学会接受和倾听。了解孩子需要什么。
如果是自己的问题,要客观描述,不批评、指责,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如难过、担心,以及对自己的影响,最后提出希望。这样的交流,孩子对家长的想法,会得到明确的判断和理解,得到有效的沟通。
接下来,是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帮助他。
最智慧的父母,在家庭中,主动营造温馨的氛围,注重自己的个人成长,身体力行地做孩子的榜样,影响孩子。这才是家长中的九段高手。
严格的教育,本来的出发点,是对孩子负责。这是没有错的。而家长往往以对孩子好的名义,伤害了孩子,破坏了亲子关系。
如果可以心平气和、语重心长地和孩子交流,以合理的方式帮孩子解决问题,何必怒发冲冠、求全责备呢?
误区六:孩子改变行为习惯,太难了
一个人行为改变的过程依次是:知而未动、知而心动、知而行动、动而坚持、修成正果。这是个渐进的过程。
很多时候,因为家长的粗心、疏忽、武断,导致前功尽弃。
对于孩子而言,持之以恒做一件事情的难度,大过成人。而家长习惯于孩子做事的萌芽阶段,以责怪的口吻打压孩子。诸如,孩子学习刚有点进步,或培养某种好习惯的初期,家长会说,“才考这么点分,就骄傲。离------远着呢!”或者在孩子意识到问题,努力改变的过程中,不及时发现,给予肯定和鼓励。孩子的学习热情一下子消失,星星之火,被一盆冷水浇灭了。自信心也受到了打击。
家长需要具备一双慧眼,即时发现孩子知而心动、知而行动的苗头,鼓励孩子再接再厉。
误区七:家长的目标,就是孩子的目标。
很多家长,在孩子身上充满了期待。而这份期待,孩子却不以为然,依旧我行我素。
没有人会为了其他人的目标而努力,有很多方法帮助孩子实现他的愿望,同时实现我们家长的愿望。
家长希望孩子成绩提高,孩子期待一份向往已久的礼物。在成绩与礼物之间,就有一个结合点。可以把这个礼物的样子,让孩子画在一张纸上,分割为若干天,去完成。每天完成几分之一,日久天长,孩子看到他的愿望一天天地临近,会主动地做好该做的事情。在达成愿望的那一刻,孩子的成绩提高了,他的奖励也得到了。岂不皆大欢喜!在这过程中,培养了孩子自我规划、自我管理的能力,自律性、抗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