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历史概述—隋唐时期的艺术
隋唐时期,南北统一,东西交流,我国的文化艺术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至今仍然熠熠生辉的,有敦煌莫高窟、唐代石刻、隋唐绘画、颜筋柳骨,还有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曲艺歌舞。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绘画
进入隋唐时期,绘画仍以宫殿、墓室、寺庙壁画为主,而人物、花鸟、山水画也逐渐发展到新的阶段。
1971-1972年考古发掘的懿德太子(唐中宗长子李重润,为武则天所杀)墓中,有面积达400平方米的壁画,其中保存较完整的有四十多幅。墓室壁画色彩鲜艳,布局严谨,绘有王子、侍女、宦官、陪臣等人物形象,及宗室出行、马球比赛、宫廷歌舞等各式活动场景,对研究唐代宫廷生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初唐的阎立德(596-656年)、阎立本(约601-673年)兄弟,是著名的人物故实画家。现存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像》和《步辇图》笔力强健,画家仅以简练的笔法就能传达人物的性格。
盛唐时期,绘画逐渐从寺庙和宫廷中走出,成为文人士大夫抒情写意的工具。画家也不再仅仅是画匠,而成为士大夫的组成部分。人物、山水卷轴画,在这一时期逐渐兴起。
吴道子(680-759年)年轻时曾为画工,唐玄宗招为内教博士,最擅长画人物与写意山水,被称为“画圣”。他在传统画法与西域铁线描的基础上,创出圆润的兰叶描,又吸取南梁张僧繇与西域画的晕染法,加以发展,在焦墨中施彩色,分浅深,因此画面富有立体感。他作画不但追求形似,更追求神似。吴道子的画风被称为“吴带当风”。《八十七神仙卷》一说即为吴道子传世之作。
盛唐的张萱、中唐的周昉都擅长画仕女,通过描写其日常生活来表现当时贵族妇人优越闲逸的生活。活动于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张萱以《捣练图》和《虢国夫人游春图》为代表,今存传为宋徽宗赵佶的摹本。周昉最著名的画卷当为《簪花仕女图》。
生活于北朝至隋代的展子虔(约546-618年)的《游春图》是山水画中的杰作,人马与山石树木比例匀称,体现了透视原则。
唐代李思训(651-716年,或648-713年)、李昭道(生卒年不详)父子为工笔山水画之先。李思训以金碧山水著称,师从展子虔的青绿山水画风,设色绚丽,景物逼真,被明代画家董其昌奉为山水北宗之祖。李思训的作品因年代久远多不存,今天有唐代画卷传为其所作,未详。李昭道在其父基础上,又有变化,作品有《春山行旅图》、《明皇幸蜀图》等。
王维不但是著名诗人,也是著名的画家。他用破墨法画山水,创水墨山水画,描绘山水田园。
此外,边鸾(活动于8世纪末9世纪初)善画花鸟,代表作品为《牡丹图》、《梅花山茶雪雀图》等。曹霸(约704-770年)、韩干(约706-783年)善画马,代表作有韩干《牧马图》。韩滉(723-787年)、戴嵩(韩滉弟子)善画牛,代表作有韩滉《五牛图》。
韓滉字太沖,官止檢挍左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退食之暇,好鼔琴書,得張顛筆法,畫與宗人韓幹相埒,其畫人物、牛馬尤工。昔人以謂牛馬目前近習,狀最難似,滉落筆絶人,然世罕得之,葢滉嘗自言不能定筆,不可論書畫,以非急務,故自晦不傳於人。
雕塑
隋唐时期的雕塑主要包括石窟寺造像、陵寝石雕、碑碣、经幢浮雕等。
隋唐石刻受南北朝以来佛教传播的影响,仍是主要为宗教而服务的。其中最著名的,包括敦煌莫高窟、洛阳龙门、天水麦积山、太原天龙山和重庆大足石刻等。这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石窟开凿时间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
唐高宗时所造的洛阳龙门奉先寺雕像为唐代最大造像,原有大像9躯,今存6躯。中间一尊为卢舍那佛坐像,通高17.14米。两侧的比丘、天王、菩萨、力士像,显示出宏伟的气势,突出主像的庄严。
洛阳龙门石窟卢舍那佛群像,图片来自网络。
重庆大足北山的石窟自唐末开始开凿,其中有内容纷繁,层次重叠的净土变,布局严密。
敦煌莫高窟中开凿于初唐的第96窟北大像高35.5米,开凿于盛唐的第130窟南大像高26米,均为弥勒佛坐像。
四川乐山大佛高71米,弥勒坐像,由整座山岩雕凿而成,气势雄伟,震撼人心。
唐代昭陵六骏浮雕,是按照唐太宗李世民生前喜爱的六匹战马而雕造的,浮雕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昭陵六骏之“飒露紫”,现藏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图片来自网络。
隋唐陶俑,以唐代彩绘陶俑和三彩陶俑最为精美,人物神态逼真,感情丰富。其中动物俑以马和骆驼为最多。
隋唐还出现了著名的雕刻家。盛唐人杨惠之早年曾经与吴道子一同学画,后专攻雕塑,被称为“塑圣”。
惠之嘗於京兆府塑倡優人留盃亭,像成之日,惠之亦手亵染之,遂於市㑹中面牆而置之,京兆人視其背皆曰,此留盃亭也。
书法
隋代书法家融合了碑版体的遒劲风骨和书简体的疏放气韵,创造出了新的风格。
唐太宗很喜欢王羲之的书法,极力搜求其墨迹,得到王羲之真迹行草290纸,草书240纸,并命拓书人冯承素(617-672年)等人拓《兰亭集序》数本。唐太宗死后,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殉葬昭陵,故后世仅有拓本、摹本传世。
欧阳询(557-641年)和虞世南(558-638年)都是经历南陈、隋朝,终于唐初的大书法家。欧阳询骨力劲峭,法度严整,代表作为《九成宫醴泉铭》。虞世南书法内含刚柔,代表作为《孔子庙堂碑》。褚遂良(596-659年)综合各家之长,加以隶书笔法,代表作为《三藏圣教序》。
盛唐颜真卿(709-784年)将篆书的中锋与隶书的侧锋结合,运用至楷书上,用笔匀而藏锋,内刚劲而外温润,字画如棉裹铁,气势雄浑。传世作品有《多宝塔碑》、《颜氏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
柳公权(778-865年)书法与颜真卿齐名,称为“颜筋柳骨”。柳公权吸取了欧阳询与颜真卿之长,其字严谨而开阔疏朗,代表作为《李晟碑》、《玄秘塔》等。
草书方面,唐代孙过庭(646-691年)、张旭(约675-约750年)、怀素等人都很著名。宋代书法家米芾更是认为孙过庭有二王之风,唐代草书无人能出其右。张旭的书法则挥毫泼墨,发挥到书法自由的极致。怀素为僧人,活动于8世纪中后期,其书虽自然,但千变万化,内藏法度,与张旭并称唐代草书的两座顶峰。
乐舞、戏曲与杂技
隋至唐初,宫廷乐舞以燕享时的燕乐为主。隋炀帝定九部乐,唐太宗改为十部乐,包括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龟兹乐、安国乐、疏勒乐、高昌乐和康国乐。燕乐、清乐是汉族传统音乐,西凉乐为十六国时期在河西走廊形成的,融合了中原旧乐(十六国时中原大乱,前凉保留了一部分中原的礼乐制度)和龟兹乐。
唐高宗以后,艺术家吸收了周边各民族和各国的乐舞精华,形成了坐部伎和立部伎,十部乐逐渐废亡。坐部伎只有三至十二人,在堂上坐着演奏,立部伎有六十至一百八十人,站着演奏。
唐玄宗时出现了以清乐为主,杂用各族和民间曲目而演奏新声的法曲。玄宗在大明宫梨园选坐部伎子弟和宫女数百人教习法曲,称为皇帝梨园弟子。
这时期,在民间出现了专门的歌唱家和舞蹈家,以及沿街卖唱的歌者。民间自娱形式的踏歌是节庆及送别时的重要节目。
隋唐宫廷舞蹈,最著名的有秦王破阵乐(纪念唐太宗为秦王时战功的乐舞)、霓裳羽衣舞(唐玄宗所作)等。
舞蹈又有软舞与健舞之分。软舞有鸟夜啼、凉州等,健舞则有剑气、胡旋、胡腾等。柘枝舞来源自中亚的石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塔什干)。
唐代乐曲,长的称大曲,短的称为杂曲,五七言诗都可以配在乐曲里面演唱,大曲都是舞曲,结构复杂。
唐代,发展于此前的参军戏、踏摇娘、兰陵王等戏曲不断发展与丰富。木偶戏被称为窟礧子,流行于唐代社会。
隋唐杂技也很发达,在宫廷、城市都有表演,艺人还到乡村巡回演出。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地区的石窟,早自十六国时期,晚至宋元时期,以莫高窟最闻名于世,而莫高窟的辉煌时期,便是隋唐时期,现存480窟中唐窟占40%以上,隋窟近20%。
洞窟塑像中,主要是佛像,其余为菩萨、天王、力士像等。洞窟四壁布满了佛教故事的图画。其中画得最多的是西方净土变,其中洋溢着欢乐的气氛,反映了唐代社会经济繁荣发展与地主的奢华生活。
经变画画面巨大,构图格局严密,内容纷繁,体现了画工们的设计才能,其技巧手法纯熟。画面中不但有佛教形象,还有当时的乐舞、建筑,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现象,各国帝王君主和各社会阶层的形象。在甬道两壁或经变画的下方则绘制着供养人(即出资开窟造像者,一般是富户,为祈求幸福和来世前程而出资,因“供养”佛像,故名)像,栩栩如生,体现了我国古代人物画的高超水平。此外,在藻井、龛顶、莲花座等处,还有丰富多彩的图案画。唐代图案画以卷草纹为多。
关于中国历史概述—隋唐时期的艺术相关文章:
5.唐代动物画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