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毕业论文>艺术类论文>电视电影>

有关电影艺术赏析论文

秋梅分享

  电影是一门综合艺术,而且能够重建一种民族文化,成为东西方共同消费的精神粮食。下文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电影艺术赏析论文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有关电影艺术赏析论文篇1

  浅谈《阿甘正传》的艺术赏析

  绪论

  艺术是什么?看到很多对此问题的解释与回答,而且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一系列的艺术作品,举出无数的艺术家,但是,当我们真正追问是什么使他们(它们)成为艺术家艺术作品的问题、艺术的内在本质究竟是什么时,我们又变得茫然起来,在终止这一问题的前提下,才能追问艺术之所以存在的意义;这种追问必须建基于人的艺术活动之上,进而才对艺术家、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等的传统的问题进行探讨,最后从人的心灵出发,将艺术的意义问题归结到对心灵的思考。

  一、阿甘与母亲、珍妮、巴布、丹中尉人物灵魂的交汇

  一片在风中飘飞的羽毛,一片飘过喧嚣城市上空、飘过路人头顶、最后飘落在阿甘脚边的羽毛,一片被阿甘吹掉泥土,安静躺在书中的羽毛,一片再次盘旋飞去的羽毛,此时感受着起伏有生命的旋律,只觉得还有什么比一羽人生更有说服力,让我们内心为之一颤呢,只此一片轻盈洁白的羽毛,在这个大千世界中,谁又能拥有如此的生命呢?我们深思,竟也没有一片羽毛那样释然,闭上眼睛想象你是这片羽毛,你又会有怎样的轨迹呢?你能放下沉重的身体、繁杂的思想超脱而自由的飘飞吗?是的,你不能。而阿甘则被艺术的灵魂定义在羽毛里,至少我是这样认为。

  (一)阿甘――母亲精神智慧的传承

  “妈妈常说人生就像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妈妈常说笨又笨的作为。”、“妈妈常说生活中处处有奇迹。”、“妈妈常说人要往前走,就要忘掉过去的事。”就是因为母亲将生活中的真理用简单的语言告诉阿甘,为此阿甘也同样用简单的体会交出一份别样的人生答卷。阿甘的母亲就像所有母亲一样,平凡又伟大,可以说她性格中的要素构成了阿甘性格中的大部分,甚至可以说正是这种母子之间优秀的精神传承造就了后来的阿甘,被做了减法的阿甘在母亲的传承中成长,影片也很间接地用阿甘“妈妈常说……”这句口头禅来体现母亲对阿甘的影响。

  这些话中所包含的正是母亲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大智慧:积极乐观的心态、坚强进取的精神、坦然率真的态度、虔诚忠实的信仰。影片在这些散碎的从阿甘口中说出的只言片语中,构成了对阿甘母亲崇高品行的赞颂与对美国精神的呼唤与回归,使得阿甘母亲智慧的形象无处不在而又深入人心,可以说阿甘从母亲那里许多人生的道理,也继承了母亲坚毅的性格,他看似教条式的对母亲的话的背诵与贯彻,丝毫不让人生硬晦涩,更多的是对母亲的赞叹与感动。阿甘是个低智的人,学不会技巧式的小聪明,却可以掌握对待人生的大智慧,简单的从母亲那里学到了人们苦苦追求的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反讽式的再一次表达了美国民族的继承方式。而影片导演正是用阿甘与母亲精神传达达到了所要表现的艺术形式。

  (二)阿甘――珍妮逃避与爱情的别样人生

  珍妮是继母亲之后,在阿甘生命中重要的第二个女人,珍妮是悲惨的,但同样又是幸运的,悲惨的珍妮是那个时代的牺牲品,她所代表的价值观、她那一代人追求和抗争被轻松地涂抹成童年创伤以致自我毁灭的冲动。

  阿甘第一次坐校车上学,珍妮对他的接纳,从侧面反映出童年痛苦的经历,珍妮对阿甘的理解,由于阿甘的低能和怪异的走姿,使同龄人嘲笑、欺凌、追赶,此时正是珍妮教会阿甘在遇到别人欺负就不停的跑,为以后阿甘的跑奠定了不寻常的意义,其实跑正是阿甘排除困境的主要方式,阿甘低能但不是没有“心”,所以阿甘的跑也正是一种内心的抒发。   珍妮不喜欢回家,拉着阿甘一起坐在大树上直到黄昏的降临,拉着阿甘跑到麦田祈求上帝将自己变成一只自由的小鸟,只因为酗酒、暴力、猥琐的父亲对小珍妮的性虐待,让珍妮的童年蒙上了不可驱赶的阴影和伤害,所以珍妮恨父亲,以致珍妮逃避叛逆,不可否认珍妮,是美国那个时代一代人的缩影。因此,珍妮与阿甘的爱情更显凄美。一个从小遭受虐待而渴望自由的珍妮,一个低智而内心纯洁的阿甘,面对阿甘执着的追求,珍妮如何接受,只有逃避,她从逃避暴力与伤害发展到逃避幸福与爱,这与她一边追求真正的自己而又一边不断的否定自己的叛逆的生存方式是分不开的。正如同那时代的美国人经历了种种迷茫与困惑,彷徨与磨难之后才领悟到生命的真谛一样,珍妮正是他们的缩影。而珍妮的墓碑下,埋葬的是整整一代人。也许上帝真的将历经磨难的珍妮变成一只自由的小鸟,重新体悟新的开始。

  珍妮留给我最深的就是她赤裸着唱的那首《答案在风中飘逝》――“一个人要走多少路,才能称为真正的人,鸽子要飞跃几重大海,才能在沙滩上安眠,要多少炮火才能换来和平,朋友啊,答案在风中……”不得不让人深思,它在影片中的用意。

  (三)阿甘――巴布、丹中尉朋友的意义

  影片中阿甘的朋友不多,珍妮、丹中尉、布巴,是个小数目。但是在阿甘与他为数不多的朋上学-战争-工作等等,并且互相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促成了阿甘的一生。

  1、阿甘――丹中尉

  丹中尉来自一个美国的军人世家,他的家族中每一代人都有战死在沙场之上的,独立战争、南北战争、一战二战,他的家族史就是美国的一部战争史,亦是独立史。这种家庭背景中成长起来的丹中尉是一名合格的军人,也养成了一种倔强的性格,正是这种倔强的性格使得陷入了对立的极端状态,他将战死沙场当作自己的归宿,为国捐躯则是自己的荣誉,反之就是人生的耻辱,他有着很强的政治偏见,所以他在战场上骂道“该死的越共!”但结尾却娶了亚裔女子做太太,导演安排必有深意。这种宿命论的观点使他理所当然的在阿甘的背上绝望的大吼与在战地医院中痛苦的发泄,他残疾后混迹于流浪汉之中的自暴自弃恰恰又是人生价值被自己否定,找不到生活的意义与前进的方向之后的迷茫中堕落的状态,是一种另类的倔强。他一度唾弃上天,认为上天遗弃了自己,然而阿甘对待丹中尉的方式也同样的倔强,丹中尉一句趋于蔑视的“你要是当了船长,我就给你去当大副”这样一句玩笑话,同样败阵在阿甘的执着中,阿甘固执的实现对布巴家人的誓言而有些“盲目”而执着的开起了捕虾的生活,他执著的心给了自暴自弃的丹中尉极大的震动,也终于激活了丹中尉倔强、好强的本性与曾经

  属于他的那颗雄健的心,这就是为什么在海上飓风中双腿残废的丹中卫勇敢的骑在捕虾船的横桅上,残腿勇士靠着如此壮举战胜了厄运,赢得了真正的美国气派,成为了捕虾大王,造就了百万身价。这种成功的方式具有十足的美国味道,是真正的美国梦的实现。

  2、阿甘――布巴和他的家人

  布巴是一个传统中带典型的美国黑人形象,善良,忠实是他的本性,在新兵车上他主动和无人理睬的阿甘交谈,大谈捕虾心得与烹虾制法,并且他和阿甘相处直到他生命结束,虾子永远都是两人谈话的主题。这也就是为什么阿甘和巴布能有如此深厚的友谊,答案就是一个简单的人和一个同样简单的人。在新兵营中两人一同:“我们来自阿拉巴马”的回答使得指挥官开玩笑的将他们说成双胞胎,而这一点恰恰又穿越了种族的隔膜,肤色的界限。阿甘是个忠实的朋友,他在逃生路上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布巴,他一遍又一遍的回到杀机四伏的雨林里为了寻找并救出布巴,结果好象是战争的不幸在嘲弄两人的命运一样,他一次次救出他的战友,包括断了腿的丹中尉,直到最后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布巴,目睹布巴死去之后的阿甘将捕虾当作了自己实现与布巴的承诺的唯一方式。从布巴家人的不信任到接到阿甘巨额支票的昏厥,再从布巴的妈妈给白人太太端菜到白人妇女为布巴的妈妈服务,这一系列的反差展示了布巴一家生活的变化,也暗讽了金钱在社会中的分量,如果说在阿甘与布巴的友情面前种族和肤色都不是问题的话,那么在金钱的面前,种族和肤色就更是消失的无影无踪甚至可以颠倒黑白了。

  二、音乐在影片中起到心灵相通的简单和复杂的统一

  《阿甘正传》是一部关于时光的电影――一个普普通通的美国人含辛茹苦历经一个个复杂的年代,最终生存下来。这是一个关于这个国家和整整一代人的故事。故事的核心部分,是音乐,伴随我们成长的是音乐,使我们不断想起老朋友、老地方、老事情的音乐。

  《阿甘正传》的音乐,如同片中的人物角色一样,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角色。复杂的情感,欢欣的心情,幽默的语言,心碎的故事,这是我们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生活,也是片中的音乐所要讲述的故事。

  这个专辑共收录了超过40首歌曲,这些歌以其广阔的时间跨度,概括了我们一生的经历,将永远成为历史的一部分。

  问题出现了,在配乐上应该如何处理这对简单与复杂的关系。

  结论是,导演与作曲有意识的使用极其简约的配乐来表现单纯的阿甘,而通过采用超过40首美国时代金曲来配合讲述那个变化万千的世界所发生的事情,并将这两种配乐方式统一到影片本身。

  <<<下页带来更多的有关电影艺术赏析论文

3261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