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国学知识>传统文化>

保护西关文化意义

坤杰分享

  西关民俗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广州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汇的融合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保护西关文化意义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保护西关文化意义

  弘扬西关民俗文化,推进西关特色文化的建设,是关系广州城市科学发展的重大问题。西关民俗文化是广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中国历史上,广州是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而且是中外文化交汇的融合点。西关亦因其地理位置而成为岭南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重要发展地。因此,建设和保护西关民俗文化对岭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有重要意义。为此,建议如下:

  (一)统筹协调,全面提升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

  近年来,广州城一直在进行旧城改造,很多文物、建筑遗址还没来得及被人发现就被湮没的废墟当中。可见,对全市各区的优秀文化资源的调查和维护已迫在眉睫。如对西关大屋进行修葺和建立保护区。广州市现有的西关大屋保护区主要分布在多宝路、逢源路、龙津西路一带,其中有距今100多年历史的李文田探花第。此外,还有位于荔湾区泮溪酒家南侧津西西关大屋建筑保护区。范围东起龙津西路,西至原西关上支涌;北起逢源沙地一巷,南至三连直街。这片建筑群包括了不同时期不同特色的西关大屋。尽管如此,现存的西关大屋不到100间,而具有保留价值的只有10间左右。

  从2001年起,八和会馆连同荔湾区档案局、文化局等单位对恩宁路及其附近街区散布的粤剧名伶故居展开调研。历时八年的调研报告粗略估计,恩宁路、多宝路、逢源路、宝华路一带有上百间粤剧名伶的故居。但随着城市改造的提速,大量未被开发的伶人故居逐渐遭到破坏。在著名粤剧小生张活游的故居面临被拆之时,故居的代管人叶兆栢在接受记者的采访时说:“八和会馆就像一个蟹壳,旁边的伶人故居就像是蟹爪”。如今,“蟹壳”还在,但那些“蟹爪”呢,却不断地变成了残垣断壁,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因此对于已经确认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政府应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地带,落实保护责任和措施;对具有重大文化价值的历史街区和建筑,应及时进行鉴定并列入保护范围,加大力度挽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修复重要的民间建筑等文化遗址,以提高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

  (二)让西关文化在民众心中扎根

  为保护西关文化,市政府建立了荔湾博物馆和西关民俗文化馆,还保留了一部分西关建筑旧址。尽管如此,民众对民俗文化的保护意识仍有待提高。有些在老城区的名人故居,由于缺乏管理,被人肆意破坏,乱涂画的现象屡有发生。有的则大门紧锁,屋内杂草丛生。如在恩宁路的李小龙故居,大门上贴了封条,上面写着“故居文物”。但白色的墙壁上却残留着乌黑的水迹,墙角下长满了爬墙植物。附近的居民都说,故居一直没有对外开放。既然政府在恩宁路最新的规划改造方案中圈定了李小龙故居为重点保护文物,就应该对其进行建设改造和维护,并积极宣传,及时开放,增强大众的文化保护意识。

  对于西关民俗文化,很多人只知道它的存在,却不了解它的历史,更没有想过它的将来。有的甚至被人淡忘了。例如十多年前还常听到的西关歌谣,“凼凼转,菊花圆,炒米饼,糯米团,阿妈叫我睇龙船,我唔睇,睇鸡仔,鸡仔大,摞去卖,卖得几多钱?卖得三百六十五个仙。”现在好像再也没有听到过,小孩也基本上不会唱。其实,有关机构可以出版一些书籍、音像等资料,记录人们曾经口耳相传的西关童谣,不要让它在岁月的洗礼中被人淡忘。

  让西关文化在民众心中扎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政府的重视和大众的共同努力。有关部门要建立和完善民俗文化的引导机制,大力发展西关传统文化。政府要积极履行职责,通过组织引导和政策推动,以市、区为龙头,以街道为重点,以社区、学校、企业为依托,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引导广大群众了解西关文化,增强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

  (三)突出西关文化元素,努力提升品牌效应

  正确把握和处理好批判继承与创新发展、保护与开发利用、西关文化与岭南文化等基本关系,为弘扬西关文化、提升品牌效应把好关,引好路,不断积累西关文化发展的经验,提升岭南文化名城建设的水平。因此,相关部门应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引导机制,大力发展有西关特色的文化产业。以积极的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引导文化企业和文化艺术团体加快发展有市场需求、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尤其要在新闻传媒、影视创作、出版印刷、文化创意、旅游美食等行业率先做好示范,打响文化品牌。

  保护麻石街,呵护西关文化

  “‘西关特色,肯定离不开趟栊、麻石、人情味’。正是由于西关原居民‘踩着麻石街长大,在麻石街追逐打闹跳橡皮筋,坐在麻石街边的门口歇凉聊天’,才赋予了麻石街的‘人情味’,才有了西关文化。”

  近日,关于荔湾区恩宁路地块内街麻石板事件引起广大市民关注,荔枝湾建设指挥部日前作出回应,表示恩宁路地块内的麻石街巷将保留原风貌,被挖起的麻石将在恩宁路地块内使用。同时荔湾区将委托华南理工大学建立麻石的档案,并欢迎广大市民对旧城改造工作进行监督。

  据说,这些麻石原本准备被拆走运去荔枝湾涌进行景观整治。再造荔枝湾,重现“一湾清水绿,两岸荔枝红”的景色,让广州的西关风情源远流长。这是市政府进行西关历史文化街区改造一再宣称的美好愿望。但是,在恩宁路改造上,这样的美好愿望却受到了强烈抵制。原因是老百姓在听其言之后,总觉得荔枝湾建设指挥部的所作所为完全是“讲一套,做一套”,与这个美好愿望背道而驰。

  当初,恩宁路地块拆迁时,要求当地居民签订永迁合同,要当地居民永远离开原居住地,即使就近安置,也要离开世世代代居住的这个街区。我们就讲过,就算恩宁路街区按当年的样子建成一个“假古董”构成的西关,没有了西关的原居民,何来的西关历史文化?一批外来人住进这个“假古董”构成的西关,同样不会有西关历史文化!

  麻石街是居民内街的一种特色界面,麻石街是两边居民出行、玩耍、休闲的地方。它只有保留在居民住宅之间才有意义。离开了居民,把原来内街的街面麻石拿去做荔枝湾综合整治的景观材料,未必适用不说,即便适用,实际上是将富有鲜明市民生活气色的街道材料变成了失去生活根基的装饰材料,就如同把废弃的铁路枕木拿去拼成木栈道一样,只剩下废物利用的意义。很是得不偿失!

  旧城区的改造,难免要征用和拆迁,但原居民的居住权利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西关特色,肯定离不开趟栊、麻石、人情味”。正是由于西关原居民“踩着麻石街长大,在麻石街追逐打闹跳橡皮筋,坐在麻石街边的门口歇凉聊天”,才赋予了麻石街的“人情味”,才有了西关文化。这种文化是和居民的居住权结合在一起的。为了荔枝湾景区的建设,去改变居民的居住环境,拆除和迁移居民赖以寄托居住文化的重要建筑构件,显然与旧城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宗旨相背离。

  尽管恩宁路改造顾问组的专家汤国华也明确表示“不拆除石板路(即麻石街)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三大基本原则之一”,“拆除麻石街是一种违反《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违法行为,是一种破坏!”但可惜的是,荔湾区相关部门在一开始并未对此表示充分的尊重。

  对于市民原地保护麻石街的要求,对于专家“麻石街应该就地保留,拿去做景观材料得不偿失”的意见,对于媒体对这个问题的报道,荔湾区政府做出了责成施工单位立即停工整改的决定,并明确表示,恩宁路地块内麻石街巷将保留原风貌,因改造需要被挖起的麻石将按规划要求在恩宁路地块内使用,不会用于其他地方。这才是一个符合新型城市化发展要求的态度,但愿言必行,行必果,还市民一条麻石街。

  
看了“保护西关文化意义”的人还看了:

1.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带答案

2.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及答案

3.广州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4.浅谈市场营销策略的论文开题报告

5.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2798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