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论文写作指导>

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

斯娃分享

  在全球化,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保护好具有文化特色的历史文化风貌区,不仅能够延续历史文脉,而且能够改善风貌区的环境,对提高城市品质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一:历史文化建筑防护前景展望

  摘要: 通过近上百名工匠对于古建筑保护事业的热爱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徽州府衙重建工程已于2012年年初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百年历史建筑焕发一新,成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新物质载体。

  关键词:历史文化;建筑防护

  0引言

  古徽州府坐落于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始建于公元888年,其府衙历史上经历数次扩建,到明中期“规模宏敞、气势雄正、聿成伟观”,达到建筑格局最完整、规划最恢宏的历史时期,清华大学教授、城市规划专家朱自煊称其为“徽州故宫”,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

  然而徽州府衙城长期受到城市发展过程中街区更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众多消极影响,致使其周边新旧建筑形式和街区风貌混杂,相互干扰较大,威胁到文物古迹的生存环境,也削弱了府衙核心街区的传统历史风貌和文化内涵;而徽州府衙保护区域范围内有众多历史建筑遗存,但这些建筑相互联系不够,在风貌上也缺乏系统的有效的整合。因此,有必要对府衙区域及其周边历史街区进行全面的保护、整治和修复,以还原其独特的历史面貌,全面展示古徽州地方文化,提高地区价值。

  1徽州历史文化的传承

  府衙重建工程位于徽州歙县,在原址上依原貌进行保护修复性重建,作为古徽州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的最主要建筑,是徽州历史文化的主要载体,完全传承了徽州的历史文化。

  1.1歙县———中国保存最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

  歙县历史悠久,秦始置县,筑城于隋,自隋唐以来一直为郡、州、路、府所在地,尤其是宋以后徽商的发展更带来徽州文化的繁荣,是古徽州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歙县于1986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四川阆中被史学界并称作当今中国保存最完好的四大古城。歙县是古徽州府所在地,是徽州府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徽州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和中心地。

  1.2徽州建筑文化的典型代表

  歙县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古民居建筑,这些建筑在建造技艺上保留了宋、元时期的建筑做法,独具有隋、唐遗风,可谓“唐宋元明清,从古看到今”。其在建筑选址、布局、材料、外观、防火、采光、装饰雕刻等方面都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中国汉文化圈中极具典型性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歙县城区现有大量历史文化街区遗存,这些街区全面地、系统地、形象地反映徽州文化,是徽州文化的主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山区城市建设和环境营造的典型代表。

  1.3府衙文化之于徽州

  徽州府衙的建筑风格是徽州建筑的官式表现,是古徽州府的象征。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的传统礼制思想。它是官员办公与休闲的所在,环境优美,园林多,规模也大。徽州府衙周边有南谯楼、阳和门、古城墙、许国牌坊及古街区,徽文化风貌特别完整。古徽州的官吏大多是文人,其审美情趣,文人心态在建筑、文化等方面均得到较好的体现。徽州仕宦达官府邸的环境就是“在城如在野”,山水掩映,极尽清幽之享受。徽商仕宦的经济意识和经济势力强大,造就了徽州的园林式家庭建筑,优异的物质生活,恬静的人文气息,重文重商的地域风格。徽州府衙则更显现出这一特点。

  2不同地域历史文化建筑再生的借鉴

  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因为有着截然不同的地域、文脉的传承,因而展现出的保护改造的定位和手段也迥然相异。

  2.1上海新天地———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相生

  上海新天地是一个独具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历史街区,它以上海独有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改造成为中西、新旧融合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区。19世纪中叶开始出现的上海石库门建筑是中西历史文化合璧的产物,留有深深的历史烙印。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昔日风光显赫的石库门早已不能满足原有居住的需求而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建筑设计师们从保护历史建筑和城市发展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保留石库门建筑原有贴近人情与中西合璧的文化特色,改变街区原有居住的功能,赋予其新的商业价值。规划上北部地块以保留大部分石库门建筑为主,南部地块则以反映时代特征的新建筑为主,以一条步行商业街贯穿南北,新旧对话,交相辉映。如今的新天地已经成为了上海的新地标。街区内石库门建筑群外部保留了当年的砖墙、屋瓦,而建筑内部完全融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情感交流,成为一座座画廊、时尚酒吧、主题咖啡馆……既保留了上海的昨天,又将今天都市人的生活情感融入街区之中,是历史文化与商品地产经济的完美融合,历史街区的新价值也在改造后得以集中体现。

  2.2上海田子坊———建筑和艺术的交融

  上海的田子坊里弄街区原来是打浦桥地区泰康路的一条小弄堂,这里原先主要为老上海里弄民居和老工业厂房,浓缩了上海从小渔村到开埠后的市井风貌和工业发展风貌。1998年之前这里还是马路集市,1998年9月政府将街区的路面进行重新铺设,并定位为“特色街”。1998年年底,随着陈逸飞、尔冬强、王家俊等艺术家和一些工艺品商店先后入驻泰康路,使这条名不见经传的特色街开始吹起艺术之风,成为现如今的艺术坊。在田子坊中随处涌动着各种奇思妙想的灵感与艺术气息,穿梭于田子坊之中,仿佛来到老上海,但是又能感受到浓浓的现代气息,仿佛脱离了繁华都市,犹如置身于古老建筑与艺术的海洋,这成为田子坊如今独特的魅力所在。

  2.3大唐芙蓉园———异地兴起的仿唐建筑群

  这里说的“异地”其实意指非原址原貌的重建。与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和徽州府衙工程不同的是,大唐芙蓉园采用的是仿古的手段,是以现代建筑设计手法运用于古建筑重新建造。唐时的皇家御苑芙蓉园位于长安城的东南角,于一里坊内。现重建的大唐芙蓉园位于西安大雁塔之侧,是中国为数不多的展示盛唐皇家园林的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大唐芙蓉园可以说是中国古典园林建造艺术和古代建筑建造技术的集大成者,园内建筑园林均保留唐代风貌。设计者张锦秋院士创造的“新唐风”建筑独具简约、淡雅的大匠之气,她根据史料记载为我们再现了“曲水萦回”的具有盛唐山水格局的皇家园林,形成历史和文化遗产保护的全新的思路,堪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典范。

  2.4小结

  对于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建筑的地域、文脉、手法和定位都多有不同,因此保护模式也不尽相同,如对原有历史风貌较好,仅周边风貌有一定损坏的街区内建筑进行以保留修复为主的重建;对于建筑风貌受到较大程度损坏和破败的建筑可以在原址改建,并更新部分建筑及其附属设施;而对于完全损毁或不复存在的建筑遗迹,要想还原其历史风貌,在原址或异地按史料记载原貌新建或许是可行的办法。但无论修复更新方式如何,最根本的理念和目的是完全一致的:要从保护城市历史文脉的角度、保护历史建筑的角度,以及满足当代人生活对建筑需求的角度作多方面考虑,把新的生命力注入这些旧建筑和旧街区,重现历史,传承文化,焕发新生。这些优秀案例和建造模式,也为徽州府衙的修复和重生提供可借鉴的宝贵经验。

  3徽州府衙的修复和重生

  徽州府衙保护性修复重建,是徽州府衙的重生,它是置于徽州地区这一旅游区划定位之中的历史文化建筑群的修复,它的修复是古建筑修复和旅游业的相辅相成。这一营建工程是徽州府风貌的最主要展示,以此传播博大的徽文化内涵,使歙县古城整体历史面貌得以重现,古城的价值也得以最大程度地体现和提升。

  3.1原址原貌的建筑修复徽州府衙是按保存完好的明朝弘治年间的府衙格局风貌图,进行保护性修复。设计遵守明清建筑风貌,展示历史文脉,与周边历史建筑风貌吻合。徽州府衙大堂是整个府衙修复工程中的核心部分,大堂结构中共有大小木构件一万多件,其中有用直径1m的原木制成的顶梁柱,最长11m的脊柱,最宽8m的冬瓜梁落地柱,最重的达4t的月梁,其构建规模在国内同类单体建筑中如此宏大,实为少见。大堂整体布局依照明小式建筑做法,结构方面完全恢复明中期的木结构形式,同时在建筑造型、内部装饰和雕刻艺术风格上完全依照历史原貌,采用古徽州最常用的木雕、石雕和砖雕三种雕刻手法,使得府衙整体既满足使用功能,又传承明代精湛的古建筑建造技艺,完整保留明中期徽州建筑风格。徽州府衙内的大堂、后堂、园林、凉亭以及府衙保护区内南谯楼等主体部分,已全部依照史料按明清府衙建筑风貌原样恢复。府衙地下的历史遗迹及府衙中的文物等,修复时也得以发掘并妥善保护。

  3.2建筑群布局规划规划中的徽州府衙保护区域有4万多平方米,核心区有2万余平方米,重建规划中寻求府衙旧格局与博物新功能的和谐统一。整个区域分为南谯楼外组群、仪门外组群、正堂院落组群、后堂院落组群以及廨舍院落组群五大部分,按明清府衙建筑格局资料恢复。南谯楼外组群恢复府衙原有格局,包括照墙、左侧钟楼、承宣坊、左侧旌善亭以及右侧申明亭等,再现明代府衙一轴五门的格局和“规模宏敞,面势雄正,聿成伟观,人心欢悦”的旧貌。仪门外组群保护现有格局,维持地段肌理,降低建筑层高,组织修建院落式小尺度建筑,作为民间展示收藏功能使用。正堂院落组群为徽州府衙的主体,选择中心地区布置府衙正堂。后堂院落组群建筑格局是整治清朝同治年间府衙,正堂为后堂。改造旧照磨所、经历司、库吏舍、司吏舍为博物馆,地面高度控制在一层,以消除对徽州府衙历史风貌的影响,在不影响府衙遗址的情况下,考虑展藏空间向地下发展。廨舍院落组群府衙的原有格局,按史料记载恢复所有建制,恢复旧知事廨和经历廨以适应餐饮休闲和管理办公功能需要。辟旧知事廨左厢房为出入口,以疏导出入徽园的交通流量。府衙建筑群仿照故宫建筑群布局,以南北为中轴,建筑均沿中轴线而建,轴线把各个半开放型小广场串连起来,府衙空间外观古朴、大气而错落有致。按中轴线整体形成“照壁、承宣坊—南谯楼(正门)、中心广场—仪门—正厅—后堂—官邸”顺序的建筑布局。

  3.3地域特色和历史场景重现

  徽州府衙是徽州建筑的官式表现,建筑形式、建筑色彩和装饰上都采用徽州传统民居的做法,如白墙黑瓦、木色的梁柱和细部雕刻等,都反映了徽州当地的文化特色。但为了与当地民居形式区分开,建筑外形上并没有采用徽州传统的马头墙,而是利用塑造大空间的抬梁结构,卷棚屋顶以体现官式建筑的威严;但整体上与当地徽派民居建筑以及周边环境都达到相互交融,相互辉映,从而也使得徽州府衙比其他地方府衙更具地方特色。作为古城核心历史文化保护区域,徽州府衙延续了徽州特色民俗和文化,将众多物质与非物质的徽文化遗产,通过历史场景重现和民俗演出的方式传达给参观者,为古建筑群注入新的活力,使传统徽州历史文脉得以传承。徽州府衙的更新重建主要是在其原址基础上,对原有建筑形式、建筑造型、建造技艺、内部装饰雕刻等方面进行保护性复建和复原来传承古徽州原有文化,并通过场景再现来恢复古徽州地区的历史生活原貌。改造后的徽州府衙在古建筑保护、古代建筑建造技艺和建造艺术、徽州文化等众多学科领域内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既传承了古徽州悠久的历史和文脉,提升了历史街区周边的活力和歙县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文化资源上的核心竞争力,也为歙县老城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4结语

  通过近上百名工匠对于古建筑保护事业的热爱和精湛的建造技艺,徽州府衙重建工程已于2012年年初竣工并正式对外开放。百年历史建筑焕发一新,成为新时代下传统文化的新物质载体。徽州府衙的修复重建,必将进一步彰显徽州古城歙县的风采,对于今后城市知名度、文化竞争力、旅游市场开发地位等多重方面都有显著地提高。然而古建筑的保护和城市的开发更新在我国众多地区依然是一对矛盾的话题。在古建筑历史发掘不到百年的时间,怎样对传统建筑进行保护、留存、传承,现代建筑如何更新和重建,历史和现代建筑在今天如何更好地平衡共生,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长期的城市建设实践中不断发掘和摸索。仅希望通过此次徽州府衙营建工程的研究课题迈出坚实的第一步,为今后历史建筑的保护更新和文化传承尽一份力,提供更多可参考和借鉴的经验,以期有更多历史文化建筑的魅力和活力在未来获得重现。

  参考文献

  1、历史文化村镇保护规划研究赵勇,崔建甫城市规划2004-08-09

  2、城市化和历史文化名城周干峙城市规划2002-04-09

  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二:电视媒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

  摘要:毋庸置疑,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需要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有所建树;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国人和影响世界。

  关键词:电视媒体;历史文化

  媒体在精神文明建设领域对民族文化的引导与传播,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都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这不仅取决于媒体大众传播介质的特性,更取决于媒体自身兼具的文化特质与自我发展的诉求。文化是人类有意识地作用于自然、社会和自身的一切活动及其结果。作家冯骥才说:“抽出文化这根神经,一个民族将成为植物人,因为文化直接关系到民族的性格、精神、意识、思想、语言和气质。”“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程度。”[1]电视媒体对历史文化传播的社会责任,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时代对它急切的需要。当下,我国的文化多元化程度比较高,各种思潮相互交融,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传统美德、历史文化有日渐被人淡忘的趋势。电视作为主流媒体,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中,不仅不能置身于外,恰恰还得担当起为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鼓与呼的重任。

  一、电视媒体在传播历史文化中的自我意识与使命感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或某一组织对自己思想、意识、行为等方面的觉察与感知;而使命感,则是对这一感知的归属和认同。“使者所奉之命令”为使命。在中国古代,自我意识、使命感与责任,更多的则融合在个体的理想素质或潜能的发挥上,“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譬若北辰,众星拱之”,都阐明了个人的这种“融合”所指。在现代,社会责任更多地体现在某个组织和团体对社会所尽的道义和财富的责任上。媒体承担社会责任,在当下得到普遍认同。美国传媒大亨莱因哈德•摩恩曾公开说到,自己信奉的准则是社会责任先于财富积累。自我意识与使命感,对整个电视媒体和电视人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如果电视媒体一味地以迎合市场,获取经济利益为目标的话,电视屏幕上便充斥与百姓日常生活、见闻有所不同的富有刺激性的画面图像。曾经过度娱乐化的节目,以及暴力、色情、虚假信息泛滥,就是低俗、媚俗、庸俗等“三俗”之风的一种表现。作为电视媒体,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原推力,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直接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传播优秀历史文化,既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电视媒体的道义和责任所在。2003年,正是基于这种自我意识和使命感,天水广播电视台打造出了《人文天水》栏目,以文化的发掘和抢救意识,以及对文化发展的前瞻性探索,迅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赞许与认可。在近十年的坚守中,《人文天水》奉献出了雅俗共赏的《关山古道》、《烟雨麦积》、《天水伏羲庙》、《飞将军李广》、《杜甫在陇右》、《风雨南郭寺》、《秦公簋的故事》、《天水古巷》、《寻找秦州窑》、《街子木偶戏》等诸多节目,系统整理了天水的文化资源,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被观众誉为“文化净土、心灵家园”。《人文天水》也因此被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全省新闻媒体十大精品栏目”。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人文始祖伏羲一画开天、肇启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奠定了坚实的根基。大地湾文化、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三国文化、麦积山石窟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对市场经济冲击下日渐衰微的本土文化,是视而不见,还是责无旁贷?无疑,天水广播电视台选择了后者,承担起了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就电视媒体而言,传播历史文化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记录和反映历史文化本质,艺术再现历史文化的魅力,推广和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三个方面。

  二、担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的责任

  每年农历正月十六,天水都会有数万男女老少从前一天夜里,涌入位于西关的天水伏羲庙,以各种形式祭祀人文始祖伏羲。每年六月省政府都要在天水举行伏羲公祭大典。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天水玉泉观又是人山人海……本地人、外地人、海内外的炎黄子孙云集于此,在节日里走动、说笑、跳舞、研讨。人们虔诚、庄重感的体现溢于言表。结构主义大师巴赫金认为“节日是人类文化第一性和不可毁灭的范畴,它可能衰败乃至退化,但不可能销声匿迹,它使人暂时走近一个乌托邦的世界。当代社会的节日意义已经残缺不全,但是仍然会寻找它的替代物,大众传媒的仪式正是这种替代的利用,只是内核已经不同”[2]。在天水,伏羲祭祀活动,以及在玉泉观的朝观活动,经过历史的变迁没有销声匿迹,这无疑得力于伏羲文化本质和道教文化的一些魅力所在。《人文天水》栏目所拍摄的《伏羲祭祀》、《远古的回音》、《伏羲卦台山》、《问道玉泉观》等节目,将这种历史和现实的仪式活动,转换成媒体对历史文化本质意识的追寻和担当,使伏羲祭祀活动在全国及至全世界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每年都有许多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不远万里来到天水,祭祀伏羲、寻根问祖。伏羲祭祀这类历史文化,通过电视传媒仪式,通过诸如《伏羲祭祀》、《远古的回音》这样的电视节目传播给大众,它将不仅仅是人们生活活动的记录,而是在记录的框架中反映其文化的本质。“伏羲始画八卦,因而重之,乃举天道、物理、人事”[3]。伏羲作为中华文明的奠基人,作为一个伟大的创世英雄,他的功德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入了龙的传人的血脉中,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而它所揭示的创造、团结、顽强的品格,无疑就是我们要永远继承,并发扬光大的民族精神的内核,亦即伏羲文化的本质。由此可见,地域性的文化遗存,通过挖掘与整理,不但不会消亡,反倒愈加焕发出文明的神韵,流光溢彩。与《伏羲祭祀》等同类的节目,如《女娲》、《放马滩的故事》、《陇南书院》、《西秦腔》、《秦州夹板舞》、《秦安小曲》等等,《人文天水》栏目在记录的同时,将探寻这些历史文化现象背后的本质刻录在了一集又一集的影像中。这也就是“文以明道”式的反映和解读天水历史文化,并呈现、兆示未来。自然,电视媒体担当反映历史文化本质的社会责任,将被历史证实它的意义所在。

  三、艺术展现历史文化魅力的责任

  作为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传承累积的人文精神及其物质体现的文化,是极为丰富的,包含了许多学科。《人文天水》栏目,涵盖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美学、民俗学、考古研究以及旅游等等学科。近十年里,《人文天水》栏目对天水地域(包括陇右)范围内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秦文化、三国文化、石窟宗教文化在内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揭示。这些,仅有敢于担当的一腔热情是不够的,还得有在传播过程中艺术展现历史文化魅力的造型手段。为此,《人文天水》做了多方面的探索。

  1.以贴近本土展示独特文化魅力为主

  贴近本土做历史文化节目,对地方台来说有着天然的优势。比如大地湾文化,比如武山旋鼓,比如秦安蜡花舞等等。关键是,如何站在艺术、审美的高度去重新结构地域文化资源。张川花儿有别于河湟花儿而近于信天游、秦腔调(《张川花儿》);西秦腔大多以苦音为主,尤其以慢板见长,拖腔尤富特色(《西秦腔》)……所有这些,都需要用艺术的眼光去甄别。具体到节目,就必须对节目内在的构成要素做专业的考量:文化本体如何切入,情景的再现与铺垫,画面的纪实与虚构,解说的勾连和深化,音效音乐的选择和烘托等等。《街子木偶戏》的编导,通过地处天水乡间一个木偶戏团和它的演出,反映了“中国的传统戏剧文化则基本上是以民间戏剧传统为主要表现形式。民间戏剧传统的特点在于它的自发性和自律性,它的戏班组织、行当分配、演出程式等等都已经形成一种有机的独特的运作方式,它与各地的方言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形形色色的地方戏,这些地方戏之间是互相沟通的”[3]这样的一个文化现象。《街子木偶戏》、《下四川》之所以能获得全省一等奖,其原因也就在对地域文化独特要素的有机组合。

  2.以拓展历史空间丰富文化内涵为主

  用文化的眼光,对历史空间进行探索、发现、拓展,是美妙而神圣的,这中间的魅力还在于哲思与近乎专业的科学推断。电视文化类节目,虽然属大众传媒中“过眼云烟”一样的产品,但它应该像马丁•海德格尔评论荷尔德林的诗时所说“诗不仅仅是存在的实物,不仅仅是稍纵即逝的热情或空无。而是一种旨趣,一种娱乐。诗是历史的基础,因而它并非文明的外表,更绝非‘有教养者’的‘表现’”[5]的那样,其内涵也应该是历史的,是丰富的。历史毕竟是逝去的历史,今天的人们只能从档案、文献、遗迹、遗物、传唱、以及文化固有的传承基因里去寻找、探访。好在文化的多元存在形式,为这种寻访提供了可能。《风雪南郭寺》,以秦州南郭寺的风雪风物为经线,以杜甫在秦州的忧时感怀为纬线,恰当地营造了过去时的人境、物景,提升了人们对这一历史文化事件的整体认识。《寻找秦州窑》,从耀州窑与秦州的关系出发,从大量的史料中化繁为简,提炼出秦州窑作为独立窑口的历史背景、秦州瓷有别于耀州瓷的独有特点、瓦窑坡作为秦州窑窑址的历史依据这样三个叙事节点,在悬念与疑问中完成节目的时空转换,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节目,观众接受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文化信息,而是拓展了的更为丰富的文化时空内涵。这些节目能获大奖的原因也正缘于此。

  3.以名人掌故效应引导人文关怀为主

  历史文化名人与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地域文化的传播中,人物无疑是其血脉与精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本土地域的历史名人,受本土人文地理、风俗文化的影响,其自身行为肯定带有本土特色。他们的人格魅力和贡献,以及集中体现的文化特质,无疑是电视和观众所关注的“视点”。天水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从古至今英才辈出。《人文天水》栏目抓住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从历史上的伏羲、女娲、李广、苏惠、赵充国、隗嚣、姜维、胡缵宗、安维峻,到近当代的冯国瑞、邓宝珊、霍松林、雷达、康务学等本土人物,以及曾经在陇右、在天水活动过的诸葛亮、杜甫等,通过他们的功绩、掌故、行踪,为我们再现了波澜壮阔的故园情怀。大型记录专题片《杜甫在陇右》,通过展示杜甫坎坷悲凉的人生苦旅、沉郁顿挫的诗歌华章、奇伟瑰丽的陇右山水,让观众了解当时的杜甫、当年的陇右。《陇上文宗冯国瑞》讲述了冯国瑞对天水文化,特别是对麦积山研究所做的历史贡献。诸如此类节目,无疑激发和增进了人们对天水的人文关怀。

  四、推广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责任

  记录、反映历史文化,只是一种手段;记录、反映历史文化的关键在于传承,在于弘扬。《人文天水》栏目所担负的重要任务之一,便是通过历史视野、文化情愫、丰沛音画,反映天水这块土地上有关人与自然、人与民族、人与文化等生生不息的内在联系,并在这种联系中试图探索、发现今天可供人们传承、借用的一切文化因子。这是建立在一些历史文化,随着自然演进,随着城市化进程,或者因缺乏拯救和保护措施,或者因外来文化的切入,会有消亡的危险这么一个忧患意识基础上的工作。《人文天水》所做的工作,事实上就是通过破译一个个天水文化密码,让一群群历史文化人物复活,将一桩桩历史文化事件激活,为他们注入新鲜的血液,让他们紧扣时代的脉搏,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近十年来,在伏羲文化的传播上,《人文天水》栏目不遗余力地做了许多大量工作。现在,每年的伏羲祭祀已升格为省级政府活动,中央电视台也开始对祭祀进行直播。《天水石窟》系列节目,使外界更多地了解了麦积山石窟、水帘洞石窟、拉梢寺石窟、大像山石窟等天水丰富灿烂的石窟文化。而《天水雕漆》、《天水民居》、《天水武术》、《民国旧事》等等节目,都体现了“为山川立传,为英杰扬名,为时代存记,为历史留影”的节目理念。截至目前推出的700多期《人文天水》节目,对天水历史的和当下的文化进行了去芜存菁的挖掘和再现,为弘扬天水乃至民族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天水乃至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了突出贡献,彰显了电视媒体在传播历史文化中的社会责任。

  五、结语

  毋庸置疑,一个真正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民族,需要在文化、在人类的价值观上有所建树;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去凝聚国人和影响世界。作为地方电视媒体,守土有责,在有限的语境中坚守文化的一席之地,为本土文化的薪火相传不遗余力,这既是一种社会责任的担当,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与规划王景慧城市规划2004-10-09

  2、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制建设——法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发展的启示邵甬,阮仪三城市规划汇刊2002-05-20

历史文化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章:

1.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2.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3.本科毕业论文 范文

4.本科毕业论文评语全集

5.本科法学毕业论文范文

    1260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