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在真实历史里是什么样的人
诸葛亮的评价1
斩马谡
班师回朝,自然要为北伐失败检讨。
北伐前大肆打压东州派官员,甚至改变先帝的安排,夺顾命大臣李严的兵权。
北伐前不采纳魏延的正确意见,留给了曹魏足够反应时间,使魏军得以进入潼关。
任人唯亲,钦点的马谡在街亭惨败给张郃,
倾全国之力,声势浩大的北伐功败垂成,丞相应该如何承担责任?况且丞相自己也在《出师表》里写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以历代政治斗争的规矩,及时不解除丞相职务,也要夺了兵权,
奇怪的事,然而这场大败竟然丝毫没有动摇诸葛亮的地位。
“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名义降三级,深刻检讨。
“於是以亮为右将军,行丞相事,所总统如前。”丞相仍是丞相,依旧大权在握。
但如此大败,总要有人出来承担主要责任。
为了平息朝野舆论,应对信任危机,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
东晋殷浩北伐失败,桓温弹劾,朝廷被迫废殷浩为庶人。
桓温北伐失败,桓温弹劾袁真,请求废袁真为庶人。
诸葛亮北伐失败,马谡被戮。
诸葛亮以牺牲心腹为代价,终于平息了朝野舆论。
诸葛亮的评价2
死而后已
北伐已经作为诸葛亮思想的一部分写进了蜀汉党章之中。
但此后八年之中,丞相连年从陇右出击,但从未有过任何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胜利。
最后一次北伐,蜀汉与曹魏两军对峙五丈原。
此时诸葛亮身染重病,蜀汉下一代权力交接问题成为焦点。
按照诸葛亮的指挥风格,尽管蜀汉军队多次出击未获战果,但总能全军而回。
而此刻,在诸葛亮病重之时,蜀汉竟有超过半数的兵力都在五丈原。
此时丞相仍然没有安排撤军,大军孤悬海外,这使刘禅非常恐慌。
军权如何交接决于诸葛亮一人,远在成都的刘禅束手无策。
后主派使者前往大营,询问诸葛亮对丞相接班人的看法。
一般认为,这是后主的一次妥协,意思是人事权力还是交给你,荆州派的人我一个也不会动。
丞相也毫不客气,接连指定嫡系的蒋琬和费祎,加上之前李严已经因运粮借口被罢黜,东州派彻底失势,基本上确保了荆州派的政治领导地位,掌权的必须是“自己人”。
诸葛亮的评价3
政权交接完成后,还剩下军权,而军权交接的最大障碍就是宿将魏延。
魏延属于元从功臣,深得刘备赏识,刘备入蜀之后,魏延担任汉中太守镇守蜀汉北大门,很擅长用兵,诸葛亮北伐过程中为数不多的进攻胜仗 —— 击败费耀、郭淮的战役就是魏延亲自指挥。
这也是魏延唯一一次作为方面统帅独立指挥蜀汉军队。
魏延一直希望丞相能够单独划拨给他一支军队,相对独立地指挥部队,但是一直被诸葛亮拒绝,“辄欲请兵万人,亮制而不许。”
“子午谷奇计”未被采用,加上无法得到军事指挥权,使得魏延感到才华被压抑。
然而丞相在蜀国权位素重,魏延不敢直接对诸葛亮有任何怨言,但不可避免地,他和丞相的秘书长史杨仪关系很差。
为了保证蜀汉军权不会旁落魏延之手,诸葛亮要求相府人员在他死后,封锁消息立刻率领南归,同时令魏延断后。保证相府嫡系控制蜀军主力,严防魏延驰中夺权。
诸葛亮的评价4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
丞相去世前,有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他把军队的指挥权暂时交给了,一直与魏延交恶的杨仪。
费祎前去试探魏延对撤军的态度,魏延果然不满。表示要继承丞相的北伐事业“吾自当率诸军以及贼。”和“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
相府成员此时手握蜀汉野战主力,立刻下定决心除掉魏延。
杨仪率先发难,驰书成都,弹劾魏延谋反。
魏延得知后立刻自白,弹劾杨仪谋反。
刘禅左右为难,他明白荆州派势力实在过于强大,诸葛亮的嫡系杨仪万万动不得。
诸葛亮的评价5
刘禅不想留下擅杀大将的恶名,象征性地问了蒋琬、费祎、董允的意见。
荆州派众口一词,杨仪清白。
“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
魏延被判谋反,夷三族。整个过程没有任何审判。
杨仪一直担任相府长史,作为很早追随诸葛亮的心腹,一直满怀希望能够继承丞相职位。此时杨仪赴命回到成都,本以为自己可以接替丞相,执掌大权。
没想到,诸葛亮之后,以蒋琬为核心的蜀汉第二代领导集体成立,杨仪感到悔恨万分,感慨道:
“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
当时如果与魏延联合,现在丞相的位子应是我的了!
随后费祎以此话为由,废杨仪为庶人。
此后,蒋琬、费祎,董厥,姜维接过丞相衣钵,继续执掌着蜀汉大权,相府成员的政治生命也一直延续着。
诸葛亮在真实历史里是什么样的人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