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实用范文>个人写作>自我评价>学生自我评价>

汉武帝的为人是什么样子的呢

肖炜分享

  汉武帝他的为人是怎么样的呢?大家都是怎么看待他的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关于汉武帝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汉武帝的评价1

  金惠《创造历史的汉武帝》并有劳榦序和许倬云序。劳序称金著“可以表精忱,贻后世”,许序也肯定该书作者“对历史的感受”“特别强烈,发为文字,也就格外的亲切”。其实,在这些方面,《汉武帝大传》更可以承当这样的赞誉。《汉武帝传》封底文字说,此书是“汉武帝刘彻的最新传记”,也是“著名史学家的权威成果”。这样的评价,是适宜的。

  汉武帝的评价2

  相比于汉武帝刘彻的政治理念,刘询的理念和作为显然要“仁德”得多。然而,即便如此,在他晚年的时候,仍有人认为他在施政方面上仁德不足。这位公开提出非议的人是刘询的太子刘奭——未来的汉元帝。刘奭认为,刘询任用了太多精通法令之人,过于依赖法令律令,这是不对的,应当多用儒生,模仿周朝制度。

  刘询很无奈自己儿子这么迂腐,深深把一口怨气咽回喉咙,对他说了句意味深长的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这句话是大实话,更是两汉制度的点睛金句。

  什么是“汉家自有制度”?什么又是“霸王道杂之”?别急,一个一个来。

  首先说“汉家自有制度”。

  汉武帝的评价3

  很多人认为,刘询的民间背景是他当好皇帝的一个关键原因,甚至是最重要的原因。对这一观点,后台君认同一半。民间生涯对于刘询作为天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问题在于,做天子毕竟不同于在民间混日子,那是两门完全不同的手艺。刘询再聪颖过人,当皇帝这门技术却仍然是要从头学起的。民间生活绝对不可能教会刘询怎么玩政治,那么刘询的治国思路又是从何而来的呢?很简单,绝大多数来自霍光等老臣,那么霍光等人又是跟谁学的?是汉武帝刘彻。所以,绕了一圈,刘询是刘彻的再传弟子,是他在政治上的继承者。

  因此,刘询在此所说的“汉家制度”指的就是汉武帝时期建立的政治框架。那么,接下来的问题自然是,“汉家制度”又是什么样的制度?

  在中国历史上,凡是一个新王朝的兴起,都会伴随着制度上的推陈出新,从而帮助新政权顺应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趋势。一般来说,新制度的创立和推出往往是王朝创立者的工作。比如大禹为夏制法,殷汤为商制法,周文周武和周公为周制法,等等。然而,到了汉朝,自刘邦创汉以来,由于种.种原因,只是沿用了前朝的制度,并没有建立起汉代的新制度。

  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了汉武帝时期。当时就出现了问题:旧制度无法适应新历史时期的需要了,怎么办?于是,正如我们在前面章节讲过的,汉武帝以官方的身份认可了当时在民间已有很大影响力的儒家学说,并根据统治的需要对其进行了改造,建立起了“汉家制度”。

  汉武帝的评价4

  而汉家制度最重要的渊源则是孔子所著的《春秋》。

  恐怕会有不少朋友对此有疑问:《春秋》不是古代的史书么,如何能作为汉朝制度的正式渊源呢?我们现代人读《春秋》,缺少当时的政治语境,读起来确是史书不假,然而,在西汉时期,它的地位是“经”非“史”,颇有点当代法律制度中“宪法”的地位。

  董仲舒这么评价《春秋》:“《春秋》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说白了,《春秋》作为史书是不太合格的,因为编者并没有秉持客观、公正、中立的修史态度,而是以当权者的视角加入了很多褒贬评议,通过对历史的评论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念,从而实现“达王事”的目的。因此,《春秋》在性质上更偏向于是政治书。这便为其成为西汉时期的“宪法”打下了基础。

  其次,《春秋》自带“圣人”光环。此书是孔子在其晚年编修的,在他的生涯中具有无可比拟的崇高地位。作为儒家学派中的核心人物,孔子自然拥有极大的号召力,他的名号可以团结派系、平息争论。这一点很现实,后世一度有“孔子《春秋》为汉制法”的议论,把对孔子的推崇变相地附加到“汉家制度”上去了。

  此外,《春秋》还有另一个特点:字数非常少。后世常说此书是“大义微言”。因为字数少,自然在许多地方给后人留下了添油加醋的空间,让解释者能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社会需要来进行灵活地调整。这一点很重要。须知,其他的儒家典籍,这方面几乎不具备灵活性。

  汉武帝的评价5

  总结一下,《春秋》:一来本身具有极强的政治属性,二来高举孔子这面大旗,三来有可操作空间。于是,自汉武时期以来,《春秋》成为了西汉最重要的官学,非正式渊源的宪法。

  《春秋》在当时的作用,不仅限于对上层建筑做出指导,还能直接用来判案。比如著名的“春秋决狱”,便是直接以《春秋》中的思想来对案件作出判决,若是遇到《春秋》大义与现行律例不一致的地方,还要以《春秋》为准;而汉昭帝时期的“卫太子事件”中,隽不疑以“春秋是之”的说法阐明其逮捕“卫太子”的正当性,在当时也受到了一致认可。

  回到正题。简而言之,所谓“汉家制度”就是根据儒教《春秋》学派的理念建立起来的“有汉家特色的”政治制度。

  而后半句的“霸王道杂之”则是把“汉家制度”的本质说了出来。所谓王道者,是儒家尊崇的传统周代礼教,即刘询口中的“周政”;而所谓霸道者,实际上是汉代儒学中体现出来的法家思想。“霸王道杂之”,实质就是儒法并举的做法。传统的“王道”,即传统周礼,是在周朝初期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下设立的,经过春秋、战国时代,已经被证明是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了的;因此,在其中加入“霸道”的成分,形成符合西汉时期需求的“汉家制度”,才是正道。

  刘询是个聪明人,从他的所作所为来看,他对“汉家制度”与“周政”的区别以及背后用此不用彼的道理是门儿清。因此,在受到自己亲生儿子诘问的时候,他实在是十分地无奈,不得已说了句大实话——但即使如此也没点醒刘奭,导致西汉国运在刘奭即位以后急转而下,这是后话。


汉武帝的为人是什么样子的呢相关文章:

1.汉武帝的继承人是谁

2.端午节手抄报四年级简单漂亮的图片

3.沽名钓誉的历史典故

4.一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

5.叠罗汉打一成语是什么

6.《论语》读书笔记摘录及感悟八篇范文参考

    7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