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教学方法>

初一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威敏分享

  心脏,是人和脊椎动物器官之一。是循环系统中的动力。人的心脏如本人的拳头,外形像桃子,位于横膈之上,两肺间而偏左。下面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了初一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希望对你有帮助。

  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方面

  1.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3.说出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二)能力方面

  尝试探究人体的血液循环途径,发展自身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1.认同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认同人类对于科学的认识过程是艰难曲折和不断发展的,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生命的奥秘和欲望。

  二、教学重点

  1.观察和探究新鲜的动物心脏,描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三、教学难点

  1.观察动物的心脏,通过学习心脏的结构推理其功能,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2.概述血液循环的途径。

  四、教学准备

  1.实验材料:两组带有血管的新鲜猪心。一组为完整的,一组在实验前解剖好,露出四个腔,便于学生观察和用手触摸心房壁和心室壁。

  2.器材:镊子、解剖盘、烧杯、清水、漏斗、一次性手套。

  3.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导入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如果我想让水往“高”处流该怎么办呢?请大家帮我想想办法。
在我们的身体里也有一个类似于“水泵”的结构,这就是心脏。关于心脏,同学们了解哪些知识?通过学习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回答,并引出“水泵”。
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对课题的思考,引出“泵”。
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教学
(一)心脏的位置和大小
你们知道心脏在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吗?
【看一看】出示ppt图片,明确心脏的位置,并规范对位置的描述。
【摸一摸】我们心脏的大小与自己的拳头差不多。示范:手握成拳头放在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
【想一想】根据心脏的位置,推测睡眠时左侧位和右侧位哪一种睡姿更健康?
观察图片,明确心脏位于胸腔的中央偏左下方,在两肺之间。
推测:右侧位。
通过学习,将生活中的生物学知识规范化。联系生活实际,指导学生健康地生活。
(二)分组实验探究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猪的心脏与人的心脏结构非常相似,我们就以猪的心脏为例,完成我们的探究。
1.区分心脏的腹面和背面。
利用未解剖的猪新鲜心脏说明:有青筋(冠状动脉)的一面是腹面,另一面是背面。
2.通过观察外部形态,区分心房和心室。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出心房和心室。
3.区分动脉和静脉。
利用实物投影仪,指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指出:
(1)主动脉(有三个小分支的开口)和肺动脉。
(2)肺静脉和上、下腔静脉。
4.四个腔与血管之间连通性。
(1)用手指感知,手指伸入血管中,感受是否连通。
(2)演示实验:取未解剖的新鲜猪心,分别往主动脉、肺动脉、上(下)腔静脉、肺静脉里灌水。
提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进行两面对比观察,分清腹面和背面。并清楚,如果把心脏放在自己的胸腔,腹面即前面,背面即后面。
观察、交流识别的方法:在上面像耳朵一样薄薄的是心房,下面是心室。
识别各种血管,对比动脉和静脉结构上的不同:动脉壁比较厚,有弹性。
完成分组实验,观察、交流和讨论,得出答案。
分组进行实物观察,使学生能利用实物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以弥补利用图片教学这一平面观察中的不足。
利用实物投影仪进行示范和说明,利于学生的感性认识,效果较好。
引导学生依次按照老师出示的操作步骤进行实验,提高了实验效率,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科学的观察顺序。
5.观察心脏内部结构。
取已解剖好(露出四个腔)的新鲜猪心,指导学生完成分组实验:
(1)观察两个心房与心室之间是否相通,两个心室之间是否相通。
(2)捏一捏心脏四个腔壁,比较它们之间厚薄的差异。
(3)观察心房与心室之间,心脏各腔与血管之间有没有瓣膜。
6.思考与交流:
(1)心脏壁主要是由什么组织构成的?由此可以推断它具有什么功能?
(2)从心脏壁的厚薄来看,心房与心室有什么不同?左心室与右心室又有什么不同?试着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些不同?
(3)心脏的四个腔之间是否都相通?
(4)血液在心脏内会按照一定的顺序流动,不会倒流。这可能是哪个结构在起作用?
完成分组实验。
回答:
(1)肌肉组织:有收缩和舒张功能。
(2)心房壁比心室壁薄;左心室的壁最厚;主要是因为运输血液的远近不同。
(3)同侧心房与心室相通。心房与心房之间,心室与心室之间不相通。
(4)瓣膜。
先观察事物,再用一系列小问题引导思考,使学生逐步完成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提升,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小组合作,锻炼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引导学生宏观思考,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7.强化生物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通过以上探究,请你想一想,心脏有哪些结构与它的“泵血”功能相适应?
总结:
(1)心脏有四个腔并与血管相连;(2)心脏由肌肉组织构成,能收缩和舒张;(3)心室壁比心房壁厚,左心室壁最厚;(4)心脏内有瓣膜,防止血液倒流。

(三)心脏的工作过程
一个成年人的心脏24小时的工作量,相当于把32吨的重物升高33厘米,并且不会感到疲劳,这是为什么?心脏的工作过程是怎样的?
【动画展示】心脏的工作。
引导学生分步观察心脏每跳动一次经历的过程,提示学生注意每一个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和动脉瓣的变化及血液流动方向。
提供信息:“假如一个人的心脏跳动一次需要0.8 s,则三个连续过程分别占0.1 s、0.3 s、0.4 s”。请学生计算在该过程中心房、心室分别收缩和舒张的时间,启发学生探索,发现问题的答案。
观察、描述心脏每跳动一次所经过的一个连续过程中心房、心室、房室瓣、动脉瓣所处的状态和血液的流动方向。
通过计算发现心脏的跳动具有一定的节律性,心脏每跳动一次,心房和心室的舒张期分别大于收缩期。
描述心脏工作的过程。
利用动画演示心脏的工作过程,使知识变得动态、真实,给学生的进一步探索研究提供了感性材料。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描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了解了心脏的工作过程。
(四)小结
【视频播放】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请同学梳理知识,总结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观看视频,小结。 总结归纳。

  初一心脏和血液循环教学反思

  本节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尽量联系生活实际,应用多种教具使抽象的问题形象化。

  在关于血管部分的教学,可以采取对比方法,从血管结构、血流方向与血流特点以及血管的分布找到三种血管的差异以及各类血管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为了让学生理解动脉、静脉的差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观察触摸自已体表的大动脉和大静脉,感觉两者之间的差异。

  在讲述心脏的结构与生理特点时,可以从演示实验开始,教师在组织学生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讨论并思考有关问题,如血液在心脏中流动会不会倒流?心脏怎样保证血液不停地流动?为什么说心脏是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引导学生认识心脏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

  心率、心输出量与心动周期等心脏生理是学生较难理解的知识,需要讲清楚概念,同时可以结合实例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认识构成心脏的心肌活动特点。心脏一生不停地跳动,但在每个心动周期中有一定的休息时间,不仅不会使心肌疲劳,而且还能保证血液返回心脏。

  关于血液循环部分要介绍血液流动的途径、作用,在说明体循环和肺循的关系时,可采用边讲解边图解的方式,要指出体循环与肺循环的起止都是心脏,二者在心脏处汇合组成一条完整的循环途径,同时要让学生理解血液循环过程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变化。

  讲解血压的形成原理时,需要结合心脏活动的特点和动脉管壁的特点,说明为什么心室收缩时,血压达到最高值,心室舒张时,血压下降到最低值。在理解血压形成原理后,应该介绍一些保健知识。
猜你感兴趣:

1.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设计

2.七年级生物心脏教案

3.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教案

4.初一生物:人体的血液循环

5.初中生物七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3321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