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法律网>法律视野>法治热点>

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

维伟分享

  行政机关法治文化是法治文化的重要内容,建设行政机关法治文化对推进中国文化发展和整个法治社会建设都具有深远意义。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希望大家喜欢。

  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一

  大学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对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各大高校学生犯罪事件时有发生,大学生法律教育、法律素养培养失效的问题十分突出,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身心发展。面对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一系列问题,我们有必要积极应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整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养。

  一、法治精神的内涵

  法治精神是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的统合体,五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主体。一是法治认知是基础与前提,法治思维将直接影响问题的发现与解决;二是法治情感是主体维护法律尊严的主要推动力,对建立健全、推行法治理念具有重要作用;三是法治意志是主体有意识地践行法律精神的重要品格,是主体践行法律、克服困难的主观选择;四是法治理念是法治精神的高级形式,表现为法治理想与法治信仰;五是法治价值观指引人们遵从法律、认同法律、自觉建立健全法治秩序及评价标准,是判断一个国家法治状况的重要尺度。

  二、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缺失的主要困境

  (一)法治观念滞后相比于西方的公民教育,中国各大高校更为推崇圣人教育,即将大学生培养成为圣人的模样,使之具有圣人的道德人格。随着素质教育的提出与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注重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科学文化、身心发展等多方面的内容纳入到教育教学中,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融入社会、发展自我奠定了基础。但法律教育还没有得到教育专家、专业教师及相关管理者的重视,国家层面的法律教育、学校层面的法律教学与自身层面的法律提升都还没有提上议事日程,法律教育的模棱两可、可有可无的地位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随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国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法律教育也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然而毫无法律教育经验的高校难以在短期内弥补法治精神不足的短板。

  (二)法律教学效果不佳部分高校开始意识到法律教育的重要性,开始陆续开设部分法律教育课程,但这些课程的教育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其教学内容、教学形式都难以满足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一是法律教育定位模糊,即法律教育长期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法律教育的培养体系及教学方案不明确;二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成为大多数高校法律教育的主干课程,其课程内容大幅度削减,法律教育的边缘化倾向更为突出,学校效果的评估机制尚不健全;三是法律教育的实践性内容不足,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观念严重影响了法律教育的改革,停留在理论上的宣讲成为众多高校法律教育的主要形式;四是法律教育的师资队伍的专业素质不高,大量非法律专业教师、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承担了法律教育的主要任务,其对大学生法律认知、法律情感、法律意志、法律信念、法律价值观等精神层面的重视不够。

  (三)高校依法治校水平不高高校是推进法律教育、践行法律的重要场所。部分高校已经开始着手将法律教育与依法治校结合起来,转变办学理念,在高校管理、教学等过程中渗透法治精神,这些做法为高校的转型发展、法治精神的培养奠定了基础,但其问题也依然突出:一是受人治观念的影响,部分高校管理者依法治校的观念依然相对淡薄,真正推行依法治校的管理者不多;二是高校的部分规章制度严重违反了依法治校的理念,更有甚者,某些政策、制度、条款还严重侵害了师生的合法权益;三是高校管理仍然是少数人的特权,依法治校、民主管理、法律教育的结合点与契合点相对较少,以致高校依法治校的氛围不浓、依法治校水平不高。

  三、当代大学生法治精神培养的主要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法国、美国等西方国家的法制已经深入人心,这为我国法律教育积累了经验。一方面,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教育观念,将法律素质纳入高校大学生素质培养体系中,并使之成为最基本的素养。另一方面,逐渐推广依法治国、依法治校的理念,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推动大学生法制教育改革。同时,以大学生发展特点为本,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变化,使之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成熟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履行应尽义务。

  (二)深化法制教学改革一是统筹规划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一门科学,完全从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应该改变。另外,正确看待法制教育的性质与地位,厘清法制教育的基本规律,增强法制教育的实效性,防止出现将法制教育边缘化的做法。更为重要的是,科学处理好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之间的关系,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养,使之知法守法懂法,能用法律知识分析与解决问题。二是合理设置法律教育课程。围绕培养大学生法治精神这一主旨,区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推动高校学分制的改革。一方面,简单、精炼地提取大学生经常遇到、感兴趣的法律话题,培养大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有层次、有重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吸引大学生的注意力,使之根据自身专业自愿选择法律必修与选修课程,以提升其法治素养,形成良好的法治精神。另一方面,融合低、中、高年级的法律课程,将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化,有效开设《法学概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经济法》《劳动法》等各类法律方面的课程;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将法学作为第二学位进行系统学习,营造良好的学法氛围。三是推动法律实践教学。高校应积极健全教育管理机制,让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为大学生学习法律提供基地;开展旁听法院审判、模拟法庭、法律援助与调查等活动,明确法律实践教学的课时与内容,全面提升法制教育的质量。四是加强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从教师招聘、教师培训、教师教学等环节落实高校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引进专业化法律教师,为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奠定基础。

  (三)营造依法治校的良好氛围从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法治信念、法治价值观等角度出发,引导大学生参与法治活动,克服法治困难,形成法治理想与法治观念。高校是大学生学习法制的重要场所,也是大学生形成法治精神的重要基地,坚持依法治校、让大学生感受高校管理对大学生法制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一是制订、完善高校章程,明确党委、书记、校长的权职,建立健全学术委员会、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做到权力分开、互相监督、共同提高。二是完善高校民主管理机制,积极调动高校师生的主体性作用,使之主动参与高校管理。三是公开校务信息,维护高校师生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确保高校管理公开透明、阳光高效。四是完善校内申诉机制,从制度上维护师生的合法权益。法治精神的培养是衡量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优劣的试金石。我们有必要关注当代大学生发展,健全法制教育、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的法治精神;转变教学理念,完善课程设置与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的依法治校氛围。

  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二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长吉图规划纲要》,以“推进法治文化、弘扬法治精神、建设法治”为主题,以普法教育、文化活动、阵地建设为载体,增强我县残疾人法治意识、树立法治观念。

  二、总体目标

  通过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法治文化建设活动,提升残疾人法治意识,着力提升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的法治化水平,努力使广大残疾人群众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法治教育和熏陶,形成敬仰法律、崇尚法治的社会风尚。

  三、工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由一把手主抓,分管领导为第一责任人,组宣科具体负责日常法治文化建设工作的指导、协调、督查,及时报送相关工作信息。

  2、严格实行领导责任追究制,对不重视法治文化建设建设工作而发生严重问题的,追究一把手责任;对领导和组织不力造成工作失误或工作中发生严重问题的,追究分管领导责任。

  3、县残联每个季度召开一次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法治文化建设工作;每个月听取一次部门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汇报,及时解决法治文化建设工作中的问题。

  4、认真落实维护稳定工作,做好本单位、本系统内部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杜绝残疾人集体越级上访,不发生残疾人群体围堵铁路、公路和冲击党政机关及要害部位以及严重影响生产生活秩序的群体性事件;敏感时期做好管控工作,不发生赴省进京集访事件和因矛盾激化造成自杀、自残恶劣影响事件。

  5、积极协调司法局,完善残疾人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体系,维权示范岗继续无偿为残疾人提供法律服务,切实维护残疾人的正当权益。

  6、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宣传教育,年内组织干部职工集中普法学习不少于2次;针对残疾人群体,年内开展《残疾人保障法》学习宣传活动不少于3次。

  7、加强宣传工作。利用“全国助残日”和“国际残疾人日”等残疾人重大节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积极组织参加全县组织的“12.4”全国法治宣传日活动。

  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三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法治建设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紧紧围绕依法行政、公正执法、廉洁高效、法制宣传和法治实事惠民等重点工作,着力解决制约法治建设推进的热点难点问题,努力按照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要求扎实推进法治建设再上新台阶。

  二、组织机构

  成立法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三、工作目标

  进一步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法治理念和法律素质,提升执法人员依法行政水平,推动行政相对人树立食品药品法制观念,自觉做到知法守法、依法经营,促进提高社会公正诚信度和法治化管理水平,构建法治建设长效机制,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达90%以上。

  四、工作措施

  认真按照《区提升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工作实施方案》(常新法治办〔2016〕1号)要求,充分履职尽责,扎实推进提升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的各项工作。

  (一)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提高思想觉悟,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切实做到爱岗敬业、忠于法律、执法为民,杜绝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等不良行为,树立高尚的职业道德风范,自觉学法用法守法,努力打造一支“公正执法,廉洁高效”的监管队伍。

  (二)加强行政执法规范化建设。贯彻落实《市行政执法暂行规定》要求,深入推进行政执法全过程说理。遵循行政处罚法定、公正、公平、过罚相当的原则,围绕案件受理、调查取证、案件审理、告知听证、处罚决定和处罚程序等,采取书面、口头等形式向当事人阐明案件涉及的法律、事实和情节等事由,说透法理、说明事理、说通情理,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行为,凡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既严格执法,又以理服人。全面提高行政执法水平,积极创建“依法行政示范点”。

  (三)全面推行行政指导工作。坚持管理和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综合运用政策辅导、走访约见、规劝提示、信用公示、警示告诫、行政建议等方式,将行政指导贯穿于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全过程,积极化解和消除不和谐因素,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四)加强政务公开建设。全面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要求,拓宽政务公开渠道,做到各项工作透明化,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增强监管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使“阳光政务”成为依法行政的助推器。

  (五)推进依法科学民主决策。落实民主集中制,贯彻执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相互配合、团结协作的工作机制。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民主决策、科学决策、依法决策,切实维护社会公众利益。落实重大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讨论案件事实是否清楚,证据是否确凿,定性是否准确,处理是否恰当,程序是否合法,规范办案程序,提高办案质量。

  (六)加强执法监督。每半年开展一次行政执法监督检查,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要求,通过自查、互查、查看台帐、调阅卷宗、调查问卷、现场检查等方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检查。通过召开座谈会、走访行政相对人、企信通短信问答、发放《机关公务人员公务行为反馈表》等方式,扎实开展行政执法监察活动。

  (七)抓好法治惠民实事工程。畅通举报投诉渠道,高效办理群众举报投诉事项,及时受理,及时处理,及时回复,依法保障群众合法权益,案件办结率、群众满意度100%。办好法治惠民实事,有效解决当前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争创法治惠民优秀实事项目。

  (八)开展好法制宣传教育。深入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广泛开展“法律六进”及法制宣传日、宣传周、宣传月和“法治大讲堂”等活动,以及利用分局网站《法制宣传》、《政策法规》、《食品药品安全知识》等栏目,大力宣传食品药品法律法规,引导群众依法诉求、依法维权,用好法律武器,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营造良好的法治氛围。

  五、工作步骤

  (一)提高认识阶段(2月下旬—3月中旬)

  做好提升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的深入发动工作,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动员部署,统一思想,凝聚合力。

  (二)组织实施阶段(3月下旬—8月)

  按照制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措施,有计划、有步骤地认真扎实开展活动,确保各项工作取得实效。

  (三)整改提高阶段(9月—10月)

  及时收集开展法治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在吸收借鉴的基础上加以巩固和提高,对反馈的问题及时制定详细的整改工作计划,并整改落实到位。

  (四)迎检测评阶段(11月—12月)

  利用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法治建设工作成果,努力提高群众认知度,为法治建设满意度测评营造良好氛围,做好法治建设满意度测评各项准备工作。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认识法治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提升法治建设群众满意度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形成党组领导、科室负责、上下配合、整体联动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保障力度。落实好专项活动各项保障,确保组织、人员、经费和效果“四到位”,为活动扎实有效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各科室要结合本职工作特点,在综合协调、日常监管、稽查执法等重点工作环节,身体力行,充分履职,彰显依法行政的能力水平。

  (三)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局领导小组办公室注意收集各方意见和建议,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整改,同时要积极探索长效机制,促进活动制度化、规范化、长效化。

  
看过“大学生法治建设方案”的人还看了:

1.法治建设宣传月活动方案3篇

2.2017法治建设工作方案

3.法治创建实施方案

4.社区2017年法治社区创建工作方案

5.2017法制宣传大学生心得体会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