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兴趣爱好>其它兴趣爱好>饮茶>

武夷茶文化的精粹是什么

曾扬分享

  武夷茶文化与中国茶文化结合在一起,相得益彰,越发为世人所瞩目、所向往。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的武夷茶文化的精粹,一起来看看。

  武夷茶文化的精粹

  分茶是宋代盛行于闽北武夷山一带的古茶艺,又称茶百戏、汤戏、茶戏、水丹青等,是一种能使茶汤的纹脉形成物象的古代茶艺,其特点就是仅用茶和水不用其他的原料能在茶汤中显现出文字和图像。

  分茶是历史悠久的古茶艺,是中国茶文化鼎盛时期的产物,享有很高声誉和影响力,较之日本茶道的历史更加久远。据“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就开始。到了宋代分茶已十分盛行,由于朝廷和文人的推崇把分茶做到了极致。宋徵宗赵佶、文人陆游、李清照、杨万里、陈与义等无不精于分茶,留下了许多赞美分茶的诗文。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写道:“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陈与义在《与周绍祖分茶》中描述:“竹影满幽窗,欲出腰髀懒。 何以同岁暮,共此晴云共此晴云wǎn。”杨万里在《澹庵坐上观显上人分茶》诗中云:“银瓶首下仍kāo高,注汤作字势嫖姚。”,详细描绘了分茶的情景,这位显上人分茶,不但能使茶汤中出现种种奇异物象,还可使茶汤中出现气势磅礴的文字,令人惊叹。宋徽宗对分茶颇有讲究,曾撰《大观茶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据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记载:“宣和二年十二月癸己,召宰执亲王等曲宴于延福宫,……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顾诸臣日:此自布茶。饮毕皆顿首谢。”描述了当时宋徽宗分茶时的情景。

  分茶是表现力丰富的古茶艺。根据目前的史料考证,唯有分茶能够用茶和水为原料在茶汤中形成文字和图像,给人于赏心悦目的感受,具有较高欣赏性。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有别于日本茶道和现在一般的茶艺。分茶是当代独树一帜的文化产品,应用的领域极为广泛,特别适用于各种茶产品和品牌的宣传推介。同时,也适用于企业和学校的大型庆典和招商展示会活动,较快地提高学校和企业知名度。

  分茶和闽北武夷山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唐代武夷山初现分茶雏形。据唐代徐夤在《尚书惠蜡面茶》记载:“武夷春暖月初圆……金槽和碾沉香末,冰碗轻涵翠缕烟”。说明唐代在闽北武夷山一代已初现分茶雏形,能在茶汤中现出图案。

  宋代闽北武夷山一带盛行分茶。据南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卷六“茶具”记载:“雷州铁工甚巧,制茶碾、汤瓯、汤匮之属,皆若铸就,余以比之建宁所出,不能上下也。夫建宁名茶所出,俗亦雅尚,无不尚分茶者。” 说明当时在闽北建宁(今建瓯)一带不仅茶具出名,分茶也十分盛行。宋代闽北的分茶首先得益于文人的推广和传播。由于宋代分茶在文人中广为流传,而闽北(特别是武夷山一带)是当时重要的文化和旅游胜地,是朝廷贡茶生产基地,又有全国八大名窑(建窑)之一,是文人的常到之处,许多喜分茶的文人到闽北后对闽北的分茶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这在许多文人的作品中得到体现。杨万里喜欢分茶,诗文中多有分茶的描述,在《陈蹇叔郎中出闽漕别送新茶李圣俞郎中出手分似》诗中写道:“头纲别样建溪春,小璧苍龙浪得名。细泻谷帘珠颗露,打成寒食杏花饧。鹧斑碗面云萦宇,兔褐瓯心雪作泓。”陆游是分茶能手,诗作中常有分茶的描述,在闽北时亦留下了描写了用兔毫盏点茶、分茶的诗:“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 。另外在释惠洪、王安中、王庭ɡuī、白玉蟾、袁xiè等人的诗文中都有闽北点茶、分茶的描述。闽北的斗茶习俗客观上也促进了分茶的开展。自唐代开始,闽北就有斗茶的习俗,到了宋代,闽北一带斗茶成风,在南宋刘松年的《茗园赌市图》中形象地描绘了宋代斗茶的情景。一方面,斗茶的盛行促进了点茶、分茶技艺的提高。要在斗茶中胜出,就要点出好茶,进而在茶汤中作出文字和图像,自然要有好的茶具和上等的抹茶,而更重要的是要有高超的点茶、分茶的技艺,于是斗茶之盛行也促进了闽北分茶的开展和技艺的提高。另一方面,分茶也促进闽北斗茶的开展。因为有了高超的点茶和分茶的技艺,就更容易在斗茶中取胜,于是,分茶技艺的切磋也促进了斗茶的兴盛。描写宋代闽北斗茶场面的作品以范仲淹42句叙事诗《和章岷从事斗茶歌》较具代表性,诗中写到:“ 黄金碾畔绿尘飞,碧玉瓯中翠涛起。”生动地描绘了闽北碾茶、点茶、分茶的景象。

  元明代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分茶流传。元代后由于点茶法逐渐被泡茶法取代,分茶不再盛行,但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分茶流传。元代崇安人刘说道在《咏头春贡茶》诗中云:“灵芽得春先,龙焙收奇芬。进入蓬莱宫,翠瓯生白云” 。明代崇安人邱云霄在《酬蓝茶仙见寄先春》中记载:“品落龙团翠,香翻蟹眼花” 。这些诗文都描写了武夷山点茶、分茶情景。说明,元、明代武夷山仍制作团茶,并有分茶流传。

  清代闽北武夷山一带仍有点茶法流传。据清代高士奇在《临江仙.试新茶》中记载:“建安新拆旗枪。……银瓶细箬总生香。清泉烹蟹眼,小盏翠涛凉”,描述了当时建安(今建瓯)用银瓶点茶的情景。另据李卷在《茶洞作武夷茶歌》记载:“碧瓯引满时独酌,……乳花香泛清虚味,旗枪浮绿压醍醐”。 描述了在武夷山时茶汤冲点后泛起的白色的乳花和绿的茶汤色交相辉映,形成美妙的景象。

  道教与武夷茶文化的关系

  道教,乃是汉民族固有的宗教,形成于东汉。道教传入福建时间很早。据《后汉书•徐登传》载:泉州道士徐登,精医善巫,贵尚清俭。曾以茶济世,据传曾在莲花山摩崖石刻“莲花茶襟”,提出保护这一片的茶园。吴晋时,道士介琰曾住建安方山(今闽候县境),从白羊公杜泌学“玄一无为”之道,遗种“方山露芽”。《福建通志》“有芳茗源,今瓯冶山。唐宪宗元和间(806-820)诏方山僧怀恽麟德殿说法,赐之茶。怀恽奏曰:‘此茶不及 方山茶佳’,则方山茶得名久矣”。秦时,祀武夷君以乾鱼,祭物中已有祭祀的茶,这是 福建最早以茶作为敬神之用。凡道教宫观多建于名山胜境,并且与茶叶产地密切相连。因此,在我国江南丘陵山地,凡道教宫观林立之处,也多为栽种茶叶之地,名茶的产区,所以栽茶、制茶、品茗自然成为道士们平日之乐事。同时,宫观道士不但自己以饮茶为乐,以茶药治病为善;而且提倡以茶待客,进而以茶作这祈祷,祭献,斋戒直至成为“驱鬼捉妖”的供品。我国古老的一些名茶,不少是道教徒最先种植发展起来。汉初,有甘露祖师吴理真云游至武夷山。带去七株茶苗,植于蒙山上清峰。据《名山志》记载了孙惭《智矩寺留题》(古碑记)云:“倚栏眺茶圃,昔有汉道人,分来建溪芽;寸寸培新土,至今满蒙顶,品倍毛家谱。”汉时建茶经过道人传播至道教圣地,成为唐代至今的名茶。

  “武夷山,多青霞,武夷道士多种茶”唐代吕纯阳云游至武夷山,留有七言古诗一首,并种植茶树于天游观。观前有棵老茶树,盘根虬结,旋绕于水石之间。每年,老茶树发十数枝芽,道观住持采制成茶,仅得二三两,供神之用。观中供着吕洞宾,因此将此茶称“洞宾茶”。据说洞宾茶, “香而冽,粗叶盘曲如干蚕状,色青翠如松萝。新者但闻其清香,稍为咀味,多则不宜。过一年后,于醉饱中烹尝之,则清凉剂也”。

  武夷山九曲星村,盛产武夷茶,有五株茶树,却与众不同,叶都是成对而生的。五株茶树从上到下,大小一模一样,茶质远胜他树,村里人都说是天游观里的吕洞宾大仙所栽,十分重视。每当春茶抽芽时,全村人集合起来抓阄,选“头首“(即主持茶事者),采茶之事,独任其劳,采制成茶,先送官府十分之一,然后分给各家各户,由于产量很少,每户仅得半两一两而已。因此,家家珍藏之。留待遇病以茶医治,或遇贵客拿来招待,这种茶被众人称“吕仙茶”或“吕岩茶”。民初,茶树老死,纯阳祠圯废了。

  “建溪有灵芽,能蜕仙人骨”。武夷山的道教真人,羽士如是说,连苏东坡都说:“不如仙山一啜好,冷然便欲乘风去”。唐代诗僧皎然《饮茶歌送郑容》:“丹丘羽人轻玉食,采茶饮之生羽翼,名藏仙府也莫知,骨化云宫人不识”。卢仝也有“七碗吃不得,顿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诗人们咏饮茶效果,总是离不开羽化成仙。“一怀春露暂留客,两腋清风几欲仙”。说明道教对茶文化的影响,贯穿今古。功不可磨灭。

武夷茶文化的精粹是什么相关文章:

1.介绍武夷茶文化的历史

2.武夷山茶文化是怎样的

3.武夷岩茶的茶文化是怎样的

4.试述武夷山茶文化

5.茶道正山小种武夷红茶的作用

6.武夷岩茶的简单知识

    29642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