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造句>

针砭时弊的意思和造句_针砭时弊的词义(2)

郭佳分享

针砭时弊的故事

  成语针砭时弊,语出《后汉书》“针砭时弊,月旦社会”,原指品评人物,现常用于文雅的说长论短。“针砭”本意当然是说用针刺、砭刮治病。“时弊”是指现在社会中的恶习、弊病、不正之风等,比喻指出错误。

  这针和砭是中医里最古老的治疗手法,现在渐渐演变成今天的银针治疗和砭石刮痧等。刮痧师把身体的穴位刮的通红,直至出痧,经络通了身体自然也就舒坦了。即可治病又可美容,一举两得。

  “针砭”又叫针石。李时珍在《东山经》里说:高氏之山,凫丽之山,皆多针石。郭璞注云:可为砭针也。《素问·异法方宜论》有:东方之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病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亦从东方来。王冰注云∶砭石如玉,可以为针。盖古者以石为针,季世以针代石,今人又以瓷针刺病,亦砭之遗意也。但砭石无识者,岂即石之属为之欤?看来,这针砭在过去是主治痈肿的。

  针砭还出自于范成大《晞真阁留别方道士》:“时时苦语针砭,邂逅天涯得三益。”因此,便不难理解在中医里,针就是以针刺穴位为主的治疗方法。砭则是以石刮刺人体穴位治疗疾病。《说文解字》也说“砭,以石刺病也”。主要是指在治疗中运用针刺和砭石治疗疾病的医术。中医里有六大疗法:针、灸、砭(刮痧、揪痧、吮痧和刺络法)、药、按跷、导引六法。这足以说明砭石是通过刺人体来治病的。

  中医认为上品泗滨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人们用现代科学手段检测砭石,发现它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可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的功效,全面增强人的免疫能力。目前市场上砭石有黑的、黄的、红的好多颜色,主要用来制作刮痧板、砭锥、砭砧等。

  在古时砭石是一种锐利的石头,也可以说是最早最原始的医疗器械。在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同大自然和疾病抗争。在劳作或狩猎时不小心就会让树枝或尖石划破肌肤,偶有碰伤流血后,疾病减轻或消失,人们惊喜的发现,针形或剑形尖锐锋利的石头可以用来切割痈肿、排脓放血。经过长期的实践,人们发现用砭石、石针刺激肌肤和穴位,有驱风、散热、化瘀等功效,从而达到治病的目的。

  有资料显示,1963年在内蒙多伦旗头道洼新石器时期遗址中,出土了一枚经过加工的石针,针长为4.6厘米,针身呈四方形,一头呈尖状。一头呈扁平的半圆状,有刃口,既可用来针刺又可用于切割。从出土文物中我们就可以得到印证,这种刀形的石针专家一般称镥石,也就是最早的砭石。随着针砭的广泛应用与实践,人们又陆续发明了更多精细的器械,象骨针、竹针、陶针、铜针、铁针、银针、金针等作为针刺治疗的医疗器械。

  我们的祖先在同大自然作斗争的同时,在原始社会,发明了钻木取火。为了祛寒取暖,人们就用兽皮或树皮等包上烧热的石头或砂土等,进行局部取暖,既打通了经络,又缓解了疼痛。相当于现在的贴敷,或者叫热熨更为贴切。在条件改善的情况下,机体免疫力得到提高,也预防了疾病的发生。祖先们的聪明才智让我们今天的传统中医药才有了更好的发展和延续。中医中的针砭经过千百年的演变,由最初的石器逐渐演变成现在的针灸与砭石,造福于人民。

针砭时弊讽刺贪官的对联

  (一)妙朕刺贪官

  清朝宰相李鸿章,是安徽合肥人,权倾朝野,是一个大贪官。李鸿章搜括民财四千多万两银子。

  翁同龢(和)是户部尚书,亦称大司农,江苏常熟人,也是一个欲壑难填的贪官,家资甚为丰厚。

  世人巧用他们的官衔和籍贯作了-副对联,讽刺李鸿章和翁同龢。虽未点名道姓,却是一看便知矛头所向,讽刺既巧妙又-针见血。联曰:

  宰相合肥天下瘦

  司农常熟世间荒

  宰相肥(富)了,国家和百姓瘦(穷)了,农稼常熟,百姓却在闹饥荒。

  (二)骂汉奸

  苏州昆曲名丑杨三,在演《白蛇传》时,讽刺了李鸿章的卖国行为,被李迫害致死。观众十分气忿,有人写了这样一副对联:

  杨三已死无苏丑;

  李二先生是汉奸。

  注: ① 李鸿章(1823---1901)字少荃,道光(1847年)进士,授编修,历任两江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智、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大学士、中堂等。勾结外国侵略军围剿太平军,镇压捻军。依靠列强,开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大量购买军火军舰,建立北洋海军。对外反对言战,妥协退让,先后经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中英《烟台条约》、《中法新约》、《马关条约》、《中俄密约》、《辛丑条约》等。

  ② 翁同和(1830--1904)字声甫,号叔平,咸丰状元。授修撰,弘德殿行走,为慈安慈禧及同治帝授读,累迁内阁学士,户部尚书。反对李鸿章一味议和妥协,主张一面出重兵一面议和,宁增赔款不割地。支持康梁变法,是光绪皇帝智囊,为慈禧所忌,变法失败(戊戍政变)后,曾一度被革职。

  ③ 李鸿章在家排行老二,所以称李二。

  (三)巧揭贪官

  清乾隆年间 ,有个叫吴省钦的人 ,做直隶学政,贪婪成性,握权受贿,士人恨之入骨。一年乡试,朝廷派他为主考官。他在考试中贪污受贿,揭榜之日,凡送了厚礼的权门富豪子弟,多名列金榜,一般贫寒子弟皆名落孙山,因此,大伙怨声载道,有人愤然在试场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少目焉能评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横批:大口吞天

  这副妙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构思奇妙。作者巧把“吴省钦”三字折开,分析成句,如少目为省;欠金为钦;大口加个天字为吴,(“吞”字和“吴”字,只要把“口”字和“天”字倒过来写)。切人切事,极为自然。一时广为传诵,弄得那个吴主考声名狼藉。

  (四)指桑骂槐

  从前有个读书人,颇有才华,但因没有钱打通关节,几次考试都榜上无名。老大不小了,还是白丁一个。一气之下,弃文经商,开了个小客店,自己当掌柜。他在店堂里挂起一个条幅,写着:

  主考秉公,公子、公孙、公女婿,同登金榜

  下面还有一行小字:“凡应试不中者返店对下联,对上者,本店愿聘为二掌柜。”

  这一天,赴省城赶考的张王刘李四个书生来投宿。王李刘三人对店里的条幅不屑一顾,睡觉去了。张书生琢磨了一番,对掌柜深表同情,也睡觉去了。张书生想:凭我的才学,这次准能考中,用不着再来对下联了。谁知不学无术的王李刘三人,因为贿赂了考官,有的上边有靠山,榜上都有名,唯独张书生名落孙山。他返回客店,感慨万端,立即续出下联:

  小生有怨,怨天、怨地、怨丈人,不是朝官

  张书生决心放弃科举考试,不进黑暗的官场,留下作了二掌柜。

  (五)嘲县令的祝寿联

  安徽省霍山县知县过生日,借此机会搜括民财。衙役传话,要百姓送礼贺寿。并说送贺礼,钱物不论。

  这时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好多老百姓家无隔夜粮,穷得揭不开锅了,拿什么去送寿礼?不知是哪位读书人,就县官做寿-事,在县衙门口的惊堂鼓上题书嘲讽对联一副:

  大老爷做生,银也要,钱也要,红白兼收,何分南北;

  小百姓该死,麦未熟,稻未熟,青黄不接,有甚东西。

  确实,县老爷做生日,老百姓倒霉遭殃。作者嘲弄贪官,同情百姓,精神可佳,才华也值得称道。联里“大小、生死、红白、青黄、东西、南北”对仗工整,恰到好处。对联通俗生动,读来朗朗上口,不愧为妙联。


猜你喜欢:

1.用惬意一词如何来造句

2.针砭时弊的造句大全

3.锦绣河山的意思和造句

4.关于新闻节目的意思和造句

5.用着急造句

35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