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语文知识大全>

中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沙娣分享

  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中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有哪些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中学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欢迎阅读

  中学文言文虚词为的用法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等。

  例句:不足为外人道也 向、对 《桃花源记》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桃花源记》

  2、表示被动,译作“被”。

  例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3、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等。

  例句: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4、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因为”、“为了”。

  例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鱼我所欲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中学文言文虚词且的用法

  1、表递进关系,后一句提出比前一句更进一层的内容。可译为“而且”、“况且”等。

  例句:且焉置土石?

  且壮士不死而已,死即举大名耳。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将近”的意思。

  例句:年且九十。

  中学文言文虚词乃的用法

  1、表示动作在时间上的承接,译作“才”、“就”

  例句:断其喉,尽其肉,乃去。 《狼》

  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 《陈涉世家》

  2、表示出人意料,译作“竟”“竟然”。

  例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

  3、用于判断句中,相当于“是”“就是”。

  例句: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

  4、作连词,表示前后的衔接或转折,可译为“于是”。

  例句:乃重修岳阳楼。 《岳阳楼记》

  5、作代词,译为“你、你的”。

  例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

  中学文言文虚词所的用法

  1 、用作名词,“处所”“地方”“应有的归宿”。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2、用作助词,放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短语,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木兰诗》

  3、所字结构做定语的用法:“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

  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

  4、用作助词,放在介词前面,组成介词结构短语,合起来作状语,说明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凭借的方法手段、产生的原因及其有关人物。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陶渊明《桃花源记》

  5、用作助词,与“为”合用,表示被动。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6、复合词 [所以]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出师表》

  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 “是用来……的”"等。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中学文言文虚词何的用法

  1、用作疑问代词。

  ①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②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何以战?《曹刿论战》

  ③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

  2、用作疑问副词。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水何澹澹。《观沧海》

  另外还有复合词,如[何若]【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中学文言文虚词然的用法

  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

  例句:父利其然也 《伤仲永》

  谓为信然。 《隆中对》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始得西山宴游记》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

  例句:然足下卜之鬼乎 《陈涉世家》

  然志犹未已。 《隆中对》

  3、语气助词,分三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译作“……地”。

  例句:杂然相许 《愚公移山》

  ②用于词尾,译作“……的样子”

  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醉翁亭记》

  ③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 然”“若……然”格式,相当于“……的样子” 、“好像……似的”。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中学文言文虚词虽的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

  例句: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三峡》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口技》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

  例句: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送东阳马生序》

  中学文言文虚词焉的用法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

  例句: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

  2、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的助词,可译为“呢”。

  例句: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

  例句:忽啼求之,父异焉 《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

  例句:不复出焉 《桃花源记》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曹刿论战》

  中学文言文虚词则的用法

  1、用作连词,可表示多种关系。

  ①表示承接关系。一般用来连接两个分句或紧缩复句中的前后两层意思,表示两件事情在时间上、事理上的紧密联系。可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

  例句: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鸿门宴》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劝学》

  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石钟山记》

  子灿寐而醒,客则鼾睡炕上矣。 《大铁椎传》

  ②表示假设关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设的情况,相当于"假使""如果";有的用于后面的分句,表示假设或推断的结果,相当于"那么""就"。

  例如: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 《捕蛇者说》

  ③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不是表示两个词之间)。可译为"就",或不译。

  例如: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师说》

  入则孝,出则弟。 《论语·学而》

  ④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意思有转折时,"则"字用在后一分句,可译为"可是""却";表示姑且承认一件事,预备下句转入正意时,"则"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译为"虽然""倒是"。

  例如: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师说》

  其室则迩,其人甚远。 《诗经·东门之》

  2、用作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例句: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非死则徙尔。 《捕蛇者说》

  中学文言文虚词其的用法

  1、“其”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祈使、疑问、猜度、反诘、愿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词配合,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可要”、“怎么”、“难道”等,或省去。

  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马说》

  其如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 《愚公移山》

  2、代词。

  ①通常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代物。有时在句中作定语。译作“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他的,代可以做老师的那个人。《论语十则》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它的,指狼的。《狼》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他的,代“屠户” 《狼》

  既出,得其船。他的,代“渔人”《桃花源记》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他们的,代齐军。《曹刿论战》

  ②有时也译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例句:蹲其身,使与台齐。代作者自己,第一人称《童趣》

  ③指示代词,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

  例句: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核舟记》

  复前行,欲穷其林。 《桃花源记》

  ④也可译作“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或者数代词。

  例句:其一犬坐于前。 《狼》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 《为学》

  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 《口技》

  中学文言文虚词而的用法

  1、“而”作连词,这是最主要的用法。判别时,一定要理清“而”前后词语或分句之间的关系。它一般表示以下关系:

  ①并列关系。

  例: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而”连接前后并列的分句,表并列,可不译)《邹忌讽齐王纳谏》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论语 八则》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核舟记》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捕蛇者说》

  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醉翁亭记》

  言和而色夷 《送东阳马生序》

  好逸而恶劳,计利而忘义,远嫌而避怨 《治水必躬亲》

  “而”连接前后并列词语,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和”。

  ②顺承关系。这种关系一般表示“而”前后的分句或词语有动作的先后。“而”可译作“就”“接着”,或不译。

  例句: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而”连接的分句有明显的动作先后,可译为“接着”。《郑人买履》,

  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而”相当于“就”) 《邹忌讽齐王纳谏》

  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 《陈涉世家》

  舌一吐而二蛇尽为所吞 《幼时记趣》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醉翁亭记》

  登轼而望之——《曹刿论战》

  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 《人琴俱亡》(此句中的“而”易混淆为转折连词)

  ③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可连接分句也可连接词语。

  例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论语 八则》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出师表》

  ④修饰关系。这种用法较多,有时易混淆为“顺承关系”,其实只要仔细分析“而”前后词语的关系,还是容易区别的:如果“而”前面的词语或短语在句中作修饰、限制语,“而”之后是中心语(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简而言之,“而”前后的词语构成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而”肯定表修饰。表示时间、情态、方式、方向等,可译为“地”“着”,或不译。

  例句:朝而往,暮而归 “朝”“暮”分别是“往”“归”的时间状语。《醉翁亭记》。

  久而乃和 《送东阳马生序》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笑”表情态,是“止”的状语。 《愚公移山》。

  佣者笑而应曰 《陈涉世家》。

  呼尔而与之 《鱼我所欲也》

  号呼而转徙 《捕蛇者说》

  默而识之 “默”表示“识”的方式。 《论语 八则》。

  跪而拾之以归 《赵普》。

  执策而临之 《马说》

  潭西南而望 《小石潭记》。“西南”意思是“向西南”表方向。

  ⑤递进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或不译。这种用法在初中教材中较少,有两个句子: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 八则》

  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2、跟其它词构成复音虚词。有以下几种情形:

  A“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句: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

  B“而后”,相当于“然后”。

  例句:假诸人而后见也 《送东阳马生序》

  衡于虑,而后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C“既而”、“已而”,相当于“不久”,“一会儿”。

  例句:既而风定 《山市》

  既而儿醒 《口技》

  已而夕阳在山 《醉翁亭记》

  D“而或”,相当于“有时”。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 《岳阳楼记》

  中学文言文虚词之的用法

  1、用作代词

  常用于代指人或事或物,相当于“他(她、它)们”、“它”、“这” 等。一般用在动词后面,作宾语。

  例句:问所从来,俱答之。代人,指桃花源中的人,相当于“他们” 《桃花源记》

  操蛇之神闻之。代事,指愚公移山,可译作“这件事” 《愚公移山》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代物,指狼,相当于“它”。 《狼》

  其他例句: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代知识,指学过的知识)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指曹刿。)

  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指吴广。)

  肉食者谋之。(代这件事。)

  默而识之。(代学习所得。)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指代前面的“骨头”)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指代前面的狼。)

  渔人甚异之。(指代渔人前面所看到的景象。)

  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花源这件事。)

  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代千里马)

  环而攻之而不胜。(代城)

  属予作文以记之。(代重修岳阳楼这件事)

  下视其辙,登軾而望之。(代齐军)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代齐威王纳谏这件事)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代乐趣)

  2、用作助词

  ①用于定语和名词之间,相当于“的” 。

  例句: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扁鹊见蔡桓公》)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陋室铭》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

  ③句式倒装的标志,没有实在意义。

  A在句中表示动词宾语提前,即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B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④音节助词,在句中补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可不译。

  例句: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怅恨久之。《陈涉世家》

  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3、用作动词 译作“到”、“往”、“去”等,后面一般跟地点名词

  例句: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吾欲之南海,何如? “去” 《为学》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44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