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文言实词是高中文言文教学的重心
李永德分享
高中一年级学习文言文,相对初中来讲难度突然加大,很多学生感到不适应,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努力探索提高文言文教学质量的方法。我认为,抓住文言实词这个重心,是夯实文言基础的可行方法之一。
一、以文言实词为重心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由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文言实词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一篇文言文,如果有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就无法读懂。学习现代文从认字开始,学习文言文也一样,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我以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高中生学习课程较多,文言功底相对较薄,既已掌握的文言实词数量较少(就其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情况下,在高中课本所收文言文难度更大的前提下,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工夫,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一年)掌握尽可能多些的文言实词,正是现实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
实词的重要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其它文言基础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综合体,抓住实词教学,就是抓住了三方面的教学,就扫除了理解文意的主要障碍。由此往上,可推及文言句子(主要是句意)、文章层次乃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等。虚词所表示的关系、语气等无一不建立在实词的意义基础之上。可见,只有抓住语句中的实词,了解语句的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言词语的用法、意义。
鉴于上述考虑,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实词这个重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可尝试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内主外辅:
根据《大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需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等,应该确定“内主外辅”的原则,抓实词训练的定数,并探寻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扩大掌握实词数量的可能路径。所谓“内主”,即以教材为主要训练材料,在反复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强化实词训练,逐次推进,力争使学生早日“达标”。所谓“外辅”,即以推荐课外阅读文言文(含诗词)为辅助手段,在增加学生阅读文言文量的同时,使其文言文语感得到增强,并尽可能于此过程中自觉地掌握一定数量的课内未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为此除了将“大纲”后附录中所列书目推荐给学生外,可增加《古文观止》等作为补充,让学生课余时间选读。
2.排除法: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词。为此,可用“排除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排除法”实际上是将实词大致分为“基本词”“名称词”“生僻词”“常见实词”四类,让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常见实词”上。这种分法实用,易懂,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1)所谓“基本词”,即指那些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学生一望可知,故不必作为知识点去学,可以“排除”之。(2)“名称词”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高中学生只要了解即可,无需深钻,当然也在“排除”之列。(3)“生僻词”较少,在文言文尤其是“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小,阅读时可借助注释或查字、词典去加以了解,不要求掌握,也就可以不把它“放在心上”而“排除”在学习任务之外了。以上三类词,都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它们轻卸一旁,将精力集中于常见实词的训练上。
3.联想法:
如何确定一定语境中某一实词的具体含义?如果在平时,尚可借助字、词典去查寻,但在无工具书的情况下(如考场上),如何推敲、确定词义?我们提出“联想法”,即根据给出的单音节实词,推想出含有这个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一般应为双音节)词(宁可推想得多些,不宜过少)再从推想出的双音节词中挑选,以“可以带入该词所在语句使该语句得到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为一般原则,对挑选出的双音节词加以推敲,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双音节词。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在此基础上,再推想出虽不含有原单音节实词(字),但与已推想出的双音节实词中的某一个在意义上有关联的新的双音节实词,以增加上述选择的命中率。如: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欲确定上二例中“节”的准确含义,可按照上述“联想法”推想: 节——竹节、礼节、节制、时节、节操、季节、骨节、节拍…… 经敲定,可定:(1)骨节;(2)季节;但如要解释“增收节支”中“节”的含义,还须进一步推想:节制——俭省。“俭省”与 “节制”关联较紧,合乎成语“小语境”,可确定。
4.注意新旧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需要注意日积月累(包括词语积累)的功夫。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在教学中,可采取以旧带新,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
(1)以旧带新:古代汉语许多词的词义和现代汉语不同,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之一。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相当广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获得词汇的渠道很多,包括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甚至日常的交谈会话。比如“辍”字,有的同学不懂,我就叫他们联系“辍学”一词,使同学们知道这个“辍”字是“停止”的意思。
(2)逐步整理:为了减少盲目性,使需要学习的实词有一定的系统,采取分散教学,集中整理的方法。同一词义的其它用法出现时,采取词义辨析的方法掌握,待到一个词的多种词义基本学习完毕后,就在期中或期末复习时,把它整理出来。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而巩固。
文言实词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需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只要坚定信心,抓住实词训练这一重心,夯实文言基础,高一阶段就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以文言实词为重心的重要性
首先,这是由以单音节为主的文言实词在文言文中所处的位置决定的。文言实词在任何一篇文言文中所占的比例,都是处于绝对优势的。一篇文言文,如果有许多实词的意义不甚明了,就无法读懂。学习现代文从认字开始,学习文言文也一样,所谓“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我以为,对于高中生来说,在高中生学习课程较多,文言功底相对较薄,既已掌握的文言实词数量较少(就其初中阶段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情况而言)的情况下,在高中课本所收文言文难度更大的前提下,努力从教与学两方面下工夫,力争在较短时期内(一年)掌握尽可能多些的文言实词,正是现实的要求,是发展的要求,也是高考的要求。
实词的重要性还集中体现在与其它文言基础知识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上。实词本身就是一个音、形、义的综合体,抓住实词教学,就是抓住了三方面的教学,就扫除了理解文意的主要障碍。由此往上,可推及文言句子(主要是句意)、文章层次乃至全篇的思想内容等。虚词所表示的关系、语气等无一不建立在实词的意义基础之上。可见,只有抓住语句中的实词,了解语句的实际意义,才能更好地把握文言词语的用法、意义。
鉴于上述考虑,我认为在文言文教学中,要牢牢抓住实词这个重心,以点带面,稳扎稳打,循序渐进,夯实文言文阅读的基础,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具体方法的探索
在教学文言文的过程中,可尝试运用如下一些方法:
1.内主外辅:
根据《大纲》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需要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重点掌握常见的120个文言实词等,应该确定“内主外辅”的原则,抓实词训练的定数,并探寻在此基础之上尽可能扩大掌握实词数量的可能路径。所谓“内主”,即以教材为主要训练材料,在反复阅读、背诵的过程中,强化实词训练,逐次推进,力争使学生早日“达标”。所谓“外辅”,即以推荐课外阅读文言文(含诗词)为辅助手段,在增加学生阅读文言文量的同时,使其文言文语感得到增强,并尽可能于此过程中自觉地掌握一定数量的课内未要求掌握的文言实词。为此除了将“大纲”后附录中所列书目推荐给学生外,可增加《古文观止》等作为补充,让学生课余时间选读。
2.排除法:
在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学生必然会遇到大量的实词。为此,可用“排除法”,让学生在学习中尝试。“排除法”实际上是将实词大致分为“基本词”“名称词”“生僻词”“常见实词”四类,让学生将主要精力用于“常见实词”上。这种分法实用,易懂,操作起来也并不困难:(1)所谓“基本词”,即指那些古今意义基本无变化的词,学生一望可知,故不必作为知识点去学,可以“排除”之。(2)“名称词”包括人名、地名、官职名等专有名词,高中学生只要了解即可,无需深钻,当然也在“排除”之列。(3)“生僻词”较少,在文言文尤其是“浅易文言文”中出现的频率小,阅读时可借助注释或查字、词典去加以了解,不要求掌握,也就可以不把它“放在心上”而“排除”在学习任务之外了。以上三类词,都不应成为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负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将它们轻卸一旁,将精力集中于常见实词的训练上。
3.联想法:
如何确定一定语境中某一实词的具体含义?如果在平时,尚可借助字、词典去查寻,但在无工具书的情况下(如考场上),如何推敲、确定词义?我们提出“联想法”,即根据给出的单音节实词,推想出含有这个字的现代汉语双音节(一般应为双音节)词(宁可推想得多些,不宜过少)再从推想出的双音节词中挑选,以“可以带入该词所在语句使该语句得到最合理准确的解释”为一般原则,对挑选出的双音节词加以推敲,从而确定一个最佳的双音节词。考虑到问题的复杂性,也可在此基础上,再推想出虽不含有原单音节实词(字),但与已推想出的双音节实词中的某一个在意义上有关联的新的双音节实词,以增加上述选择的命中率。如:
(1)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欲确定上二例中“节”的准确含义,可按照上述“联想法”推想: 节——竹节、礼节、节制、时节、节操、季节、骨节、节拍…… 经敲定,可定:(1)骨节;(2)季节;但如要解释“增收节支”中“节”的含义,还须进一步推想:节制——俭省。“俭省”与 “节制”关联较紧,合乎成语“小语境”,可确定。
4.注意新旧联系:
语文是一门渐进性很强的学科,它比其它学科更需要注意日积月累(包括词语积累)的功夫。为了让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有效积累常用实词,在教学中,可采取以旧带新,逐步整理等新旧联系的方法。
(1)以旧带新:古代汉语许多词的词义和现代汉语不同,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困难之一。但是,我们不仅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异”,还要看到古今词义的“同”,“异”是我们可以突破的难点,“同”是我们可以利用的条件,到哪里去找这个“同”呢? 从学生已有的知识里找,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相当广泛,包括学校、家庭、社会;学生获得词汇的渠道很多,包括电影、戏剧等文艺作品,甚至日常的交谈会话。比如“辍”字,有的同学不懂,我就叫他们联系“辍学”一词,使同学们知道这个“辍”字是“停止”的意思。
(2)逐步整理:为了减少盲目性,使需要学习的实词有一定的系统,采取分散教学,集中整理的方法。同一词义的其它用法出现时,采取词义辨析的方法掌握,待到一个词的多种词义基本学习完毕后,就在期中或期末复习时,把它整理出来。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比较系统而巩固。
文言实词的学习是一个艰苦、细致的过程,需不断积累经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只要坚定信心,抓住实词训练这一重心,夯实文言基础,高一阶段就能提高文言文的教学质量,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