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与古诗词赏析
一个好的国画家,不但要懂得画学,也要懂得文学、美学、甚至哲学,更应该懂得诗词学。“琴棋书画”在中国历代传统文化中一直是被认为不可分割、有着紧密联系的一个艺术整体。在中国的文化艺术里,说某作品“如诗”一样,是对艺术作出评价的最高境界的评介词语之一。诗工而书,书工而画,以诗为魂。这是书画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途径。无诗的书法艺术,怎么也脱不了匠气与俗浮,无诗的国画亦然。书中有诗,画中有诗,书画方有了大的气象。书画之功夫在书画之外,却不在诗之外,诗是气、韵,是灵魂。有了诗性,线条和色彩的艺术才有了诗性,线条和色彩的艺术才产生灵气、灵动,才有力量,才使人感到有一种气韵。书画的化境在诗境。
“诗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唐 孟启《本事诗序》)。可以说,诗词与书画的源远流长,这不仅仅指中国画上往往有题跋诗词,读好的诗词就好比在欣赏一幅好的水墨画卷,短令如小幅,中调如立轴,而长调则当然是长卷了。说好的诗词如同一幅写意水墨画,是因为它能够产生水墨画所带给人们的意境感受。诗画不分家,唐朝大诗人王维就曾以“水墨渲淡”的手法来表现出“画中有诗”的辋川山水。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所谓 “画中有诗”,实际上就是明确提出文人画应当具有超乎于绘画之上、在所描绘的有形之物内蕴涵有更为丰富的无形的内容;就是明确提出绘画与诗歌一样,不仅要“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而且还要“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中国水墨画首先是提倡“画中有诗”,也就是追求画像诗一样的富有抒情味并且带有诗的韵律,也像诗那样的善于创造美妙的意境而做到“画外有意”“意趣无穷”,给读者以充分的回味与想象的余地。与此同时,前人在评介好诗的时候也常常把是否描写得“逼真、如画”作为主要依据之一,诗要有“如画”意境。
中国写意水墨画首先要求做到立意为先,意到笔随,笔笔传神,看似淡淡随意的每一笔,其实都能够体现出它包含的意义和事物的特性,无论是搜奇揽胜的写生,还是门前小景的点染,都必须洋溢着浓郁的情感,隽永的形色意味。都要富有“诗意”。
中国写意水墨画的特点还在于绝不铺张和浪费无用的笔墨,虽然画面一般比较简洁,但是很讲究含蓄婉转的表达方式,往往更能够在若无若有的几笔中,给人一种意象上的感受和浮想的空间。譬如有不少画家在表现悠闲的心境时候,常常喜欢随手在一幅若大尺幅的宣纸上,就那么寥寥几笔画上几条优游乐哉的鱼,然后为了体现出鱼儿在水的意境,就在画幅的角上或泼墨或淡笔抹上几片荷叶、浮萍水草了事了,虽然我们在画面上并没有看见任何涟漪、水流什么的东西,但是我们却能够真实地感受到鱼儿在水这样的意境。虽然画面的东西不多,但是这些很形象的几笔,却给读者留下了诸多的回味和趣味,读者自然也能够从这样的画面上感受到作者悠闲自乐的心境。正如,“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犹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吴乔《围炉诗话》)、“诗犹文也,忌直贵曲。”(施朴华《岘佣说诗》)、“词贵愈转愈深”(沈祥龙《论词随笔》),诗词就应该具有“如画”般的韵味,由十分精练的“诗家语”所组成的诗词文字,就好比画家那寥寥数片笔墨。在熟练运用“诗家语”的基础上,古诗词讲究的也是含蓄有味和形象突出,虽然许多诗词往往全部是对景物的描写,但正如欧阳修《醉翁亭记》中所说的“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诗词的文字也不在乎于山水草木,而是在乎于自己的心情和感觉。例如王维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全篇没有一个字直接写出诗人的情绪是如何如何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诗中所呈现出来的空山幽静,感受到了他内心那种有我无我的空灵境界和对归隐生活的追求。而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词的上片通过呈现给读者一幅乡野景色,让读者在“听取蛙声一片”中闻到了泥土的芳香,领略到了“稻花香”的丰收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