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一次的离别》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艾萨与凯丽的别离,却是导演王丽娜与故乡的重逢,也是没去过新疆的观众们与新疆的初遇。小编整理了2019《第一次的离别》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希望能帮助到您。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10篇
2019《第一次的离别》最新观后感5篇精选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心得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作文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电影观后感精选5篇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感
“尽管有复杂的主题,却以其诚实、简洁之美脱颖而出。”这就是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评审PeterTeo对最佳影片《第一次的离别》的获奖评价。
继赢得东京国际电影节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奖之后,《第一次的离别》再次入围第69届柏林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就是这样一部聚焦于儿童成长的影片,突破了重重商业片的包围,一次又一次的斩获佳绩。
而这一部“主题复杂,却又有诚实、简洁之美”的儿童影片,到底是怎样将这众多评委的心俘获的呢?
相较于其他各类讨喜的商业题材电影,《第一次的离别》是新晋导演王丽娜对故乡新疆沙雅最真实的人文风情记录,不是由特效来产生画面震撼力,而是以新疆特色自然风貌去感染观众,不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去刻意撩拨观众,而是用诗一般的口吻去讲述成长的故事。
两位儿童主人公,是这部电影的灵魂所在。小男孩艾萨小小年纪肩上就承担着照顾患病妈妈的责任。妈妈摔杯子,发疯大喊,还有时不时的出走,让他的童年过得极其艰难。
但是这种艰难并没有磨去他的童真,他的眼中总是藏有成人所没有的灵动光芒,他望向母亲的眸光总是如此的温柔。他坚强善良,坚毅勇敢,更和其他许多孩子一样,有着世间最璀璨的笑容,并且用这笑容,感染了大银幕前的观众。
同样的,从另一个可爱的小女孩,艾萨的好朋友凯丽身上,观众也能看到自己人生成长的投影。和艾萨一起坐在树上谈天,两人共同喂养一只小羊羔,就好像看到了孩堤时代和好朋友一起玩耍的自己。
因为一张20分的汉语试卷而落泪,也和曾经考试失利的我们没有任何区别。极具现实色彩的情节加上小演员们生动的表演,也使得观众产生了高度共鸣。
时光在不经意间就溜走,离别也在猝不及防中降临。一次次的离别,将成长的旅程走到头,像一块块被风吹干的馕,又向一步步走远的身影。
就算是无垠的沙漠中也有屹立的胡杨树,一排排胡杨树为沙雅的孩子们抵住黄沙,留下了一片成长的净土。可是当胡杨树成为离别的背景色时,心中对胡杨树的刻影,也就只剩哀愁。
在黄昏的玉米地里,身旁的小驴还怡然自得的嚼着草,但离别的思绪已经弥散开来。艾萨的哥哥要离开村子去城里读大学,这是艾萨第一次体会到离别的滋味。
在拿到20分的汉语试卷后,凯丽的爸妈终于决定还是送凯丽坐上开往城里学汉语的火车。患病的妈妈也在亲戚、邻居和爸爸的讨论下被送进了养老院,最后就连和凯丽一起喂养的小羊羔也在一个风雪天走失了。
凯丽写信告诉艾萨,火车上很干净,不仅有窗户,还有厕所。她告诉艾萨她在城里发生的事,却也改变不了艾萨被遗留下来独自面对离别的事实。成长对艾萨来说,实在是有些太过残酷。
离别来的迅速还汹涌,接连到来的离别让艾萨不知所措。他试图用他的手去抓住什么,就像他试图寻找他丢失的小羊羔一般。
他想和哥哥再踢一次球,他想给母亲再梳一次头发,还想再给小羊喂一把草,也想再和凯丽看一次天。可是离别本身就是成长的一部分,艾萨怎么找,也找不回时光,他能抓住的,至多就是与分别的人们重逢。
影片《第一次的离别》讲的是艾萨与凯丽的别离,却是导演王丽娜与故乡的重逢,也是没去过新疆的观众们与新疆的初遇。
将近四年的时间,从纪录片到电影,毕业于中传的王丽娜将自己对故乡的热爱转化为自己电影事业的“敲门砖”。
对于这部作品,王丽娜最初构想源于她对故乡沙雅和童年生活最深切的怀念,她希望在这片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胡杨林的美丽乡土世界,通过童真的视角去展现“爱与离别”的人生主题。
苍茫瑰奇的土地上,胡杨树挺拔的屹立着,就像王丽娜心中萦绕不去的乡愁,不会随时光的逝去随意变换。将乡愁寄托在孩子们的成长历程中,在离别中再现童年的美好。
“月光穿过窗子来 村子里 调皮孩子靠着胡杨树 原来他在赞美妈妈的味道 一个女人照亮道路。”影片结尾在月光下吟唱的诗,就像摇篮旁母亲的呓语,伴着孩子们入睡,伴着孩子们成长,只不过在新疆沙雅胡杨树下那个名为艾萨的小男孩的成长,比旁人来的些许艰难,些许深刻些。
《第一次的离别》观看心得
一年的追踪拍摄里,王丽娜从未干扰他们的生活,仅在旁记录。“那一年里,我什么也没干预。我住在他们家或更远的地方,就成为亲戚吧,让他们熟悉相机。”
长时间的相处,让王丽娜深入了解到每个孩子家庭的状况和或许会面临的一些变故。在翻看素材的过程中,王丽娜从中看到了许多美好珍贵的片段,也看到无数动人的故事。正是在这些记录素材的基础上,有了这部剧情片《第一次的离别》。
注定地,这部剧情片不同于过往。《第一次的离别》是虚构与真实相交的故事。一方面,王丽娜让现实中的艾萨、凯丽努尔比及其两个家庭出演故事中人物,并且重拍纪录片中的片段。比如艾萨给小羊喂奶、照顾母亲以及在学校的日常生活,凯丽努尔比的家庭日常等。
另一方面,虚构的部分源自对他们生活中有可能发生的戏剧性的提取。比如基于艾萨母亲无法自理的生病状况,设计了将之母亲送往老人院的情节。在一些小事件的设计上,导演会和凯丽努尔比的母亲提前沟通,“人为”造成凯丽努尔比上学迟到的状况以及艾萨母亲走丢的事件等。
这种虚实相交、虚实界限模糊的处理,得益于导演一步步的感悟。学新闻时,王丽娜曾对于何为真实较劲过;在接触纪录片时,一直也在探讨记录与真实的界限在哪儿。但当着手拍摄《第一次的离别》时,王丽娜反而放下了这些。“你知道你追求的这种纪实,并不是拍摄手法的纪实,而是重新建构生活的纪实。”
因此,《第一次的离别》有了一种新的质感。真诚地讲述生活所带来的真实感,虚实与共的处理方式所构成的“第一次的离别”故事,本身正是王丽娜对艾萨一家、对凯丽努尔比一家生活的读解。观众借助王丽娜的眼光感受到了她心底对人、对故土的温柔。
《第一次的离别》观看感悟
成年人,你是否还记得自己挥别童年,转眼长大的瞬间?那个瞬间所饱含的无数故事中,离别故事是最有普世性的一种。
青年女导演王丽娜便将她的长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聚焦在孩童的离别故事上,带领观影者重回那个记忆深处的童年。同时,她将镜头对准自己的家乡新疆沙雅,用温情的目光凝视、用细腻的情感笔触简洁、诚实地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中的真挚。
(王丽娜在东京国际电影节受赏)
去年11月,影片在东京国际电影节上斩获亚洲未来单元最佳影片;前不久,片子成功入围即将在2月7日开幕的柏林国际电影节新生代单元。巧合的是28年前,一部同样讲述新疆儿童故事的影片《火焰山来的鼓手》曾在同一单元拿下水晶熊大奖。这无意间促成了两代新疆人跨世代的影像对话。
个人视角的民族书写
说起新疆电影,笔者的印象多停留在上世纪50、60年代的老电影里,比如《冰山上的来客》《哈森与加米拉》;亦或展现新疆异色风光的电影中,比如《卧虎藏龙》、《刺客聂隐娘》等。
相较于近些年藏区电影《阿拉姜色》《塔洛》《旺扎的雨靴》等的强势突围,新疆地域的影片并不多见。没有猎奇、没有神秘化,王丽娜饱含着对故乡的深情完成创作。
“塔克拉玛干沙漠上有两个绿洲,一个尼雅,一个沙雅。尼雅是经纶古国,已被沙漠掩埋。所谓‘沙雅’也被称为世界的尽头”。在王丽娜的描述里,沙雅是被世界所遗忘的角落。那里是四大文明(汉文化、佛教文化、波斯阿拉伯文化、希腊的罗马文化)的汇聚地,有着它独特复杂的生态。
王丽娜从小在“我们为同情弱者的人呼一声万岁”“太阳把他们的忧伤晒干”等当地音乐中了解深远的文化。类似的诗意是当地的普通日常,“这是非常普遍的。赶着羊群的,在胡杨林中放牧羊人的歌声里处处有体现”。王丽娜补充到。
她出生在那儿,躺在胡杨林里,看星星,看海市蜃楼。这样一片土地,既有童话般的美好也有在现代文明进程中受到的一些改变。成年后在外求学离开沙雅,王丽娜从吉尔吉斯斯坦作家艾特马托夫的作品《白轮船》《查密莉雅》里寻找家乡的影子。在她看来,“如果有机会拍一部家乡的作品,能像吉尔吉斯斯坦文学中的那样,我觉得太棒了。”
但苦于没有现成的文学作品可供改编,加之王丽娜本身学新闻和纪录片出身,所以在成为职业导演后便拿起相机回到了家乡。她没有选择用影像去书写宏大的历史或文化符号,而是从普通人的生活入手,想要做个体编年史式的记录。
纪录还是剧情?
如何重构生活和表现生活方式
“我本来是想拍一部特别牛的纪录片的。”王丽娜笑着说。在她的预想中,想要花十年的时间,用镜头追踪记录下几位维吾尔族少年的成长过程。
抱着这样的想法,王丽娜重回沙雅,走街串巷地寻找她要追踪的人物。在学校老师的推荐下,她遇到了小男孩艾萨。尽管常年照顾失聪患有顽疾的母亲,艾萨却是个阳光无怨言的孩子。与另一个小女孩凯丽努尔比的邂逅则更偶然。王丽娜在镇上偶然看到在土胚房的废墟上,一个穿红裙子的女孩在阳光下起舞,这份感染力打动了她。
《第一次的离别》观看收获
看完后,现场有观众提问导演,说电影很美原声也很棒,但遗憾电影里的语言不是汉语,要靠字幕去理解。 我反而觉得这部作品最棒的地方是那片土地独有的语言与文化,甚至感觉那片土地和中亚五个斯坦国的文化连接更多一些。电影里的小孩唯一别扭的地方也是学普通话和讲普通话及种.种被迫汉化的行为,那种天然不属于他们的东西再怎么“同化”也没用,片尾致敬了自己的故乡。可现场导演的气质和流利的普通话很难想象那片土地和她有什么深刻关系,也许这才是遗憾,遗憾就需要作品去记录故乡的童年。很好奇导演本人面对这种被同化的速度和制度,是怎样的看法?遗憾的是现场和电影里都回避了这个问题。
现场投票给了五颗星是鼓励,很多导演第一部作品是记录自己,如果导演还有下部作品的机会,希望她能深刻地描述沙雅那片土地独有的文化和生活。如果后面的电影完全商业化,被资方裹挟,艺术性和创造力自然就死亡了。
《第一次的离别》观后体会
导演王丽娜选择了新疆少数民族的题材,真实再现了新疆生活,这是她献给家乡的电影作品。她将拍摄地定在新疆的沙雅,这里人迹罕见,但是这里的人们一样热爱生活,一样在为生活而努力。她凭借敏感的触觉和灵感,采用富有诗意的现实主义拍摄手法,以自然的新疆风光和生活为基底,以唯美又不乏考究的镜头,拍摄了一部具有写实性的记录式电影。这部影片也成功入围了柏林的新生代单元。
从影片中的演员来看,王丽娜并没有寻找大牌演员合作,他们都是与当地生活息息相关的人,或是灵感触发,或是偶然遇见。而两个小演员,艾萨和凯丽比努尔就演绎了真实的自己。艾萨善良而纯朴,凯丽比努尔古灵精怪,他们将童真的快乐和无忧无虑真实地展现在大屏幕上,激发起观众对童年的回忆。
艾萨是本片的小男主人公,他的家庭并不富裕,有老态的爸爸,生病的妈妈,和他一样在念书的哥哥。小小年纪的艾萨也经历了一次次的离别。其实,艾萨代表的就是纯真的儿童群体,有着面对离别的茫然和无奈。比如,因为上技校而离别的哥哥,因为走失而离别的妈妈,因为转学而离别的好友凯丽,还有忽然消失的心爱小羊。这些离别涉及到亲情、友情等,让艾萨在离别中成长。
从《第一次的离别》这部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小主人公经历了离别,也经历了成长。在人生的长河中,人们会不断地经历离别和团聚,聚散离合本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支撑着人生成长的道路,唯有坦然面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