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过年的经典散文:过年了
编者按:过年了,在外漂泊一年的人们紧赶慢赶的赶回家,就等着站在故乡宽敞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对父老乡亲的思念。
一
又要过年了,我的脑海里总会浮现出小时候过年的情景。这时我就不由自主的重重咽下一口口水。
初一早上,我穿着洗得干干净净的旧衣裳,和妈妈直到除夕夜才赶着做完的新鞋子。不想出门。妈妈看穿了我的心事,一再劝我去找伙伴们玩。她笑呵呵地说;“你看我娃长的白白净净的,多水灵!穿啥衣服都好看哩!”。我不情愿地出了家门。看到穿着新衣服的伙伴们很是羡慕,就少了平日疯玩的劲。玩了一阵就回家了。
推开两扇又旧又小,依稀留着浅蓝色痕迹的大门,一股香喷喷的气味迎面扑来。我立刻兴奋起来,连吸几下鼻子,张口就喊“妈,妈,我回来了。饭熟了吗?”不等妈妈回答,我已经蹦蹦跳跳地跑进矮小的厨房。透过浓浓的雾气,就见案板上晾着又长又细的白面条,一把挨着一把列着队。灶膛里的柴火烧得正旺,印得灶台前妈妈的脸红扑扑的。大锅里的水“刺啦刺啦”冒着热气。后面小锅里的臊子汤散发着扑鼻的香味。
能不香吗?大肉臊子是喂了一年的猪,腊月底宰杀后炒的。油是自己榨的。葱、蒜苗也是自个地里长的。用料全是纯天然食材。那些年,种地的肥料全是农家肥,长出的粮食蔬菜自然好吃。
锅里水开了,先下一小把面。盛在小碗里,奠给先人。之后才开始给大家下。面熟了,先给爸爸端上一碗,再是我们兄弟姊妹们吃。妈妈总是等全家人吃饱后,最后一个端碗。
捞上一碗刚出锅的面条,舀上热乎乎的臊子汤,再倒点香醋,搅一搅。这几个动作,也得耐着性子完成。不然口水就噙不住了。捞起一筷子又细又长的面来,“哧溜”捋上一口,那个筋道、那个爽滑。哦!那简直是人间美味!
过年没新衣服穿的遗憾,也在喷香的臊子面里渐渐褪去。
长大后,臊子面吃得多了,做法也多。却再也品尝不到小时候吃过的妈妈的味道。
曾今,我想尝试着做成妈妈味的臊子面。尽管费了不少的心思,姊妹几个换着做了多次,却总是不能如愿。心里未免惆怅。
美好总是那么短暂,却叫你刻骨铭心。
小时候生活艰难。平时粗茶淡饭,一年中也就能吃上数得着的几顿臊子面。除非过年,可以美美的吃上几天。过年吃臊子面,就成了我小时候最渴望的年滋味。
二
过年了,最快乐的事莫过于玩。
外公家的院子里,靠墙长着一棵桶口粗,高过房顶很多的黑枣树。腊月底,外公在黑枣树上栓了一副结实的秋千。这副秋千就成了我们兄弟姊妹们快乐的摇篮。
荡秋千了。年幼的弟妹,一个个轮流坐在秋千板上,双手抓牢左右的绳子,由大些的孩子在背后推。推一下,荡一下。再推一下,再荡一下•••秋千来回荡着,孩子们银铃般的笑声,早已溢出墙院,四处飘散。
几个年龄大的,不屑于这种玩法。尝试着两个人相对着站在秋千板上,一齐用力。蹲下后,脚下向前,边用力边起立。这种玩法,一般荡不高。若是一方配合不好,一个或两个人会掉下秋千,狼狈不堪。
最好的玩法是一个人站在秋千板上,蹲下后,脚下向前,边用力边起身。蹲下时,像待起飞的鸵鸟积蓄力量;起身时,像展翅的鸵鸟飞向蓝天。就这样蹲下,起立。再蹲下,再起立•••秋千越荡越高,耳边的风‘呼呼’地越吹越响。荡起的秋千,划出优美的弧线,简直比得上空中杂技表演。身体随着秋千越飞越高,心里的紧张也不时递增。耳边弟妹们惊讶的喝彩声,又使我骄傲的停不下来。咬咬牙,继续荡。飞啊!飞啊!感觉身体越飞越轻。胆子也愈来愈大。
“看呀!姐姐飞到房顶啦!姐姐飞到房顶啦!”。弟妹们的惊叫声,惊动了屋里的大人。我被赶下秋千不说,一顿责备在所难免。可那种飞起来的感觉超越了一切。大人的教训早就飞走了。等到下次,又如法炮制。有次,我差点从高空掉下来。可是下次还是不会收敛。飞的感觉真好啊!
外公早已离开我们。我年少时的快乐,外公的秋千就永远埋在我记忆深处,不时温暖着处在喧嚣尘世疲惫时的我。
荡秋千,练就了我的胆量,也在我幼小的心里埋下一颗想飞的种子。
三
安安静静的过完初六,各家各户送走了先人,撤了香案。
正月初七,村里的锣鼓声就整天响起来。过年最热闹的一项,几乎全村人都参与的活动——耍秧歌,拉开了序幕。
就在村里‘秧歌会’紧锣密鼓的筹备中,十三晚上,盼望已久的秧歌终于出来了。
说起看秧歌,我和许多小孩子一样,不喜欢看专是唱腔的主派秧歌。这种腔调高亢凄怆的主派秧歌。出场时,由七八个男人掌着高月灯围成一圈。里面三两个主角,打扮的怪模怪样,脸上搽脂抹粉,穿戏服扇扇子。叫人一瞧见他们就憋不住地笑。演出者随着唱腔慢步扭着、胳膊舞着。确切的说,那些或凄婉忧伤、或诙谐幽默,接近生活的唱词小孩子们听不懂。也就少了兴趣。但那些打打闹闹,动作多样的穿插场次,就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开场的一幕是一群少年骑士的表演。巧手制作的十几匹白马惟妙惟肖,精神抖擞。镶嵌在十几位少年骑士的前胸后背,真像是骑着马。骑士们身穿对襟白卦,外罩红马甲,手拿红穗子马鞭,骑着俊马唱着歌儿登场。
不由我想李白笔下的游侠儿“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霸气、潇洒气度不凡。村里的这群少年骑士,虽然没有诗仙笔下的少年游侠儿气派,但也不失山里男儿的一股勇敢、豪爽气。只见白马载着他们一路飞奔。忽而变换出各种队形,齐头并进;忽而左右穿插、两两并头,像在耳语;时而低着头、弓着腰像在爬坡;时而挥舞刀抢、时而开弓射箭。像是在表演白马少年跨马杀敌的英雄故事。直看的小孩们乐不可支,恨不能自己骑上白马上场表演。也许那群白马少侠,就是小山村的白马王子吧!
最后一场秧歌——舞狮子,在一阵密集的锣鼓声中终于登场了。装扮的惟妙惟肖的庞然大物——狮子,由两个大人舞着。一人站立舞狮子头,一人弯腰舞狮身和狮尾。就在紧锣密鼓的伴奏下,他们一起活灵活现的演绎着一头勇猛雄伟狮子的各种动作,或腾空跃起,或向前扑腾;时而登高朝拜,走梅花桩;时而窜桌子,踩滚球。
《后汉书》记载,汉章帝时,月氏国贡狮子。舞狮子起源于三国,南北朝时开始流行,唐朝开始盛行。狮子有辟邪之称。怪不得舞狮子最后压阵。原来它是有深意的。这民族文化的根深远啊!
当然啦,狮子的精彩表演,离不开武功高强的引狮人。他也是这场表演的关键人物之一。你看他,着一身传统武打轻装,黑衣黑裤,腰扎一条紧身带。进得场来,双手抱拳,行过礼。先是表演一套拳脚功夫,算是热身。接着引领狮子出场。一根齐眉棍在手,就像是孙大圣握着金箍棒。他身轻如燕,引着狮子上下翻飞,一根如意棍左劈右打,舞得呼呼生风。好不威风!一场配合默契的耍狮子表演,赢得全场喝彩声不断。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西凉伎》中这样描写舞狮子。“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狮作尾,金镀眼睛银贴齿,奋迅毛衣摆双耳,从步流沙来万里。”多么生动的舞狮情景。与诗人的描述相比,我们村里的狮子可是简朴多了,但它的神韵依然犹在。加之舞狮人精彩的表演,令孩子们看的兴奋不已。
新年,就在秧歌的谢幕声中落幕。
那些美好的记忆,也在我心里扎下根来。
如今,伴我一起玩耍、打闹的伙伴们早已四散分开,几十年难得一见;我的兄弟姊妹们,为了生计也遍布大江南北,聚少离多。
过年了,在外漂泊一年的人们紧赶慢赶的赶回家,就等着站在故乡宽敞的舞台上高歌一曲,唱出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唱出对父老乡亲的思念。
如今的故乡已今非昔比。低矮、破旧的房子早已改换。村民大多住在明亮宽敞的砖头、水泥房子里。还没等到正月十三耍秧歌,村里的青壮年劳力已经走上打工的旅途。他们依然在各个城市的角角落落里,品尝着生活的艰辛与无奈。热闹了一阵子的村庄,依旧沉默下来。村里依旧留下几个蹒跚的老人住着拐杖叹息!依旧留下留守的孩子茫然孤寂。
故乡的秧歌,和渐渐苍老的妈妈一样,日渐衰落。
又要过年了,不知道今年还会有人耍秧歌吗?
作者:伞恒书 本名王新华,小学教师
公众号:东方散文杂志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