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优秀作品专栏>学习心得>

《阿Q正传》读书心得:精神胜利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春生分享

  编者按:《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胜利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不要因为你认为一件事“好”或者“坏”去做,而是为着“喜欢”、“需要”去做。

  精神胜利法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

  没有点想法

  首先必须说明,这不是小论文,这是毒酒。小朋友们不要轻易喝下,因为也许他会让你怀疑人生。

  “吴妈,我要和你困觉”和“想每天早上和你一起醒来”。这两句话有什么区别呢?前者让人觉得龌蹉,后者居然让人脸红——难道不是一个意思的表达吗?

  想和吴妈困觉的是阿Q,鲁迅先生笔下的阿Q有门绝技,叫做精神胜利法:“儿子打老子”,似乎这样一想,打在身上的板子也就不那么疼了,甚至有种“世人皆是我儿子”的自我满足。看书的时候,你也一定跟我一样,笑话这个阿Q。后来,我想你也跟我一样,开始喜欢这种“胜利法”。

  你来到超市,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你努力了好久,只买了五件商品。你很欣慰觉得自己省钱了,因为你克制住了自己买八件货物的欲望,于是你志得意满的提着自己的收获回家了。可是,你是不是忘了,你只是去买一件必需品的。一件!你实际上多花费了四件物品的钱喔~是的,亲,你又超支了。

  你打开电脑,突然弹出一个对话框,要攻沙了。你克制住了进游戏的欲望,打开yy,挨个告诉自己的小伙伴,对不起,今天我要陪我的女朋友看电影。跟他们笑闹一番,给他们加油。然后你得意洋洋的跟女朋友说,亲爱的女朋友,我今天没有玩游戏喔。可是,你打开电脑的初衷,只是为了发一封邮件,而发这封邮件只需要五分钟。五分钟,是的,你没有玩游戏,可是你还是让你的女朋友等了你半个小时。

  你决定临阵磨枪,在你打开书本的时候,突然一个电话打来,一个好听的声音问你,先生请问你需要资金周转吗?你愤而挂掉电话,把他拉黑,打开微信发了个朋友圈:明天要考试了,正准备努力复习,一个电话打断了我的思绪。然后你开始每隔五分钟就刷新一下朋友圈,看有没有人评论点赞……然后等你翻到书本第二页的时候,你开始打起来哈欠。你开心的发了条朋友圈,今天复习到这么晚,明天一定有好运气哟!

  昨日在健身房洗漱的时候,看见一个妈妈带着两个三四岁的小孩,一男一女,吵吵闹闹个不停。我一边觉得诧异,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来健身房?为什么要带两个孩子来洗澡?为什么要把男孩儿和女孩儿放在一起洗?一边被这两个熊孩子吵得头昏脑涨。

  或许大部分人反而不能理解我为什么要问这些为什么,因为很多人都这样做,当然,很多人都这样做不一定是对的也不一定是不好的。但是,带两个孩子来健身房,你健身的时候担心小朋友的安全,你能专心吗?你带两个孩子去洗澡,会不会影响到其他人?把男孩儿和女孩儿放在一起洗澡,会不会影响到小朋友的性别概念?男孩儿有三岁,女孩儿更是有四岁了,这时候的性别概念已经开始模模糊糊的萌生了。与这些可能性相比,你少付出的那些时间心思和精力,是不是不那么重要了呢?

  可是,不一定会有坏的结果呀。(你是不是也是这样想的呢?)

  最近常在朋友圈里发鸡汤,一是想告诉大家,应该要提前开始应对你的中年危机了。不是什么“蹦养生迪”,也不是什么“佛系青年”。如果你离你的中年还有五六年,那么你就该开始准备了。如果你还有十五年,好吧,你随意,关掉这篇文章吧。如果你已经中年危机,那么,你得先解决现在的问题,并且提前想好怎么去过晚年生活了。另一则是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希望能让你们“似曾相识”回味一下你曾经被鸡汤感动,决定努力的那一瞬间。

  人是一种可怕的生物,自私至极。我曾经见过这样一段对话,是一个基督徒向一个陌生人传福音:基督徒说:“信基督,就可以得到救赎……”,陌生人:“神那么好,为什么要我信他,他才救我?”基督徒:“他不是要你信他他才救你,他已经救了你了,但是你不相信。就像电影2012里面一样,他给了你船票,你当做小卡片随意的丢弃,你能上船吗?”陌生人沉默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为什么要到了天国才能有那样的美好,为什么不可以现在就有,为什么不直接放在现在。神不是万能的吗?”

  基督徒怎么解释的我就不复述了,这篇文章不是为了帮他传福音的。但是人性的自私可见一斑。如果“神”真的万能,那么事情就必须按照他定下的规则运转才是,否则,“神”不就成了为你打工的仆人了吗?你凭什么因为别人可以,就要求别人一定要做呢?你又凭什么因为别人有,就指责别人不给你呢?

  好像有点儿歪楼了……

  来,强行扭回来。

  所以,自私的人一直在自我安慰。他有啊,他多啊,为什么不给我,他又不损失什么!他打我有什么了不起的,儿子打老子,将来要遭雷劈的!有钱有什么了不起,老子是不跟他争,要是我想要,我挣得比他还多。实际内心翻江倒海,羡慕嫉妒恨。各种丑恶仿佛可以集中在一张精致的面庞。而且,习惯了,我们似乎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对。

  这其实是一种病。斯德哥尔摩综合征。

  斯德哥尔摩综合征,斯德哥尔摩效应,又称斯德哥尔摩症候群或者称为人质情结或人质综合征,是指犯罪的被害者对于犯罪者产生情感,甚至反过来帮助犯罪者的一种情结。这个情感造成被害人对加害人产生好感、依赖心、甚至协助加害人。人质会对劫持者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感。他们的生死操控在劫持者手里,劫持者让他们活下来,他们便不胜感激。他们与劫持者共命运,把劫持者的前途当成自己的前途,把劫持者的安危视为自己的安危。于是,他们采取了“我们反对他们”的态度,把解救者当成了敌人。

  ——来自互动百科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为了让自己不至于因为特别强烈的情绪而突然崩溃,我们会自我保护,这种自我保护在生理上可能是种多巴胺的分泌。甚至让人产生“痛=快”的错觉。这种保护机制,目的当然是好的,让你在最糟糕的时间可以坚强的生活下去。但是,持续的运转这种机制,就会导致你渐渐依赖于这种多巴胺产生的“快乐和安全”,以至于“丧失了自我”。甚至杀死“本我”。

  这跟我们的生活何其相似。这跟阿Q的生活何其相似。

  你还记得你当初选择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是为了什么吗?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真的只是往前走就可以吗?

  对于整本《影响力》,我熟悉了很多的观点,但是我记下了一句话。这句话让我毛骨悚然。所以我宁愿自己变成别人眼中“冷静的可怕”“理智的吓人”“嫁不出去”的“才女”。

  “只有当我们认为外界不存在强大的压力时,我们才会为自己的行为发自内心地负起责任”。

  这句话运用在教育上有很实用的意义,但是让我毛骨悚然的是,我认为这些东西是我自己的选择,是不是因为我“以为”外界没有很强大的压力,而不是自己“一贯的选择”呢?

  所以,同样的,在《自控力》当中提及,不要因为你认为一件事“好”或者“坏”去做,而是为着“喜欢”、“需要”去做。没有压力了,“因为不对(而不是害怕威胁和惩罚)而不做,因为正确或想要(而并非奖励和表扬)去做”。

  公众号:没有点想法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3902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