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话课堂——教师听《去年的树》有感
深秋的一个早晨,我们国培小语班的全体学员,走进河南师范大学附小的礼堂,听了赵金红老师执讲的《去年的树》一课,听后大家赞叹不已,赞叹之余,我想谈谈这节课触动我的地方。
一、朴实的人品,扎实的功底
首先触动我的,是赵老师朴实的人品,赵老师是附小的副校长,并且担着六年级的语文课,她穿着朴素,对我们这些农村来的老师热情相待。本来她们的教材是北师大版,但是为了给我们做课,专门印制了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去年的树》,也许是想显示教学的本真,她还特意借了四年级力量最薄弱的班为我们做课,并且分两个课时向我们展示了全课。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过硬的教学功底,如果没有对工作负责的态度,如果没有诚挚的心意,是不会这样安排的。因此,一开始我们就有一股暖意在心头。
二、写字教学是亮点
赵老师课堂上注重写字教学,板书课题时,就提示孩子伸出手,跟她一起书写,书写完毕,还让学生观察“的”字和“树”字的结构,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个字的布局。在教学本课生字词时,赵老师的方法也很到位,她完成识字任务后,先让学生观察字形,然后问学生:“谁来说说今天的生字中,哪些字最容易写错?”当学生指出后,她又追问:“哪里容易出错?”这样设计,不但加强了学生对生字的记忆,而且还培养了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赵老师还当堂让学生默记词语一分钟,一分钟后听写,然后,大家一起评价黑板上的词语,这样,这两个孩子的优点全班都能学习,缺点大家也都能避免。然后同桌互改,互相点评。整个生字教学的过程中,由浅入深,从识字到写字,扎扎实实地完成了写字教学。
三、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在学生理清故事脉络和故事的主要内容后,赵老师这样设计问题:读了这个故事,你的疑问是什么?一提出这个问题,我不禁为她捏一把汗,果然学生问的问题五花八门,有的问,为什么题目是《去年的树》而不是《今年的鸟儿》?有的问,去年的歌,大树还愿意听吗?有的问,为什么要唱给煤油灯?为什么不用其他方式,非得唱歌呢……面对学生抛出的问题,赵老师不紧不慢地说,咱们一起来读课文,找找答案吧。这样,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积极主动找答案,果然,在各种形式读的过程中,学生的疑问,有的他们自己解决了,有的在老师的帮助下,也理清了头绪。赵老师指生读课文时,也多次让学生开火车读,真是照顾到了班里的每一个学生。这时,为了引导孩子读书时展开想象,赵老师适时出示梅子涵的名言来鼓励学生:“好的文学不是把所有的文字都写出来,好的文学一定是在你没有写出来的地方。读出很多东西。”此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赵老师随即又引入文本,问学生想对小鸟说什么,想对大树说什么,孩子们说过之后,她又让孩子把自己要说的话写下来,这就又培养了孩子写话的能力,孩子们写完展示后,她又出示了自己写给鸟儿的小诗,共同切磋,师生好像朋友一般,在说话写话的过程中非常自然和谐,赵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读童话的方法,边读边想象,并随手板书在黑板上,这样,自然而然地教给学生读童话的方法。
四、口语交际渗透于语文课堂的各个环节。
这节课上,赵老师还注意口语交际的训练,不管在识字写字时,还是理解课文时,或是拓展讨论时,都会成为口语交际的训练场,比如她让学生找出小鸟分别向谁打听过大树的下落,当学生说话不完整时,赵老师让学生用上“先……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学生说话马上显得很有条理。当学生回答找出的三组对话时,赵老师又提醒学生,每读一组后都总结一下,说明这是第几处对话。有的学生发言时有“然后”癖,赵老师也当场纠正,告诉学生说话要有条理,如果说话的内容多,可以用上表示顺序的关联词,还可以分条来叙述,总之,要让听的人明白你在讲什么。在赵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说话能力明显提高,正如她课后交流时说的,不能只在口语交际课上学口语交际,一个好的语文老师要把口语训练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口语训练在语文课上要常态化,要无处不在,语文课就是口语交际的一个很好的“训练场”,我们语文老师要利用好这个“训练场”。
五、注重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专题是“中外童话”,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中除了学习生字新词之外,还有两项很重要的任务,一个是学会续编童话,一个是了解童话的特点,激发学生创作童话的欲望。这两项其实也是单元重点和难点,赵老师在执教《去年的树》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环节之所以令人佩服,是因为她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教学目标,解决的教学中的重难点,比如在第一课整体感知、学习字词时,出示了课文中带有儿话音的词语,让学生读一读,当时我还纳闷,为什么读这些词,在组织学生各种形式的读之后,学生感悟到了这些词语,能表达出细小、亲切、轻松、喜爱等感情,这时我才恍然大悟,赵老师这是在提示学生,这些词语的运用,其实是童话故事的一个特点呀!在学习5—14自然段时,赵老师让学生通过自读找出小鸟分别向谁打听大树的下落,并划出三组对话,然后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这个环节可以说是本课的常规设计,但是值得称赞的是赵老师又出示课件,让孩子读划红线的句子,让孩子思考,你们发现了什么,这时孩子指出,这三个段中划红线的句子是相同的,赵老师趁势告诉大家这是童话故事的一个特点,叫做“情节的反复”,很多童话故事都运用了这种方法,如:《小蝌蚪找妈妈》《小壁虎借尾巴》等,你们以后在编童话时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并随手把“情节的反复”板书到黑板上,这样就潜移默化地教给孩子写童话的方法,这样做我非常赞同,因为每个单元的课文都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我们在学习课文中,让他们不但识字解词,还要以课文为例,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写作的方法,我平时讲课一直也是这样做的,也得到了我们学校孔瑞芳主任的认可,并在学校3+5教研活动中,她提倡大家在讲读课文时一定要适时学习文本的表达方法。后来在我们学校组织的赛课活动中,很多老师都在教学中体现了这一点,我也感到很欣慰,毕竟自己的教学方法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只是听了赵老师的课,感觉她教学环节的设计,更独到,更细致,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尤其在讲读完课文,赵老师介绍了童话的作者——日本作家新美南吉,他凄惨短暂的一生令人心酸,这时赵老师又适时出示了新美南吉的名言:“我的作品里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都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 朴素的话语和优美的童话,让孩子们深深的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新美南吉的童话确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呀!此时此刻,坐在教室后面的我,相信创作的欲望已经扎根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中,赵老师教学环节的设计真是妙到极致,不放过任何一个培养孩子能力的地方。
五、重拓展。
课文学完了,赵老师趁热打铁,给学生发了两张阅读页,是两则童话故事《糖块儿》《蜗牛的悲哀》,让孩子们补充结尾,这样设计,是为培养学生续编童话提供了一个训练场。除此之外,赵老师还向学生推荐了新美南吉的童话集,这样,由一篇童话带出了多篇童话,激发孩子读童话的欲望,并且在课下交流时,赵老师还告诉我们,课前,她和孩子们一起阅读了不同作者翻译的《去年的树》,一共有三个版本,让孩子们说说最喜欢哪个,孩子们在比较中发现,同一篇童话,不同的译者,竟会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语言和文学冲击着孩子们的心灵,这些都激励孩子们去阅读、去探索,去创作,这正是我们语文老师所期望的,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所在。
赵老师的课讲完了,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影响,用“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学生收获满满,在座的听课老师也大受启发。课改无止境,在前行的路上,有坎坷,有花香,更有走在课改前列的孜孜不倦的探路者,感谢他们,为我们这些忙碌在教学一线的普通老师指引了方向。我们也要多学习,勤思考,与时俱进,为未来能培养出更多有创新能力的孩子奋勇前行!
【本文作者:道口镇实验小学 张丽芳】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