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
《咏华山》是苏教版小语教材采用的一种古诗教学的新课程——“文包诗”,一年级同学在学习这篇课文时要注意些什么呢?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
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先生去登华山。
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啊!华山真高哇!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小孩儿情不自禁地吟诵起来:
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
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好诗!好诗!”先生连连点头称赞。
这个小孩儿就是宋代的寇准,那年才七岁。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课文分析
文章有两条脉络,一是文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一是诗咏华山,写华山的高,以情不自禁为诗和文的联系点。学生读了短文进而学习古诗,就好比在已知和未知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很容易登堂入室,进入诗境,这就自然地降低了坡度,化难为易,为儿童学习古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其次,《咏华山》以一篇完整的阅读课文的形式出现,学生必须像阅读其他课文一样,首先认真读好课文,借助语言文字,读懂课文内容,捕捉有效信息,学习课文语言,提高阅读能力,然后借助短文研究古诗,领悟诗的丰富内涵,接受美的熏陶,这一篇课文既读文又学诗。学生在读文与诗的过程中,势必要以文诗对照进而比较学习,寻找文与诗的内在联系,了解古诗写作的来龙去脉,探索理解古诗的丰富内涵,体会古诗句法结构的特点,这就可以从多角度地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发挥综合效应。
再则,这首诗是寇准七岁所作,课文是在向我们展示寇准写诗的过程,诗句的顿出乃他站在山顶观景情感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教这篇课文时,教师有意的指明学生,学生才能真正实现与文本对话,与诗人对话,实现三者的有机交融。,当学生对诗歌创作的情境了然于心之后,对诗歌的解读完全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了。这也正符合文学创作的一个规律。文包诗中的文与诗的主题是统一的,文提供了一个产生诗的意境。可以说更重要地阐述着诗歌创作的过程.对于一年级的学生当然不必去重点阐述习作艺术,但通过对这种文本的阅读他们会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一种创作的自然。长此以往,也就将“艺术来源于生活”朴素地植根于心底。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语文《咏华山》评课
一、教学直观化,充分感知内容。
为顺应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心理,创设利于学生积极、主动读文的情境,引导学生充满兴趣地阅读,促进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我采用了多种直观化教学的手段。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去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我设计了一组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课堂上,我还让学生参与板画的设计,在想想、画画、说说、议议中,促使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
二、朗读情感化,真切体会意境。
新大纲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苏教版教材将朗读放到了重要的位置,《咏华山》一课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给学生时间充分地读,通过朗读这座桥梁,引导学生走向课文,走进课文。
三、气氛和谐化,驰骋自由思维。
美国创造力研究专家托兰斯说过:创造力的发展,必须在自由而安全的气氛中才能进行。自由、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不仅有利于学生减轻学习负担,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具有自由思考的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上,我不断鼓励学生思考提问,自我表现。如在教学第二段2—5句话后,我设计了拼图游戏,让学生动手来还原美丽的语言文字,并组织学生评价,发表不同的意见。观看华山的录象时,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时,都给学生的各抒己见以肯定。教师给学生所营造的宽松气氛,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