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五年级方法>五年级语文>

五年级语文鲸评课稿

嘉馨分享

  《鲸》是五年级语文上册课本中一篇常识性的说明文,这类课文较之其他类型的课文知识性较强。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五年级语文《鲸》评课稿,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五年级语文《鲸》评课稿1

  3月21日,全县的小学语文优质课竞赛在我校举行,有幸能够听到几位县里优秀的老师上的几堂精彩纷呈的课,感慨颇多。老师们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各具风采,独具个性,没有在乎强调了什么。其实,只要课堂上让孩子们学有所得,就是有成效的一堂优秀课例。课改就是要求老师在课堂上去呼唤朴素的语文,呼唤真实的语文,呼唤实践的语文,呼唤本真的语文。

  在这几堂优秀的课例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张老师上的《鲸》这堂课,生动幽默,风趣,自然,讲求了课堂的实效性,让学生以及听课的老师在不知不觉中就度过了愉快的40分钟。

  1、课前一个反口令游戏就把学生积极性调动了起来,再加上神秘礼物的赠送,就将学生牢牢控制在了自己的手心,枯燥的说明文从一开始就生动了起来,活了起来,亮了起来。

  2、以传统的生字教学独特地引入课题。

  张老师改变了一直以来的大屏幕学习生字的形式。先让学生上台听写两个字“滤、肺”,就平淡的两个形声字,老师讲得有滋有味,这样不光了解了中国汉字的独特以外,还渗透了识字方法:以形、声来识字,并强调了“肺”的最后一笔是竖,落实生字教学。紧接着水到渠成地过渡到课题“鲸”,只是老师写得要大些,“为什么大? ”学生就在老师设的“圈套”中一步一步走进课文,去体会鲸的“大”。

  3、老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结合,主次分明。

  首先,说明文的特点之一就在于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文章多次出现这样的词语,张老师在教学时,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灵活运用合理地进行多种教法的优化组合,始终没有忘记教会学生去仔细体会词语的精炼与准确,如采用以读代讲法,小组读,男女分读,小组汇报等形式,让学生从读中去理解,从读中去领悟,让学生懂得说明文的学法和写法,比如:“得多、主要”等词语。

  其次,在学习第一段教学中,老师更是教会孩子们怎样读书。比如运用启发式教学法,对学生进行点拨。他首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用手动脑,然后一句一句细细品味鲸的大,一句一句了解作者用的表达方法:比较、数字、假设等说明方法。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全落到实处,讲求了课堂的实效性。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也就无须做更多的讲解,只需要通过学生运用自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自主探究的学习,后面的内容就迎刃而解。这样,充分发挥了老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了一种愉悦民主的教学气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着眼点和落脚点,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鲸很大,舌头也重,究竟有多重,对于文章中的数字,学生好像一下子难以从头脑中反应过来,张老师就把这数字用在了自己身上,创造性地使用了这句话:“有33个张老师那么重”,学生一看这个潇洒的老师,加上“33”,几个数字一关联,明白了舌头的重量,通俗、生动、形象,风趣中不乏知识的贯通,妙!

  5、营造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努力实现教学的最优化。

  在这堂课上,教师始终以亲切平和的形象,以激励的话语,给学生个性张扬的空间。学生不再是学生,而是一起学习的伙伴。而且整堂课都是高标准的口语实践活动,学生不是死读课文,在这里,说不再是难题,而是将自己重构包装后的语言展示出来,让听众、读者感到清新、生动。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全程愉快参与,给他一起走近这个庞大的动物,了解鲸的进化、种类、呼吸、成长、以及吃喝拉撒。在他的课堂中,笑声代替了种种谨慎。听课也成了一种享受。教师用有一些夸张的表情、语调,神秘的礼物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了学生探索海洋的兴趣。

  总之,教无定法,但科学合理地运用教学方法却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与学就能达到和谐完美的统一,从而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以人为本”。

  五年级语文《鲸》评课稿2

  “悟”得其神,“练”得其法

  ————《鲸》《秋天的雨》评课稿

  观摩了我校三位老师上的几堂展评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三位老师用自己擅长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课,各具风采。扎实、充实、真实的课堂教学,让我感到受益匪浅。

  一、 潜心阅读教材

  教学切入点设计得“准”。读是理解、感悟的前提,也是最基本、最常见的训练。教学中,几位老师通过让学生默读、自由读、个别朗读等不同方式全方位地接触文本语言。唤起学生的想象,让学生与作者与文章产生共鸣。

  例如:杨瑛瑛老师《鲸》一课,在让学生读出鲸很大这一特点时,杨老师力求做到不拿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学生,而是要他们自己读,通过点评,引导学生把鲸的大通读朗读展现出来。学生在读中一遍遍的感受鲸的大,也一遍遍感受运用说明方法的效果,对感受着语言文字的魅力。在本课的教学中,杨老师本着一种与学生共同交流、共同学习、共同研究的态度,真正走到学生中间,实现师生间的平等对话,把课堂变成“学堂”,使师生成为学习的伙伴,在他的引导下,学生不是在学习,而是全程愉快参与,给他一起走近这个庞大的动物,了解鲸的进化、种类、呼吸、成长。老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通过“读”把情感表达出来,这样做到了以读见悟,读中求悟。

  在学习第一段教学中,杨老师更是教会孩子们怎样读书。她首先让学生自己去默读课文,圈圈点点,勾勾画画,用手动脑,然后一句一句细细品味鲸的大,一句一句了解作者用的表达方法:作比较、列数字、举例子,假设等说明方法。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全落到实处,增强了课堂的实效性。

  二、真情对话文本

  教学训练点解读得“厚”。 听课时,我们常常会为教师对某一句话甚至某一词的扎实有效的引导而叫好“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其实,没想到的并不单纯是教学的策略方法,更是教学前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如何将文本读厚?如:黄森老师以鲜活扎实的课堂告诉我们:紧扣关键词句,字斟句酌,读出言外之意,话外之情。黄老师执教《秋天的雨》,课堂上黄老师为学生创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他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美好的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让学生一步步感受到秋天的美。

  我们不妨来看看课堂上的精彩片段之一:教学中黄老师注重学生对词语和句子的积累。如:在学生划好表示颜色的词后,让学生说说,还有什么词也是表示颜色多的,并在板书在黑板上,有“五光十色、绚丽多彩”还有老师奖励同学们的一个词“五彩斑斓”,这样为高年级的写作做了有效的积累;在教学句子“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黄老师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这样通过扩展练习,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去感悟一个美丽的秋天、丰收的秋天、欢乐的秋天。

  让学生的“个性”在语文课堂中尽情地流淌,变“要我说”为“我要说”,师生对话彼此情感交融,智慧的火花不断的碰撞。这样的教学课堂才是游刃有余的,才让我们耳目一新。

  三、引领实践活动

  教学重点取舍得“当”。对于一篇课文,哪些内容应该是教学的重点,需引导学生字斟句酌,反复敲打?哪些内容可以如轻风拂过,点到为止?哪些需要适度拓展,适时补充?这些考虑周全了,处理恰当了,自然就能使教学主线更明晰,教学重点更突出,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

  如叶锦俐老师执教的《鲸》一课,当老师的出示学习提示,让学生学习课文的4-7自然段。叶老师在教学过程,没有在内容上做过多的纠缠,进行繁琐地分析理解,把它上成一节科学课。而是要以课文为例子,紧紧抓住语言文字,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写批注,个性朗读,和老师进行的“辩论赛”等,增强学生对鲸的感性认识;通过课件直观演示不同种类鲸的水柱和鲸睡觉的样子,以此增强学生对鲸的理性认识,从而使学生对鲸这个庞然大物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叶老师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后,让学生进行小练笔,“鲸的自我介绍”这个环节教学活动中,学生乐意并主动地作进一步的研究。

  让学生当堂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感受,学生在这个平台上与文本对话。这样的平台教师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几堂展评课精彩无限,在此我也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1、黄老师《秋天的雨》一课,精美的图片与课文句段不重叠在一起,将它们分离开,这样学生看着,是否会更清晰,既不会破坏图片的美感,也不会模糊了课文的内容。

  2、杨老师《鲸》一课,在“鲸的进化”段落教学中,是不是可以采用课件直接演示,再让学生到课文中去找相关的依据,这样的教学是否给学生更深刻的印象。

  3、叶老师《鲸》一课,“辩论赛”中的4个问题,当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自主学习后,老师可以逐一出示“辩论题”,让选择的学生交流讨论,相互补充,这样,4个问题的教学是否更有条理性,会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鲸——自我介绍》的小练笔。

  总之,在课堂上,三位老师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努力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让学生们“悟”得其神,“练”得其法,让课堂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下页查看更多五年级语文《鲸》评课稿↓↓

  

3046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