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三年级方法>三年级语文>

语文三年级下册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嘉馨分享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创设情境,或者从类似的民间故事入手,或者营造一个相同或者类似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

  从前,有位画师收了三个徒弟。

  有一天,画师把三个徒弟召(zhào)集在一起,要考考他们。他给每个徒弟一张同样大小的纸,让他们画骆(luò)驼(tuo),看谁画的骆驼最多。

  徒弟们想了一会儿,便拿起笔画了起来。

  大徒弟用细笔密密麻麻地在纸上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画完以后,他很得意,以为自己画得最多。

  二徒弟想:纸只有这么大,要画出最多的骆驼,该怎么办呢?于是他画了许许多多骆驼的头。他画的果然比大徒弟多。

  画师看了看他俩的画,没有露出满意的神情。当他拿起小徒弟的画时,禁不住点头称赞。原来,小徒弟只画了几条弯弯曲曲的线,表示连绵(mián)不断的山峰,一只骆驼从山中走出来,另一只骆驼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看到画师称赞小徒弟的画,大徒弟和二徒弟感到很奇怪。

  画师说:“你们看这幅画,画上虽然只有两只骆驼,但它们在连绵起伏(fú)的群山里走着,若(ruò)隐若现,谁也说不清会从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qià)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

  两个徒弟恍然大悟。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教学札记

  学生,并非是一个一无所知的或不成熟的认知主体,而是一个在生活着并不断经历着的有一定认识能力、并迅速发展着的人,从他们与教材的关系来看,他们不仅是学习者,更是创造者。教师可以有意识地重组教材,把教材作为“诱饵”,去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提高写作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徐老师在课堂中安排了这样一个环节:

  1、听了画师的话,大徒弟和二徒弟明白了吗?(理解 “恍然大悟”)

  2、大徒弟和二徒弟道理是明白了,但此刻的心情肯定是复杂的。他们会想些什么?或者会对小徒弟说点什么?你能把课文接下去写一写吗?

  谈谈自己的看法和认识,鼓励学生的学习个性化和创造性,珍视每位学生的个人体验与学习感受,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真像虞老师所说有些课文虽没有留白,但我们可以创设空白。教材的价值,从某种角度讲最终是通过教师的智慧教学来实现的。让我们善于把教材变为“一溪活水”,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学习,让语文课程更具有发展性。

  文中,画师评画是全文的重点。因此不管是徐老师在试教时还是在评课讨论时都对是否应故意把它隐去引起了强烈的关注,我也主张把它暂时隐去。目的就是给学生一次思考练说的机会:明明是大徒弟和二徒弟画得多,为什么画师对他们两个人的画不满意,而对小徒弟的画加以称赞呢?由于文章在关键之处嘎然而止,这样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理,产生急于补充教材的冲动。而后,组织学生合作探究这三幅画,自己去体验小徒弟画的妙处,明白师父称赞小徒弟的原因。最后引导学生当小画师用“虽然……但是……”“不但……而且……”“因为……所以……”来说一说,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才,又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思维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我想,这比直接让他们去读画师的话要好的多。

  但是对徐老师安排的拓展活动我有一些想法,徐老师在最后安排拓展内容:

  1、引言:

  像这样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还有很多。你有没有听到过?或者你有没有想到别人没想到的事?

  2、师出示一些此类故事的题目:

  我觉得学完课文中的故事,学后又引出类似创新的故事。为学生创设了一种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我想,这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比较符合他们那种的爱听故事的心理。但是光用故事未免太枯燥,太单一。我认为在新课快要结束时,不妨安排一个实践操作:书中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多,我们就来比赛看谁骆驼画得大。这样的题材,有顺手捏来之妙处,不会有牵强附会之嫌疑。通过比赛,可以鼓起学生想创新的欲望,学到一点点以小见大这种创新的方法,体验到创新的滋味,又在创新的过程中明白了道理:创新头脑不是一朝一夕培养出来的,要平时积极动脑,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

  总之,如何对执教内容进行有个性的构建,虞大明老师已经为我们作出了指点“依据文本,适度拓展”,“拓展的内容应于文本的内涵相符”,只有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更好地为学生营造思辩的空间。

  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课文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教育学生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重点:

  学习他人遇事要善于动脑筋,培养创新意识。

  学习时间: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根据自学提示,自读自悟

  1、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边读边想,文中写了一件什么事?用笔画出三个徒弟各是怎样画的句子。

  3、说说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

  二、汇报交流

  1、同桌互相检查

  2、指旬读,想机指导读流利。

  交流思考问题: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事?

  说说为什么师父夸小徒弟画得好?好在哪里?

  (根据交流,重点读师父说的话,体会好在哪里?)

  三、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读好三徒弟各是怎么画的,以及师父的话。

  四、总结,随文阅读

  总结:一张纸,即使画满了骆驼,也是有数的,两小徒弟不公画法简洁,而且利用山路转弯,只画了两头行走的骆驼,意味深长,给人无限想象。这就是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创新。你通过读书或在生活中发现还有没有这样的事?(自主谈,教师也交流自己知道的事)

  随文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画一画,看看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踏花归去马蹄香(写作趣谈)

  伍玉成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

  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

  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为什么最佳呢?考官作了一番评说,应考者也都非常佩服。

  这考生的成功,关键在于他仔细地分析了题目,全面领会了诗句的含义,并找到了体现题意的巧妙的方法。

  画题中的“踏花、归去、马蹄”都是具体的事物,容易用图形表现,所以一般人都在这表面上下功夫。而题中的重点在“香”字上。这“香”是一种感觉,凭嗅觉所得,而绘画是让人从视觉上感受。如何在画面上体现出“马蹄香”来就很不容易了。让马踏花瓣太表面、也太直接了,也难突出那“香”味。用蝴蝶来烘托真是想法新颖。蝴蝶为什么追逐马蹄呢?不正是体现“马蹄”的香么。这“香”不是直接画出来的,而是观画者很自然能想到的,所感受到的。

  写作也是一样,作文之初要仔细分析题意,这就是审题。它是动笔的基础。然后精心地构思,寻找体现题意的表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写出符合题目要求的好文章。

  五、课外拓展。

  1、学习古诗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2、阅读《同步阅读》p66《差别》

猜你感兴趣:

1.三年级下册语文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2.三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课文

3.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

4.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十二课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设计

5.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

    2749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