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小学学习方法>六年级方法>六年级语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反思

嘉馨分享

  《凡卡》课文中,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六年级语文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学习啦小编在此整理了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反思,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反思篇1

  《凡卡》这篇课文,我已经教过了多次,每次讲这篇课文感受、体会都有所不同,使我感触很深。现将教学得失总结如下:

  成功之处:

  (一) 课堂效果好。

  教学环节环环相扣,过渡自然、连贯。

  一、导入:本节课为该文的第二课时,我是通过复习旧课的形式导入新课的(结合黑板板书)。

  二、教学过程:然后围绕问题置疑导学:①爷爷能收到凡卡的信吗?能否改变自己悲惨的命运吗?为什么?②造成悲惨的命运的原因(根源)是什么?③对这一冷酷的现实,作者为什么有意不说,而是只写他如何“满意”地跑去寄信,如何想象“醉醺醺的邮差”驾着邮车装走他的信,爷爷在暖炕上读他的来信?等几个问题,利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进行教学。

  三、总结全文,归纳中心思想。(利用小黑板)

  四、课文内容拓展与延伸:①试结课文写一个续或写一个结局。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后来还会发生什么事?(采用自由汇报、讨论的形式);②小记者采访,假如凡卡来到你的身边,你有哪些问题要问他?(关心或感兴趣的话题);③假如凡卡的这封信寄给你,你会怎样帮助或安慰他?(自由汇报、讨论)

  五、布置作业:请你把这封写完,并寄给凡卡。

  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 准备较充分,并采用多种教学手段:(1)黑板板书 (2)小黑板(3)录音机等电化设备。

  (三) 采用了几个学生感兴趣(或好奇)的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好奇心,使得学生积极、踊跃参与,是本课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并且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四) 教师语言诙谐、幽默,既吸引学生参与课堂,又为课堂气氛增色不少。

  不足与缺点:(1)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时,板书过于复杂及呆板且用功时过长;(2)教态不太自然,动作僵硬;(3)课外延伸拓展所用时间过长,似有偏离中心之嫌;(4)板书比较松散、不系统。

  反思结论:一、导入新课我可以采用儿童歌曲或讲故事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二、有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像影片课件等,以便使自己开阔眼界,打开教学思路。三、根据课文内容、主题,精心设计形式新颖、活泼的板书设计,并非常重视其条理性、严密性、合理性原则。四、积极实践“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法,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愿学、想学、乐学,相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五、多利用形式多样的图片、有声语言、有趣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课文,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转化为一种技能。

  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反思篇2

  1、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还应更多地关注课堂中的教学细节,关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生成,这样才会在教学中左右逢源,达到“点石成金,出奇制胜”的教学效果。

  2、通过《凡卡》这一教学片段,从中领悟到阅读教学的视点是学生,即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他们是阅读教学课堂的主人。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师生关系突出了阅读是学生的活动。以这个案例来看,这位教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都在按照教师事先准备好的问题采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模式,这样的课堂较为枯燥,容易涣散学生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因此我认为教师可以这样设计问题: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想一想,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凡卡内心的难过。这样教师就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所以对于阅读的教学,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必须由他们主动、积极地来完成诵读,感悟、内化的过程,但同时阅读教学也不能离开教师的“指导”和“帮助”。无论是重点的切入还是主线的提炼,教师的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它营造了一种有利学生阅读的环境和氛围,创设了引领学生途径和方法。

  3、在教学中,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充分运用眼神与学生进行心灵的交流,可以起到比语言交流更好的效果。从学生的心灵出发,去关心他们,去教导他们,去启发他们,创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4、教学凡卡回忆和爷爷一起在乡下生活的情景时,引导学生思考:你觉得凡卡乡下的生活怎么样?乡下的生活既然很苦,为什么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呢?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很容易就能把乡下生活和莫斯科生活进行对比,进而弄懂作者写乡下生活“乐”是为了衬托学徒生活的苦。

  语文六年级下册《凡卡》教学反思篇3

  《凡卡》一文叙述了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九岁的凡卡.茹科夫被爷爷送到城里鞋匠阿里亚希列那里做学徒,受尽了折磨,他写信给爷爷,求爷爷带他回乡下去。通过凡卡给爷爷写信这件事,反映沙皇统治下俄国社会中穷苦儿童的悲惨命运,揭露了社会制度的黑暗。这篇课文是一篇传统课文,我已经教了好多遍了,可是每次上完之后都感觉效果不是很好。因为文章篇幅较长,内容纵横交错,它交织着作者的叙述、凡卡写信的内容、写信过程中的回忆三部分内容,多层次、多角度地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此错综复杂的事件关系,便构成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再次因为我们的学生都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的时代,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家境都非常富有,对文中所描绘的黑暗社会无论是时间、空间、和情感,距离都非常遥远,便构成了本文的又一教学难点。为了实现长文短教、化难为易,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

  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孩子们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优势走近作者契诃夫、走进沙皇统治时期的俄国社会,充分收集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信息,充分了解时代背景,体会社会的黑暗,以缩小教学因时间、空间的差距所造成的困难,为理解课文的中心作下铺垫。然后,我根据课后习题一的设计意图安排学生快速初读课文,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和写法有个大致的了解,理清课文“准备写信----写信-----寄信”这一线索。

  其次,为突破教学的重点,我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出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旨在让学生抓住文章的主线。再采用以点带面、发散思维的方法进行引导:“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哪一点最让你感动?”这是抓住学生情感世界的一次延伸,所以他们不难得出共识:向爷爷述说悲惨学徒生活的第8、15自然段。接着精读细读:“凡卡受了哪些罪?”完毕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思考“凡卡的叙述使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幕幕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再继续抓住情感:“试想一下,凡卡写到这儿是一种什么心情?”发散学生思维,培养想像力,进一步感染学生的情绪。“如果你就是小凡卡,你会怎样诉说?”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目的在于感染情绪,使学生的心始终与凡卡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再次请学生找出文中反映凡卡痛苦心情的语段,学生很快找到了“凡卡苦苦地哀求爷爷带他回去”即课文8、10、15自然段的内容。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凡卡痛苦的心情。”这样一来,原来一封长信,就浓缩在一个重点段上,再放手让学生朗读,从中悟情明理。既节省了时间,又发展了学生的品评鉴赏能力!

  凡卡为什么反复乞求爷爷带他回乡村里去?乡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吗?从课文4、5、6、13自然段体会插叙的内容──1、爷爷守夜的情景;2、家乡的美丽夜景;3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的快乐情景。读插叙部分,谈感受,联系前文理解在冰天雪地中砍圣诞树既冷又累,爷爷冷得吭吭地咳,爷爷冻得缩成一团,感受乡村生活并不美好,但在凡卡的回忆中却是那么美好、快乐、有趣,这更衬托出了凡卡在莫斯科生活的孤独和痛苦。走进凡卡的梦幻世界,了解凡卡的内心情感,向往乡村快乐的生活,激发学生对凡卡更加强烈的同情心。这样的写法叫对比;同时还能够从凡卡撕心裂肺地呼喊中看到作者有意识地用农村生活来衬托城市生活的悲惨。领悟本课在表达方法上这两个重要特点。然后读作者的叙述内容,体会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匠心独运的结构安排,体会文章采用的对比、反衬、暗示的表达方法,从而深入体会文章蕴含的深刻思想感情。

  教学结束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收到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学生从凡卡所写的信封的内容找到了爷爷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有的学生从“醉醺醺的邮差”身上找到了爷爷不能收到信的原因;此时,我没有让学生老停留在表面的答案上,而是让学生进一步探讨“即使爷爷收到了信,凡卡就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李成同学很快从文中找到答案 “爷爷不可能去接他,因为他自己的经济状况并不好。”我又引导“你从哪里看出不好?”“他爷爷已经65岁,这么老了还要去当守夜人,像他这种年纪的老人是应该在家享福的,可他却------”“是啊!即使爷爷有这份心,也无这份力呀!”这样看来,凡卡的美好愿望就如他的梦一样,只是个天真的梦而已。梦醒之后,悲惨的生活依旧,甚至更悲惨。此时我安排学生续写,学生都能充分发挥想象,文中都寄托了对凡卡的共同情感——同情。

  最后,老师将凡卡的原文在忧伤的配乐声中朗读给学生,孩子们个个都沉浸在深深的悲愤之中。

  但美中不足的是这样上下来总共花了四课时,除了凡卡给爷爷写信的内容读得入情入境之外,其余部分仍然读得不充分。

猜你感兴趣:

1.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凡卡教学反思

2.语文六年级下册第15课凡卡教学反思

3.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反思

4.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鲁滨孙漂流记教学反思

5.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教学反思

6.凡卡教学反思范文

    3085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