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初中学习方法>初三学习方法>九年级数学>

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2)

郑晓分享

  20.(10分)(2015秋•江阴市校级月考)(1)计算:﹣24﹣ +|1﹣4sin60°|+(π﹣1)0;

  (2)已知x2﹣4x+l=0,求 ﹣ 的值.

  考点: 实数的运算;分式的化简求值;零指数幂;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分析: (1)分别进行乘方、绝对值的化简、二次根式的化简、零指数幂等运算,然后合并;

  (2)先根据题意求出x2﹣4x=﹣l,然后进行分式的化简,带入求解.

  解答: 解:(1)原式=﹣16﹣2 +2 ﹣1+1

  =﹣16;

  (2)∵x2﹣4x+l=0,

  ∴x2﹣4x=﹣l,

  ∴ ﹣ =

  =

  =

  =﹣23.

  点评: 本题考查了实数的运算,涉及了乘方、绝对值的化简、二次根式的化简、零指数幂等知识,掌握运算法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1.已知方程x2﹣2mx+3m=0的两根x1、x2满足(x1+2)(x2+2)=22﹣m2,求m的值.

  考点: 根与系数的关系.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先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到x1+x2=2m,x1x2=3m,再把已知条件变形可得3m+4m+4=22﹣m2,解得m1=﹣9,m2=2,然后利用根的判别式确定满足条件的m的值.

  解答: 解:根据题意得x1+x2=2m,x1x2=3m,

  ∵(x1+2)(x2+2)=22﹣m2,

  ∴x1x2+2(x1+x2)+4=22﹣m2,

  ∴3m+4m+4=22﹣m2,

  整理得m2+7m﹣18=0,解得m1=﹣9,m2=2,

  当m=﹣9时,原方程变形为x2+18x﹣27=0,△>0,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解;

  当m=2时,原方程变形为x2﹣4x+6=0,△<0,方程没有实数解,

  ∴m的值为﹣9.

  点评: 本题考查了根与系数的关系:若x1,x2是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a≠0)的两根时,x1+x2= ,x1x2= .

  22.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过点A作AE⊥BC,垂足为E,连接DE,F为线段DE上一点,且∠AFE=∠B.

  (1)求证:△ADF∽△DEC;

  (2)若AB=8,AD=6 ,AF=4 ,求AE的长.

  考点: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勾股定理;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1)利用对应两角相等,证明两个三角形相似△ADF∽△DEC;

  (2)利用△ADF∽△DEC,可以求出线段DE的长度;然后在Rt△ADE中,利用勾股定理求出线段AE的长度.

  解答: (1)证明:∵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AB∥CD,AD∥BC,

  ∴∠C+∠B=180°,∠ADF=∠DEC.

  ∵∠AFD+∠AFE=180°,∠AFE=∠B,

  ∴∠AFD=∠C.

  在△ADF与△DEC中,

  ∴△ADF∽△DEC.

  (2)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CD=AB=8.

  由(1)知△ADF∽△DEC,

  ∴ ,∴DE= = =12.

  在Rt△ADE中,由勾股定理得:AE= = =6.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和勾股定理三个知识点.题目难度不大,注意仔细分析题意,认真计算,避免出错.

  23.⊙O的弦AB=8,直径CD⊥AB于M,OM:MD=3:2,E是劣弧CB上一点,连结CE并延长交CE的延长线于点F.求:

  (1)⊙O的半径;

  (2)求CE•CF的值.

  考点: 垂径定理;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专题: 计算题.

  分析: (1)连结OB,设OM=3k,则MD=2k,OD=5k,根据垂径定理由直径CD⊥AB得到BM=AM= AB=4,在Rt△OBM中,OB=5k,OM=3k,根据勾股定理得BM=4k,

  则4k=4,解得k=1,于是得到圆O的半径为5;

  (2)连结AE,在Rt△ACM中,CM=OC+OM=8,AM=4,由勾股定理计算出AC2=AM2+CM2=80,根据垂径定理由直径CD⊥AB得到弧AC=弧BC,在根据圆周角定理得∠AEC=∠CAF,易证得△CAE∽△CFA,得到相似比AC:CF=CE:AC,然后根据比例性质得CE•CF=AC2=80.

  解答: 解:(1)连结OB,设OM=3k,则MD=2k,OD=5k,

  ∵直径CD⊥AB,

  ∴BM=AM= AB=4,

  在Rt△OBM中,OB=5k,OM=3k,

  ∴BM= =4k,

  ∴4k=4,解得k=1,

  ∴圆O的半径为5;

  (2)连结AE,

  在Rt△ACM中,CM=OC+OM=5+3=8,AM=4,

  ∴AC2=AM2+CM2=16+64=80,

  ∵直径CD⊥AB,

  ∴弧AC=弧BC,

  ∴∠AEC=∠CAF,

  又∵∠ACF=∠FCA,

  ∴△CAE∽△CFA,

  ∴AC:CF=CE:AC,

  ∴CE•CF=AC2=80.

  点评: 本题考查了垂径定理:平分弦的直径平分这条弦,并且平分弦所对的两条弧.也考查了勾股定理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24.某数学活动小组选定测量小河对岸大树BC的高度,他们在斜坡上D处测得大树顶端B的仰角是30°,朝大树方向下坡走6米到达坡底A处,在A处测得大树顶端B的仰角是48°,若坡角∠FAE=30°,求大树的高度(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sin48°≈0.74,cos48°≈0.67,tan48°≈1.11, ≈1.73)

  考点: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仰角俯角问题;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坡度坡角问题.

  分析: 根据矩形性质得出DG=CH,CG=DH,再利用锐角三角函数的性质求出问题即可.

  解答: 解:过点D作DG⊥BC于GDH⊥CE于H,

  则四边形DHCG为矩形.

  故DG=CH,CG=DH,

  在直角三角形AHD中,

  ∵∠DAH=30°,AD=6,

  ∴DH=3,AH=3 ,

  ∴CG=3,

  设BC为x,

  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 = ,

  ∴DG=3 + ,BG=x﹣3,

  在直角三角形BDG中,∵BG=DG•tan30°,

  ∴x﹣3=(3 + )

  解得:x≈13,

  ∴大树的高度为:13米.

  点评: 本题考查了仰角、坡角的定义,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能借助仰角构造直角三角形,并结合形利用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是解题的关键.

  25.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不断提高及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汽车已越来越多地进入普通家庭,成为居民消费新的增长点.据某市交通部门统计,2008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为15万辆,而截止到2010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已达21.6万辆.

  (1)求2008年底至2010年底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

  (2)为保护城市环境,缓解汽车拥堵状况,从2011年初起,该市交通部门拟控制汽车总量,要求到2012年底全市汽车拥有量不超过23.196万辆;另据估计,该市从2011年起每年报废的汽车数量是上年底汽车拥有量的10%.假定在这种情况下每年新增汽车数量相同,请你计算出该市每年新增汽车数多不能超过多少万辆.

  考点: 一元二次方程的应用;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

  分析: (1)设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根据题意列出方程,不合题意的解,舍去即可;

  (2)设全市每年新增汽车数量为y万辆,则得出2011年底和2012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从而列出不等式求解即可.

  解答: 解:(1)设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x,

  根据题意得,15(1+x)2=21.6,

  解得x1=0.2=20%,x2=﹣2.2(不合题意,舍去).

  答:该市汽车拥有量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0%;

  (2)设全市每年新增汽车数量为y万辆,

  则2011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为[21.6×(1﹣10%)+y]万辆,

  2012年底全市的汽车拥有量为[21.6×(1﹣10%)+y]×(1﹣10%)+y万辆.

  根据题意得:[21.6×(1﹣10%)+y]×(1﹣10%)+y≤23.196,

  解得y≤3.

  答:该市每年新增汽车数量最多不能超过3万辆.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的应用,判断所求的解是否符合题意,舍去不合题意的解.找到关键描述语,找到等量关系准确的列出方程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6.(10分)(2015•宁夏)是一副学生用的三角板,在△ABC 中,∠C=90°,∠A=60°,∠B=30°;在△A1B1C1中,∠C1=90°,∠A1=45°,∠B1=45°,且A1B1=CB.若将边A1C1与边CA重合,其中点A1与点C重合.将三角板A1B1C1绕点C(A1)按逆时针方向旋转,旋转过的角为α,旋转过程中边A1C1与边AB的交点为M,设AC=a.

  (1)计算A1C1的长;

  (2)当α=30°时,证明:B1C1∥AB;

  (3)若a= ,当α=45°时,计算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

  (4)当α=60°时,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

  (参考数据:sin15°= ,cos15°= ,tan15°=2﹣ ,sin75°= ,cos75°= ,tan75°=2+ )

  考点: 几何变换综合题.

  专题: 压轴题;创新题型.

  分析: (1)在Rt△ABC中,由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值,先求得BC的长,然后在Rt△A1B1C1中利用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即可求得A1C1的长;

  (2)利用三角形的外角的性质求得∠BMC=90°,然后利用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进行判定即可;

  (3)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A1B1C1的面积﹣△BC1M的面积;

  (4)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CC1B1的面积﹣三角形FB1C的面积﹣三角形DC1M的面积.

  解答: 解:(1)在Rt△ABC中,∠B=30°,AC=a,

  由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可知: ,

  ∴BC= .

  ∴B1C=

  在Rt△A1B1C1,∠B1=∠45°,

  ∴ .

  ∴A1C1= = .

  (2)∵∠ACM=30°,∠A=60°,

  ∴∠BMC=90°.

  ∴∠C1=∠BMC.

  ∴B1C1∥AB.

  (3)如下:

  由(1)可知:A1C1= = =3+

  ∴△A1B1C1的面积= =

  ∵∠A1B1C1=45°,∠ABC=30°

  ∴∠MBC1=15°

  在Rt△BC1M中,C1M=BCtan15°=(3+ )(2﹣ )=3﹣ ,

  ∴Rt△BC1M的面积= = =3.

  ∴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A1B1C1的面积﹣△BC1M的面积=3 +3.

  (4)由(1)可知:BC= ,A1C1= ,

  ∴C1F=A1C1•tan30°= a,

  ∴ = = × a× a= a2,

  ∵∠MCA=60°,∠A=60°,

  ∴∠AMC=60°

  ∴MC=AC=MA=a.

  ∴C1M=C1A1﹣MC= .

  ∵∠MCA=60°,

  ∴∠C1A1B=30°,

  ∴∠C1MD=∠B+∠C1A1B=60°

  在Rt△DC1M中,由特殊锐角三角函数可知:C1D=C1M•tan60°= a,

  ∴ = C1M•C1D= a2,

  两个三角板重叠部分形的面积= ﹣ = C1M= a2﹣ a2= a2.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锐角三角函数和三角形的综合应用,难度较大,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灵活应用锐角函数求得相关线段的长度.

  27.(12分)(2012•北京)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对于任意两点P1(x1,y1)与P2(x2,y2)的“非常距离”,给出如下定义:

  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

  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y1﹣y2|.

  例如:点P1(1,2),点P2(3,5),因为|1﹣3|<|2﹣5|,所以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2﹣5|=3,也就是1中线段P1Q与线段P2Q长度的较大值(点Q为垂直于y轴的直线P1Q与垂直于x轴的直线P2Q交点).

  (1)已知点A(﹣ ,0),B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

  ①若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为2,写出一个满足条件的点B的坐标;

  ②直接写出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

  (2)已知C是直线y= x+3上的一个动点,

  ①2,点D的坐标是(0,1),求点C与点D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C的坐标;

  ②3,E是以原点O为圆心,1为半径的圆上的一个动点,求点C与点E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及相应的点E与点C的坐标.

  考点: 一次函数综合题.

  专题: 压轴题.

  分析: (1)①根据点B位于y轴上,可以设点B的坐标为(0,y).由“非常距离”的定义可以确定|0﹣y|=2,据此可以求得y的值;

  ②设点B的坐标为(0,y).因为|﹣ ﹣0|≥|0﹣y|,所以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最小值为|﹣ ﹣0|= ;

  (2)①设点C的坐标为(x0, x0+3).根据材料“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知,C、D两点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x0= x0+2,据此可以求得点C的坐标;

  ②当点E在过原点且与直线y= x+3垂直的直线上时,点C与点E的“非常距离”最小,即E(﹣ , ).解答思路同上.

  解答: 解:(1)①∵B为y轴上的一个动点,

  ∴设点B的坐标为(0,y).

  ∵|﹣ ﹣0|= ≠2,

  ∴|0﹣y|=2,

  解得,y=2或y=﹣2;

  ∴点B的坐标是(0,2)或(0,﹣2);

  ②点A与点B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

  (2)①2,取点C与点D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时,需要根据运算定义“若|x1﹣x2|≥|y1﹣y2|,则点P1与点P2的“非常距离”为|x1﹣x2|”解答,此时|x1﹣x2|=|y1﹣y2|.即AC=AD,

  ∵C是直线y= x+3上的一个动点,点D的坐标是(0,1),

  ∴设点C的坐标为(x0, x0+3),

  ∴﹣x0= x0+2,

  此时,x0=﹣ ,

  ∴点C与点D的“非常距离”的最小值为:|x0|= ,

  此时C(﹣ , );

  ②当点E在过原点且与直线y= x+3垂直的直线上时,点C与点E的“非常距离”最小,设E(x,y)(点E位于第二象限).则

  ,

  解得, ,

  故E(﹣ , ).

  ﹣ ﹣x0= x0+3﹣ ,

  解得,x0=﹣ ,

  则点C的坐标为(﹣ , ),

  最小值为1.

  点评: 本题考查了一次函数综合题.对于信息给予题,一定要弄清楚题干中的已知条件.本题中的“非常距离”的定义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猜你感兴趣:

1.初三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2.九年级上册数学第一次月考试卷

3.初三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及答案

4.初三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题

5.北师大版九年级数学上册第一次月考试卷

115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