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一学习方法>高一语文>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2)

凤婷分享

  提问:在文章中,作者为人生而抒怀,为死生而感慨。在同学们的记忆中,还有哪些人对生死作过精辟的阐释?

  示例:⑴.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从人生意义来讲)

  ⑵.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从人生意义来讲)

  ⑶.奥斯特洛夫斯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从人生意义来讲)

  ⑷.史铁生:“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从生命规律来讲)

  ⑸.孟子:“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⑹.陶渊明:“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坦然面对)

  ⑺.庄子:鼓盆而歌(齐生死)

  ⑻、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⑼、臧克家在《有的人》里写道,“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⑽、陆幼青说过,“我们既然无法改变生命的长度,那我们就来增加它的密度吧”。

  ⑾、村上春树说的一段话“心有戚戚焉”,“死不是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远存在。我认为,生命就是一些过客在为另一些过客欢欣或悲伤的过程。一个人死了,就像是他对其他人说,同来避雨,如今我的雨停了,我也该走了,你保重,于是就连背影也没留下。但如果,在那个避雨的驿站中,能够给别人留下一些记忆,那避雨的天地,便留下我们人生的痕迹”。

  提问:那么,人怎样度过一生才有意义呢?

  示例:美国教科书上对“人生”的界定,“人生就人是为了梦想和兴趣而展开的表演”。

  当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群体的利益和谐地统一在一起的时候,这个人的一生是很有意义的,同时,他也是很幸福的。

  有意义的人生应该是宠辱不惊、去留无意,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活出一个真实本色的自我。

  三、 课堂小结:

  庄周化蝶,是耶非耶?经过同学么的精彩分析,我们似乎很难为他们确立一个明确的界定,谁成全了谁,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二者的完美融合,才成就了文学史上、书法界上光彩夺目、炫丽耀眼的篇章。

  提到《兰亭集序》,人们首先想到书法,这篇被后人誉为“国之瑰宝”的书法艺术杰作,也堪称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巅峰之作,作者在宴酣之余,笔走灵蛇,兔起鹘落,一挥而就。据云,他自此以后创作的作品再难其右,可以说,《兰亭集序》之于羲之,犹《广陵散》之于嵆康,无论就个人,还是中国文化而言,都是不可无一,不能有二的旷世佳作,它是作者多年艺术素养厚积薄发和实践创作天才灵感碰撞、交汇、融合的产物。令人遗憾的是,《兰亭集序》的真迹,经过数百年的辗转,最后落入了唐太宗手中,这位嗜字如命的贞观天子,百年之后把它作为至爱带入地下,现在何处,已遥不可考了。

  幸好,我们还有《兰亭集序》文章可读,这篇金石之文在文学上的价值堪与书法比美,二者交相辉映,使后世之人得以诵吟之,呤叹之,怀想之,神往之……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教案

  一、概述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阅读鉴赏单元第二课,本单元由三篇散文组成,本课就是其中一篇典范的抒情散文,本课的教学是散文鉴赏教学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起、示范作用。本文中作者通过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通过学习《故都的秋》这篇典范的抒情散文,学习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初步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学习本文需要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分析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景显情、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培养学生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情感目标:

  1、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通过平时教学实际,已经了解到高一学生思维活跃,对语文学习有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学习目的明确,自我学习能力较强,小组活动活跃,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另外他们已经比较熟悉散文这种题材,有着较高的朗诵阅读能力,已经掌握一定的阅读鉴赏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指导思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

  教学策略:朗读法、设疑讨论法

  学习策略: 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1、诵读感知法 2、阅读学习法

  3、设疑研讨法 4、拓展延伸法

  教学中重点在于听读朗读,品味语言;学习情景交融(以景显情、以情驭景情)的表现手法。难点在于通过语言的品味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在多媒体电教室上课,准备朗诵配乐、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仪等。让学生提前寻找古今中外关于秋天的诗文,并准备在记录本上。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幻灯1 ,2)

  1、导语:秋天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从古到今关于秋的诗文可谓汗牛充栋,名篇名句举不胜举。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王维《山居秋暝》欧阳修《秋声赋》等,名句有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等,有的描写了秋天的萧杀凄凉,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悲秋之感;有的刻画了秋天的绚丽多彩,寄予作者浓浓的赞秋之情。那么著名现代作家郁达夫笔下的秋是一种怎样景象呢?这节课让我们一齐来学习他的名篇《故都的秋》。 (幻灯3)

  2、作者简介: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富阳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经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十年异国生活使他饱受屈辱和歧视,激起了他的爱国热忱。1922年回国从事文学创作活动。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武汉投入抗日救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杀害。1952被追为列士。主要作品有《沉沦》(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小说集)《春风沉醉的晚上》《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 (幻灯4)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

  1.听朗诵《故都的秋》,感知内容。 (幻灯5)

  配乐学生自己朗读课文,展示思考题并讨论:

  (1)诵读指导:

  本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诵读时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物描写所蕴含的思想感情。作者直接抒怀部分要读得意味深长,准确表达出作者的心境。 (幻灯6)

  (2)共同探究:秋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故都的秋味”可用文中哪些词说明?奠定了课文怎样的感情基调? (幻灯7)

  感情基调 清 静 客观实景

  悲 凉 主观情感

  (三)共同探究:为了体现故都的秋味,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 相应的段落是那些?速读课文,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幻灯8)

  学生试列结构框架图:

  总写(1、2)感 受

  故 秋晨院景 (3)

  都 秋槐落蕊 (4)

  的   秋蝉残声 (5)

  秋   秋雨话凉 (6-10)

  秋果胜景 (11)

  总结(12-14)

  (四)具体分析五幅秋景图 ,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

  A秋晨院景

  (1)齐读第3节 (幻灯9)

  (2)根据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出来。

  老师描述:这里,上有碧绿辽阔的天空,作了画的背景;下有地面上,爬着五颜六色的牵牛花(荟萃成流光溢彩的野花园);天地之间,间或出现一两只白色或瓦灰色的驯鸽点缀在一大片的空白中间。坐在院子里的人,手捧浓茶,举头望碧空,俯身看蓝朵,耳边不时传来驯鸽的飞声。多么清静幽闲。整个画面有静有动,有声有色,故都之秋的质朴美和原始美完全溶合在画面之中。

  (3)注意此处的选景和写景的特点

  明确:天:给人明净高爽无半点纤尘之感,突出清;

  破壁:冷落萧条;牵牛花:冷色调;秋草:枯萎凄凉;突出悲凉;

  听、面、对写出了清闲,同时也给人一种清净。

  提问:从这秋晨一景中,你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主观感情色彩”?

  这是作者为我们描绘的一幅秋晨生活场景:在“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下,在那秋晨的光影里,作者竟可以泡一碗浓茶,细数叶缝间漏下来的光缕的数目,或静观破壁腰上的牵牛花的蓝朵。这里流露出作者的一份惬意,一份沉醉,这是一种文化人悠静恬适的审美心理。于“皇城人海”之中,于“一椽破屋”独居,明显具有一种隐士之风,而这隐逸之中难免又有些“孤单”之感,作者能够自己细细品味这“孤单”,静对秋光、秋花,显然更是一种孤芳自赏,而“赏”到这“十分的秋意”,也不过是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忧伤交织的情怀。

  让学生分组体会其它四幅图画,体会它们是如何体现“清净悲凉“?

  B秋槐落蕊 (女生读) (幻灯10)

  1. 描写:秋风阵阵,落蕊飘飘,飘落在刚刚扫过的街道上,踩在上面有一种极柔软之感受作者就这样在街道上漫步。这里先写了视觉形象、似花非花、花铺满地,脚踏花地,是触觉感受。写触觉,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相交融。

  2.从这幅“落蕊图”中,你能品味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对于秋之落叶,在杜甫笔下是“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壮阔景象,在曹雪芹笔下是“秋花惨淡秋草黄”的荒凉情景,而在郁达夫笔下,则是静得连人的耳鼻都无从把握,只有通过“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才感觉出的“铺得满地”的落蕊,读之不由不使人感到景之细腻景之真切,而此景正是作者一种微妙的难以名状的情悸的真实写照,是作者沉醉其中所深藏的孤独、落寞和感伤情怀的自然流露。

  3.仿照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对课文一、二两幅画面进行艺术概括。

  提示: 破屋浓茶小院,漏光鸽声碧天,秋草蓝花残垣,落蕊铺地,断肠人在故都。

  C秋蝉残鸣 (男生读) (幻灯11)

  描写:秋风吹过,秋叶随风飘,伴随着秋风不时传来阵阵蝉鸣,多么凄凉多么冷清。 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作品中,蝉多是哀怨、忧伤的象征,如柳永《雨霖铃》中的起句便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那凄切的寒蝉已令人柔肠寸断,而蝉声更令人备感冷清。在故都,家家户户都有蝉鸣,而且还都是蝉衰弱的残声。文章所渲染的那种冷清,寂寞的氛围也就不言而喻了。置身此时此境,其寂寞又岂止一个“愁”字了得。

  阅读体味本画面,试用诗句加以点评。

  提示:秋到故都蝉声起,残声凄凄处处啼。

  D秋雨话凉 (听读) (幻灯12)

  天灰沉沉的,秋风起伴随着秋风天也下起了息列索落的秋雨,风去云也去,街道依旧寂静,两个穿着夹衣的人站在桥上用悠闲的语调谈着“天可真凉啊”“是呀,一层秋雨一层凉呀”。这里有动有静,有声有色,亦情亦景,字里行间渗透了秋的意味,秋的情调。

  1.画面要点概括:

  (1)北国秋雨的特点:奇、有味、像样。

  (2)“奇”在何处:天阴风来雨下,雨过云卷天晴,正所谓来去匆匆。

  (3)一层秋雨一层凉,用人物的活动来烘托秋雨的韵味。 也突出北国秋雨的奇特有味像样,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同时也流露了游子的孤独感。

  2.在北国秋雨图中,作者特意加入了雨中“都市闲人”的对话,其用意何在?

  在一层秋雨过后,两个都市闲人从故都的秋景中走出来,眉目已被忽略,但却穿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从他们那“咬着烟管”的举止里,那“缓慢悠闲”的声调中,我们不难品出一个“闲”字来,那是一份闲适,一份潇洒。而从那简短的对话中,便开始了感情和心绪的交流。一个“唉,天可真凉了——”另一个“一层秋雨一层凉啦!”从彼此的叹答中,使我们感觉到他们已陶醉在彼此说话的腔调和韵味中,陶醉在彼此感情契合的落寞和感伤之中。辛弃疾有词曰: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天气转凉了,一年也就快走到尽头了。言外之意,人到中年,剩下的光阴也就不多了。这尾音一拖,那种感叹悲凉的味道就出来了。作者这里话秋凉,言外之意是感叹如今历尽沧桑,饱尝了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作者正是用这样的京腔京调,用这“落寞和感伤”的京味来烘托“清、静、悲凉”的北国秋味。

  3.文中至此已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缓慢悠闲”的人声,写了这么多声音,大家有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的感觉吗?为什么?

  无。如果是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怎能听见驯鸽飞翔的声音?又怎能将息利索落的雨声纳于耳畔?又怎能对都市闲人的寒喧声听得如此清晰?这里作者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动衬静,以有声衬无声,以声音反衬故都的寂静和自己的孤独,凄冷。这正达到了王籍诗“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艺术效果。

  息列索落的秋风秋雨之日,伴着衰弱的蝉声的天籁,和着鸽哨的鸣叫,远处传来荒野的钟声,作者连细微的扫帚声也仿佛听得真真切切。“这次第,又怎一个‘静’字了得!”

  4.点拨:

  5.请用诗句作结。

  提示: 风飘秋雨云卷晴,街头闲人著衣忙。

  借问游子何处去?秋雨京音话凄凉。

  E秋果胜景 (齐读) (幻灯13)

  1.描述:

  写北方果树处处都是,在如此多的北方果树中,重点写的是什么,为什么?

  重点写的是秋天的枣树。胜景秋果的描述,目的在于表达作者对故都金秋的热爱和留恋。

  2.如何写树?

  如果说硕果表达了热爱但像鸽蛋似得,体现其形,淡绿微黄冷色调显其悲凉且叶子、北风、黄尘反衬秋果奇景,在对故都金秋的热爱眷恋中还表达出一种悲凉感:因为红枣之后,风来冬到,好景不长。

  3.请用诗文描绘“秋果图”。

  提示:秋果更添秋味浓,绿淡微黄总相宜。堪忧西风黄尘起,扯下金妆遮灰衣。

  (五)讨论、探究(三个问题) (幻灯14)

  1、故都的秋景本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红叶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明澈如镜的昆明湖,而只选取了表现“清、静、悲凉”的景物来写呢?

  2、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文中是颂秋还是悲秋?结合具体语言,体察作者的内心世界。

  3、《故都的秋》美丽而不肤浅,那你是否也会因它爱不能寐,沉浸其中,也会“清、静、悲凉”起来呢?为什么?

  (六)拓展练习: (幻灯15)

  1、借鉴课文的写法,写一篇关于秋天的散文。

  学生作品展示交流,师生共同评价。

  (七)归纳总结: (幻灯16)

  《故都的秋》是一篇诗化的散文。作者在选材写景时是处处围绕故都秋的“清、静、悲凉“来写。文章从对北国南国之秋的不同感受写起,突出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接着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写了故都的秋景,其中记叙部分采用了并列结构共写了五种景物,最后总括全文并抒发了对故都秋的怀恋之情。做到了首尾呼应,浑然一体。表达上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手法上运用了对比洪托。

  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修辞无处不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积累·整合:学会对文章进行系统化梳理的方法;积累教材上介绍的修辞手法,并能够辨识、归类;使学生树立“大修辞”观念。

  二、发现·创新:发现生活中成功的修辞现象;引导学生体会选择、锤炼词句的妙处;体会到修辞在生活中的运用无处不在,并能尝试着在语言实践中有所创新。

  三、应用·拓展:体会中国语言的奇妙,在广泛的语言实践中应用所学修辞手法,并努力使之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一幅对联的修辞运用引入课题。

  这次来张家界,不是与这世界上最美风景的第一次亲密接触,应该说是和张家界山水的第二次握手了。第一次来张家界,我自以为看到了张家界最美的风景,天子山,金鞭溪,无不让我着迷;但这一次来,我意识到我错了!张家界最美的风景不在山上,而在今天的这个大课堂里!看到你们一个个朝气蓬勃,才思敏捷,口齿伶俐,落落大方,我要说,你们,才是张家界最美的风景!所以,我想送给大家一幅刚刚自创的对联:

  锦绣铺就张家界喜迎四水俊彦

  云霞逸出岳麓山欣会一中英才

  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来说说修辞。谁能告诉我,刚才我的一番开场白,包括送给大家的那幅对联,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段?

  预设答案:拟人、对偶、对比、比喻、引用等。

  2、问:大家看,一个开场白,就用了这么多修辞,可见修辞确实是无处不在啊!大家再回忆回忆,除了刚才说到的外,你还记得哪些修辞手段?(引导学生谈谈他们所了解到的修辞现象)

  预设答案:双关、排比、夸张、比拟、通感、顶真、反复、回环、互文、仿词、引用等。3、这些修辞手法严格的说应该叫做修辞格,那么什么是修辞呢?

  引出两个解释:

  修辞是一个选择过程。 ——张志公

  修辞原是传情达意的手段,主要是为着情和意。修辞不过是调整语辞使传情达意能够适切的一种努力。 ——陈望道《修辞学发凡》

  看来,修辞的概念内涵明显要大于修辞格啊!

  二、梳理与探究.

  1、修辞格和修辞的概念有何区别?教材如何给修辞下定义的?

  预设学生答案:修辞是对语言材料进行选择、调整和组合的过程,目的是为了使语言表达鲜明、生动。修辞格是修辞方式中的一种。

  2、问:修辞分哪几类?

  教师提示梳理的方法:读书有很多种,对于知识性较强的文章,要学会高屋建瓴的读书法。我告诉大家一个方法——纲举目张的梳理法。首先找出文章的大纲,把大纲提起来,再去梳理纲下面的孔目。比如说本文的大纲是什么?

  预设答案:即文章中的黑体字。修辞可分三大类:语音修辞,词语修辞,语句修辞。

  3、请看第一纲:语音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音修辞?

  提示:寻找关键词语进行概括。预设答案:富于节奏,语音和谐。

  (2)学生梳理:语音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提示:寻找文章中的并列性句子或段落。预设答案:①音节组合如对偶、联绵词、叠音词等;②平仄变化;③押韵;④修辞格如排比、反复、顶真、回环等。

  (3)语音修辞的探究:

  ①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②晶晶亮,透心凉 (雪碧饮料广告)

  ③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

  默默彳亍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问:以上语言,运用了什么样的语音修辞?有什么妙处?

  预设答案:①叠音词“轻轻的”三次反复使用,感觉到作者那种小心翼翼的生怕惊扰了康桥的心理;押韵:来和彩,读来流畅上口;节奏整齐中有变化。指名朗读这几句诗。②叠音词,押韵,平仄变化:——| , |——。 ③联绵词:补充解释,双声或叠韵的词叫做联绵词。有种音乐的美感。

  (4)你还能举出运用了语音修辞的语言现象吗?

  4、请看第二纲:词语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词语修辞?

  预设答案:词语的选择与锤炼。

  (2)学生梳理:词语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预设答案:①炼字;②词语超常搭配;③比喻、借代、比拟、夸张、通感、双关、仿词、婉曲等修辞格

  (3)学生从学过的课文或生活中积累的语言运用举例说明之。预设答案:“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岸”是炼字;“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的“泻”字是词语的超常组合。

  (4)词语修辞的探究:

  ①提着昨日种种千辛万苦,向明天换一些美满和幸福。 ——周华健《风雨无阻》

  ②假使这也算是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鲁迅)

  ③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预设答案:①“提着”“千辛万苦”,词语的超常组合,也是炼字。千辛万苦而用提,不用背,不用负,也不用拖,可见一中举重若轻、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而后句的“换”字用得好,有付出才有回报,幸福的前提是付出千辛万苦。这种人生态度比“我拿青春赌明天”就要积极的多。②仿词。何谓仿词?就是在现成词语的比照之下,更换词语中某些词或词素,临时仿造出新词语。如:如今一些搞家教的人,往往因财施教。又:忆当年中央杀刘张二犯,令人谈腐色变,杀一儆万,真是大快人心!③婉曲。和病酒无关,又和悲秋无关,那和什么有关呢?联系前面的词句可知,原来和离别相思有关。把真实意图遮盖起来,欲说还休,使表达的意境别开生面,饶有意趣。

  5、请看第三纲:语句修辞。

  (1)学生梳理:什么样的修辞可以叫语句修辞?

  预设答案:句子的选择、组合与锤炼。

  (2)学生梳理:语句修辞有哪些手段?你能否进行概括归类?

  预设答案:句序调整(倒装等);句子组合(整散句、长短句等);句式选择(反问句、设问句等)。

  (3)语句修辞的探究:

  ①“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国歌》)

  ②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③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秦观《踏莎行》

  预设答案:①倒装句。主谓倒装,强调对人民的一种唤醒,号召大家起来反抗。②整句。既有语音上面的美感,也有情感上面的强化,北国之秋与南国之秋的对比更加深刻。③设问句。无疑而问,实则别有怀抱。作者面对得到难道只是一条郴江?应该还是一位作者情感倾诉的对象。这一句式的选择可谓神来之笔,看似荒.唐,实则有情!难怪得到了苏轼的由衷赞赏呢!

  三、拓展与应用

  1、阅读下面文段,分析:各句分别运用了哪些修辞方式?

  ①张家界绝对有资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

  ②鬼斧神工,天机独运。③别处的山,都是亲亲热热地手拉着手,臂挽着臂,惟有张家界,是彼此保持头角峥嵘的独立,谁也不待见谁。④别处的峰,是再陡再险也能踩在脚下,惟有张家界,以她的危崖崩壁,拒绝从猿到人的一切趾印。⑤每柱岩峰,都青筋裸露、血性十足地直插霄汉。⑥而峰巅的每处缝隙,每尺瘠土,又必定有苍松,或翠柏,亭亭如盖地笑傲尘寰。⑦银崖翠冠,站远了看,犹如放大的苏州盆景。⑧曲壑蟠涧,更增添无限空蒙幽翠。⑨风吹过,一啸百吟;云漫开,万千气韵。

  预设答案:①句倒装句。②文中大量四字句,节奏短促而鲜明,很整齐。③④⑤⑥句运用了整句、拟人、对比等手法。有情趣,很生动,给人特征鲜明印象深刻。⑦句比喻。以小喻大,联想奇特,比喻新颖。⑨对偶,也是整句。有气势。

  语音修辞:③④⑨

  词语修辞:③④⑤⑥⑦

  语句修辞:①③④⑨

  2、任选其一,完成下面练习:

  (1)元旦将至,请你以祝福新年为主题,充分运用修辞方式,为你的亲朋好友写一则短信或贺卡。

  预设①:让美梦在新年里统统圆满,让烦恼在去年通通完蛋。祝你元旦快乐。(注:运用谐音、对比的修辞方式)

  预设②:给你点阳光你就灿烂,给你个笑容你就放电,给你件棉袄你就出汗,给你筐饲料你就下蛋。下了个蛋蛋滚滚圆,我就祝你“圆蛋”快乐!(注:排比,婉曲,谐音,夸张)

  (2)如果你是某粉笔产品的代言人,请你为粉笔设计两句广告词。

  预设:粉身碎骨浑不怕,只留知识在人间!(引用,仿词)
看了<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教案>的人还看了:

1.苏教版高中必修二《六国论》教案

2.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鸿门宴原文及译文

3.高一语文必修二练习苏教版

4.高一语文必修二《诗三首》教案

5.苏教版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2828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