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3)
课题:《纪念刘和君》写作目的浅析
1、目的:
探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写此文的目的。
2、过程:
通过收集资料,分批讨论,归纳总结,制定框架,修改拟定。
3、成果:
此文的写作目的大致可以分为三点:
⑴ 表达了鲁迅对刘和珍的怀念和对她勇毅精神的赞赏;
⑵ 揭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⑶ 唤醒民众,号召大家勇敢前进;
4、正文:
⑴ 从文章题目来析,“纪念”二字已揭示出作者写此文的缘由之一。通过课文记叙,可以了解到刘和珍是鲁迅的学生,是他学识和革命精神的热烈追求者,是先进的爱国青年,因此她的死给作者带来极大的愤怒,正如鲁迅在日记中所写:“这是压在心上的坟,随时都会淌出血来。”所以怀念刘和珍君以及对她这种中国女子所具有的勇毅精神的阐发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
在文章的第七部分,作者高度赞扬了刘和珍等人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肯定了这种坚毅勇敢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魄,由此可见,本文不是作者在软弱无声单纯地哀悼,而是将满腔悲愤付之于铿锵有力的文字中,他将这种对刘和珍极大的尊重“奉献于逝者的灵前”,奉献给广大读者,在抒发感情的同时也在积极地阐发着这种勇毅的爱国精神。
⑵ 从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的情况下,在段政府黑暗统治的年代里,作者着眼于现实情况,用犀利尖刻刻的语言揭露批判了社会的黑暗,正如文中几处情感强烈,发人深省的句子所言“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我将深味这非人间浓黑的悲凉”“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它们有力地抨击了当时的黑暗和反动。
作者亲眼目睹人民在水生火热之中,而执政府则野兽般凶残下劣,血腥镇压爱国青年的请愿活动,杀戮进步爱国的青年,……这种浓黑的社会现实汇入作者的文思中,所以笔下汩汩流出的文字就充满了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与批判,在措辞闪烁与词锋隐显之中,分明让人感到社会与生存环境凶残到了非人间的程度,透过作者精湛的讽刺与反语,我们确实可以触摸到作者那颗为民族危亡所急迫、被黑暗反动的现实所刺痛的愤怒而沉痛的心,这也应是文中流露和展现给我们的。
⑶ 通读全文,从鲁迅坚定勇敢的字里行间不难体会到一种汹涌澎湃的情感波澜,这种如烈火般喷涌而出的波涛被作者化为深刻的韵味和汪洋恣肆的风格,化为一种响彻天宇的震撼,尤如一道在阴晦天空中劈出的闪电刺痛了人们麻木的神经,作者说:“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鲁迅将这种存在几千年且愈演愈烈的民族劣根毫保留的揭示出来,他伤感于世态炎凉,深深地为这种“叫喊于生人中,而生人并无反应”的民族感到深深忧虑,所以唤醒民众也应是本文的写作目的之一。正如文中所说“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句话正是作者在黑暗中苦苦探索出的真理,难道真的会选择沉默吗?难道真的会麻木地等待灭亡吗?恐怕读了此文,所有尚有良知和责任感的人都会有所领悟。
此外文中还提到了作者对流言家的痛斥,对反抗方式的见解,但归根结底,唤醒民众才是进行一切斗争的前提。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一号召鲜明而有力,使读者有拔云见月之感,顿生勇敢前进的动力,正是因为作者有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强烈的爱国心,对民族的生存发展有强烈的企盼,所以行文之中不乏呐喊和鼓舞,可以说,此文是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是具有时代意义的战斗性鼓动性较强的精良之作。
课题:刘和珍事迹研究
关于刘和珍生平事迹的研究,我们小组认为,其目的在于让大家更进一步地认识这个人物,从刘和珍的角度反映鲁迅先生本文情感产生的原因,即通过一些人物时代背景的介绍,使大家对课文的认识提到一个新的高度。下面,我们结合课本和其他资料,撰写报告如下:
1、课本“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这体现了刘和珍是一个追求进步思想的青年。的确,她是旧教育的叛逆,反封建的猛士。据资料载,她在江西女师读书时,为反对严酷束缚学生的校规,倡议成立学生会,被诬为“害群之马”,并“记着大过”,为反对虐迫学生读圣经,作礼拜,她联系进步学生,组织了“江西各界反基督教大同盟。”因首倡女子剪发,带头剪辫,被诬为“有伤风化”并“勒令退学”,一九二一年冬,发起、创办学会,名“觉社”,提倡白话,反对文言,出版周刊《时代之花》。
2、教材上说,她反对校长杨荫榆。当时,据资料载,杨荫榆率军警武装据校;刘和珍奋起护校,数夜薄席铺地,于校门内石阶上过夜,与同学坚守,决心喋血校园。这充分体现了她不畏强暴,为真理正义而奋斗的精神。
3、关于刘的性格。课本上屡次出现的句子有:
⑴ “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⑵ “她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
⑶ “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
⑷ “微笑的和蔼的旧影。”
这些语句,体现出刘和珍不仅有勇毅的一面,还有温和的一面,不乏女性的温柔与可爱。
4、课文第五部分,刘和珍牺牲的情形。据资料载:一九二六年三月,大沽口事件发生,十八月清晨,刘动员、组织学生集会游行。当她冲入段政府左边大门,昂立于人群之中时,突然身中七弹,壮烈牺牲,年仅二十二岁。在这里,她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诠释了爱国的真实内涵。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是:刘和珍是一个具有进步思想、关心国家命运、不畏强畏、刚果勇毅而又不乏温和的一位爱国青年。她的形象代表了当时中国进步青年的形象。鲁迅先生通过写她,再扩大说开去,赞扬了所有中国的新女性;也从她引出了诸如“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之类的发人猛省、使人振奋的话。最后,我们要说的是刘和珍君等爱国青年的不屈和勇毅对于今天的青年学生仍有强烈的教育意义。
课题:《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几处语句含义的理解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含义深刻,耐人寻味,在这里我们摘选了几处,来探讨一下它们的深刻含义。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这里的“哀痛者”“幸福者”指的是“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猛士。“哀痛者”是指他们为国家民族的前途,为人民的悲惨命运而哀痛;“幸福者”是指他们为改变黑暗现状而斗争,以勇往直前、奋斗献身为最大的幸福。敢于面对反动派统治下的悲惨凄凉黑暗现实,绝不回避,并且视死如归,这是大无畏的精神,这两句话是鲁迅先生对烈士的热情讴歌。
2、“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先生所指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指段祺瑞执政府的血腥镇压及其走狗文人流言蜚语的中伤,作者无话可说是因为愤怒到极点,再此,作者尖锐地指出了沉默情况下面临的两种截然不同的选择和结局,激励人们要在沉默中爆发,抒发了自己对黑暗现实产生的强烈的愤慨和浓黑的悲凉,也揭示了自己由黑暗现实悟得的深刻道理:只有在沉默的爆发,才能拯救衰亡的民族。
3、“从背部入,斜穿心肺……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
背部中枪,说明学生不是在冲突中被杀害而是被有计划地蓄意杀害,“其一是手枪”,说明有军官指挥进行杀害,这次惨杀是有组织有准奋的。这暗示了“三·一八”惨案是段祺瑞执政府设下的罗网,揭露了执政府的下劣与凶残。鲁迅先生告诉人们要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反对政府的反动统治,请愿是不可能取得胜利的。
4、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这句话用了反语、借代的修辞方法。“伟绩”是指灭绝人性的劣迹;“武功”是指凶残野蛮的暴行。“几缕血痕”借代段政府充当帝国主义走狗对爱国学生的血腥屠杀,“抹杀”则指制造这次惨案的段政府的下劣凶残比“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和“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有过之而无不及。表达了作者对执政府的愤怒、憎恨和嘲讽。
5、“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
这句话形象地反映了段政府的反动统治并未动摇,说明了请愿,特别是徒手的请愿,虽然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但作用却很小。所以作者主张积聚革命的力量,采用更为革命的方式以有限的代价去换取得更大的胜利。
6、“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鲁迅先生通过这句话说明了死难的意义:即使是“苟活者”也将从烈士的牺牲中看到希望,而“真的猛士”将更加勇猛的前进、斗争。这里的“苟活者”是指支持革命,有革命的思想,但还没有投身于革命实践的人,鲁迅先生就自称为“苟活者”,苟活者与沉默者是不同的,沉默者是没有革命思想而愚昧麻木的国民。
鲁迅先生的文章含义深刻丰富,蕴涵着强烈的战斗精神,需要我们认真地学习和领会。
课题:关于刘和珍事迹的研究
一、研究目的
刘和珍是一名爱国青年,为了进一步了解认识她的生平事迹,教育我们新一代,宏扬爱国主义精神撰此报告。
二、研究步骤
1、通过查阅历史资料,课本教材等相关资料收集信息;
2、研读讨论、合作探究、集思广益;
3、整理材料、撰写报告。
三、正文(共分三部分)
1、刘和珍的身世:
刘和珍(1904~1926),十四岁丧父,同孀母及两弟一妹生活于南昌,她先后毕业于女子公学,后毕业于江西女子师范学校。一九二三年秋,她投考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入学后,女高师改为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始念预科,分系后念英语。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记念刘和珍君》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