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三学习方法>高三政治>

高考复习政治笔记(3)

文娟分享

  《文化生活》复习要点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 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而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3.文化塑造人生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3)优秀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2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1.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透视文化多样性)

  ①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的、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②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其共性和普遍规律。

  ③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

  ④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尊重文化多样性

  (1)为什么要尊重文化的多样性?

  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2)我们应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

  ①对待文化多样性应坚持的正确态度是: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②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 文化的繁荣。

  (二)文化在交流中传播

  1.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贸活动 (2)人口迁徙 (3)教育

  2.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如今,依托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文化交流

  历史上中华文化向外辐射传播,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外域文化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二.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

  (1)传统文化的特点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传统文化的作用: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

  2.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②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三.文化创新

  1.文化创新的源泉和作用

  (1)不尽的源泉,不竭的动力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②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一方面,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另一方面,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

  (2)文化创新的作用

  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呼唤文化创新的时代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造者应该自觉地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实践当中,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才能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2.文化创新的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文化创新既是一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又是一个“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相互借鉴,以“取长补短”的过程。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3)坚决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1)汉字与史书典籍 是源远流长的见证

  (2)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1)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2)中华文化的区域性

  (3)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3.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①我国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②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③它们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4.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A级重要)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①含义: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优越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

  二.中华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之魂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注意与民族文化作用的区别

  2.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3.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相辅相成,无不体现着爱国主义这个主题。

  4.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A级重要)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5.中华民族精神的民族性

  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6.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性

  民族精神作为民族文化的结晶,其形成和发展是长期历史积淀的过程,也是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的过程。

  7.永远高擎中华民族的精神火炬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8.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

  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

  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可喜变化。

  (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给文化生活带来了忧虑。

  (3)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2.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3.提高眼力,拒绝污染。我们在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中,需要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

  4.奏响主旋律:文化激荡看主导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1.在当代中国,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1)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目标。这个目标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相衔接,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A级重要)

  (2)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这个路径,是由我国社会制度、发展道路和党的性质决定的,是由继承和创新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的要求决定的,是由我国文化自身发展规律和人民群众根本意愿决定的,是由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实需要决定的。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路径和目标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由之路。

  3.我们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

  2.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A级重要)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2)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内核,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凝魂聚气、强基固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根本标识。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

  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但是,任何社会、任何国家都不会对文化发展方向采取放任的态度。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

  3.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社会主义光荣辱观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根本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知识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

  1. 知识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

  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2.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的要求

  ①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②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要脚踏实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

  感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就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把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就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3)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不断创新。

  (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5)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1258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