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政治>

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3)

凤婷分享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在世界的本原问题上,“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这也就是说,只有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唯心主义确定无疑是错误的,而离开这个问题,唯心主义的很多观点都是很有价值的,甚至可以说,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人类最早的意识是一种原始神灵的观念,从世界观上说,它无疑是唯心主义的观念。但在原始时代,人能产生这种观念本身是人类认识和人类发展史上的重大飞跃,只有人类才有神灵的观念。在后来很长的历史时期中,广大劳动人民都把信仰某种宗教和神灵变为反抗统治阶级的力量,推动历史的进步。唯心主义一般都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这是人类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一些非常有名的唯心主义命题虽然从本体论上是唯心的,但也深刻地突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尤其是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自己的能动性时,这些思想起码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如,笛卡儿的“我思故我在”,意思是说我可以怀疑一切,但有一点不可以怀疑,那就是我正在怀疑。他极度地强调了怀疑、思考对人的重要性,也是鼓励人们勇敢地运用自己的理智去改造世界和把握人生,而不是盲目地相信上帝。

  从一般意义上说,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是不对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到,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人们总是从一个个的片面认识开始的,最后才形成了全面、整体的认识。形而上学的主要错误在于否认事物还有联系、发展和全面的方面,辩证法对形而上学的批判应该理解为对它的超越和包容,而不是简单的否定。

  7.怎样理解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克服了古代唯物主义的朴素性和直观性,在反对中世纪经院哲学,反对宗教神学,坚持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的先验论,发展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斗争中起过积极和进步的作用。但受当时历史条件、自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特别是受资产阶级的阶级性的局限,它有很大的缺陷:一是机械性,即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观察事物,把一切运动形式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否认物质运动形式的多样性,否认事物的质变,甚至把人也视为机器;二是形而上学性,即否认事物的联系与发展,否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三是不彻底性,即不能把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中去,社会历史观仍然是唯心主义的,把人的思想和意志当作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8.如何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

  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确实存在着“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但从哲学派别上看,则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阵营,而不是四军对垒,因为在哲学史上,从来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是同唯物主义相结合,就是同唯心主义相结合。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围绕着如何理解世界的存在状态,用什么样的思维方法来把握世界的问题而形成的。它们的对立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始终与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相结合的,在历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也存在过辩证的唯心主义;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也出现过辩证的唯物主义。既有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结合,又有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法的结合。

  9。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应该注意哪几个问题?

  一是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具有绝对的意义。也就是说,它仅仅在承认什么是第一性和什么是第二性这个哲学基本问题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了这个范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具有相对的意义。

  二是要克服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错误理解。不能仅从两个语词的表面意义上来理解其内涵(英文中唯物主义为materialism,来源于material,物质;唯心主义为idalism,来源于ideal,理想),认为唯物主义是重物轻人的物本主义或贪图享受的物质主义,把唯物主义理解为贪吃、肉欲、爱财、牟利、娱乐等一切满足感官需求,追求个人私利的龌龊行为;认为唯心主义是轻物重人、追求社会道德信仰的理想主义。这是极其错误的。唯物和唯心是一对哲学范畴,表明一种在关于世界本原、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上的特定哲学立场或哲学倾向,是一个世界观问题。

  三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是同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交织在一起的。

  10.如何认识唯心主义产生和存在的社会根源和认识论根源?

  社会根源在于:一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发达以及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片面扩大精神的作用提供了社会条件;二是在阶级社会,唯心主义哲学总是受到社会没落阶级、反动阶级的拥护和利用,从而使其得以保存和流传。

  认识论根源在于: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分离。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感觉、经验等因素,把它们看成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如果片面夸大认识过程中的概念、理性因素,把它们看成是不依赖于物质的第一性的东西,就会导致客观唯心主义。同时,人类认识过程是曲折的,而不是直线的,如果把这个曲折过程中的某一个片断夸大,就会陷入唯心主义。

  四、教学方法建议

  (一) 课时安排

  建议安排2课时。有两种安排方式供参考:一是每框1课时;二是l课时讲两框的理论知识部分,1课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提出质疑和解决问题。

  (二) 教学方法建议

  教师在教学中要贯彻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新理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结合本课的具体内容,主要适合采取讲授法的内容有: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如何正确认识唯心主义的作用,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历来是同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相结合的等。

  哲学的本性决定了在教学中应该强调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也最有利于使用探究式。在探究的过程中,使学生亲历思维过程,体验思维方法,理解基本结论,领悟哲学思想。

  例如,对“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的教学,就可以从学生的生活事例人手,提出让学生能够探究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经常讲“眼见为实”,意指人们亲眼看到(感觉到)的事物是真实的,在实际生活中,却经常会出现“眼见”未必“为实”的情况。

  37

  又如,我们可能只看到事物的一部分,未能看到实际事物的全部;只能看到事物的外部现象,不能看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受各种因素影响,我们的感觉还会产生错觉或幻觉,甚至有时会被假象所蒙蔽。由此,我们就会提出这样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感觉”到的“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吗?我们没有“感觉”到的“事物”是否在我们的“感觉”之外“客观存在”吗?世界上“事物”的存在是不是以我们的“感觉”为转移呢?为什么以我们的“感觉”为转移处理问题往往不能如愿达到理想的效果呢?我们为什么会对“事物”有“感觉”呢?我们对“感觉”到的“事物”应采取什么态度呢?我们的“感觉”对“事物”有什么作用呢?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从事社会生活,如何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从哲学上说,这些问题主要就是涉及人的“思维”(意识)与“存在,,(物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哲学的基本问题。通过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与生活息息相关。然后,让学生开展“角色体验”的活动: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假如你是个医生,处理病情和处方的关系应遵循什么原则?假如你是个法官,处理案情和判决的关系应遵循什么原则?假如你是个企业经营者,处理市场行情与经营策略的关系应遵循什么原则?作为学生处理自己学习实际与指定学习计划的关系时又应遵循什么原则?从而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哲学的基本问题也是每个人在实际生活中都回避不了的问颢.

  (三) 探究活动操作建议

  探究活动1(教材第9页):“哲学研究的问题有很多,我们能不能从中找出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

  此探究活动是本课的起始内容,可作为创设课堂教学情境使用(或作为联结一、二课的导语),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通过第一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而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那么在哲学研究的关于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认识等很多问题上,有没有一个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问题呢?如果有,应该是什么呢?为什么呢?这就自然过渡到了本课要学习的内容。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着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贯穿哲学发展始终的基本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课的内容。

  探究活动2(教材第10页):“上述材料涉及的共同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你认为处理好学习计划与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重要吗?为什么?”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情景模拟法,让学生在体验不同角色的活动中,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也可以就某一个角色进行深入的讨论。比如,学生在处理自己学习计划和学习实际之间的关系时,如何体现了哲学的基本问题?你是根据什么确定学习计划的?你的学习实际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3(教材第11页):“你同意这位学者对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理解吗?谈谈你的看法。”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事例分析法,结合该探究活动提供的学者与民工对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同理解的事例,先让学生进行议论,教师不必表态,更不急于明确答案,允许学生谈出不同的意见。在学生充分议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列举出在哲学史上思想家的一些典型观点(详见“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让学生进行辨析,这就为本框教学创设了良好的合作探究的氛围。

  探究活动4(教材第11页):“上述材料所反映出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的?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谈话法,因为学生对唯物主义的理解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特别是第二问“简要辨析上述观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需要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揭示出来。也可以将此材料作为巩固练习,在学习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后,再让学生对上述材料进行分析,使学生明确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方向,本质上是正确的,但这些观点没有科学依据,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了。

  探究活动5(教材第12页):“人的灵明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没有人的灵明就没有世界吗?王守仁看到了人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但从中引出了错误的结论,为什么?”

  建议此探究活动采用讲授法,因为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在学生谈出自己看法的基础上,教师结合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树立辩证观点,树立正确对待唯心主义的态度问题,既要看到唯心主义在世界观上是错误的,又要认识到唯心主义对人们认识发展的意义(详见“疑难问题解答”)。也可以结合此探究活动,让学生谈谈对唯心主义是“一朵姹紫嫣红的无实花”的理解。

  探究活动6(教材第13页):“把理看作世界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你认为理和天地万物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

  此探究活动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这里引导学生对“理”的理解是关键。在汉字中,理字从“王”(玉)部。《说文解字》讲:“理,治玉也,从玉里声。”玉有天然纹理,按其纹理进行加工就是“理”。后来,理也作为名词用,并被引申为一切事物的纹理,如肌理、脉理、地理、事理、名理、条理、道理等。朱熹哲学的最高范畴是“理”,他在《大学或问》中阐明了“理”的含义:“至于天下之物,则必各有其所以然之故与所当然之则,所谓理也”。他认为,自然界的事物都有“当然之则”(指人的有目的的行动应当遵循的准则、规范,首先是道德准则),而人的活动准则也应有客观必然性,“理”作为“所以然之故”既是动力因,又是目的因。就“理”和各种事物的关系来说,“未有这事,先有这理”。他认为,理是唯一的存在,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朱熹理学的基本范畴是“理在物先”、“理在事先”。教师可以结合此探究活动,介绍朱熹的哲学观点,从中国哲学智慧的学习中,渗透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

  五、教学评价建议

  (一) 评价方式建议

  除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参与评价,还要多采用自我反馈、体验评价。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比如,上网查询与本课内容有关的资料(古今中外著名思想家的言论表达着各自的思想,反映了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争辩;援引经典作家的言论,说明对世界的不同看法形成不同的哲学等),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主办墙报等。

  (二) 自我测评及思考提示

  1.下列观点哪些属于唯物主义世界观?哪些属于唯心主义世界观?为什么?

  (1) 天下无独燃之火,世间安得有无体独知之精。(王充)

  (2)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形者神之质,神者形之用”。(范缜)

  (3) 水是万物的本原。(泰勒斯)

  (4) 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荀子)

  (5) 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贝克莱)

  (6) 气者,理之依也。(王夫之)

  (7)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人人的头脑并被人的头脑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

  (8) 人病则忧惧,忧惧则鬼出。(王充)

  (9) 死生看命,富贵在天。(子夏)

  (10)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

  思考提示

  (1) 意思是指,没有有形的物质,就没有精神。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2) 意思是指,物质实体乃产生精神的基础,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精神不过是物质实体的一种作用,是由物质派生出来的。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3) 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世界观。

  (4) 意思是指,宇宙万物不是神造的,而是天地阴阳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5) 是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6) 意思是指,气作为物质实体是“理”存在的依据,“理”不能脱离“气”而存在。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7)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8) 意思是指,鬼不过是人们害病时由于恐惧而造成的主观幻觉。是唯物主义世界观。

  (9) 是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10) 是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2.辨析

  承认物质利益就是唯物主义,强调精神作用就是唯心主义。

点击下一页分享更多高中政治必修4《百舸争流的思想》教案

2593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