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语文>

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逍遥游》课文解读(3)

凤婷分享

  而宋荣子①犹然②笑之。(宋荣子轻蔑地嗤笑这些人。①宋荣子:一名宋钘,宋国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②犹然:讥笑的样子。)[宋荣子讥笑这些人不能摆脱世俗之见。前面写小虫笑大鹏,是小知笑大知,这里写宋荣子笑众人,是大知笑小知。小知笑大知,固然没道理;大知笑小知,就有道理吗?请看庄子在下文的分析。]

  且举①世誉之而不加②劝③,举世非④之而不加沮⑤,定乎内外⑥之分⑦,辩乎荣辱之境⑧,斯已矣。(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他能认清自我与外物的分际,辨明荣辱的界限,至此而止了。①举:全。②加:更。③劝:劝勉,努力。④非:责难,批评。⑤沮:jǔ,沮丧。⑥内外:这里分别指身内和身外之物。在庄子看来,自主的精神是内在的,荣誉和非难都是外在的,而只有自主的精神才是重要的、可贵的。⑦分:fèn,分际,合适的界限。⑧境:界限。)[“誉之”“非之”句说宋荣子与众人不同,他完全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的束缚。“定乎”“辩乎”句说明宋荣子的思想所已经达到的境界。“斯已矣”,是说宋荣子的思想境界也不过达到如此境界罢了,言下之意是,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即真正逍遥的境界。]

  彼其①于世,未数数然②也。(他对于世俗的功名利禄,没有拼命追求什么。①彼其:两个代词叠用,指宋荣子。②数数然:犹“汲汲然”、“弊弊焉”,急急忙忙的样子。数,shuò。)[此句照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虽然,犹有未树也。(虽然这样,还是有没树立起来的境界。)[为什么说摆脱了世俗功名利禄观念的宋荣子“犹有未树也”?从下文来看,宋荣子虽然“于世,未数数然”,但是“于致福者”,却是“数数然也”。所以说,他还没有达到最高的境界,未能实现真正的逍遥。宋荣子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他讥笑众人不逍遥,实际自己也是不逍遥。]

  夫列子①御②风而行,泠然③善④也,旬⑤有⑥五日而后反。(列子乘风飞行,飘然轻巧,心随意转,十五天后才返回。①列子:列御寇,郑国人,战国时代思想家。②御:驾驭、乘。③泠然:轻盈美好的样子。泠,línɡ。④善:善于、擅长。⑤旬:十天。⑥有:又。)彼于致福①者,未数数然也。(他对于致福的事,没有拼命追求。①致福:招福。致,罗致,这里有寻求的意思。)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①者也。(这虽然避免了步行,但还是要有凭借的东西。①待:凭借,依靠。)[读这几个句子,难点在于“致福者”“所待者”指什么?“列子御风而行”的故事,见于《列子·黄帝》篇,现抄录如下,对理解这句话有帮助。“自吾事夫子(老商氏)、友若人(伯高子)也,三年之后,心不敢念是非,口不敢言利害,始得夫子一而已。五年之后,心庚(更)念是非,口庚言利害,夫子始一解颜而笑。七年之后,从心之所念,庚无是非;从口之所言,庚无利害;夫子始一引吾并席而坐。九年之后,横心之所念,横口之所言,亦不知我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彼之是非利害欤?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眼如耳,耳如鼻,鼻如口,无不同也。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从故事看出,列子御风而行,是他摆脱“是非利害”的结果。所谓“致福者”当指“是非利害”。“所待者”,教材和历来的资料都说指“风”,但从故事“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乎”来看,这样理解似有不妥。本书认为,从《逍遥游》下文来看,“所待者”当指“己(自我)”。列子是庄子所说的神人,但庄子认为他还是没有摆脱自我,未能达到“无己”的境界,不能说是真正的逍遥游。]

  若夫乘①天地②之正③,而御④六气之辩⑤,以游无穷⑥者,彼且恶⑦乎待哉?(至于顺应天地万物的本性,把握六气的变化,而在无边无际的境界中遨游的人,他们还要凭借什么呢?①乘:遵循,凭借。②天地:这里指万物,整个自然界。③正:本,这里指自然的本性。“天地之正”与下句的“六气之辩”相对而言。④御:含有因循、顺着的意思。⑤六气之辩:六气的变化。六气,指阴、阳、风、雨、晦、明。辩,通“变”,变化的意思。⑥无穷:指时间的无始无终,空间的无边无际。⑦恶:wū,通“乌”,何,什么。)[这一段话,不仅是本节、本篇的一个关键,而且是《庄子》全书的一个关键。怎样才算是真正的逍遥游呢?就是“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一句话就是“无待”。无待,就是无须凭依,完全摆脱名、功、己的束缚,做到无名、无功、无己,是彻底的自由。这是庄子所说的至人,只有这种人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

  故曰:至人①无己,神人③无功④,圣人⑤无名⑥。(所以说,至人无自我,神人无功名,圣人无声名。①至人:这里指道德修养最高尚的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②无己:无我,就是忘记自身的存在,做到任乎自然,顺乎物理,把自己的形体连同思想都看作虚幻的不存在之物,也就是无所限,无所待,绝对自由地作逍遥游。③神人:这里指“于致福者,未数数然”的列子。④无功:不建树功业。⑤圣人:这里指“于世,未数数然”的宋荣子。⑥无名,不立名,不追求名誉地位。)[“故曰”一词,引出对以宋荣子、列子、游无穷者为代表的三种得道之人境界的总结。至人与游无穷者,神人与列子,圣人与宋荣子,一一对应。神人不求功,圣人不求名,但神人、圣人,不忘人世,不忘天下,在庄子看来,仍然是有所牵挂,不能算是逍遥游,只有至人,无名、无功、无己,无牵无挂,无依无傍,才达到逍遥游的最高境界。]

  第三段通过对人世间的四类人,即众人(凡人)、圣人、神人、至人的一一分析,得出什么是逍遥游的结论。“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的众人,庄子视其为斥鴳、蜩与学鸠一样,目光短浅,没有认识到自己受到功名利禄的束缚,依然无法摆脱各种制约,因此远远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圣人宋荣子“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能够对世人的赞誉与诽谤置之度外,能够分清什么是自我,什么是外物,什么是荣誉,什么是耻辱,但是,他没有摆脱人世间是非利害的束缚,庄子认为他依然没有达到逍遥的境界。神人列子“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不计是非利害,有如大鹏,御风而行,但他“犹有所待者”,不能摆脱自我,庄子认为他仍然没有达到逍遥。那么什么人才达到了逍遥的境界呢?只有无名、无功、无己的至人,即“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才是真正的逍遥者。当然,这是庄子的理想人格,是人摆脱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桎梏之后精神上达到的绝对自由的状态。显然,这种自由的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实地和完全地存在着的,只能存在于想象世界里。因此,庄子的理想人格除了超越性以外,还具有某种神性。

  这段文字的写法很有特色,作者采用剥笋之法,由外及里,层层推进,直至最后才亮出中心。

高中语文必修5人教版《逍遥游》课文解读相关文章: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背诵课文

2.高二语文必修5逍遥游原文

3.高中语文必修5《逍遥游》期末练习试题

250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