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学习方法>高中学习方法>高二学习方法>高二生物>

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2)

凤婷分享

  10.参与“植物人”的生命活动调节的神经结构主要有 (  )

  ①大脑皮层 ②小脑 ③下丘脑 ④脑干 ⑤垂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⑤ D.①④⑤

  答案 C

  解析 “植物人”没有躯体运动能力,所以生命活动调节结构无①②。

  11.(2010•潍坊)一般不参与“植物人”生命活动调节的结构是 (  )

  A.大脑皮层 B.甲状腺

  C.脑干 D.垂体

  答案 A

  12.(2009•泰安)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足球赛时,球员踢球瞬间,在突触小体上完成的信息转换模式为 (  )

  A.电信号→电信号 B.电信号→化学信号

  C.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D.化学信号→电信号

  答案 B

  解析 突触小体内靠近前膜处含有大量的突触小泡,泡内含有化学物质——递质。当兴奋通过轴突传导到突触小体时,其内的突触小泡就将递质释放出来,完成了由电信号到化学信号的转换。

  13.(2010•济宁)右图示神经元局部模式图。当人体内兴奋流经该神经元时,在神经纤维内外的电流方向是 (  )

  A.都是由左向右

  B.都是由右向左

  C.膜内由左向右,膜外由右向左

  D.膜内由右向左,膜外由左向右

  答案 C

  解析 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以局部电流形式传导,该电流在膜外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在膜内则由兴奋部位流向未兴奋部位。

  14.(2009•威海)刺激某一个神经元可引起后一个神经元兴奋。当给予某种药物后,再刺激同一个神经元,发现神经冲动的传递被阻断,但检测到突触间隙中神经递质的量与给予药物之前相同。则该药物 (  )

  A.抑制了突触小体中递质的合成

  B.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 能

  C.与递质的化学结构完全相同

  D.抑制了突触前膜递质的缘故

  答案 B

  解析 该药物可能抑制了突触后膜的功能。

  二、非选择题

  15.下图甲表示人体脊髓反射弧模式图,图乙表示人体神经元结构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刺激结构④时,会产生具体效应的结构是[ ]____________,该结构在组成上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图中的C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____;兴奋不能从C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3)乙图中,若刺激A点,电流计B将偏转____________次;若抑制该细胞的呼吸作用,发现神经纤维在一次兴奋后,其细胞膜不能恢复到静息状态,带电离子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是____________。

  (4)甲图中,提供电刺激设备、电位测量仪等必要的实验用具,验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进行单向传导的步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⑤ 效应器 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2)树突膜或胞体膜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3)2 主动运输

  (4)先电刺激②(或②上一点),测量④上有无电位变化;再电刺激④(或④上一点),测量②上有无电位变化。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神经调节的结构——反射弧和兴奋的传导机理。效应器是运动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突触后膜是神经元细胞体的膜或树突,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以局部电流的形式进行的,兴奋在神经细胞间的传递是单向的,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

  16.图甲是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细胞体,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据图回答:

  (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________,乙图是甲图中________(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________。

  (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____。

  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丙中若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则③称为________。若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________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________个。

  (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 (1)感受器 d 细胞体膜或树突膜

  (2)递质 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 (3)神经中枢 a、b、c、d、e 3

  (4)高尔基体 突触前膜 胞吐 (5)兴奋或抑制

  解析 在反射弧中有神经节的为传入神经,与其所连接的为感受器。递质的释放是由突触小泡与突触前膜融合,以胞吐方式分泌到突触间隙,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

  17.帕金森氏症的主要症状表现为运动时不自主地震颤,患者十分痛苦。瑞典科学家卡尔松的研究表明,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缺乏是帕金森氏症的病因,并找到了“多巴”作为缓解该病的有效药物,卡尔松因此获得200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现在已知“多巴”可以在人体内转化成“多巴胺”,而一种名为“利血平”的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为了验证“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请你依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品来补充和完善实验设计中的方法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分析得出结论。

  (1)主要实验材料和用品:小鼠、生理盐水、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用生理盐水配制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等。

  (2)实验步骤

  ①把生长发育状况相同的健康小鼠分为数量相等的A、B两组。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预测实验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②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利血平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随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观察并记录小鼠的运动状况

  ③一段时间后,A组注射一定浓度的多巴溶液,B组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

  (3)A组鼠注射利血平溶液后出现运动震颤现象,注射多巴溶液后运动恢复正常;B组鼠实验过程中始终正常

  (4)多巴胺缺乏是引起运动震颤的原因

  解析 由题干信息可知,“利血平 ”药物可耗竭神经末梢中的多巴胺,而缺乏多巴胺,就会出现运动震颤,因此可通过向实验组注射利血平,观察现象,然后再注射多巴溶液,使之产生多巴胺,从而使震颤消失。
看了<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综合检测题及答案解析>的人还看了:

1.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强化测试题及答案

2.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同步测试题

3.高二生物必修三第二章免疫调节校内练习及答案

4.生物必修三综合练习及答案(人教版)

5.高二生物综合练习及参考答案

6.高二生物必修3第六章检测试题及答案

281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