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
陈哲凡分享
对于高二地理的选修6部分,多吸取优秀教案的让课堂开展更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今天要分享给大家的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欢迎翻阅。
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难点:
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学习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
学习过程: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
2、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3.两种不同的环境观
思考题: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通过图“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⑵内容
⑶内涵
(4)基本思想
(5)基本原则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思考
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经典例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1)资源短缺
说明: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阅读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思考
1.从漫画苦难的母亲中你想到了什么?
点拨:人口压力太重,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导致地球“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2.用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影响环境、经济发展等主题词写一篇短文。
点拨: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写作,尽量避免空洞说明,最好应加入一些数据。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近代历史的经验证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少地区在迅速致富愿望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
探究:为什么在近代经济发展,人们总是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原因1)。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如:发达国家(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通过高烟囱等形式将污染转移到周边地区(或贫困地区);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如:不节约用水,在个人是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在今年很多城市对于用电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厅内一般不允许使用空调,空调的调温也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内,但是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坏了大众利益 。
课下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加以限制?为什么不顾长远环境效益,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益忽视大众、整体的利益呢?
(提示:向自然作无休止索取的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在作祟。)
思考
1.整理上述意见,说说他们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考虑。
点拨: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你认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点拨: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研讨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社会成员内部原因,并为学习本章后续内容(当代环境的特点与新的环境观、发展观)准备好条件。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如:
⑴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⑵氟利昂(氯氟碳)具有许多优秀的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无数喷雾器小罐中,几十年后却发现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⑶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大量排放后引起全球性增温,这个结果也是跟踪观测了几十年才得出的结论。
⑷原来深埋于地下的矿物被采掘出来,进人大气、水、土壤,甚至生物体中,散布在世界各地,现已查明其中多种重金属有毒性和致癌、致畸变作用。
⑸人工合成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如DDT、多氯联苯、氟利昂等,它们广泛扩散于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产生了有害影响。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如:
⑴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⑵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
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地面下沉了9米,至今难以复原
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面;
⑸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圈CO2度的持续增加,等等,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案例②
通过材料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连北极地区也遭到化学污染(一些污染物会通过大气、水体的搬运与输送,飘洋过海,甚至到达几乎无人类工业活动的北极地区),而要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人类社会已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解决好当代环境问题,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
2.正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要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板书设计
§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表现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二)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第二课时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1)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思想
学习目的:1.在与传统环境观及其实践的比较中明确新环境观的基本观点。
2.在新环境观基础上建立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重点:
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学习难点:
环境伦理观的形成
学习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分析归纳法等
学习过程:
一、一种新的环境观
1.环境观的概念:
环境伦理观要回答的基本问题是人类对待自然环境的正确态度是什么,到底自然有没有价值,有什么样的价值。
2、环境问题与人地关系思想发展的历史演变
崇拜自然 | 改造自然 | 征服自然 | 谋求人地协调 | |
时期 | 采猎文明 | 农业文明 | 工业文明 | 20世纪后半叶 |
生产力水平 | 生产力低下,发展缓慢 | 生产力不断提高 | 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迅速提高 | 生产力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 |
人类 活动 |
采猎文明时期,以动、植物为取食对象 | 步入农业文明,开发利用土地、水、气候等资源 | 进入工业文明时期,人类试图主宰自然界,牺牲自然,积累财富 | 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行为,关注环境和发展问题 |
人地 关系 |
恐惧和依赖 | 依附性减弱,对抗性增强 | 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 | 谋求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 |
人口 数量 |
十分有限 | 开始增长 | 人口迅速增加 | 人口继续迅猛增加 |
环境 问题 |
不严重 | 地理环境趋于恶化 | 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危及人类生存 | 公害泛滥,人类开始认识环境问题,逐步解决环境问题 |
传统的环境观 | 新的环境观 | |
人地关系 | ||
基本观点 | 征服自然(到了工业社会,人类才真正实现了征服自然的愿望)。砍伐森林、开垦草原、开发矿山、拦河筑坝、移山填海,一时间,人类似乎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 认为人类是自然的儿子而不是主人,人类只有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才能生存与发展。 |
后果 | 资源枯竭和环境破坏向人们发出警告,公害病频发就是对人类的报复。人们不得不对自己“征服自然”的行为进行反思。 | 良性方向发展 |
通过图“全球商业性捕鱼‘简史’”,分析思考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是导致当代环境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
活动
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是重要的,更重要的是人人都要把这种正确的认识见诸行动。我们往往在思想上认识到它的重要性,而在实际行动中却常常背道而驰。请以无记名的方式在下列表格中打勾,用投票箱收集。
1.收集表格,计算每一项结果的百分数,然后分析结果。
在课前组织环境小组或环保积极分子进行“环保行动调查”活动,印发、收集统计问卷。上课时公布调查结果,全班进行讨论。
2.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全班讨论,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这项活动的目的在于使学生的环境观念提升到指导行动、形成行为习惯的水平。人们对知行差异司空见惯,往往习以为常。调查活动能揭示这一问题,引起关注和思考,促使学生进入“从我做起”的境界中。这是一项育人价值较高,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3.人类应该怎样实现“保持同自然界(环境)的平衡协调”呢?
二、树立可持续的发展观
1.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中国源远流长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可以说是我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理想,这对于当今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仍然有极大的启发意义。
2.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
⑴概念
⑵内容
⑶内涵
(4)基本思想
(5)基本原则
3.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必然选择
4.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议程》
思考
1.据你所知,近年来家乡有哪些建设项目?哪些已经完成,哪些正在进行?
安排学生课堂快速阅读,并点明保护环境,推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世界进步的潮流,而且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用可持续发展观念,评价这些建设项目哪些是合理的;哪些不尽合理,提出改进意见;哪些是不合理的,应该停建。
此项活动需要充分让学生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老师总结归纳,及时对学生的观点给予正确的评价,形成正确的发展观。
[经典例题]下列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停止开采不可再生资源,为子孙积累巨大财富
B.加大加快各类可再生资源的开采力度
C.控制人口增长,使人口数量维持在目前的水平
D.在资源开发利用时,不能危害未来人类的生活需求
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建议使用2课时)教学目的:
1.了解环境问题的表现、成因、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及其严重性。
2.学习通过分析现象、事实,概括事物本质,通过比较确定事物特点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综合分析
3.通过分析环境问题产生原因的研讨活动和对于保护环境知行差距的调查活动,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自律性和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环境问题的表现、特点、成因
难点:环境问题的成因
教具准备: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比较法、图示分析法、图示法等
教学过程: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补充)
指人类与环境矛盾的激化状态,表现为矛盾双方趋于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否定、互不适应,因而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甚至威胁人类生存,成为人类必须解决的重大问题。
2.表现
(1)资源短缺
说明:当前世界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某种程度上面临资源短缺问题。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①生态系统的基础与核心:植被
②植被破坏不仅损害一个地区的景观,而且引起生物多样性受损害、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土地荒漠化等,使这些地区的居民丧失了起码的生存条件。
(4)全球环境变化
如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生物多样性锐减和海洋污染等问题。
说明:
环境恶化而直接造成的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资源需求无限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又使其加重了;而这三个方面表现的规模都已扩展到全球。
阅读
通过该材料八大公害事件简介的阅读,需要了解以下知识:
了解“八大公害事件”的事实,知道它们不仅是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更是20世纪中期环境向人类因环境问题激化而鸣响的警钟。每个公害事件都是一个生动、深刻而悲惨的故事从而深刻理解环境污染的巨大危害。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火山爆发、地震、山崩、泥石流、台风、海啸、寒潮、水旱等自然界固有的自然灾害。人类就是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成长的,随着科技进步,人类抗灾、防灾能力将继续增强。
(二)人为原因(更重要)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全球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争夺已经达到了相当尖锐的程度,例如,对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石油资源等的争夺,已经成为一些国家内部冲突和一些国际争端乃至武装冲突的根源。
思考
1.从漫画苦难的母亲中你想到了什么?
点拨:人口压力太重,对资源的需求量太大,导致地球“母亲”所承受的压力很大,我们必须在尽可能短的时期内,控制住世界人口的增长,使世界人口稳定在适度的规模,是我们解决问题的关键途径。
2.用人口增长、资源需求、影响环境、经济发展等主题词写一篇短文。
点拨:老师可以提供一些资料,供学生参考,或者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进行写作,尽量避免空洞说明,最好应加入一些数据。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都是人们所追求的目标。但是,近代历史的经验证明,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的,往往是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走过了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我国在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有类似的经历,不少地区在迅速致富愿望的驱使下,置资源破坏与环境污染于不顾,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建设一些污染严重的企业,造成环境污染。
探究:为什么在近代经济发展,人们总是只顾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效益呢?(从而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原因1)。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有些地区和国家对待环境问题,采取只顾自身利益而以邻为壑的态度,对污染物不先行治理即转移给邻近地区。结果使污染向更大范围转移,扩大污染的危害,促使环境污染全球化。
如:发达国家(或经济较发达地区)通过高烟囱等形式将污染转移到周边地区(或贫困地区);发达国家把污染严重的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如:不节约用水,在个人是件小事,但是积少成多,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在今年很多城市对于用电的要求非常严格,大厅内一般不允许使用空调,空调的调温也必须在一定的温度内,但是一些人却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而损坏了大众利益 。
课下探究:人们为什么对自己不断增长的需求不加以限制?为什么不顾长远环境效益,盲目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只顾自身利益忽视大众、整体的利益呢?
(提示:向自然作无休止索取的传统的征服论环境观在作祟。)
思考
1.整理上述意见,说说他们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考虑。
点拨:投资商主要考虑开矿给自己和当地人带来了经济效益;环保局领导主要考虑开矿带来了环境问题;果农主要考虑自己受到了环境灾害;村长兼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2.你认为这件事情矛盾的焦点在哪里?
点拨:焦点在于如何使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得到兼顾。
3.对这场争论谈谈你自己的看法。
点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通过研讨获得关于环境问题的情感体验,深入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本原因、直接原因与社会成员内部原因,并为学习本章后续内容(当代环境的特点与新的环境观、发展观)准备好条件。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与历史上的环境问题相比)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环境变化是一个规模极大、时间很长的过程,难以在实验室中模拟。
如:
⑴DDT被试验证明具有卓越的杀虫特性,但是大规模使用几十年后,才发现它进入了食物链的各个环节,损害一些动物和人类的健康。
⑵氟利昂(氯氟碳)具有许多优秀的化学性质,被广泛应用于无数喷雾器小罐中,几十年后却发现它是破坏臭氧层的元凶。
⑶CO2是一种常见的气体,大量排放后引起全球性增温,这个结果也是跟踪观测了几十年才得出的结论。
⑷原来深埋于地下的矿物被采掘出来,进人大气、水、土壤,甚至生物体中,散布在世界各地,现已查明其中多种重金属有毒性和致癌、致畸变作用。
⑸人工合成了许许多多的自然界原来并不存在的物质,如DDT、多氯联苯、氟利昂等,它们广泛扩散于环境中,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已经产生了有害影响。
2.过程的不可逆性
由于科学与技术的进步,人类具有了大规模干预环境的能力,使环境中经长期演化形成的物理、化学、生物过程发生改变,而其中有些过程是不可逆的。
如:
⑴原始森林被砍伐后,人们可以重新造林,但是人工林中的动植物、微生物乃至土壤,绝不能恢复到原始森林本来的面貌;
⑵热带海洋的珊瑚礁被破坏后,投放一些人工鱼礁也难以重建其生物多样性;
⑶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圣华金谷地的地下水被过度抽取,地面下沉了9米,至今难以复原
⑷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造成千沟万壑的地面;
⑸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圈CO2度的持续增加,等等,会对全球气候造成巨大影响。
3.规模的全球性
有些环境问题是局部的,只影响一个流域、一个地区,或少数国家。但有些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例如全球气候变暖问题、臭氧层破坏问题、酸雨问题、生物多样性锐减问题和海洋污染问题等。
案例②
通过材料的阅读能够了解到:
1.环境问题已成为全人类所面临的生存与发展问题,就连北极地区也遭到化学污染(一些污染物会通过大气、水体的搬运与输送,飘洋过海,甚至到达几乎无人类工业活动的北极地区),而要解决环境问题是一个非常艰巨的任务。人类社会已处于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刻,我们必须不失时机地解决好当代环境问题,使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走上协调发展的轨道。
2.正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关系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难题,所以要深入研究环境问题,分析它产生的原因,进而确立解决环境问题的正确思想。
板书设计
§1.2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
一、环境问题的表现
1.环境问题的概念
2.表现
(1)资源短缺
(2)环境污染
(3)生态破坏(主要是植被的破坏)
(4)全球环境变化
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自然原因
(二)人为原因
1.资源的有限性与人类需求的无限性的矛盾(根本性的原因)
2.短期经济利益与长远环境效益的矛盾
3.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矛盾
4.个人行为和大众利益的矛盾
三、当代环境问题的特点
1.危害的不可预见性
2.过程的不可逆性
3.规模的全球性
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环境与环境问题
教学目标: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第一课时
一、我们周围的环境
(一)环境的概念及分类
1.概念:指相对并相关于某项中心事物的周围事物。
2.分类(根据人类对其影响的程度)
(二)人类与环境
1.关系:互相影响、互相制约。人类活动影响了环境,反过来环境也会制约人类,作用力越大则反作用的制约力越大。
2.人类与环境关系变化历程:
[经典例题1]读人类社会演进和人地关系两幅示意图,回答问题。
(1)甲图所示三种社会形态中,哪些属于乙图所示人地关系原理的范畴?
(2)在我国江南丘陵地区广泛修建梯田,直接造成的生态环境变化有哪些?
(3)列举中国古代不利于生态平衡的农业生产活动并分析原因。
(4)影响人地关系演变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解析】正确认识乙图中人地关系模式图,结合人类历史不同阶段生产活动分析相关问题。
【答案】(1)农业社会,工业社会。
(2)森林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加剧,生态系统变得脆弱。
(3)放火烧山,围湖造田。古人对生态环境认识的局限性。魏晋以来,大量人口南迁,隋唐时期江南经济得到进一步开发,因过度开垦土地,对生态环境造成负面影响。
(4)科学技术,社会生产力或生产工具,人类对人地关系的认识,人口数量
第二课时
本讲重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 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1)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看过“高二地理选修6教案”的还看了:
10.高二地理选修6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