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中国武术有什么文化特点

方婷分享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中华武术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不断创造、逐渐积累形成的一个运动项目。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武术有什么特点。欢迎阅读!

  中国武术有的特点

  中国武术特点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技术上仍不失为攻防技击的特性,将技击寓于搏斗与套路运动之中。搏斗运动——散打集中体现了武术攻防格斗的特点,在技术上与实用技击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从体育观念出发,他受到竞赛规则的制约以不伤害对方为原则。套路运动是中国武术的一个特有的表现形式,不少动作在技术规格、运动幅度等方面与技击的原形动作有所变化,但是动作方法仍然保留了技击的特性,主要的动作是以踢、打、摔、拿、击、刺诸法为主,是套路的技术核心。所以习武具有健身、强身、防身的作用,能提高防身自卫、伸张正义的能力,生发仁义阳刚、堂正为人的气质,培养自信、乐观、刚毅、奋发向上的品格。

  中国武术特点二、内容丰富。

  武术流派之多不胜枚举,一般习惯分为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南拳等;又有外家内家之分。如果抛开这些门派,根据现在的武术教学形式可分为三大类:武术基本功(有几十个),武术套路——包括拳路和器械,散打。它和各种田径运动、球类相比要复杂得多。既张扬“动如风、坐如钟”龙腾虎跃的英雄豪气,又展示“内外合一、形神兼备”、“刚柔相济”的神韵;既有“手是两扇门,全靠脚打人”的技击特点,又有“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练功要求;既有“无人当有人、有人当无人”的理念,又有“四两拨千斤”的技巧;……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形式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倍受中国古代哲学、医学、美学等方面的渗透和影响,形成了独具民族风格的练功方法和运动形式。所以长期坚持习武,能提高大脑的记忆、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升人格魅力。

  中国武术特点三、注重武德。

  “习武先习德”,这是中华武术区别于其它运动项目的重要标志,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德。清初《内家拳法》中写有“五不可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清代《太极拳谱》中列有“八不传五可授”。古人不光视“德”为武之根本,同时还把“德”视为通向高深武功境界的精神航船,有“德薄艺难高”之说。武德的内容大致有:尊敬师长、同门和睦、坚韧不拔、信义仁爱、谦和恭敬等。只有品德高尚、心静如水,才能天地宽广、专心习武,学有所成。

  中国武术的表演来源

  表演艺术,在电影未出现之前,主要是以舞台戏剧形式呈现。中国戏剧的前身是中国戏曲,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继而便到了元(1271年-1368年)人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和明人魏良辅《南词引正》。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戏剧,是自元代开始、才在民间蓬勃发展起来的。

  元代停止了历年的科举制度(包括文举与武举),元代的统治者汉文程度不高,看戏却很高兴,致使原来要考试的文人没了出路、便到流浪的那些杂技班、戏班子里面去编写剧本维持生计。这些人里面,有关汉卿、有写《西厢记》的王实甫、有写《赵氏孤儿》的纪君祥、还有马致远这么一大群人,加上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致使中国戏曲(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而成)迅速成为中国戏剧(由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组成)。其结果是,从元代产生的戏剧,使中国的戏剧快速地赶上了古希腊悲剧、古印度梵剧,而补足了中国戏剧与世界戏剧比较上的失缺;尤其是元杂剧,广泛迅速在民间流传开来。

  而其中,负责元杂剧武术指导的武人,是不会让元人学真正的中华武术的(是问哪个民族会将自己的御敌方略,去白白教会入侵自己的外敌呢?再傻蛋也不会!),于是,这些武指便搬来好一些京剧的戏班子、架子,并赋予其"武术"的名义、来招待元人,好看、好乐便是。这,就是现在很多人看到戏台上的"武术'花架子的来源。真修习中华武术的人本身明白,这些只用于表演的花架子,与"武"本身的关系不大,甚至其"舞术"里面有故意颠倒武的原旨所为。剧(剧),虍豕之斗也。在于好看,用于逗元人玩的,假借的。

  因为戏曲、戏剧在民间中广泛传播,而真正的武术一直之属于皇室贵胄秘而不传之技,所以民间难得以窥真武(全貌);及至后来电影艺术对"中国武术"、"中国功夫"的广泛传扬,让套路、表演类的"武术"在一般人当中产生了先入为主的印象,导致现代人对中国武术的概念被表演化、套路化。

  但在民间,一直有修习中国传统武术的群体,仍然秉持其不献演、不竞技的传统操守,内敛恭肃,在民间广泛传扬。

  中国武术的竞技来源

  二战后,全球用"竞技体育"方式,来消除二战余下的戾气。新中国为顺应国际形势,以全国之力全民发展竞技体育,导致中国武术被卷入体育范畴,以比赛、竞技等形式进行"发展",至今。但是,以奥林匹克精神所推动的竞技体育,其使用的规则,与中国传统武术"止戈为武"的核心思想迥然不同,两者之间难以拟合、厘定,导致当今中国武术形成出以表演为主、以竞技为主和以民间传统功夫为主的不同概念武术并存、的局面。

  竞技,是以体育为基础,以展示体育成果为目标的社会活动形式。体育,来自于日文中的"体育"一词,出自于19世纪70年代,在中国最早见于20世纪初的清末,由在湖北开办幼稚园、对幼儿进行全面"保全身体之健旺"的教育方针而来。竞技体育是在西方现代解剖学主导的框架下解释的运动形式,它不能涵盖中国传统武术所包涵对修习者除身体外,在精、气、神等综合方面的提升。中国传统武术并无单一的体育形式,中国也没有传统体育(在2009年7月9日日,由国家体育总局以体育概念为基础创立的"传统体育"新概念,没法提供任何传统文化引证、及支持。);在2015年3月19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陈国荣副主任,在对中国武术的历史和社会地位等问题、进行了全面阐述后,重新将武术与体育的关系复原定义:中国武术不仅涵盖了西方体育的多种运动形式,而且,还拥有独特的东方传统运动形式、深邃的思想和厚重的文化。从这个角度来说,中国武术不是隶属于体育,而是体育的上位概念。


看了“中国武术有什么特点”文章的人还看了:

1.武术的概念及特点

2.简述武术的特点和作用

3.中国武术的文化特征与发展前景

4.中国武术的内容与分类

5.武术的内涵与本质特征

    78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