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武术 什么是中国武术
每个人都有一个武侠梦,而中国武术可以说是我国为经典的文化之一了,在世界上也是许多人喜欢的。那么你知道什么是中国武术吗?它的来源是什么?中国古武术有哪些呢?中国武术第一人有时谁?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的介绍一下中国武术的基本知识。
中国武术来源
武,止戈为武;术,思通造化、随通而行为术。
武字正解
武术,制止侵袭、停止战斗的技术。拥有消停战事、维护和平的实力,通过武化流传,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有人对武理解成“举戈而动,欲与人、欲与兽斗”是一种误解,其产生谬误处是对“止”的认识上:以趾为动。对武的理解便误解成“举个而动”而非“止戈为武”的原意了。“止”字,是“一只脚(趾)”的意思,是“步”字的前一只脚,后面的一只脚不再踏上来、停止前行的意思。
武(wu)的发音出自于舞。舞是在武未出现之前,用于向他人彰显身强力健、雄壮灵活的行为。后来,因为出现争斗,继而立武:停止争斗的行为。六尺为步,半步(止)为武。武,即界定了人的安全范畴。
武与戊同音通义:戊,wu,会意。从丿从戈,。“丿”意为“不”。“戈”与“丿” 联合起来表示“不动之戈”。戊位中央,与“武保半步(三尺)之安”一致。
武术,是修习一门制止侵袭的高度自保技术,它在切实解决安全问题的基础上,使我们的头脑得到应变能力的训练,简便易行、能够轻松提升人的精神和身体素质,防卫健身,精进卓越,快乐通融。
中国武术的文字解释
关于中国武术,在中国传统文化理解上,是用于守护疆域完整、安居乐业、国泰民安的技术。
武之来源与作用
个人自保
原始社会:强弱争斗,一方动戈,继而出现武。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而来。
武术,消停战事的技术。
安国强民
国家、社群: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
中国武术武的认识
武的比对认识
文,精神文明(的来源与过程);
武,物质文明(的来源与过程)。
文化,精神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武化,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
武术文化,消停战事技术应用上的渗透、导向。
武在中国历史的演进、应用
夏、商、周:拳勇 手搏 角力 斗勇。
春秋战国:技击 相搏 手战。
秦汉三国:武艺 角抵 手格。
两晋、南北朝:讲武 武艺 相扑 拳法。
隋唐:拳捷 试扑。
宋、元:摔跤 打套子。
明、清:白打 使拳 使艺 拳法 把式 对力 对拳。
近代:国术 武术国技 把式 功夫。
武与武术、功夫的关系
武,止戈为武,消停战事。是物质文明的保障。
武术,止戈的技术,消停战事的技术,是物质文明的保障和导向。武术分别体现在国家的国防实力、和个人的安全防卫方面,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地方,有不同形式的应用。
功夫,英文Kung 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在中国清末出现的、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
中国历代武术演进
宋朝以前(陕西红拳)
兵员搏击技术的出现。
红拳早起源可追溯到周、秦 。西周沣镐盛行“武舞”“角力”。秦时三辅(今陕西关中一带)盛行,“手搏”“击剑”长安附近尤甚,并以对练套路娱乐提高技艺(见《中国武术史》)。又据《史记.张仪传》记载:“秦人秦声,舞秦舞击缶弹筝,击膊拊髀(bi)”,说是秦王嬴政打完胜仗后的庆功宴上,武士“击膊拊髀”(跳拍打舞)以示庆贺,这与现红拳演练套路中 “放炮”、“十大响”的有着同样的表现形式,与民间流传的红拳谚语“击皮为鼓”也同出一辙。“击膊拊髀”体现秦人粗犷豪放,既练了“拍打之功”,又练了“撑斩之法”红拳以“撑斩为母” 撑斩是红拳拳法的精髓。红拳历经千百年风雨沧桑,它以内容丰富,套路繁多,技法全面、德艺并存、以撑补撑斩为其母、勾挂缠粘为其能、化身闪绽为其妙、钻身贴靠、腿法凌厉、刁打巧击为其法,享誉武林。红拳传域甚广,有豫红、陇红、川红、滇红、晋红、鲁红等,尤以关中。在陕西咸阳建都,做就了秦汉时期流行于陕西之关中红拳;发展至宋时改称为太祖红拳。《少林拳法》载有“宋末觉远上人访李叟、白玉峰于陕西宝鸡、兰州,习练大小红拳。后白玉峰随觉远入少林寺传授大小红拳、棍术、擒拿等”。少林红拳是从关中传入, 唐朝李世民时有少林寺僧兵及武僧纪录。
唐朝武则天于公元702年订出武举制度[1],选举军将人才,并用考试的办法授予一定的称号,这大大促进了武术的发展。宋、明、清亦从之,至清末废除,历代皆有兵员军将之世袭制度,此时武术已经成为一种文化形式,并产生流派承传,从此影响到东南亚各国。 唐朝有李白寻访江南道人许宣平不遇之纪录。民初许禹生称三世七(太极卅七势)乃许宣平所传(没有提供真实证据)。
(杭州长拳)
(北)宋朝立国之始订下的禁止民间组社、私藏兵器的禁律。 1127年(南宋建炎元年),宋室南迁,以岳飞、韩世忠为首的爱国将领提议下,大部分军民,奋起习武。以杭州为中心。 杭州流传的为南拳,拳势多以上肢为主,肘膝为辅,很少飞身离地,称“拳打卧牛地”。心意六合拳先祖,据说传有《岳武穆王拳经》。且被该派尊为祖师,可惜没有历史佐证。
1156年(绍兴二十六年),朝廷在临安设立武学。 1180年(淳熙七年),设“武举绝伦从军法”,学武者可以考取功名。南宋共出现二十七名武状元。当时杭州的武术团体有角抵社、锦标社、射水弩社、川弩射弓社、英略社、马社等。还有民间组成的巡社、弓箭手、良家子等团体。他们平日“执弓荷锄,仗剑巡步”。北方被金侵占后,大批难民来杭,带来了北方的拳种,与原来的南派拳种融合。 出现了浪迹江湖,习武卖艺为生的“路歧人”。 (宋太祖)或(岳氏)长拳形成时期。
元朝
汉人为下等人。不可习武聚会。据原载于清末(宣统三年、1911年)上海天铎报,广东人卢炜昌以伪少林历史宣传反清情绪的作品《少林宗法》说:宋末元初,少林寺之拳术还未为世人称许。相传住持觉远(陈享)得达摩(陈远护)留传之十八罗汉手法,变散式为整式,将《罗汉十八手》佛手发展成七十二手(花拳)。他仍未满意,乃改装外出求师。后得兰州李叟(李家拳),及得北方游侠白玉峰之(白模拳),后同住于洛阳同福禅师(蔡福-蔡家拳)之处。将各路拳法融合成五拳,使少林手法(南少林)增至一百七十余手(172式五形八卦拳),内藏龙、虎、豹、蛇、鹤五形及八卦拳,即今蔡李佛之古典五形八卦拳。又称觉远注重武德,订“少林戒约十条”约束僧徒。
上述故事,是清朝晚期南方蔡李佛所形成有关之编造历史(或称托古)。
明朝(福建南拳,四川梅花拳)
明有长拳、红拳、弹腿等名称出现。也有单练、对练的形式。
明迁都今北京,将南方(南京)武术如长拳,红拳等带来,与原本北京、天津、沧洲之武术,如十八手(叟),六合等拳术融合,今人称为少林拳种。
明朝戚继光在福建整理当时全国武术(包括长拳,短打、红拳,巴子拳等,留意当时未有提及少林派及武当派)-今人(民国初期,有人将中国武术分类)统称南少林拳(或属概念象征)。
明将戚继光亦是世袭而来,其武术长拳学自祖辈,故称太祖长拳。
沿海被日寇搜劫,俞大酋、戚继光曾驻扎沿海地方。福建及山东留下了当时的拳种如长拳、短打、五拳及华拳。福建演生了五形拳,鹤拳;两广衍生了洪拳,咏春及蔡李佛等南拳(今人称南少林拳)。山东将原来之罗汉、六合等演变出现在之罗汉螳螂拳和六合螳螂拳。
明万历张松溪内家拳。(此时称拳不称派)。民初吴式太极拳传人许禹生著作中说:宋书铭自称张松溪将内家拳传与其先祖宋远桥,文中未有提出证据。 明朝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拳’术。(此时称拳不称派)。许多记载武术的书籍也相继出版。
流行的‘拳’有长拳(后演生为太极拳)、红拳、华拳(后演生为心意六合拳)、五拳(后演生为五形洪拳)、查拳、巴子拳、弹腿、短打(后演生为螳螂拳)、内家拳等等。
清朝
清前期明令汉人不得聚众习武,南少林寺不再存在,嵩山少林寺受到监视,寺僧亦不可习武。
明末清初,在南方《五拳》发展成老洪拳之(五形拳)、今人称为《南少林拳》,在福建广东流行。其拳种来自福建,经戚继光整理后之南方拳术。
福建之海盐西进,外来商品在广东北上,皆必须精通武术之镖师。
中国武术相关文章:
1.什么是中国武术
2.中国武术主要拳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