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武术基础>

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

方婷分享

  今天,进入了21世纪,人们对中华武术的认识不断加深,中国传统武术受到世人较多的关注和青睐,特别是第29届北京奥运会以后,因为武术作为举办国家的特设项目进入了奥运会(不计入金牌总数),武术将会在世界上得到更好、更广泛的发展。现在经济高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武术成为人们健身的良好方式。特别是中老年人,更是热衷于把武术这一传统体育项目作为健身运动的首选。在独生子女越来越普遍的今天,青少年,特别是独生子女,大多在家长的溺爱之下缺乏锻炼的机会,难以磨练坚强的意志,缺乏自强不息的精神。武术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随着时代和文明的不断进步,武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对武术的基本知识、武术的精神进行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专门您整理好的: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

  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1传统文化中体现的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一语最早出自《周易》中“乾”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梁启超先生对“乾”卦的卦辞进行了解释,他说:“乾象言君子自励犹天之运行不息,不得有一暴十寒之弊。且学者立志,尤须坚忍刚毅,虽遭颠沛流离,不屈不挠。”“健”具有积极性、主动性和变易性的特点,所以人效法天的“健”同样也具有积极、主动和变易性。这恰恰能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健:即运行不止,亦即刚强不屈之意。这整句话的意思是“天”为法,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努力进取,决不懈怠。因此“自强不息”即是要人们具备像天那样的坚忍刚毅、永不停息的优秀品质。正如司马迁所言:“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虽身受宫刑,但忍辱负重,发奋读书,终成《史记》。这些圣贤正是因为有了自强不息的精神,才做出了一番大事业,有了大成就。由此看出:人在效法天“健”而践行“自强不息”的人道时,就是积极主动,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全过程。在一个人的人生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艰难困苦,都要永远保持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坚强的毅力来克服各种困难,永不停息地前进。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中,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不断丰富和发展着“自强不息”的精神。志存高远、奋发向上、多难兴邦、不屈不挠、励精图治,都视为“自强”的具体表现。自觉培养自己自尊自信的品格,不卑不亢的人格,以及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的精神风貌等,努力将自强不息发扬光大。

  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2武术中的自强不息

  2.1 武术的形成发展

  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形成了灿烂的东方文明,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其中武术作为一个不可缺少的文化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中闪烁着灿烂的光辉,以至今天武术成为中国的国粹、国宝,武术的很多项目都被列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武术发源于原始人类的生产劳动,形成于军事战争,发展于自商周到唐的几千年里,成熟于明清。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前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形成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体育项目,这是一个能对许许多多的人产生巨大吸引力的体育项目。

  2.2 武术精神之“自强不息”

  (1)武术精神的发展

  武术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中华武术的精神。中华武术精神的最初形态表现为各门各派所提倡的武德。早在两千多年前,《左传·宣公十二年》就对武德作了规定,它提出“武德有七:禁暴、戢兵、保大、定公、安民、合众、丰财”。《春秋谷梁传》也曾告诫习武者必须“德”“技”兼备,“道”“术”兼修。武术的各门各派都很讲究“未曾学艺先识礼,未曾习武先习德”的武德精神。佟忠义著的《武士须知》一书中,就以“有恒心,守纪律,尚谋略,勿骄矜,重信义”作为武德标准。少林戒约提出“习武术者,以强体魄为要旨”,“只要备以自卫,且戒逞血气之私,有好勇斗狠”,提倡“济危扶贫,匡扶正义”和“不可逞强凌弱之举”的德行。中央国术馆也曾经把“爱国、修身、正义、助人”作为武德规范。

  (2)武术精神“自强不息”的内涵

  这样武术精神就逐渐发展为以保家卫国、修身养性为主要内容的精神。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所谓大丈夫”。刚健有为、自强不息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武术精神的基本内涵,是中国人积极人生态度最集中的理论概括和价值提炼。古今中外,个人的自立与事业成功,国家的富强与民族的兴盛都离不开自强不息的精神。

  “自强不息”是说永远奋发向上、永不止息、永远自强、不被环境所屈服、积极奋斗、积极进取、勇往直前。自强不息精神的“自强不息”的基本内涵是:自强不息,显然人是主体,自就是自主、自立、自信、自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人要面对人生,面对世界,首先要学会独立自主,要学会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只有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才能面对人生中所要发生的诸多事宜,在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能够坦然地面对,并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作出解决问题的决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也是当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的外交政策,可见独立自主的重要性。所以人要学会自立。在学会自立的同时,还要学会自信,要有自信,要对自己有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人要生存只有靠自己。人具备了自信,做事才能成功,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人只有自己自信了,别人才能相信你。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诗就说明了人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甚至比天才的智慧更重要。

  “强”,是强大或强健强壮的意思。这里的强大有两个方面的意义,即:一种是人的强健的体魄,另一种则是上升一个高度,是指强大的国家,强大的民族。一个人强壮强大就不怕别人的欺负,在受到别人的欺负时,就会勇敢去抵抗,去拼搏,就能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是如此,倘若国家或民族是软弱无能的,就会受到别的强大的国家的欺负凌辱,只有强大了,别的国家就不敢欺负你,你才有能力去拼搏。一人习武,可以保身,一国尚武,国富民强。我们中国就是很好的例子,在1842年以后的一百多年里,中国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众的麻木无知,受到了各国列强的侵略,他们在中国的土地上任意踩踏,胡作非为,烧杀抢掠,使中国受到了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发展,向着光明的方向发展前进,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不断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到现在,中国应该说比以前强大很多,没有哪个国家敢来欺负。

  “不息”,“息”的意思是灭了,没有了,完了。不息就是不会灭,不会消亡,永远存在,生生不息。自强不息,就是说自强的这种意志品质需要不断地追求,不断地发展,所以我们要继承自强不息的精神,并把它发扬光大。这样,不仅对我们个人前进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巨大的推动作用。

  (3)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精神的历史体现

  武术精神是中华体育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主要体现。自强不息,在铸造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上起了决定性作用。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民族英雄发扬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甚至以牺牲自己的生命为代价。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源头甚至可以追溯到中国的上古的神话,从个体神话到集体神话,很多都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如《夸父追日》、《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等,他们都是靠的自强不息、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做事的。

  汉代卫青、霍去病,为保家卫国,镇守边疆,征战沙场。宋朝岳飞、辛弃疾等都习武从军、报效国家。武功超群的著名民族英雄岳飞岳武穆,为保江山,力抗金兵。传说他耍的一手好枪法——岳家枪。岳母刺字的故事我们都知道,岳母在岳飞的背上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如同这四个字,岳飞一生为国而劳,征战沙场,保家卫国。尽管当时的朝廷腐败无能,但岳飞在《满江红》里说得好,“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岳元帅的光辉业绩流传千古,名垂史册。明代文韬武略的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为抗倭寇,救沿海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和少林僧人刻苦精心研究武艺,终破倭寇,使民族精神大振。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义士“扶清灭洋”,前赴后继,为国捐躯。“鉴湖女侠”秋瑾习武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还有我们众所周知迷踪拳高手霍元甲,在中国饱受外国列强侵略凌辱的时候,在“东亚病夫”的帽子扣在中国人头上的时候,是他不畏强暴勇敢地站出来,与外国所谓的大力士、武士等比武打擂,打败了各国武士,打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他的迷踪拳、霍家拳,当时可谓风靡一时,孙中山先生亲自题写“精武会”,众人纷纷入会,并立《精武会训》:“凡我会员,必须以仁爱为怀,服务为旨,以我所有,助人所无,牺牲个人力量,以求造福人群”。这就振奋了民族精神,使许多有志之士,纷纷加入其中救国救民。李连杰主演的电影《霍元甲》,把霍元甲演得很真实,特别是为国家利益与荣誉,不计个人利益与得失,与俄国大力士、日本武术比武,在比武中,虽然知道自己已深中剧毒,但为了国家的利益、民族的荣誉,继续作战,直到最后倒在了擂台上,这是中国的一大损失。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不能只看电视的精彩场面,还要深入体会当时的环境时局,想想我们的国人所受的耻辱,来增强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民族责任感,这是应该在这部电影里学到的。

  从上古一直延续到现在的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有着无数的先辈英雄在诠释自强不息的内涵和意义。支撑中华民族五千年绵延发展,屡遭磨难而生生不息的生命之根本,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3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之根本,要传承和发扬

  3.1武术精神的自强不息要通过学校体育传播发展

  而我们当代的中国人,特别是青少年一代,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和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他们没有经历过战争年代炮与火的考验,也没有体验过困难时期物质极端匮乏的痛苦。家庭和社会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物质生活条件,很多是娇生惯养的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小公主、小宝贝。父母的宠爱,家长的过度呵护,使他们的人生经历挫折和磨难太少,他们如温室里的花朵,不经历风吹日晒、雨淋霜打,开出来的花朵也是不成器的。正因为如此,当代的青少年一代缺乏血性,没有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刚强的意志。众所周知,自古凡成大事者,都是经历了不知多少磨难的。孟子曾这样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可见磨砺意志的重要性。

  (1)青少年一代是祖国的花朵,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锻炼坚强的体魄,磨砺坚定的意志,养成自强不息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现在中小学都有体育课,但似乎很少有教授武术的体育课,武术应该在中小学中推广,因为武术是中国的传统体育,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别的体育项目所不及的。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教授一些动作,要把这种精神教授给学生。以武术这种体育项目为载体,可以讲些关于武术的名人轶事,比如上面的这些例子,把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以这种方式灌输给学生,来鼓励学生,激励学生,让学生能够形成这种思想,对他们以后的人生应该会有帮助。不仅如此,这些英雄的伟人效应还能极大地促进武术的发展。

  (2)现在大学的体育专业的学生,有武术的普修课,但普修课似乎只是注重技术的实践,而缺少理论的学习,虽然在技术上有很好的造诣,但理论上几乎一无所知,这样就没有真正学到武术,因为武术的精神、特点与文化,在实践中学的很少,只有在书本里面或者老师传授理论时学到。因此,教师在教授技术的同时,也要注重理论的灌输。对于普通的大学生来说,是作为大学体育来选修武术,对于他们的教授,应和体育专业的一样,理论和实践相伴而教。这样就能够让武术得到一定的发展。

  3.2奥运会以后,更要发扬自强不息的精神

  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武术作为举办国家的特设项目进入了奥运会的殿堂。这对武术来说,是最高荣誉的比赛,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奥委会主席罗格亲自为获奖运动员颁奖,这是武术的的最高荣誉。奥运会武术比赛能够让世界人民都能了解武术,学习武术,这样就能够让武术走向世界。在西方体育统治世界的时候,东方体育也能够发展壮大。中国的武术在传向世界的同时也让中华武术精神传向了世界。因此,我们更要学习自强不息的武术精神,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让全世界的人在认识、了解和学习中华武术和中国功夫的时候,也能够了解中华武术自强不息的精神,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并能够学习自强不息的精神。弘扬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发展史的经验总结;弘扬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是当代青年成才的内在需要。

  武术精神及今后的发展4结论

  民族精神的主旨不是中性的,它是积极的、进步的、催人奋进的。自强不息是民族精神的主旋律。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支撑,是一个民族进步的动力,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内容之一。自强不息是一种不断进取创新的精神。自强不息也就是不断有新的追求、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艺,不断有新的成就,永远也不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人的一生,只有不断地追求新的创造、新的发展,才能获得新的进步和新的成就。自强不息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追求的境界,是对人生意义一种深刻的认识和理解。正是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能在饱尝民族苦难、历经变革风霜中挽狂澜于即倒,撑大厦于断梁。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不断变革,不断创新,始终屹立于世界东方。自强不息是推动民族发展的动力。五千年的中华民族造就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中华武术体现了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民族精神。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离不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武术在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意义,包括增强全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教育下一代青少年等。武术的这些作用同时又促进了武术的发展,使武术在全国乃至世界得到很好的发展。

    515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