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一部分,当今人们习练太极拳的好处是强身健体,延年益寿。太极拳的特点柔和缓慢,没有人群限制。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欢迎阅读!

  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

  太极拳是中国独有武术,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习练太极拳能提高防身功能,也是净化思想。

  太极拳的产生和中国华夏文明的古老哲学思想分不开。老子在《道德经》中所言:“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大意:宇宙初始本无分别,诞生万物后则有了分别。无分别也罢,有分别也罢,它们是不同而同的。)

  学习太极拳没有最高境界,只有更高境界,要在太极拳修炼中不断领悟太极拳的精神要领,掌握太极拳的运动规律。

  这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异曲同工。都是在阐述太极的根本在无极而生,太极拳中《易经》的原理:“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八六十四挂。”

  这和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体现的攻防转换互为牵制、互为依存是一个道路。就像拳师们常不离口的一句谚语,“一力降十会,一巧破千斤”,当对方强的时候,我方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达到巧。

  太极拳同时也承载着儒家思想,儒家典籍《大学》曰:“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与《太极拳论》中的“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太极拳不仅有良好的健身效果,还有防身作用,如今的太极拳是人们每天必练的养生运动。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非常相近。练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心如止水。正如儒家讲的“止、定、静、安、虑、得”的过程。

  上面谈了《易经》《道德经》《大学》等,中华朴素的哲学思想对太极拳产生的影响,那么佛家与太极拳有没有关系呢?答案是肯定的。龙树菩萨云:“因缘所生法,我说既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意。”

  这里前面两句明确了万法皆空的道理,虽然佛家的“空”不同于道家的“无”,但这里和无极有异曲同工之妙。

  妙就妙在从事物的不同方面看问题,佛家的“空”和“有”不是对立,道家的“阴”和“阳”也不是对立。不同于西方的哲学思想“唯物”和“唯心”两大主义的对立。道家用阴阳阐述事物互相转化,佛家用空有揭示事物真谛和俗谛。

  此后两句明确了虽然是空但有假合之作用,空、假任何一边都不执著之中道意。佛家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了我们文化的底蕴。此外佛家慈悲为怀,太极拳在推手的时候,有服人不伤人之妙。这也符合佛家伏魔不伤魔的慈悲心。这和我们民族谦和、含蓄、尚礼有共同之处。

  习练太极拳时可以领悟国学思想,太极拳的产生是我们民族文化底蕴蕴育的结果。太极拳中有无限的国学思想,先人的智慧,包含了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也许也有人会说,练太极拳学那么多国学有什么用,打好太极拳才是真功夫,这都是嘴把式。

  当然练太极拳可以不了解那么多国学,就像农民耕作不需要懂天文历法,只要按照春夏秋冬季节劳作就可收获。但作为一种文化源远流长,太极拳包含的确实很多国学内容。太极拳作为我们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很多国学内涵。

  太极拳的思想

  首先,我们先从性质上对太极拳进行阐述。

  太极拳是武术,武是实力,术是战术。太极拳有内家的丹田内劲,在实战的攻防的技术、战术是非常的高明。

  例如剑法中的迎风掸尘,圆的一半是防守、圆的一半是进攻。先是贴著对方的剑,顺其进攻之势,以自己身体轴心的旋转,使对方完全失去进攻的威胁。后是把剑逆势走圆削回去,攻击的方向、范围,完全是对方无从防守的。

  所以说,太极拳中具有顺其自然的思想,它会顺应对手的攻势来做相应的化解。

  这也正是太极拳舍己从人,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精义所在。太极拳的每一招一式,都寓有攻防的意义。都是符合舍己从人,顺其自然,力由人借,借力打力的宗旨、法则。

  对于攻击的力量,太极拳从不正面硬碰硬挡,而是舍己从人,让敌人按其原来的方向,角度、路线、继续进攻。 当其失去了运动的过程、距离达到终点就失去了攻击力,偏离了中心、中线的进攻,进攻的力量,都只是徒劳而已。

  而这时,必然要收回去,才能有第二次的进攻,这个转折,正是外家拳的断劲所在。所以,外家拳必快,以速度弥补这个破绽。

  速度,外家拳经常强调的一个重点,天下武功,唯快不破。

  当第一个攻击失去作用,第二个攻击力量未接上之时,正是对方的弱点、破绽。故此,铁掌开碑、利如刀斧,重若千斤的刚猛,对于太极拳是丝毫无损的,亦正是四两拔千斤之道理。

  太极拳是运动战,不是硬桥硬马的阵地战,舍己从人、顺其自然,顺著对方的进攻方向、路线,不争不顶、退让、迂回、虚下无争。

  太极拳的进退,转变运动的步法,是非常灵活,高明的。扣脚转身已是180度,圆的角度,只稍一转让、变化,就完全脱离对方的进攻范围,对方的侧面,后背的破绽,完全在攻击范围内。

  这个战术的运用,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游击战里,得到非常具体,恰到好处的表现。

  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我退我追、避其锋芒、击其惰归。迂回、包抄、攻其无备、攻其必救。这些都是孙子兵法中的战术法则。

  在太极拳的攻防中,相当高明的演绎,体现。孙子兵法亦是源出于道,其意义与太极拳是一脉相通的。 太极拳的攻击,不是一招一式向目标的发力进攻,而是后发制人,后发而先至,进攻的主动,只是诱敌作出反应。

  当对方作出力量的显示,敌不动我不动,敌微动我先动,后发而先至,以更快的更迅速的攻击对方的弱点、力点、借力打力,快准狠,是太极拳所向无敌的致胜之法。

  太极拳的圆是立体的圆,不断的旋转,变化、运动的。很轻灵的不为敌知的改变了自己的力点、重心。改变了对方的进攻、攻击方向、角度、路线,使对方进退不由,左右不应,敌不知我之重心、力点,纵有千钧之力,也无从发力,无用武之地。

  而对方之一举一动,尽在我掌握之中,想跑也跑不掉,粘住,令其空费力气,不能摆脱。正是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不战而屈人。

  太极拳不败,首先在于听劲路、知彼知己、仅以一点之接触,对方的劲路、重心、力点、意图,已在掌握之中。

  这首先是放松、放下,无所执著。不与人争,不丢不顶,才能听,这首先是思想意念的改变。听劲,是先听自己的劲。听清楚劲路,气息在体内如何的运行,这样才能知道别人的劲路、气息,知己才能知彼。

  发劲是听到双重、压迫,使对方双重了才能打。双重、使对方腰腿固定,不能灵活。再施以压迫,使对方气劲反抗提升,作顽抗、抵抗。劲路上来了,就好打了。就象充足了气球、顶得越大,打得越应,飞得越远。双重、压之于中心,人就原地弹簧般跳动。

  压之于后,人就整个飞起来。 太极拳,是防守为主的,不动的进攻。让对方主动的进攻,这样才能借力,对方用多大的力量进攻,反击回去的力量就有多大。那只是他自作自受,与人无尤。

  同理,不主动伤害人,自己也就不会受到伤害。越是发狠的进攻,苦头自就越大。这是自作自受的因果的道理。

  要防守,就是在于化劲。就是要舍己从人,对方任何的进攻都是徒劳无功,自然就知难而退。化劲的功夫,在于筋的长和承受的力度。太极拳的架子,就是拉筋的,使筋变粗变长。筋粗了,力量就自然大。筋长了,承受攻击的范围也大了。对方的进攻力到尽头了,仍是在自己有效防守的圈子里,自然不起攻击伤害的作用。

  太极拳的战略,是注重防守,立于不败之地。从不主动进攻,恃强争胜,夫唯不争,故天下莫与之争。然而在不得已,不得不出手应发战,仅以止戈为武,以哀兵之态度应战。主要是让敌知难而退,不战而屈人。

  学习太极拳,就是领悟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仁者无敌,不战屈人,攻心为上。真正参悟孙子兵法,对太极拳,亦能触类旁通。 太极拳,孙子兵法,都是一脉相承的是道家思想的演绎,都是源于道德经,合乎于道的。

  太极拳的三大理论思想基础

  1、汲取太极学说无极生太极的宇宙本体论(生成论)作为太极拳的本体论

  无极生太极的思想,本为道家哲学,太极理论中的“无极而太极”来自老庄思想。太极拳的本源亦为"无极",这无极观念在哲学上怎样理解,或唯心,或唯物,自宋明以来就有许多不同的解释和论争,这里不妨去说它。

  但从《无极图》、《太极图》看,古人均用一中空圆圈表“无极”,示天地未开、阴阳未分之茫茫宇宙。体现在太极拳上,便是拳势未始之时,抱元守一,浑然无物之中始孕着阴阳变化。

  同时,亦显示了太极拳势的基本特征---圆。太极拳动作的弧形来自圆,绵绵不断地划圈,大圈小圈的变化,圆与弧的连绵,均是《无极》的形象体现。

  这“无极”更要求练太极拳者心胸无比辽阔而纯无杂念,意识如茫茫大宇,宁静空寂。这便是太极拳与道家的“守一”、“纯素”之道与佛家的“禅定”、“空灵”的相通之处,亦即太极拳养心修性功能的来源。

  无极而太极这一观念是太极拳的根本观念,把握到这一点,才是把握到太极拳的精髓。

  2、太极拳理论中贯穿始终的阴阳变化观念,是受道家哲学的影响

  同时,也是直接来自《太极图说》。太极拳的动静、刚柔、进退、开合等等均是阴阳变化的表现;特别是太极拳的柔中寓刚,如棉裹铁,静中有动,阴阳相济,亦可在周敦颐太极图之阴阳互动与五行相交中找到解释。

  道教内丹中的五行说认为最为重要的是水与火,心属火、肾属水,内炼要求水火相济,关键是修心养肾。周氏《太极图说》谓,“五行一阴阳也”。指五行各属阴阳,特别是其中的水属阴,火属阳,水柔火刚。

  因而太极拳的刚柔相济与道教内丹的心肾相交是完全相通的。故太极拳用之于养生则祛疾延年,用之于技击则刚柔互用,以达克敌致胜。

  3、太极拳理论中所反映的"形神统一观"亦与《太极图说》有一定联系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是由“形”与“神”二者结合而成的。形与神二者的关系,是先秦以来二千余年古代哲学研究纷争的重大课题,而“形神统一”的观点早在上古便产生了。

  《黄帝内经》己从形神统一来认识人的健康:“上古之人……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劝人们在武术实践中体会到以人的血肉之躯为对象的武术,却必须把人的精神(心、意等)置于重要地位。方能达到武艺的成功与完美。

  强调心、意的作用亦是太极拳理论的突出特色,这一方面是受《内经》等古代传统形神统一观的影响,同时,也与太极学说分不开。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写道,"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其《太极图说》自注指出:“人禀阴气形成形体,禀受阳气产生精神。”认为形与神密不可分,精神意识有重要作用。

  王宗岳在论述太极三要素心、气、身说:“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先在心,后在身。”“身虽动,心贵静,气宜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

  这些要领口诀认为心,意的作用居于首要地位。杨澄甫《太极说十要》详论“用意不用力”的道理,指出“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则得其内劲”。

  强调精神意念的作用,不只太极拳是如此,整个武术都如此,这是因为古代武术文化与养生文化有着血肉联系,道教内丹、医家导引行气均强调“意守”、“存思”、“内视”等意念作用,而武术内功与内丹、导引气功性质本来相同,在理论上也有许多相通之处,这实质上是中国古代同一文化在不同领域的不同运用。太极学说成为太极拳的理论基础,便是一个典型的例证。

看了“太极拳中的国学理论”文章的人还看了:

1.和式太极拳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

2.太极精神蕴蓄贯始终

3.成为一名太极高手的训练周期

4.影响太极拳水平提升的情况和心理

5.太极拳的实战

6.武派太极拳的亮点和作用

7.世界第一健身品牌太极拳

    964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