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太极拳的实战

方婷分享

  太极拳是一门实战性极强的拳法,自创始以来,是以实战闻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拳的实战。欢迎阅读!

  太极拳的实战

  太极拳自创拳以来高手辈出,都是以实战功夫闻名天下,而自杨露禅传太极拳于北京,得以“杨无敌”的盛名后,更使太极拳这门拳术让世人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地步,这个名望,乃是一辈一辈的太极高手用一身的绝艺打下来的。就太极拳而言,当代人往往以为太极拳的训练只有盘架子、推手了。其实不然,太极拳有着很系统的实战训练方法。并不是除了盘架子就是推手了。太极拳除了站桩和推手之外,还有单练、双练、单操、双操、等各层功夫,此外还有若干种内功、外功功法。一个初学者要想通过练习太极拳来获得比较出众的实战能力,没有几年的系统训练是万万不行的。盘架子也很重要,因为太极拳的所谓着数、手法,身法都在拳法的套 路中。不练习套路岂能达到着熟?没有着熟又谈何达到懂劲?不懂劲又如何达到“神明”?其实推手只是太极拳训练中的一个环节,主要是练习太极拳众所周知的八种手法,达到能沾、粘、连、随的目的。

  太极拳长于粘粘连随,但是太极拳并不是只有沾粘连随。太极拳不仅沾着能打,离着也能打。有时往往是彼击我,我击彼, 一招见输赢,根本用不着去沾对方。况且中国的武术门派众多,有些拳种根本就不容你去沾人家,所以只会沾粘连随是远远不够的。所以要想通过太极拳练习来获得实战能力,必须刻苦地、一板一眼地按照传统的方法来进行系统的训练。基本功、盘架子、内功训练、外功训练、操手一样也不能少,练习纯熟后,还要经过老师“安手”、“安眼”,俗话说“不安手则没手,不安眼则没眼”,所谓安手安眼,就是老师给弟子讲明实战时的尺寸分毫,手眼身法步,并且按此训练,老师要不断地给弟子“喂手”,随时纠正弟子的“病”,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实战能力,过去的拳家是很重视实战训练的。不经过实战训练,当然就没有实战能力了。

  现在有很多拳种抛弃了套路练习,照样能获得实战能力,为什么?

  因为他们认为套路没用,纯粹花架子。不实用。当然,如果把套路练习都去掉,专门练习对打,在某种程度上获得能获得非常强的实战能力。但这并不是说套路练习就没用了,实战中所需要的内劲是哪里来的?其中之一就是来自套路练习和各种功法的训练里出来的。下面我举个例子;假如一个人什么拳法也不练,专门练习打沙袋(打各种沙袋)就肯定比那些什么都不练的人强。但如果此人再常进行实战,与人经常打斗,那他的实战能力可以达到更强,再遇到一些没有进行过实战训练的所谓拳家(练了很多年套路的),他也是基本完全可以获胜的。假如此人再进行一些简单的手法练习,其实战能力可以再强些,还可以打败更多的所谓拳家。这能说明什么呢?难道中国武术本来就不行?还是那些拳家能代表中国武术吗?此人的功夫果然就很高吗?假如真是 那样,那么古人为什么留下了那么多的拳种?有必要吗?我觉得不然。要是古人觉得套路没用,到现在应该早已经失传了。古人冷兵器时代。拳术都是用来打仗的。套路如果没用。古人也不会练。更没有把套路都流传了下来的必要了。

  那为什么很多太极拳练习者练了很多年套路,除了身体好一些,消化功能好一些外,却不能实战?更是不知内劲为何物?我认为那是因为练习者根本 就不懂阴阳虚实转换,犯了双重之病,练习太极拳一动就分阴阳,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嘛!阴阳虚实不分就是双重,分出阴阳就是偏沉,阴阳不是迷信,而是事物的正反两个方面。有的人练上两年太极拳,就可以拿套路比赛的全国冠军,在我看来,那太极拳练的就是阴阳不分,身体就象一个大平板儿,这样的人要能练出内劲来,那才叫怪 呢!练太极拳就是要讲阴阳、讲偏沉,王宗岳《太极拳论》已经讲的很明白了,并不神秘,遗憾得是,至今大多数太极拳练习者都并不真懂。弄懂了这一点,再明白了关窍,不出功夫那才叫怪呢!而太极拳产生于乱世,在那个烽火硝烟弥漫的岁月,拳术一学自然以保家卫国为第一目的。太极拳它源于中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渊源,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国学”作为理论基础的拳术理论,下面我想再结合古代拳术理论,来讨论一下太极拳的实战机理,虽不是强调太极拳的实战功能,但是为了匡正认识,了解武术的本来面目,还是有必要的。

  太极拳的实战(一) 从“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谈太极拳的力

  误区一,认为太极拳不能实战的第一根源,乃在于太极拳的“不用力”,而进一步认为太极拳“不练力”。这个想法其实非常荒.唐,但是也不是没有根据,拳术肯定离不开力,但是力,肯定不是武术之本,设想如果谁力气大,谁实战就更强,那拳术就不会产生了,大家都去练力气就可以了。拳家有所谓“一力降十会”的说法,也是基于拳术本身的技艺而言的,并不是说只要有力气就可以。此外,不用力并不等于不练力,不练力也不等于就没有力。太极拳尤其注重力。但这力不是蛮力。不是僵硬的力。而是松活,非常灵活之力。

  这力并不源于肌肉的蛮力,而是源于骨骼间架之间所产生的整体劲力,所以《打手要言》说根在脚,脚连着地,正是借助地面反弹,稍节领导一个方向,将自己的骨骼间架调动起来,最后利用腰的催进控制方向,最后还是体现在手上。所以看似一只手,一根手指的力量,其实凝聚了全身的整体之力。这个力量不是任何人可以用局部的肌肉力量和支撑力量能够抵挡的。

  太极拳的实战(二) 从“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谈太极拳的速

  第二个误区就是太极拳的慢,有的人说“太极拳这么慢,只能健身,不能打人。”,其实太极拳快慢架都有。但首先得慢练,这太极拳的慢练是为了把身体的肌肉拙力,僵力化掉从而使人在运动之中产生的对抗肌缩小,从而能更好的把全身的力量传达到一个点出去。所以说慢练同样也可以练出速度,而且太极拳里想要快,必须先慢慢练,没有哪家太极拳法一上来就把拳打的呼呼生风的,陈氏的二路,也必须是在有了扎实的一路基础之后才练。太极拳虽有快架,但是仍然是以慢练为基础和主体的。拳论有云“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快慢都是跟着对手走的,没有一定之规,那么怎么做到这一点呢,《打手要言》做了很好的解释,“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太极拳的慢练是培养意气合一的能力,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把精神和动作统一起来,只有注意到自己身体运动的每一个细节,快才不是瞎快,盲目的快,我们知道每个人下意识的反应速度都是很快的,但是他们不能把这种下意识的反应,变成实战的动作。这正是太极拳慢练的意图,我们有意无意的意气运行,是培养内外合一的习惯,让人神经的瞬间反应,变成自己平时潜意识里的习惯动作。当反应变成成为一种习惯了,才有了拳论中说所的“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的实战机理。

  太极拳的实战(三) 从“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谈太极拳的松

  误区之三,是有人认为,现在的太极拳,开口就让人放松,“松松软软的”,怎么实战?健身还差不多。这其实也是个非常荒.唐的想法,很多人以为只有绷得紧紧的,才有力,浑身的肌肉都鼓起来,才是力量的象征,这其实大错特错,任何一个技击的行家都知道,实战最重要的乃是放松,浑身紧张,既影响力量的发挥,也影响速度的发挥,根本不可能进入实战的状态。那么放松是怎么回事呢?如果不用心、意、气去解释,是没有办法说清的。松,不是完全的松懈。如果是完全的松懈,那就是软了,那么放松就太简单了。我常说一句话“练拳的松和实战的松不是一回事,”练拳的松只要不用力就可以了,实战的时候,要放松的同时不能让外力作用于你,这就很难了,你可以松,但怎么在松的状态下,化解外力呢?很多人没有注意《打手要言》里的一句话,而片面的强调松,其实是一种误导。《打手要言》说,“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而意不断。”这句话的重点是落在“非松”上的,松,只是表面现象,看上去是松的,没有展开,也没有劲了,但实际上却是“非松”。非松就意味着紧张。回过头来我们看“乃能收敛入骨”就好理解了,什么收敛入骨呢?是把紧张的意识、精神收敛入骨,而外示安逸,不在肌肉和筋骨上显示出来,白白消耗体力。所谓“精神能提的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只有筋骨肌肉松开,精神灵动,才可能在瞬间调动整个躯体,达到松、活、灵、快的境界。

看了“太极拳的实战”文章的人还看了:

1.太极拳实战的三大必备技巧

2.太极拳实战技击

3.杨式太极拳的实战用法

4.太极拳实战经验的总结

5.太极实战的几个必备内容

    74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