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方婷分享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明末清初创造的太极拳,由于时代需要不同,当初是偏重于技击性的。拳套中有腾空一字腿落地和双手落地,双足先后向上蹬踢等高难度动作,有扑腿下腰以面部掠地面经前足尖而起的腰腿极为柔软的动作等。由于太极拳结合了导引、吐纳和经络学说,采取了螺旋缠丝式的弧形运动,就更扩大了运动效果,加大了爆发力量。这种结合,目的虽为技击,但它本身就包含着疗病保健的因素。下面就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供您阅读!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一切事物总是随着时间、地点和条件的不同而变化着的。随着时代的进展,陈王廷所创造的拳套,既有继承典型的一面,也有创造发展的一面。

  百年前,由于火器的演进,拳技之勇在战场上的作用逐渐缩小,促使武术家们重新考虑练习武术的目的和发展方向的问题。因此太极拳家开始提出了: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口号。显而易见,这是太极拳开始从技击转向保健的启蒙思想。   运动量较大,难度较高的武术套路,对于老年人来说,即使是锻炼有素的武术家到达老年期也是不能适就的。这是太极拳套路动作上必然要引起变化的另一发展规律。

  陈王廷创造的七套拳套,经五传至陈长兴(1771-1853年)、陈有本这一代,原来一百零八势的长拳和太极拳(一名十三势)第二路至第五路,在陈家沟已很少有人练习,陈氏拳家已经由博返约,专精于太极拳第一路和炮捶(现称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并且从这一时期起,为了适应不同的学习对象,陈氏太极拳第一路又有老架、新架之分,随后新架又出现了赵堡架。


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

  为了适应保健的需要,陈家沟拳家陈有本首先创造了新架,架式和老架一样宽大,逐渐扬弃了原有的某些高难度的动作。有本的学和族侄青萍,也创造了一套架式,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步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在不改变套路的而下,由简入繁,逐步提高技巧。因为青萍赘婿于距陈家沟不远的赵堡镇,在赵堡镇教拳,因此人们称作赵堡架。

  与陈有本同时的陈家沟拳师陈长兴练的拳属于陈王廷旧传的架式宽大的老架系统,直到他的学生杨禄禅(1799-1872年)到北京传习时,为了适应保健需要,又逐渐改编了拳套动作。经禄神第三子健侯(1839-1917年)修改为中架子,又经健侯第三子澄甫(1883-1936年)一再修订定型为大架子,成为著名的目前流行最广的杨式太极拳,杨禄禅和次子班侯(1837-1892年)复教了满族人全佑一套小架子,后由全佑子吴鉴泉(1870-1942年)传授,即目前流行的吴式太极拳,流行之广仅次于杨式。吴式小巧紧凑,速度均匀,不纵不跳,与杨式同一趋向。

  永年人武禹襄(1812-1880年),从杨禄禅学陈氏老架,又从陈青萍学习新创套路,从则创造了武术。武氏架式紧凑,强调开合虚实。武传李亦(余田)(1832-1892年),李传郝为真(1849-1920年),郝传孙禄堂(1861-1932年)。孙为形意拳、八卦拳名家,参合三派之长,另创造了架高步活的太极拳,姿势参取杨式,理论兼采形意,现称孙式太极拳(也有人称作开合太极拳)。

  至于陈氏老架太极拳的传习,自从陈长兴的曾孙陈发科(1887-1957年)于1928年去北京传习后,为那些已练过各式太极拳有年者及年轻力壮者所爱好。近年来也逐渐推行到全国各大城市。

  各式新创的太极拳,各具特点和风格,架式虽然有繁间大小的不同,但其锻炼原则均主张由松入柔,运柔成刚,要求达到刚柔相济。这些新创的太极拳都是经过前辈勤学苦练,下过一番推陈出新的功夫,几经修改而最后定型的。因此只要能遵循因人而异和循序渐进的原则,它们都能分别适应于疗病保健、增强体质和练习技击等不同的要求。太极拳的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它具有这种广泛的适就性。   陈氏新架、赵堡架、杨架、武架、吴架和孙架等,都是根据陈氏老架太极拳第一路改编而成,所以架式虽有不同,可是套路的结构程序,仍然按照第一路老架,它的演变痕迹是很显著的。

  各种新创架式跟老架主要不同之点是:陈式老架第一路间或有窜蹦跳跃、发劲和震足等动作,这对年老体弱者较难适应,而新创架式都逐渐扬弃了这些动作,以便既能适合年轻力壮者练,又能适合疗病保健者练。陈式老架第一路也经陈发科于晚年作了些修改,使之更利于普及。 各式太极拳发展到目前,尽管它们在架式上和风格上各具特色,但是锻炼的原则和要领基本上是一致的。只是陈式第二套套路,尚保留较多的发劲动作,特别强调窜蹦跳跃和腾挪闪战,速度较快,所以与其它各式显有不同。

  太极拳套路和双人推手方法,历来就是相辅而行的。随着拳套的发展趋向,推手方法在内容上也有了变化。

  原来陈王廷创造的推手方法,是综合了擒法、拿法、跌法和掷打(放劲)法的竞技运动,跟摔跤一样,最能发展体力,技击性很强。推手时,在上部双方两臂互粘贴缠绕而推,在下部前足也在粘化,并且在引进消化的时候,后腿屈膝下蹲,前腿足尖翘起,腿肚着地,彼此一进一退,随势起落,腰腿必须柔活有力,运动量极大,非一般人所能锻炼;并且由于擒法、拿法、跌法、掷打法的兼施并用,容易使人感到创痛,因此在普及推行上就受到一定的限制。

  新创各种架式的推手方法,都逐渐改为跌、不管住脚和不下蹲及地的推法;在擒拿法方面,仅主张拿住对方劲路,而不许采用按脉截脉的擒法和反筋背骨的拿法。新的推手方法,着重发展了练习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灵敏的沾连粘随,并乘势借力而放劲的一面,使人练习时感到兴趣盎然,同时并可在避免伤痛的条件下各分胜负,因此为很多人喜爱。一般体弱者也爱好这种推手方法,表现为胜者色喜,负者欣然,真是一种交谊性的体育游戏运动。如果规定不许压迫对方,不许牵动对方重心,那么,这种推手方法,应用到医疗、体操上,必可吸引患者的兴趣而提高其疗效。

  至于技击性强烈的推手,以力量、耐力为基础始能发展技巧,推手时消耗体力较大,仅适宜于年轻力壮者,如果规定比赛方法,可以作为竞技运动项目来推行。

  因此,太极拳的推手方法发展到目前,可以分别应用于医疗体育游戏和运动竞赛三方面。由于推手方法的适应性广泛,练习时又不需要护具、场地设备和特制服装,两人随时随地皆可搭手练习,因此非常便于开展。

  太极拳学派的器械,传习到现在的仅有短兵的刀,剑和长兵的枪。这些练法在各家套路中也有繁简的不同,其中不少是吸收其它拳种的器械套路,再用太极拳柔和圆转的特点加以改编而创造的。 双人对练的粘枪,是太极拳种的创造,对练时仅需蜡杆两根就可进行。但目前练习者较少,技术上缠绕粘随、封逼、摔、抖、掷放等技巧较易失传,有待于培养接班人。

  如上所述,在百年前,太极拳的发展着重在技击方面,而近百年来则向医疗、体育游戏和竞赛三方面平行发展。特别在陈氏十四世陈长兴这一时期,是太极拳发展的转折点。自外传至永年、北京后,传布日益广泛。这在太极拳的发展上说,应该说是一件大事。在这以前,太极拳久处于河南温县一隅之地,一姓之众。由于外传杨、武,杨传授其拳于北京,武则用文字宣传于外省,遂使太极拳之名由点到面,形成弥温到全国的普及基础,这是杨、武两人对于太极拳普及的重大贡献,这是当前开展太极拳运动的主流。

  随着目的任务的改变,太极拳学源有继承,又有创造,派中衍流,流上分流,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成为不分男女老幼都可练习的一项体育活动。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族武术遗产的研究、整理和推广,把太极拳作为重点武术项目来推行,并广泛应用于医疗体育方面。由于疗效显著,引起了国内外的重视,出版了多种介绍太极拳流派的图书。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太极拳的作用正在扩大。1956年8月1日,国家体委编印的《简化太极拳》,是根据杨式拳架编成的。从原来34个不同姿势中采取了20个姿势,删去了繁难的重复的动作,从原来81个动作中简化为四组24个动作。原来杨氏太极拳,(以杨澄甫为标准)练完一套约需时8分钟左右,后来逐渐延长到15-20分钟。而简化太极拳只须5-8分钟就可以练完。编排次序上是由简入繁,循序渐进,使学习者易学、易练、易记。除了印行《简化太极拳》的小册子和挂图供人们按图自学外,还摄成讲解示范的电影,这样就为太极拳普遍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太极拳为人民健康事业继续作出贡献的同时,太极拳各流派都有相应发展的必要,这样才能适应不同对象的不同要求。遵循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和推陈出新的方针,各流派的相应发展,可以起到相互促进、相互吸收、取长补短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技术,提高理论研究和提高教学方法,从而更好地推动普及和指导普及。进一步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并在国际文化交流中作出贡献。

  各式太极拳都是前人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因此继承和学习这些经验,吸取其精华,正是提高太极拳锻炼效果的重要一环,也可为今后的发展创造提供极为丰富的养料。因之,继承和整理各式太极拳,充分挖掘其精华和具体的锻炼方法,以现代科学理论来加以阐发也就成为开展太极拳运动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说明:

  一、本表自一世祖陈卜起,至十七世陈发科止,根据陈淼(字槐三)家藏本《陈氏家谱》编列。原谱系亡友唐豪(1897-1959年)于1932年1月约同陈子明去陈家沟调查太极拳历史时连同陈鑫《陈氏家乘》稿本携归上海,今藏国家体委。

  二、本表称陈家沟陈氏拳家世系简表者以陈氏后裔浩繁,自陈王廷创造太极拳后,族人累代习其拳,无分男女,谱中凡拳技著名者,始傍注拳手、拳师、拳手可师、拳最好等字样,表中注以X符号。本表旨在查考陈氏太极拳传人,故以陈氏拳家为主,借以考明太极拳发展史。

  三、原谱骑缝注十六页十一世提起以前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1754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1822年)接修字样。封面题:同治十年(1873年)癸酉新正颖川氏宗派。

  四、表内人名有方框者,家谱未载,根据调查确实而列入。杨禄禅、武禹襄为直接从陈氏拳式创造流派的代表人物,故列于表内,以明源流,并以虚线方框区别之。

  五、杨禄禅之主人陈德瑚,官翰林院待诏,系陈氏十五世,子备三,孙承五,以非拳家,俱未列表内。

看了“近百年来太极拳的演变”文章的人还看了:

1.八卦太极拳的历史演变

2.太极拳的历史的来源

3.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

4.论太极拳理论的基础

5.要健康学太极

6.太极拳与养生

7.太极拳内劲功力训练法

8.太极拳套路到实战之距离

9.太极拳与修身

10.谈太极拳的启蒙教学

    567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