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体育运动>武术>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教学

方婷分享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的一个重要分支和流派,文化内涵丰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教学。欢迎阅读!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教学

  1.心静用意身正体松

  思想安静集中,始终用意引导动作。保持身躯正直,头顶百会穴至裆中会阴穴上下对拉成一条垂直线。用意引导放松全身内外器官、肌肉、关节。即使负担体重的膝关节也要紧中有舒松的感觉。有人说太极拳是意识体操、放松功,有一定道理。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在练习陈式太极拳的炮锤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呼吸,因为不管什么运动,呼吸能与动作结合到一起才能达到最好的健身效果。太极拳中更是重视呼吸与动作自然地结合到一起,使得整体动作的开合虚实也能够相应的保持自然,所以一定要注意这一点。

  3.轻灵沉着中气贯足

  能松则轻,能轻则灵,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摩荡,即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中气亦称元气、内气,中气贯足,方能柔中寓刚,刚中有柔。

  4.缠绕运动舒畅经络

  经络发源于脏腑,布流于肢体,脏腑经络气血失和,则神机反常而产生疾病,和则气血流畅而强身延年。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缠丝劲的练法是畅通经络之最有效方法。

  内气随呼气而发自丹田,两腰隙(两。肾)左右抽换,通过旋腰转脊,缠绕运转,布于周身,上行为旋腕转膀,下行为旋踝转膝,而达于四梢(手足尖端),内气随吸气而复归于丹田。古典太极拳论早已发其幽微。

  5.眼神领先耳听身后

  眼睛要起到统领全局的作用,不管是对你动作的控制,还是对于整个场面的控制,都需要眼先到。同时要注意目光还要尽量跟随你的动作走向。另外对于耳部,则应该达到补充眼部不及的作用,以听力来关注眼所不及的位置的状况。

  6.上下相随内外相合

  以腰为轴,上部动而下部随之,下部动而上部领之,上下动而中部应之,中部动而上下和之。步到、身到、手到,是谓“上下相随”。

  至于“内外相合”,初练时先注意外形合乎要求,成熟后再以外导内,逐渐转为由内及外,“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内不动,外不发”。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外动,逐渐做到一动内外俱动、“形神合一”。

  7.着着贯串势势相承

  每一拳势一般都包括有多种着法,造拳者就其中主要着法,像其形,会其意,以定势名。

  如“懒扎衣”(明代人长服束腰,当交手时,左手撩衣塞于身后腰带,右拳横举右侧,左足尖向左前成丁字步,眼视左前,艺高胆大,藐视对手,随意撩衣,以便动步出腿,故定势名为“懒扎衣”),“懒扎衣出门架子”,在拳套中作为第一式。

  每一式既有多种着法,也各有其技击作用,并又连环套似的编成套路,因此要着与着之间贯串起来,不使有断续、生硬之处。

  两人交手,各立一势,俟机而进,如不可诱,或不利于己,即可移步换形,另立一势,但变换动作,仍需按照着法(技击作用)承接,这是古代武术家编拳的原则之一。

  练太极拳明白着与势之区别与作用后,其行气运劲便有着落。每一拳势,各有其起、承、转、合。发势为起,接榫为承,变换为转,成势为合。合者,合其全体之神,四肢的上下、左右、前后,自然相合。

  势与势之间,似停非停之际,内劲渐渐贯足,精神团聚,下势之机势自生。练习日久,逐渐做到“上下相随”“内外合一”“一气贯串”“一气呵成”。

  8.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是头顶百会穴(在两头角中间)轻轻向上顶起,似有绳索上悬,提起精神,便于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全身各个系统和器官、机能的活动,高度发挥人体平衡的控制作用。

  气沉丹田是当鼻或鼻、口同时呼气时,聚于胃部之内气下行至片田(脐下小腹);吸气时丹田之内气上行聚于胃部。

  也叫做“提顶”“吊裆”,是太极拳锻炼中通任、督,练带、冲(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内壮方法,为保健、强身、延年之法,也是提高抗击能力和增强爆发力的基本方法。百会穴与会阴穴上下对拉,使身体正直,是老年人预防驼背、弓腰的运动方法。

  气沉丹田,使重心下降,腿劲稳固,利用地面反作用力,加大爆发力。

  9.含(涵)胸拔背尾闾正中

  含胸拔背一直是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的要求,在练习基础太极拳时应该就有所了解了。含胸拔背指的是你的背部要挺拔,但肌肉要放松,同时自然形成胸部松圆能够让内脏舒适的状态。保持含胸拔背对于太极拳技击很重要,能够使得你的动作更加自然圆活。

  经络学说的督脉,下起骶骨尾部中央尾骨末端的长强穴,沿督脉上行至颈部背面的大椎穴,而腧穴也都在背部,腧穴是人身气血的总会,脏腑经气都由腧穴而相互贯通。

  太极拳重视脊背的锻炼,“牵动往来气贴背”可以起到调整阴阳、调和气血、开通闭塞的作用,对机体消化机能、吸收机能和新陈代谢等都有良好作用。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为上下(百会穴与会阴穴)对拉拔长,含胸拔背与尾闾正中为督脉的大椎穴与长强穴的上下对拉拔长是太极拳“立身须中正安舒”“上下一线,中正不偏”的必要条件。

  所谓“尾闾正中”的练法诀窍,就是尾闾脊骨根向前托起丹田(小腹部),脊骨根并且要向前对准脸部中线至脐的一条垂直线,凡动作向何处转动,脊骨根便须直对何处,等于对动向起着舵的作用。

  这样,在转动时也就能够处处保持“尾间正中”,身法也就始终能“中正不偏”。“尾闾正中”在推手时能加强合力作用,从而也加强爆发力的作用。

  尾闾在生理上自然正中的,故在古拳谱上称作“尾闾正中神贯顶”,有些书上改作“尾间中正”是不符原意的。

  10.沉肩垂肘塌腰落胯

  在松肩的前提下要求沉肩,在沉肩下要求坠肘。沉肩坠肘能帮助“含胸拔背”的形成,如果耸肩抬肘,会破坏“含胸拔背”的姿势,也就不利于“气沉丹田”,因为只有“含胸拔背”,肌肉、肋骨的松沉,外向前合,才能做好“气沉丹田”。

  沉肩坠肘时,要注意腋下留有余地,可容一个立拳,要“肘不贴肋”,使手臂有回旋余地,又要“肘不离肋”,使肘部勿距肋过远,失去自然保护肋部的作用。

  每式定势时,肩与胯要垂直,两肩松沉并微向前合,有“含胸拔背”之意,两肩骨节似有一线贯通,互相呼应。这样,舒展中有团聚之意,加强了身躯和手臂的棚劲(似松非松,刚柔内含的富于弹性和韧性的拥劲)作用。

  动作过程中不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肩与胯要上下相随,保持上下对准的垂直线。

  腰,始终要松沉直竖,结实而又灵活,胯宜松开灵活,青少年练拳应胯与膝平齐,以加强桩步的稳固性。两胯根松开撑圆似半月形,膝关节始终曲而不直,在圆裆屈膝下,随势旋转起落,虚实互换,松紧交替。

  成势时须塌腰落胯,以助内劲贯足于手足尖端。推手时腰裆的变换,为力点、角度、方向的潜移默化,“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关键。

  “下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根基在两足之稳固灵活,而蓄发相变,虚实互换之关键在腰裆。古典拳论指出:“有不得机不得势处,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11.源动腰脊劲贯四梢

  腰是上下体转动的关键,凡动作变化、重心调整、劲力推动到肢体各部位,腰都起着主要作用。人体206块骨头,都靠关节的连接来负担重量和进行活动,在肌肉、韧带的牵动下,腰脊一动而全身关节随之节节贯串地运动。

  古典拳论说:“命意源头在腰隙。”腰隙指的是两肾,俗称“腰眼”。古人认为肾是体内气体的源头,因此说:“气由肾发。”

  肾壮则精足、气充、神清、目明,所以古典拳论强调“刻刻留心在腰间”。腰问又为“丹田”“命门”所在,带脉、冲脉又为“丹田劲”运转时的劲力。在意识引导下,腰脊一转,丹田气缠绕运转而达于手足尖端。

  轻轻运动,用意不用力,日久自然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不用力而自然沉重,外似棉花,内如钢条,触之则旋转自如,发之如雷震电闪。

  任何拳种都很注重腰力的运用,腰力运用得当,可以加强发力的强度和速度,并使全身力量于一刹那间集中于一点。太极拳家曾说:“掌腕肘和肩,背腰胯膝脚,上下九节劲,节节腰中发。”摔跤法的诀窍,也强调“拧腰变脸”。

  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源动腰脊,劲贯四梢的练法,对人体的神经、经络、肌肉、骨骼、循环、淋巴、呼吸、泌尿等系统,同时并练,是内外统一性、整体性的体育运动方法。

  采用放松、柔缓的训练原则来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几十年来的群众实践,证明它是行之有效、趣味浓厚的运动方法。

  12.弧形螺旋身弓劲箭

  动作弧形螺旋是太极拳的主要特点,陈式太极拳称做缠丝劲。用缠丝劲练法行气运劲,功深者周身处处在弧形螺旋地往复转圈,触之则即化即打,周身如弓之引满,触之则发劲似放箭。

  陈鑫说:“精炼已极,极小亦圈。”“陡然一转人不晓。”实际上都是动作弧形螺旋、“身似弓身劲是箭”的作用。

  武禹襄氏得陈氏老架、小架之传,在总结太极拳行气运劲的技法时有句话,“往复须有折迭”,“折迭”就是缠丝劲转圈时“陡然一转”的技法。在摔跤中有“伸手见跤”的高级技术。

  13.畅通经络兼练带冲

  太极拳结合经络学说,呼吸行气,通任、督,练带、冲,有助于内壮。但应先从姿势简单的静坐功或站桩功人手,只要顺其自然,容易产生内体感觉,逐渐体会内气的流转贯注、“腹内松静气腾然”的感觉。

  拳势动作复杂,结合腹式逆呼吸还比较容易。若过早结合通任、督,练带、冲,特别在没有良师益友的指导下,自行摸索,极易练出偏差,欲益反损。因此,学此拳者,如欲结合通任、督,练带、冲,应先练习静坐功或站桩功。

  14.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太极拳是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的拳。凡是偏柔、偏刚的,都不能称做太极拳,因为太极的含意就是阴阳互变、刚柔摩荡的。用意指导动作,轻轻运动,使全身该放松处都能放松。

  然后由松入柔,以意贯劲,视何手何足为主,内劲即缠绕流转贯注于主动之手足。贯劲仍须用意作想像,不可用力,不可练气使劲,用力和练气使劲,都失之于硬。

  成势时微微贯劲于手足尖端,目的在于积累沉着松静的内劲,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阶段。

  15.先慢后快快慢相间

  太极拳举动轻缓的练法,是疗病保健的有效方法,动作轻缓有利于调整呼吸,使呼吸逐渐做到“悠、长、细、缓、匀”,也有利于自我检查放松程度、动作的正确性和内外的协调情况。

  同时也是增强体质、提高武术技巧中快与重的特殊训练方法。轻是保证全身内外充分放松的必要措施,“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每打一势,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不轻就不能松,不松就不灵活,不灵活就动作不快,所以轻是求松,松是求快。慢是为了“运劲须无微不到”。

  初练拳一开头就用快速用力练法,必然处处滑过,做不到处处都能恰到好处,轻松而又缓慢的练法,能逐步提高耐力,能逐渐产生一种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等到轻缓有一定基础,再逐渐练快,快后复慢,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如此反复锻炼,始能快慢轻重,随心所欲。

  陈式太极拳小家的概述

  陈式太极拳的训练讲究以大圈收至小圈、小圈收至无圈为登峰造极。历史上陈式太极拳并无大、小架型之分,而是在训练方法上,师傅为了使徒弟尽快入门,把架型放大,让徒弟先从大圈、外圈入手。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当徒弟掌握了画圈走圆的运动规律之后,再逐步由大圈过渡到小圈、外圈过渡到内圈,形成劲路沿躯干和四肢变化所传递的螺旋缠丝劲,达到外形上不见圈的高级境界。

  随着太极拳的发展,后人为了区分陈式太极拳的不同练习方法,拳术上出现了大架、小架(大圈、小圈)之称。大架拳手也要讲求将圈逐渐收小,小架训练也开始讲求将圈放大,两者的训练过程基本相同,因此有“大架不大,小架不小”之说。

  陈式太极拳武术拳种今天流传于世的为主的有3个系列。我们叫做系列比较好,因为它们还不像其他种类的太极拳那样成其为分支拳种。大架新架,大架老架,小架3个系列。

  拳理拳论都一致,理论上全都是陈家沟从陈王廷,陈长兴,陈有本,陈鑫一脉相承的。拳谱大致相同,差异极小。有书为证的是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的拳谱。拳谱上列了64个式子,实际的大架小架都是根据这些式子的组合。

  只是陈发科加了3式,作为“继承捍卫和发展了”。但是三个系列的动作,步法,手法和发力在很多式子上都有所不同。

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教学相关文章:

1.陈式太极拳新架二路的简介

2.陈式太极拳新架一路教学

3.陈式太极拳第二路图解

4.如何提高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的学习

5.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拳谱

6.学练陈式太极拳老架二路的四个阶段

7.陈氏太极拳新架二路动作名称

    1271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