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冰川行进和冰川裂缝救援(上)
冰川是一条通往高山山顶的便捷路线,但攀越冰川需要极专业的登山技巧,因为行进者必须通过冰川裂缝。就是当冰川以大片冻雪的姿态缓缓移向山下之际,因日夜温差热胀冷缩挤压,一条条冰川裂缝会分割冰川。虽然攀越冰川十分危险,但它对于登山活动是不可或缺的。要成为一位专业的登山者,必须具备穿过冰川裂缝的能力。下面是学习啦小编整理的冰川、冰川行进和冰川裂缝救援(上),欢迎阅读。
冰川的形成
冰川是这样形成的:一年当中没有融化的雪会积压到下一年的冬天,年复一年,最后雪就会冻结,并开始缓缓往山下移动,冰川就这样形成了。
在陈年雪里,雪结晶已经变成了冰粒。现在,冰粒要通过陈年雪变成冰川冰。当冰粒之间的空气缝隙被封死,雪块因此变得密实时,陈年雪便成为冰川冰。
雪水在每年春天都会渗透到更下面的雪层,这些雪层的温度都在零度以下,因此融水会再度冻结,在陈年雪之中形成冰层,所以当整个陈年雪区域已经经历密实和变质作用而准备变成冰川冰时,里面可能已经含有不规则的冰块了。
形成冰川冰后,变质作用并没有停歇。冰粒会不断“吞并”它们的邻居而不断增长,因此冰结晶的体积会随着时间而增大。大型冰川里的冰要花上好几百年才会到达冰川终点,因此微小的雪分子最后结晶的直径可能大于30毫米。(当雪结晶变成陈年雪结晶,再从陈年雪结晶变为冰川冰结晶时,体积会不断变大)。
我们可以想象山谷型高山冰川的诞生过程。假如北半球有一座本来没有冰川的高山,由于气候发生了变化,使得山头背阴的地方的雪终年不化。最初,雪以极慢的速度流向山谷。因为每年都会增加新雪,陈年雪就会越来越深,面积也会越来越大,流动的雪量相应增加。就在缓慢流动的雪搬移泥土和岩石的同时,雪也在不断地融化与再次冻结,雪块周围与下层的水流也不断地冲击着周遭的环境。经过长时间的累积,这种小规模的侵蚀最终产生了地表空洞,而冬雪就堆积在坑洞之上。当雪深超过30米时,下层的雪在上层陈年雪渐增的压力下化为冰川冰。冰川便由此诞生了。
在冬雪的不断挤压下,冰川会以冰流的形态向山谷低处移动。如果冰川在移动途中到达某个较暖的地方,冰川在该处没有新增加新雪,冰川冰就会开始融化。最后,冰川会流到一个高度更低、更温暖的地方,冰川在这里会全部融化——此处就是冰川的尽头。
有的冰川由移动甚慢的雪块组成,有的则是从高处挟带大雪块而下的奔流。在气候变化颇有规律的地带,冰川的运动是通过内部的变化以及在河床上滑动实现的。冰川的运动速度与河流相似:中央及表面流动最快,两旁及被河床牵绊住的底部流动最慢。极地小型冰川的外貌与一般的冰川截然不同——因为它被冰冻在河床上,只能通过内部的变化来流动。极地冰川就像是流动的糖浆,一般的冰川则如塞满碎冰的河流。
冰川和冰川裂缝
冰川时时处于变化之中,降雪量和温度都会影响冰川的前进和后退。在图片上看起来,冰川就像一条冻结的河流,缓缓流向山下。不过,冰川在很多方面和真正的河流迥然不同,有些冰川很小,看起来就像一块静止的冰雪,有些冰川则是广袤的冰原,呈现出摇摇欲坠的形态,一旦倾泻起来则气势滔天。
冰川的流动形态极为复杂,不过典型的高山冰川的流速每年约在45至400米之间。在温暖的夏天,大部分冰川的流速会比冬天快,这是因为冰雪融化成水后的冲击所致。冰川流动时会使冰层表面断裂成许多天然险阻,也就是冰川裂缝。
冰川裂缝
冰川裂缝是冰川的一个重要特色。如果冰块受到压力超出自身的承受限度,冰块就会断裂,所形成的的断面就是冰川裂缝。冰川表面的冰块成形时间较短,里面有许多小缝隙,结晶冰之间的附着力也很弱,一旦伸展或折弯过度就会像玻璃一样断裂。
一般冰川裂缝的深度在25-30米。超过这个深度的冰层就比较坚固,冰结晶会越来越大,附着力也越来越强。在受到试图使它分离的压力时,其内部结构会因压力变得更加紧密,其外形也有如浓稠的糖浆。至于温度更低的冰川——高海拔或极地气候下的冰川——其冰川裂缝可能会更深。因为温度越低的冰块越脆,所以更容易断裂。
与极地冰川相比,温带地区的冰川的裂隙多而浅,因为冰河的移动速度通常较为快速。当冰川快速流动时,例如通过较大落差之际,就会出现大规模的断裂,冰瀑由此产生。数个冰川裂隙在互相连接后所形成的独立冰柱称为冰塔。
冰川裂缝容易在高山坡度陡峭之处形成,这里的雪常常因为受挤压而断裂。冰川裂缝也常常成形于冰川转弯的地方或是两条冰河汇流之处,尤其是越靠近外围边缘的裂缝越多,因为转弯处的山谷壁不是变窄就是变宽。由于岩床会阻碍冰河的流动,冰河裂缝常常会围绕着岩床而伸展,例如在凸出冰面的一块岩石附近。流动的冰川如果和上游万年不化的积雪或冰帽分离,就会形成很大的冰川裂缝,成为背隙。一般而言,冰川中央的冰川裂缝比边缘要少,坡度低缓的冰川所形成的冰川裂缝通常也比流动迅速的陡峭冰川要少。
堆积区域内的冰川裂缝最危险。因为这些地方的冰川很高,每年新增的雪量要比融化掉的雪量多,在这种地方,冰川裂缝常常被雪桥所覆盖,而这些雪桥都很脆弱,甚至连一个人的重量都无法支撑。在堆积区域以下的地方,冰川每年的融雪量或许会相当于或者超过当年的降雪量。这两个区域之间就是万年雪线,也称为粒状冰雪线。
较深层的冰川要比上面几层的密度更高、可塑性更大,因此流动变形时不会裂开。如果这些较深且年岁久远的冰雪暴露于表面,冰川就会呈现出一种层层叠叠、无缝无隙的外貌,通常不会开裂成裂缝,在这种冰川上攀爬相对比较安全、简单,因为它们往往很平坦,即使有裂缝也比较窄细,很好跨越。
冰崩
当悬空的冰川、冰瀑以及冰川上任何被冰塔覆盖住的部分倾泻而下时,崩落的冰块可能从陡峭、混杂的冰瀑崩落,这就是冰崩。它是由冰川流动、温度以及冰塔形成的因素共同造成的,冰崩随时可能发生,与季节、温度或降雪量没有绝对关系。不过冰崩大多发生在温度上升到冰点之上或下降到冰点之下的夜晚。如果一定要经过这些区域,应该避开这段时间或小心翼翼快速通过。
夏末秋初时,冰崩在低海拔的温暖冰川上发生的较为频繁,原因是此时的融水大的足以在冰川底下流动,似的冰川的流速加快。由于高海拔地区以及温度较低处的冰川会冻结在河床上,所以不会出现这种季节性的变化。
冰崩在何时出现最频繁,各方说法不一。田野观察家认为冰崩在下午最为常见。被雪覆盖住的冰塔冰原或许如此,如果白天的日照使得雪地松动而崩落成冰塔,而后又导致冰塔倾塌的话,便会造成冰崩。但是,科学家发现清晨时分的冰崩活动频率最大,因为此时的冰块温度低,最易碎裂。事实上,冰崩在任何季节都可能会发生,且不分昼夜,只是发生的频率不一。
冰川行进的基本守则
攀登冰川时,早点出发固然有好处,不过攀登者对于这种做法总是犹豫不决。他们希望赶在太阳把雪桥以及有雪崩可能的坡地晒垮之前顺利前行,可是太早动身又会让他们睡眠不足。登山队员得在天亮之前就带上头灯,调整冰爪,摸索着穿上安全带,忙得没时间去考虑攀越冰川时即将面对的状况。不过,通过训练,他们会知道如何在攀越一条漫长的冰川之前做好准备。
结绳攀登
在冰川上安全行进的第一条守则很简单:结绳攀登。无论你对冰川是否熟悉,是否相信自己能识别并且顺利通过所有的冰川裂缝,都得遵行这条守则。结绳攀登在万年雪线以上的高度的山区尤其重要,这个区域有许多冰川裂缝是被雪覆盖的。
当你在一片貌似柔和雪地的冰川上行走时,你可能会觉得不系绳索也无妨,尤其是在你多次安然无恙地通过类似的路线之后。这是危险的做法。你系绳所花的时间和你在坐车时系紧安全带一样,在你跌入冰川裂缝时,绳索会大大增加你的生还机会。
在低于雪线的区域,如果冰川裂缝稳定而易见,有些登山者会在穿越冰川时不结绳。不过这种不结绳做法,没有丰富的攀登冰川的经验的登山者最好不要采用。
在光滑的冰地上,如雪季后期,结绳攀登就不安全,因为想要在坚硬的冰面上确保自己不跌落冰川裂缝几乎做不到,结绳攀登的结果往往整个队伍全部掉进冰川裂缝。无论何时,在决定是否使用结绳攀登时必须首先考虑环境。
如果是穿越容易行进的冰川,最适合的结组人数是三人一组,原因是当其中一人跌落冰川裂缝时,另外两人足以制动。一个登山队至少要组建两组绳队,若一组发生意外,另一组可以伸出援手。有时,四人登山队也只组一队,这可能是因为其中一人不懂确保技术,或是队伍中只有一人有冰川裂缝的救难经验。
使用绳索
绳索是冰川行进的必备装备,在选用时必须遵守相关守则,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不留余绳冰川上处理绳索的第一守则是让绳索自然伸展,不要紧绷,也不要松得让绳索往下垂。同伴之间的绳索如果充分伸展,就可以防止跌入很深的冰川裂缝中。因为绳索一旦松垂,当一名队员跌进冰川裂缝,其他队员无法立刻阻止他滑落,跌下去的人会跌的更深,更容易撞到冰壁或被卡住。对负责制动的队友来说,多出来的绳索也会增加自己被拉下裂缝的可能性。
当你抵达休息站或扎营地时,依然要时刻留心自己的安全。在你们还没有彻底探测过这个区域有没有冰川裂缝之前,你们的绳索务必要随时保持伸展状态,不可松垂。如果已经决定在冰川上扎营,就要拿出标志杆标示出安全的范围。无论在哪里休息或扎营,所有进出的队员都要有确保防护措施。
绳索与冰川裂缝呈直角在冰川上行进时,要尽量让绳索和冰川裂缝之间保持直角。加入一个绳队和冰川裂缝以大约平行的方向前进,当有队员跌落冰川裂缝时,很可能会像钟摆一般摆荡很久。虽然绳索和冰川裂缝之间并非始终能够保持直角,不过若你时时提高警惕,将有助于选出最安全的行进路线。
找出冰川裂缝
安全穿越冰川的第一步,就是找出冰川裂缝,然后规划出安全地绕过这些裂缝的路径。在冰川上寻找路线,不但要靠规划,靠经验,有时还要靠运气。
在出发之前,可以先研究冰川照片,然后再制定计划,因为某些冰川裂缝的样子和位置可以说是长久不变。还可以去找最新的报道,借助那些曾经到过该区域的人的经验。
在快要出发之前,仔细查看冰川的周边情况,或许会发现一条身处其中就不容易发现的明显路线。最好能把观察的结果以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下来,以帮助你记住重大的冰川裂缝、地标、路线的位置。
登山指南上的图片和鸟瞰图固然有用,不过当亲临实地时,你可能会十分惊讶的发现,看来像是小缝的裂缝其实是巨大的深沟,而巨大的冰川裂缝或许因为深藏以致根本无法从地图上看到。如果可能,不妨多规划几条路线。
一旦身处冰川,一场永不间断的寻找冰川裂缝的游戏就开始了。看不见,不代表它不存在。在安排好营地后,可先让几位队员前去探测,在太阳未下山前规划好路线,这样做可以为第二天的找路工作节省许多时间。
如果觉得某片区域非常可疑,想要探测有没有冰裂缝,雪中探测技术就派上用场了。如果探测之后找到了冰裂缝,要继续探测下去,以确定裂缝的精确位置。
冰镐可以当探测工具。把柄尖平顺插入你站立位置前方约50厘米的地方,冰镐和斜坡一定要保持垂直。如果插入过程你一直感受到阻力,可以确定积雪的深度至少和冰镐的长度相当;如果阻力忽然降低,表面下面可能有一个坑洞。如果必须朝着坑洞的方向继续前进,就要用冰镐多插几次,以确定坑洞的大小。领头的队员应该把坑洞挖开,用标志杆标出来。
能否准确的探测出冰川裂缝,取决于你的技巧和解读雪层变化的经验。如果探测的让你缺乏经验,在冰镐插进裂缝后,他们可能会觉得插进了较软的雪层。冰镐的长度也会影响探测结果的准确性。不妨使用更轻更细更长的滑雪杖来探测,较冰镐更容易插入雪层也可以插的更深。
探测冰裂缝的关键
观察雪面是否有下陷的地方,如果有表示覆盖在冰裂缝上的雪因地心引力下陷,这是被隐藏的冰裂缝的主要特征。下陷的雪地在光泽、质地上会有些肉眼可见的差别,在清晨和傍晚更明显。
暴风雪之后要特别小心。新降的雪可能会把下陷的雪面填满,使之和附近的雪面无法区分。
特别注意一些容易形成冰裂缝的地方,例如冰川转弯处与坡度升高的地方。
经常观察路线两边,看看有没有裂口。如果有,表示冰裂缝已经延伸到路线底下。在一个区域找到一个冰裂缝,往往这个区域还有多条冰裂缝。
穿越冰裂缝
绕过冰川尽头
有许多方法可以让登山者绕过冰裂缝。在这里,我们介绍的只是一般的技巧,在你身临其境时必须懂得变通。在冰川上寻找路径,意味着不仅要绕过那些看得见的冰裂缝,同时还要警惕防范那些被掩盖的、看不见的冰裂缝。即使穿越冰川的路线是精挑细选的,也经常会出现原路折返,另寻路线的情况,这的确让人沮丧,但为了确保安全,最好不要有任何抱怨。
直接穿过冰川裂缝是所有登山者最不愿意接受的选择。由于冰裂缝的宽度在接近尽头时会变得越来越窄,因此最安全、最可靠的方法就是在它的尽头处绕过去。必须绕个大圈,但比直接穿越裂缝安全多了。夏天落雪融化以后,冰川裂缝会比较容易识别,其他季节可能被落雪覆盖,必须在转角的远处小心探测,仔细观察,判断是否为冰裂缝的延伸,也可能是雪桥。
借助雪桥
如果无法绕过冰川尽头,退而求其次选择雪桥。冬季的深雪会在强风的吹袭下变得坚硬,有可能形成冰裂缝上的雪桥,直到夏天都不会消融。另外还有一种更为坚实的雪桥,其实就是连接两个冰裂缝的细长地峡。
遇到雪桥时,踏上去前要先仔细从侧面观察。如果仍不确定是否可靠,可先让领头的队员走上去实地探测,第二个队员在一旁以确保姿势拉紧绳索,防止雪桥忽然断裂后掉入裂缝。等第一个队员通过后,其他的队员可在另一个队员拉紧绳索确保后,严格循着领队的脚步行进。
雪桥的坚固程度主要受温度影响。寒冬季节或清晨时分,雪桥或许足以支撑一部卡车,而在午后积雪融化后,或许连自己的重量都支撑不住。每次通过雪桥必须提高经期,也不能认为早上安全通过的下午也可以安全通过。
跳过冰裂缝
跳过冰裂缝的方法并不常用,除非你已经别无选择了,而且做好了确保,或许可以奋力一跃。
在跳跃之前,要先做探测,找出冰裂缝真正的边缘。探测之前要让队友做好保护。如果需要助跑,先踏一下雪地可以站的更稳。然后穿好防寒衣服,戴好帽子手套,检查安全带、绳圈,并确认队友已经做好保护。要以滑落制动握法手持冰镐,以防踩滑时攀住冰裂缝边缘。然后纵身一跳。
一旦一个队员抵达另一边,其他队员再跳就没那么危险了,对面的队员可以确保。
爬下冰裂缝
如果冰裂缝很浅,还有更安全的做法:直接爬下去,穿过底部,爬上另一边。这种方法仅适用于体力强健、训练有素、装备齐全的登山队伍,因为在有良好的确保防护之外,也准备好应付一些突发状况,例如当冰裂缝底部忽然陷落,使得队友悬在半空时,他们能马上展开援救。还要提醒一点,冰裂缝看似坚固的底部其实并不可靠。
采用梯形队形
如果队伍的行进必须和冰裂缝平行,不妨排成梯形队行进:队员走在前方队员的侧边或后面,就像梯子一样。如果冰川很稳固,虽然裂缝密布,但位置很容易看见,隐而不见的裂缝较少,这种梯形队形最安全。在队员们无法跟随领头队员的脚步只能以单一纵列穿过裂缝时,排成梯形队形是比较务实的做法。不过如果冰川上有隐藏的冰裂缝,就不适合以梯形队前进。
登山救援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