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员窒息应急救援措施预案
人员窒息的因素是有很多的,而造成人员窒息后如何进行急救才是最重要的,学习啦小编整理关于如何对窒息人员应急救援提供措施和预案。
一、人的因素
1、违章指挥;无专项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对工人未进行安全生产教育;未做安全技术交底;
2、违章操作;不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不正确配带劳动保护用品;不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二、环境因素
1、工作现场存在有毒、有害气体;
2、施工现场空气不流通;作业场地封闭、狭小;
3、天气闷热、持续高温;
三、材料因素:
1、施工中使用的材料含有大量的有毒、有害挥发性物质;如氯气、二氧化硫、氨、甲醛、氮氧化合物等。以及窒息性气体:一氧化碳、硫化氢、氰及氰类化合物等。
2、劳动保护用品、防毒面具不合格;未达到安全防护使用标准;
四、安全措施不到位:
1、在进行坑、槽、沟、孔桩的开挖作业时,未制定安全有效的措施方案;未按排专人进行现场警戒;
2、混凝土护壁未达到设计强度和规定的养护时间时就进行下一步工序作业;
3、下孔作业前未进行有害气体的检测;就盲目的下孔作业孔下作
业时未安置有效的通风设施;
4、油漆工交叉作业;无安全有效的防护用品和通风措施;
5、宿舍内违章使用煤火炉、煤气炉具,未按规定安装风斗,煤气阀门未关闭严密发生泄漏;
6、在密闭的容器内进行焊接作业时无通风设施;容器外无人看管职守;
五、产生的后果:中毒、窒息极易造成人员死亡或留有后遗症;
六、应急救护组织机构:
总指挥: 孟彦敏、孟建保
急救组成员: 公司科室长
七、职责划分:
总指挥:
1、负责组织对本项目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2、定期组织本项目管理人员对施工现场、宿舍的检查;明确现场宿舍的管理负责人。
3、督促本项目的安全措施落实情况;落实新置设备的所需资金。
4、在发生中毒、窒息等安全事故时,担任现场应急救援工作的总指挥。
八、救护组成员分工:
1、组长带领组员负责对伤员实施的现场救护工作。
2、组长负责在事故发生时组织联系救护车辆;并负责将伤员送往指定医院。
3、组员平时负责救护器材的保管,在事故发生时协助组长实施对伤员的抢救工作。
4、事故现场保护由组员负责,保护事故现场、作好警戒,以免事故现场被破坏,影响事故调查。
九、救护材料及器械配备:
急救药箱、防毒面具、氧气袋等必备用品。
十、应急预案:
1、组长带领组员成立的抢救小组,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具体分析、具体对待,采取不同的抢救方式方法;
2、当发生人员窒息时,首先将伤员抬到通风的地方;解开衣扣,使伤员保持呼吸顺畅,禁止无关人员围观;
3、当人员发生煤气中毒时,首先将伤员抬到通风、空气流通的场所;冬天时节注意保暖;对呼吸、心跳已经停止的伤员要进行心脏按摩和人工呼吸;同时用氧气袋给氧;
4、在油漆作业、和一些空气不流通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场所,当感觉胸口发闷、呼吸不畅时,应立即停止作业,到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休息观察;当发生人员晕倒时,应立即将伤员抬离作业现场。
5、如果伤员情况比较严重,当发现伤员呼吸困难、严重缺氧、面色苍白或发生痉挛时,应立即给氧、做人工呼吸并及时送往医院抢救;
6、在基坑、隧道、涵洞等作业场所发生人员窒息、晕倒情况时,抢救前必须采取通风或其他安全措施,不能盲目救人;以免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
7、在以上各种救护方案实施的同时,及时拨打120、999急救电话,边抢救边等待救护车辆的到来;不轻易放弃对重症伤员的抢救工作;
十一、现场预防重点及安全措施;
1、指挥专项工程制定专项的施工方案和安全措施;对工人进行安全生产教育和详细的安全技术交底;
2、违章操作;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正确配戴劳动保护用品,正确使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
3、对劳动保护用品、防毒面具经常进行检查;不合格、未达到安全防护使用标准的坚决不买、不用;
4、在进行坑、槽、沟、孔桩的开挖作业时,制定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方案;并按排专人进行现场警戒;
人员窒息应急救援措施预案 [篇2]
一.应急预案
1.当患儿发生窒息时,立即将患儿取侧身头低位,给予拍背,使吸入呼吸道的奶汁或痰液排出,同时配合使用一次性吸痰器予清理呼吸道,并请旁人通知其他医务人员
2.其他医护人员应迅速备好负压吸引用品(吸痰盘)和吸氧用品,必要时给窒息患儿行负压吸引和给氧
3.当患儿发生神志不清,呼吸、心跳停止时,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心外按压、加压给氧等复苏抢救,必要时行气管插管,遵医嘱给予抢救用药,直至患儿恢复自主呼吸与心跳
4.护理人员应严密观察患儿生命体征、神志和瞳孔变化,必要时行心电监护
5.抢救结束后6小时内据实准确的记录抢救过程
6.待患儿病情平稳后分析了解引起窒息的原因,对于呛奶引起的窒息应指导家属掌握正确喂奶方法。
7.呼吸道分泌物多的患儿要多翻身拍背,痰液粘稠者遵医嘱雾化后予拍背吸痰,平时要指导家长如何观察患儿正常的面色与呼吸。
二.应急程序
立即清理呼吸道、给氧→通知医生→继续抢救→观察生命体征→记录抢救过程→加强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