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励志>成功学>成功的作文>

大学生走向成功论文3篇

小兰分享

  大学生走向成功论文1:

  近年来,随着学业、就业压力的增加,不少大学生反映出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或急功近利,浮躁空虚;或颓废不振,沉迷网络;甚至出现暴力发泄、厌世轻生倾向,引发了一系列的如大学生自杀、大学生恶意伤人等极端事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要求高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人才培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程,它既包括对学生的智力开发,也包括对学生心理素质、人格品位的培育,且就实践操作来看,后者比前者更难把握,不易量化又难见成效。为培养学生的辨识能力、自控能力和耐挫折能力,帮助学生形成乐观坚强、独立善良的人格品质,我国高校应在大学生智商教育之外,积极推进对学生的情商教育。可以说,情商教育既是大学生消除心理困惑,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未来迈入社会,走向成功的桥梁。

  一、情商的内涵、特点及功能

  (一)情商的内涵及特点

  情商,是近年来人们提出的一个与智商相对应的概念,指的是人们了解、控制自身和他人情感方面的能力。最早提出情商概念的是美国的彼得·沙洛维教授和约翰·梅耶教授。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戈尔曼后来继承并发展了这一理论,将情商内容概括为了解自我、管理自我、自我激励、识别他人的情绪以及处理人际关系五个方面,并从个人性格与道德的结合方面对情商本质进行了高度概括。随着心理学家们对情商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智商主要是评价一个人的智力高低,情商则反映了我们的做人能力。一般来说,情商高的人,善于控制情绪、易于与他人沟通、心理承受力强;而情商低的人,则常表现为情绪失控、心理脆弱或自我封闭等。

  智力的开发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与更新的理性探索过程,它需要我们勤于思考,发扬刨根问底、锲而不舍的精神,去勇攀学术顶峰。而情商的修炼则是一个生活经验的历练与积累的感性体验过程,它一般与人的直觉、情绪、反应、态度相关,追求的是一种心理状态的平衡,因而很多时候它需要我们做到知足或者放下。智商与情商的发展不是同步的,智商高的人并不意味着情商一定高。相反,很多时候,越是智力水平比较高的人,其心理素质反而越脆弱。此外,情商的开发也比智商更难把握。情商的提高主要依靠个人“自学”,除非他自己用心灵去感受、去接受,否则,他人的说教很难发挥实质性作用。换言之,如果智商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学习与模仿的话,那么,情商的提高则主要来自于个体的自身经验与领悟。

  (二)情商的功能

  心理学家霍华·嘉纳认为:“一个人最后在社会上占据什么位置,绝大部分取决于非智力因素。”而丹尼尔·戈尔曼教授也指出:成功=20%的智商+80%的情商。情商之所以能影响每个人的一生,在于其有以下两方面的功能:

  第一,它影响人们的心理健康及幸福状态。幸福生活是我们每个人的追求目标。然而,一个人能否获得幸福,除了和他的健康状况、理想实现以及财富拥有等有很大关系之外,还和他的情商水平有关。如是否对生活充满热爱,懂得感恩、包容、合作、知足与责任;是否善于调控自己情绪,清理心理垃圾等。情商直接反映我们的心理状况及生活态度。现实生活中,很多人由于不懂得控制情绪,不懂得尊重他人,做事但凭意气、冲动,结果经常使自己陷于负面情绪包围之中,出现精神抑郁、人格缺陷等心理问题,难以体会到生活的幸福与快乐。

  第二,它决定人们的成功与成才。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对知识结构和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要求人才有健康的心理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品质。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与智商相比,情商才是个人成功、成才的决定因素。一个人在事业中必须能够敏锐地觉知自己的情感,能够把握和调动自我内在的动力,必须具有为实现目标而奋斗不息的热情,坚持不懈,持之以恒,不怕挫折失败。同时还要做到以诚待人、尊重、理解、同情他人,具有建立和处理好人际关系的能力等等。事实也证明,出自于哈佛大学的诸多优秀人才,包括富兰克林·罗斯福、约翰·肯尼迪、乔治·明诺特、爱德华·珀西尔以及比尔·盖茨等在内的8位美国总统,3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几十位商业领袖,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非常注重哈佛大学的情商课,情商水平很高,在协调能力、自控能力以及团队精神等综合素质方面,均远居他人之上。

  二、大学生情商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情商现状:大学生的情感困惑

  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他们的智力发展虽然已达到顶峰,但在思想上还不够成熟,情商问题比较突出。据甘肃省心理咨询与调节中心通过调查统计,21%的大学新生对如何发挥自己的优点和克服缺点感到迷茫,42%的学生反映,由于环境的改变,自己出现了矛盾、困惑心理。调查中一半以上的学生有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面对来自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压力,不少学生也表现出严重的心理障碍,全国每年因心理疾病退学的大学生就超过了退学总人数的一半。情感困惑,已成为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其主要表现为:第一,许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面对挫折,不具备抗挫折能力。第二,不懂得如何与他人交往,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第三,不懂得如何安排生活,不具备自控能力。

  (二)原因分析:社会性断乳期的不适应

  从未成年到成年的转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经历一个社会性断乳时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将不得不脱离成人的照顾与保护,独立生活,走向陌生社会。很大程度上来看,大学的意义也正于此。对于学生而言,大学前后的环境与身份有着本质变化。在中小学阶段,学生还是孩子,处于家庭环境的保护之下,所到之处到处是呵护、谦让。在父母眼中,儿女永远是长不大的孩子,孩子可以不必在能力还不够的时候去直接应付环境。在冷酷的环境和孩子之间有父母这个缓冲。靠着父母的精心照顾,很多学生就像温室里的花朵,过着要风得风要雨得雨的童话般生活,既不知道挫折失败是什么,又毫无面对挫折的心理准备。他们在成人的保护下耳濡目染的都是过滤了的现实环境。然而,进入大学阶段,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大学意味着新生活的开始,学生很快就会发现,不仅以往老师手把手的教学方式不见了,而且寄宿生活也直接阻断了他们对家庭环境的依赖。这时他们不得不直面和思考现实中的各种问题,包括如何照顾自己、与他人沟通以及未来的发展等,并试图去解决一些问题。可是,由于刚刚脱离家庭环境,他们还不具备基本的辨识能力、耐挫折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大学生活于他们而言,几乎是一种全新的人生体验,一个非常艰难的适应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困扰他们的并不是智力上的不成熟,而是情感上的迷茫。这一切其实就是典型的社会性断乳期的不适应表现,是学生心理跟不上现实生活的变化。

  三、大学应架起情商教育的桥梁

  大学生在入学之前,主要受到的是智商教育的训练。多数时候,他们对生活的理解还仅限于课堂上学到的课本知识,远不能满足他们应对新环境的需要。随着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他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情感问题。这些问题,对于涉世不深、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而言,是一门博大而艰深的学问,需要学校予以正确引导,积极开展大学生情商教育。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及情商培育的特点,笔者认为,高校情商教育应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弘扬传统文化

  情商的发展主要依赖于生活经验的积累,然而,并不是我们所有的经验都要来自于每个人的亲身经历。很多时候,虽然我们不能去复制他人的经历,但是却可以分享他人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大学生情商教育的最宝贵资源。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内容广泛涉及故事、舞蹈、音乐、风俗、礼仪、医药、游戏、标志和名称等日常生活的各方面,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生活智慧。诸如:励志方面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善方面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择友方面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等都是先人通过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颠扑不破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教导大学生如何为人处事,如何“做人”具有重要意义。情商教育主要要通过文化传承和文化熏染来达到“育人”的目的。因为从根本上说,所谓“文化”实质就是“人化”和“化人”,即教化熏陶人。所谓教书育人,说到底就是文化育人。为此,我们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去传统文化的沃土中寻求生活灵感、汲取情感营养,引导他们自觉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人格品位。

  (二)加强挫折教育

  从家庭环境到社会环境,大学生最难以应对的还是来自于独立生活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在通往目标的道路上,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对此,我们要加强大学生的挫折教育,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并掌控自己的情绪。所谓挫折教育,主要是培养他们的耐挫折能力,即对挫折的容忍力和对挫折的超越力,使之在遭受挫折时,不仅有使自己的行为、心理不致失常的能力,而且有能够忍受挫折,并采取积极进取、明智的心理机制,战胜挫折、获得成功的能力。面对挫折,让学生尽快摆脱困境,化压力为动力,奋起前进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心理激励,这也是我们培养学生耐挫折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调动积极性的最好方法是学会激励生活中的每个人,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是需要激励的。哈佛大学的詹姆斯教授也认为,没有激励,人的潜能只能发挥20%;激励之后,则能发挥80%—90%。因此,当学生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一方面要在思想上与他们及时取得沟通,给他们鼓励,让他们明白“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和“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空乏其身,行弗乱其所为”的道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留给他们自省和反思的空间,引导他们从其它工作或事情上,去发现生活乐趣,缓解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找回自信与心理平衡,快乐阳光地度过每一天。

  (三)开展社会实践

  情商教育最终要落实于社会实践。只有通过社会实践,学生才能逐步加深对生活的认识,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明白做人的道理和责任承担的意义。实践教学如今已成为国外很多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在德国,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高校逐渐形成享誉全球的校企合作“双元制”职业培训,把对学生的技能训练、知识积累与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了起来。美国高校也非常注重大学生实践训练,很多大学不仅有针对学生的专门实践计划,而且它们对学生的专业教育也要受到来自实践部门的监督与管理。与国外相比,我国高校目前仍偏重于理论教学,采取的是老师上面讲、学生下面听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即使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我们仍然是强调对学生政治信仰和道德原则的灌输,忽视了实践中对他们的心理品质、社会适应及生存能力方面的磨练与培养。青春期的大学生,心理落差比较大,对他们的情商教育,如果仅仅是一些脱离心灵的、空洞的大道理灌输,则不仅难以起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的作用,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引其误入歧途。提高学生人格素养、锻炼学生综合能力,我们可以采取课堂交流、游戏、互动等其他形式,但不能局限于课内的“纸上谈兵”,更多的时候,我们还要鼓励大学生走出课堂,到广阔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生活苦乐,锤炼其意志。为此,我国高校应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理念,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信息交流与反馈,采取沙龙、比赛、实习及联合培养等多种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实践活动。

  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大学生活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断乳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产生很多的心理不适应症。对此,如果我们不加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将导致大学生孤僻性格的产生,严重影响到他们健全人格的发展。“教化育人”是人才培养的最高境界。为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育社会合格人才,我国高校有必要改革传统的学生思想教育模式,积极推进以弘扬传统文化,加强挫折教育,开展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大学生情商教育。

520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