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脑力开发>想象力>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卓洵分享

  在创造发明和探索新知识的过程中,想象力是一切希望和灵感的源泉。因此,在人的想象力发展时期对想象力进行培养是极其重要的。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的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如何培养学前儿童的想象力

  其一,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儿童想象力。绘画是学前儿童最为喜欢的一种表现形式,幼儿的想象力在他们的绘画中能够表现得淋漓尽致。教师可以用各种途径启发教学,鼓励孩子多看,多听,多触摸,多尝试,进而发展儿童感官,丰富儿童生活,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从而为他们的绘画提供一定的现实依据和经验积累。自然界的景是千姿百态、光怪陆离的,它是开展儿童绘画活动时最好的环境,接触大自然的各种现象与景色能够扩展儿童想象力的空间,孩子在绘画中也能不断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另外,孩子的绘画作品是充满个性化色彩,孩子们在自己与同学的作品中互相借鉴互相学习,还能激发孩子更多的想象力,所以幼儿教师在教育与引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应该有目的的鼓励互相观摩。

  其二, 通过音乐欣赏促进儿童想象力发展。音乐是最动听的语言,学前儿童对音乐的敏感度很高。音乐鉴赏是一种艺术,通过歌词、旋律、节奏等塑造艺术形象,表达思想情感,反映现实生活。学前儿童不能很深入地了解歌词艺术,但他们可以通过旋律、节奏在浅层次对音乐有大体的领悟,其三, 运用民间故事培养儿童的想象力。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民间故事风格朴实、情节生动、富有神奇色彩,是劳动人民口头创作及流传的能让儿童朗诵与倾听的故事,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所以教师一旦运用好民间故事教学,那么儿童的想象力必会带来很大发展。作为文学鉴赏活动,需要教师语言素质良好,还要具备较强的启发能力,能够让幼儿对民间故事的内容提起关注,教师需要把握好故事的重点环节以及主要矛盾。首先,可以让孩子大胆地发挥想象, 在说故事的过程中,突然戛然而止,让孩子们猜想下一步将会发生什么,循着他们的思维途径,步步引导,推波助澜。其次,根据幼儿模仿性强、活泼好动、爱表现等特点,教师要抓住这些特点并利用这些特点来开展语言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模仿所听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故事情节。此类模仿一方面可以让知识再现在孩子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可以发展了他们的表演才能和想象力,从而感知人物形象更生动,能够从文学作品中体会到快乐。第三,将联想巧妙地运用到活动中,让幼儿对故事的后继展开联想。每一个故事都不只局限于情节, 而且故事的情节都没有终点,每个故事都通过代代相传的形式,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加丰富、深刻。发挥孩子的想象力,让新时代的孩子把传统的民间故事续编下去,这也是中华五千年文化不断发展壮大的一种方式。

  民间故事中蕴含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我们可以在讲解和编写民间故事的过程中,让孩子的想象力发展到一定高度。

  其四,在游戏中开发幼儿的想象力。孩子的生活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自己想象的虚幻世界中度过的,因为游戏是孩子日常活动的主要内容,游戏本身就存在虚构与想象。实际上儿童的想象要比成人更丰富,由于孩子没有太多的知识和经验,所以他们随意性非常大,一旦有一个事物触动到孩子的思维,他们立刻就能创造出一个思想的世界,并且将这个世界渲染的多姿多彩。因此,幼儿的想象是在游戏中展开的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

  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一、做游戏是一种好方法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在游戏中,儿童从单纯模仿发展到创造,他们逐渐创造性地开展游戏情节,创造性地扮演游戏角色,创造性地制作游戏道具等等。可以给孩子提供足够的手工材料,如:颜料、蜡笔、剪贴,各式各样的盒子和胶水等,但不要一下子把一大堆东西放在他面前,那样孩子将不知从何做起。

  二、音乐、绘画是培养孩子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一致认为音乐是促进幼儿心健康发展的好方式。因为音乐会促使右脑的发育,而右脑发达的人往往具有非凡的创造力,象爱因斯坦、爱迪生、毕加索都是右脑发达型人,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幼儿情绪兴奋愉快,这个时候,其创造力就处于极佳状态。同样绘画也可以促使幼儿大脑右半球的发达,增强幼儿想象力、形象思维力和创造力。对幼儿绘画的评价,主要不是以像不像来衡量,而是要看他是否能发挥想象,创造美的形象。他们每画出的一个形象,对他们来说,都是一种创造,我们应大力鼓励儿童的这种创造。

  三、给幼儿讲故事

  为故事虚构景物、人物、声音、情境及气味等,这种想象力对孩子是十分有建设性的。与录音机相比,父母讲故事给孩子听,更有亲切感和交流性。孩子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会随时发问,在愉快的对话中,指导孩子从已有的经验中得到新的主意。电视也是有教育作用的,也是可以模仿和创造的,但是这种创造总是第二手的,因为故事首先是出自于作者的大脑,而不是孩子们自己的。幼儿的学习能力很强,但从电视上学习只会将幼儿变成一个被动的接受者,而不是参与者;是一个世界的旁观者而不是创造者。

  四、要充分利用大自然

  陶行知说:"生活就是大课堂,大自然就是活教材。"大自然中的各种景物充满魅力,是最令幼儿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比如,我们可以和宝宝一起进行树叶画的创作。父母可以经常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去玩耍、散步,引导宝宝观察树叶的颜色和形状,并描述:银杏树叶像一把小扇子;枫树的叶子像一只张开手指的手,像星星,更像小公鸡的漂亮尾巴;松树的叶子很好玩,细细尖尖的,好像缝衣服的针,很扎手,但是,它不怕寒冷,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妈妈和宝宝宝可以一起收集一些颜色、形状各异的树叶带回家,用棉花把树叶擦干净,夹在书本里压平。再给宝宝准备剪刀、胶水、白纸等工具,这样,宝宝就可以在妈妈的引导下,自由地创作自己的作品了。

  五、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幼儿的好奇心特别强,什么东西都要动一动,家长应鼓励孩子多动手。在实际操作中,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锻炼手指部小肌肉的发展,相应地也就促进这些小肌肉在脑中对应部位的发展。

  影响孩子想象力的因素

  大脑皮质的成熟程度

  想象的生理基础是大脑皮质上已经形成的暂时神经联系进行新的结合,也就是旧的暂时神经联系经过重新配合构成新的联系。

  2岁前儿童的脑发育仍然很不成熟,尚不能形成大量的神经联系,这使暂时联系的重新组合受到限制。

  2岁左右大脑神经系统的发展趋于成熟,儿童在头脑中有可能储存较多的信息材料,其排列组合的可能性也就更多。

  语言能力的发展

  巴甫洛夫所说的第二信号系统的出现,是儿童想象发生的重要因素。词具有概括性,词和它所代表的具体事物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想象正是借助于词的这种概括性联系,对各种具体事物在大脑皮质所留下的痕迹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进行加工改组、重新配合。

  1岁半至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语言表现出来的。当宝宝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象活动时,就更加客观地证明了想象的出现。

  认知水平的限制

  儿童在观察事物的时候,常常只能感知到其中某些突出的特点,而且往往是非本质特点,对于事物的其他特点,却没有意识到。这是由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有限,宝宝记忆中所保持的形象比较贫乏,对事物的特征掌握不完全,因而在想象过程中反映的也只能是一些突出的非本质的特征。

  比如“人头”只是两只大眼睛,“人身”只是两个大纽扣。同时,由于宝宝思维的概括性不足,尚不能恰当地把握本质特征。思维的相对性差,片面性大,容易走极端。在想象中往往也是过分的夸大,大的东西大极了,小的东西小极了。

  情绪状态的影响

  儿童把想象与现实混淆,是常见的现象。但是,事实证明,儿童并不是完全不顾现实而沉溺于脱离现实的幻想,并不是完全分不清想象与真实的区别,只是受到情绪状态对想象的影响。

  比如,宝宝喜欢把自己喜欢的人画得大大的,把不喜欢的人画得很小,而且把他放在角落里

    3680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