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的老师职称论文发表(2)
高端的老师职称论文发表篇二
做一个站在学生背后的老师
【摘 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老师的满堂灌,学生整天的题海战,让我们大家都身心疲惫。老师们真正的做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可是换来的是什么?孩子们对学习提不起兴趣,甚至厌学逃学。这就是我们要的教学吗?这时一场轰轰烈烈的新课改就犹如一股春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吹醒了每一颗沉睡的心灵。
【关键词】传统教学模式;新课改;导学案;小组合作;讨论;小组考核;集体荣誉感;站在背后
在若干年前有人就提出了“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可是结果落实的怎样呢?学生依然学得艰苦,教师依然教得很累,而教学质量也是捉襟见肘。老师们都感叹:“树欲静而风不止,心有余而力不足。”
问题到底出在哪?
1.教育内容的错误
为了让学生们学得扎实,老师们用“不道德”的方式教育学生。课堂上,老师站在讲台前进行“大满贯”,讲得是唾沫横飞,学生们坐在下面听得是云里雾里。时间一久,也就形成了听觉疲劳。于是上课睡觉的,做小动作的,层出不穷。
用昨天的知识教育今天的孩子,成为明天的人才,老师的教育理念呢?
2.教学方法的缺失
老师上课满堂灌,对学生还是不放心,那怎么办?做题目。学生们于是上课做,下课做,学校做,回家做。难道用这种“不科学”的方法教学,能减负吗?做不完的作业练习,考不完的检测模拟。
真是“老师在题岸上潇洒地走,学生在题海中痛苦地游”。
3.学生的兴趣全无
老师一人霸占了课堂,学生没兴趣;整天的题海战,学生易疲倦。所以很多学生因厌学而早早地离开了课堂,离开了学校。学生们感叹:“这种学习,我们伤不起啊!”
百教一法,千校一面,万生一书,教育的出路在哪里?
捷克的夸美纽斯早就说过:“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可以多学;使学生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所以课改是势在必行了。
这次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围绕以生为本,坚持学为中心。把属于学生的还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能力归还学生;把幸福成功,健康快乐归还给学生。老师再也不用一直站在讲台前。
那么新课改到底带来了怎样的成效呢?笔者所任教的学校虽然实行改革不久,但是新课改给学生带来的变化确实让人感触颇深。尤其是教师的角色变化。
以前总是不放心学生这个,不放心学生那个,现在好了,把舞台都让给了学生,让老师走到了学生的背后,忽然发现,站在下面欣赏到的风景特美!
一、小组建设的魅力
(一)小组建设是学生展示的舞台
通过四大体系建设使小组成员同学习、同实践、同活动、同竞争、同评价,使小组成员成为感情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行为共同体,让小组成为孩子对学校归属感的纽带,合作学习的土壤(合作学习为种子),自主管理的细胞,彻底克服传统方式下的学生厌校倾向,这个小组不仅有型而且更有魂!
(二)小组建设是课改的保障
这不仅是课堂的组织形式,更是贯穿学生的卫生,纪律,学习,艺术等的主线。小组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小组的主人,个人的表现直接和小组的荣辱共存。因为各项考核都与小组挂钩。这恰恰刺激了孩子们争强好胜的意识。而每个小组的组长,就犹如一个家的家长,他必须带领组员们共同建设自己的“家园”,行使自己的权利。“我的地盘我做主”,老师只要站在学生背后,把舞台还给学生,再也不用像以前一样凡事亲力亲为,那样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又有多少价值呢?
1.组长的成长
自从建立小组之后,笔者发现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升。尤其各小组的组长,学会了“无私、责任、担当、不弃”。因为他们要负责手下五六名成员。为了更好的管理小组成员,他们要根据自己组员的情况制定组规,组员的奖惩措施。遇到特殊事件他们还会组织召开组会,商量讨论对策。而这些他们都可以离开老师自己实行。
笔者现在担任班主任。班上的六位小组长能力很强,很多时候在我不在的情况下,他们也能把班里管理的仅仅有条。晨读时,组长已经组织组员在大声地朗读安排好的内容,并会根据朗读的态度给各成员打分;自修课时,会监督组员独立自觉地完成作业,并安排“培优扶弱”行动,会的教不会的;打扫卫生时,更是尽心尽职,监督组员认真仔细地打扫。所以,班里的事情,笔者根本不用怎么插手,只要放心交给学生做就好。
现在,我可以自豪地说:“即使我一星期不在学校,他们也照样样样考核第一!”因为我只要站在他们的背后。
2.组员的成长
小组成员们的集体荣誉感非常强,不论成绩好坏,迫于舆论的压力,班里营造了一种很浓的竞争意识。
在笔者班上有这么一名学生。他的学习成绩很不理想,几乎每门课不及格。更让人头疼的是他还特爱捣乱。上课时,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唾沫横飞,他或在下面引吭高歌,或向其他同学投去子弹,搅得任课老师无法正常上课;下课时,或捡人家便宜,或挑事和人家打斗。记得有一次,为了向同学显示自己的“绝技”,居然会从三楼栏杆上往下跳。幸亏同学反应快,一把把他拉住了,不然后果不堪设想。
可是自从课改分小组后,我发现他变了。上课时,不再做小动作,因为要影响组里的考核。而且组长发现他记忆力特别好,反应也很快,所以一旦有这样的机会,组里就会让他来展现,他算是“英雄有用武之地”,为组里获得了不少分。也许是大家一次次地肯定,让他获得了从未有过的成就感,从而找到了学习的乐趣。所以课后他也不再和以前一样调皮捣蛋。每次班里大扫除,他总是主动参与;同学买菜没钱,他会主动把自己的食物和他人一起分享;每次走在最后发现班里的灯未关,他总会主动关灯……他这巨大的变化让我们大家对他刮目相看。
美国的谢尔・希尔弗斯坦说的没错:“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它们看起来灰蒙蒙。总得有人去擦星星。因为那些八哥、海鸥和老鹰都抱怨星星又旧又生锈,想要个新的我们没有,所以还是带上水桶和抹布。总得有人去擦星星,我相信,星星会亮起来。”
所以即使那些我们看来“不可救药”的个体,也一样具有人类共同的积极的“基因”,只要有合适的土壤,而课改就是培育一颗向上的种子的肥沃的土壤。
二、生本课堂打破了沉默
所谓生本的“三生”指生命的课堂,生态的课堂,生成的课堂。它追求“巧教乐学”、“幸福课堂”、“轻负高质”,达到解放学生的目的:解放学生的大脑,解放学生的嘴巴,解放学生的双手,解放学生的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老师从台前走到台后。
从导学案的完成,到课堂的讨论,都需要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这样的课堂,完全由学生主宰,反馈问题,分析题目,发表观点,学生们人人有事情可做,怎么还会有人打瞌睡呢?孩子们其实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只是以前很少有机会而已。现在好了,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了,胆子自然也就越来越大。
笔者班上有一位女同学,记得刚来时胆子非常小,站起来发言也是支支吾吾,声音极轻。而现在却能在公开课中,当着这么多老师的面,站在讲台上自然地讲解,还配上板书,讲得有板有眼,听得后面的老师是直鼓掌。
走进现在的课堂,你听到更多的不是老师的声音,而是来自学生的声音:讨论问题,发表观点,上台展示。这里成了学生的舞台,老师则成了台下客。
参考文献:
[1](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1632)
[2]《班主任之友 》2010.324.1
[3](美国)谢尔・希尔弗斯坦《总得有人去擦星星》
[4]《中小学教学研究》2013.155.11
看了“高端的老师职称论文发表”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