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2017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分析论文(2)

家文分享

  2017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论文篇三

  《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

  决定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因素

  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们首先要有一种前瞻性的视角。所有发生在今天的大事,以及决定今后发展趋势的大因素,越大的变化,越大的事件,它的酝酿一定越靠前,我们越要往过去的时间里去寻找,这样就越可能发现它的踪迹――也就是要有历史的视角。

  比如说次贷危机,说起来是2007年7月出现的,但是我认为它的酝酿可以追溯很长时间。第一个时间段,我认为至少可以追溯到冷战结束。冷战结束导致了新一轮全球化的开始,在新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种利润,我把它叫做“新利润”。这个新利润我们直观地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在中国生产的耐克鞋,沃尔玛收购五块美元,拿到美国本土去卖就是120美元,中间要增长60倍;在中国生产的鼠标1块美元,到美国去卖40美元,增长40倍,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金三角生产的海洛因,两千美元一公斤,到美国要卖十万、二十万美元,增长的幅度也不过就是中国产品现在几十倍这样的一个增值倍数。

  关于这种利润,我们在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中,在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里找不到解释。有人说这是一个垄断利润,真是这样吗?当新全球化没有展开,发达国家的产业没有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国际贸易没有像今天发展的时候,垄断早就出现了。历史上帝国主义的出现,正如列宁讲的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时期,早在十九世纪就开始发生了,为什么那时都没有这块利润呢?有人说是知识产权,耐克鞋有知识产权、有无形资产,可是耐克鞋在美国国内生产的时候,怎么就没有这几十倍的利润增值呢?这个也解释不了。什么垄断,什么无形品牌、无形资产、技术等等,都解释不了。

  “新利润”的产生导致了一个大的变化,就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物质产业由于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产生了这块新利润,只要把物质产业转移到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资本就可以拿到这块新利润,所以物质生产就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形成了一个全新的全球化投资贸易模式。在物质产业转移以后,发达国家的资本干什么呢?几乎所有的物质产业,除非发展中国家不具备技术生产条件,物质产品都会被拿到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来生产。发达国家就这样在物质生产领域里全面丧失了比较竞争优势,只要中国等发展中国家能生产的,只要我们的生产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品马上就会转移过来。

  比如说汽车制造,现在已经过来了,出现爆发性的增长。之后飞机也要拿过来。中国从“十一五”开始计划,“十二五”要投产飞机。随着我们的技术前进一步,物质产业就往这边转移一步,跟着市场、消费就转移一步,就是这样的一个过程,把发达国家的物质产业一步一步掏空了,他们的资本就开始进入到了虚拟资本里面,我把它叫做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新阶段,也就是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产业转移了,一方面他们从生产物质产品转向了生产金融产品。

  过去,正如列宁所讲的,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资本输出,现在我们看到什么?整个是倒过来的,叫商品输入、资本输入,是资本逆差、贸易逆差,两大逆差,这明显与传统的过剩型的资本主义是完全不一样了,它是一种新型的形态,颠覆了整个现在传统经济学的理论,把整个社会的、全世界的经济运行都纳入到了一个新的轨道。我们如果不在这个新的轨道里面去认识问题,去看问题,很多问题就看不清楚。如果不采用新的观察角度,那我们就会既不知道这个事情是怎么来的,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未来怎么去发展。简而言之,就是要用战略的眼光、历史的发展的角度去观察国际国内经济的总体形势。

  中国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吗?

  首先要承认,这些年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工作进入了一些误区,导致了一些不稳定情况出现。比如说直到目前(编者注:指2008年12月底),投资的回落是一条逐渐向下的曲线,出口到11月份出现了一个急速下降的变化,消费需求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略有下降的曲线。而工业生产从2008年8月份以后到9月份开始急剧向下,我把它叫做折线性的变化。比如说从用电量,从钢的产量,还有从工业生产的速度,我们都可以看得出来,需求变化是曲线,但是工业增长出现了折线性变化。不是需求出现了折线性的变化,导致了经济增长出现了这种转折性下挫的变化,而是前一阶段我们过渡的紧缩导致了这种变化,我觉得这都是我们对次贷危机的影响,以及对现在通胀的特殊性质认识不清,所以不恰当地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里,把反通胀放在了第一位,而没有看到经济内生性的收缩已经开始了。在这个时候我们仍然在进行强烈的紧缩,结果没有紧下来物价,紧下来的是经济增长。本来,中国应当是在全球当中唯一一个具有条件战胜这场危机的国家,各方面的条件都具备,但是宏观上如果我们有失误的地方,那就另当别论了。

  宏观调控要避免四个误区

  我认为在2009年的调控当中,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可能发生的误区有四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对国际环境的判断一定不要偏于乐观。

  我很担心大家都抱有盲目的乐观情绪。现在有很多人都在讲次贷危机已经过去了,或者已经过去了多一半,下来就是一个尾声,就是要收场了。如果宏观调控立足于这样的一个判断,那么现在出台的这些反危机措施,包括四万亿也好,还有多少万亿也好,只是作为一个对冲当前危机影响的最终措施。假如我们没有预见到2009年将会受到比2008年严重得多的、更大的冲击,并按照这样一个预期做好各种准备的话,后果将会非常严重。非常遗憾,目前我还看不到这样的一种认识。比如说四万亿,如果说中国的出口5%到10%是正的增长,4万亿是可以解决经济下滑的,是可以保住的。但是如果2009年的出口是负的10%,或者是负的20%,乃至更多的话,这4万亿够吗?分摊下来一年2万亿够吗?我看这远远不够。

  为什么说2009年的危机会比2008年要严重得多?我认为2009年的次贷危机会向实体经济传播,并且再向金融市场返冲回来,加重危机的程度。我们知道,美国经济的特点是负债消费,靠居民负债,购买房子、购买汽车、购买各种消费品,他们的房贷、他们的信用卡贷款等等,最后都将通过一个渠道转回到金融市场上变成证券,叫做债款的证券化,以此来维持负债消费的增长。但是,金融市场的崩溃使负债消费通向金融市场的通道断了,所以居民的消费就不可能再有以前那样继续的增长了。这种增长一旦没有了,对美国本土的制造业就形成了一个需求屏障。那么,美国的制造业在没有了全球的竞争力以后,他之所以还能够苟延残喘到今天,有个重要的条件,就是他可以在金融市场上融资,发垃圾债券、发股票等等。而现在,金融市场这场风波切断了它供血的来源,相反,过去给他输血的这个渠道,现在变成了抽血的渠道了。比如说通用公司,大家知道,美国三大汽车之首,现在陷入很大的危机,其中就有360亿美元的无担保抵押债券,整个620亿的负债,现在人家在跟他讨债,日子很难过,向国会去求政府来援助。

  一方面,发债券的渠道断了,没法融资了。另一方面,美国的生存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之内,实体产业是靠虚拟市场的繁荣来补的。我经常说的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的通用公司的金融子公司,它的资产只占总公司的3% ,但是利润占到全公司的40% 。过去单纯发汽车贷款的金融总公司,参加了好多衍生产品的交易,然后大把大把地赚钱。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在很大的程度上,美国的实体产业是靠着虚拟资本来补充实体的,虚拟经济利润来补它实体经济的生存。如果这个来源一断,它的实体产业、教育也好、汽车等等也好,实际上面临的情况都一样。

  美国现在不愿意救它的实体产业。美国的金融机构那么多,要花的钱就很多,实体产业实在没法救。相对来说,它的金融机构还有一些全球竞争力,但是它的实体产业,却没有什么全球竞争力。美国国会对三大汽车公司说,你给我拿出一个计划来,我就给了你钱,你以后就能好过一些了。结果这三大汽车公司没底气在国会说出一个好的计划来,国会也就不给他这个钱了……实际上,这个例子就是美国整个物质产业的写照。另一面,美国经济将会受到需求的影响,受到整个金融市场融资断流的影响,受到输血这个血管堵塞断流的影响,生产制造甚至反回去抽血,美国的物质产业就要发生一个非常大的危机。现在(编者注:2008年12月)国会给了通用和克莱斯勒174亿美元的援助款,其中134亿给通用,但是通用拿到这134亿也就撑到2009年四月份,国会可能就不再给它钱。我预计,2009年4月份就是通用倒闭的日子。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预计2009年会有一场美国实体经济企业的倒闭风潮,这个倒闭风潮又会反向过来去影响它的金融市场。怎么影响呢?大家知道美国的上市公司只有两成是金融类股,80%是非金融企业上市,这些企业不好,一定会对美国形成一个非常大的冲击。当年日本泡沫出现了以后,很多人到日本出差回来说觉得日本人很好过,日子并不像发生金融危机的那样恐怖,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发生金融危机以后的十几年当中,日本仍然是一个贸易顺差大国,日本生产的产品除了自己消费,还可以出口。今天,美国是什么情况呢?美国现在食物消费当中的25%要靠进口,40%的消费品要靠进口,如果它的金融市场继续维持现在这个样子,大家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美国就没有能力去补充经常项目下的逆差,就不能拿金融商品去换我们的实物产品了。

  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了,老百姓就不干。奥巴马上来时要这个要那个,期待他的罗斯福新政?什么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的背景是生产过剩,现在是美国要动用一分钱,都得跟国际市场去借。要不到又怎么办呢?因此美国金融危机进一步深化的一个表现,就是它的社会将发生动荡。我看前两天《华尔街日报》上分析说美国的老百姓的储蓄率提高到10%,能够给美国增长1万亿的储蓄,但是如果现在美国的救市需要好几万亿的话,老百姓勒紧了裤腰带也不行。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2009年的通货可能会掉得很猛的一个很大的原因。简言之,美国2009年必然紧缩消费,他紧缩的消费就是我们的减少出口。

  我预计,2009年――最快是上半年,最迟是下半年――将有可能会爆发一场货币战争。这是因为,如果美元要崩溃,就会导致美国的金融市场崩溃,进一步导致美国的金融大权彻底丧失。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美国撑不住了,就要打一场战争,在经济手段黔驴技穷之后,动用军事力量挽救美元。我们看,现在美元0.2%的利率是二战以来最低的。要救援美元,美国的金融市场已经拿不出那么多钱来了。新总统奥巴马那8500亿美元在哪儿呢?现在这7000亿花光了以后,后面的钱在哪儿根本就不知道。如果美国实体经济引发了一场新的金融市场崩溃,谁都不去买美国的金融产品,那么它的融资情况就会更差,就更有问题。我们再看,从2008年7月到10月,美元展开了对全球货币的一轮强势,大概对欧元升值了25%。这一段升值,实际上只反映了一个问题,就是全球的不良金融资产都集中在美元资产上。反过来分析,欧洲的金融资产的规模和美国差不多,为什么不是欧元强,为什么欧元不去救?大家都知道这个救的是美国金融机构从全球调动美元,调动到美国去才把美元给买高了。

  这一点很好佐证,从2008年7月份以后,纽约股市两次跌到了8000点以下,最低的时候到了7552点,为什么是这样?过去美元走强,就是美元资产强,现在是美元强,但美元的资产却往下掉得很厉害,这个反差说明这些钱不是去购买美元资产的,大家都在逃离美元资产。如果说全球的不良资产大部分都集中在美元上面,这场风暴就将刮得更大,资本就会拼命往欧洲跑,因为欧洲是最大的资产池。与亚洲相比,中国很大,但是中国没有开放的市场。日本也不够大,也就是五、六万亿左右的资本市场规模,这样美元就会向欧元方向跑。前一段我们看到,在2008年6月当欧元到了1.6的时候,就爆发了格鲁吉亚和俄罗斯的争端,爆发了北约舰队和俄罗斯舰队在黑海的对峙。在那之前,赖斯到了格鲁吉亚去干了一些什么事情,讲了一些什么话,总之是欧元上升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美国就不干,就一定要搞出一点事情来。我们还看到,当美联储把它的利率这一次一步调到0.25的当天,欧元对美元猛升了5.1,从1.28一下到了1.47,蹦着往上涨。当然,最近这两天又有一天回落。

  总之,就是这场国际的变化,它会酝酿出很多很多的复杂关系。前一段有人让我说这个仗会怎么打,这个冲突会在什么地方产生,我真是讲不出来。为什么?因为这个需要有很多人研究,研究在欧洲的周边地区有哪些地方是可以撬动的地方,这些国家的政治、经济,这些变化都有什么东西,我觉得这恰恰应该是我们研究国际关系的人应该做的,我们在这方面的力量太弱了,我真说不清楚。不过我觉得这个战争恐怕是因为美元崩溃,美国没有了其他手段,只剩下这一招,所以他就要干这个事情。这是第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对国际经济环境的判断不能太乐观,太乐观了要出问题。

  第二个,就是我们对物价的形势判断不能太乐观。

  从2008年8月份以后,物价就开始明显地回落。8月份的回落,也是政策调整的一个衔接的点。有人认为正是因为物价开始回落了,中国政府开始刺激经济的政策了,如果是这样认识的话,特别是如果宏观调控当局也持有这种观点的话,我认为就很糟糕。物价从2006年四季度物价开始走高以来,两个因素在影响物价,一个是过低的食品价格,一个是输入型的通胀。比较起来,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程度更大一点。那么,从7月份以后,全球的物价都在往下落,而全球的物价往下落使国际资本大量地离开了商品期货市场,回归到美国的金融机构去救市、救金融机构,这样的一个过程才出现的。所以并不是我们控制物价、我们能够把它控制下来。2008年7到10月份,这轮美元的急升使大量的资本从期货市场抽出来,我们今天的物价才能大幅回落下来。

  但是,反过来也证明了一个道理,就是期货市场,或者是全球CPI的这种波动,全球物价形势的波动,是受制于、或者决定于资本的流动方向的。如果资本大规模地再回归到期货市场,那是一个什么情况呢?而且这种情况很可能大升!如果当这一轮危机相对地平缓、当金融机构调集美元去解决它的这种清算需求大体上结束了的时候,以后这些国际资本它还要回来的。它回来的时候,在很大程度上将不敢再碰衍生性产品了。但是,这个商品期货恐怕还是一个很好的投资方向,所以很有可能他们还要进来。从时间上来看,2009年上半年、或者六月份前后,是美国这一轮的CDO、CDS集中到期的年份,因为我们知道美国的次贷危机,它的高峰是2005年前后,那么一个标准的CDO,或者CDS是五年,所以陆陆续续到期的高峰是2009年。很多机构都预测了在2009年在六月份的时候,是CDO、CDS的到期高峰,是一个清算高峰时期,当这个高峰过去以后,这个资本可能又会要出来。那么出来的话,如果进入到商品期货市场的话,又会把期货给打高了。   我认为,中国经济再走出低谷向一次新的高峰再运动的话,应该在2009年4季度出现经济反弹。如果说,要是正好在反弹的时候,国际的价格又开始抬头,又开始把中国的物价顶起来,那你说,是不是我们又开始面临着过热,在过热与通胀之间必须做出一个宏观调控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又开始要把保物价放在第一位了?我很担心发生这样的事情再发生,那就会不断的重复以前的错误。

  第三个误区,是关于人民币的汇率问题。

  中国现在减少了一点外汇储备,资本外逃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在原来将近两万亿的外汇储备当中,有人计算过,至少有一半是国际热钱。这些国际热钱,我们在国际变动中如果利用得好,如果我们把自己的形势摆布得好,就将会有更多的热钱进来让我们利用。因为我们有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人民币和美元之间,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利差。

  前些年,大量的热钱进来,就是奔着汇差和利差这两个因素来的。但是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调控不当,摆布不好,有可能使这些外资就会大量地流出,这对中国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影响。刚才我讲2009年的外部经济环境的恶化比2008年要更加明显,2009年的出口比2008年还掉得厉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说是为了促进出口而使人民币贬值,是一个非常不理智、非常不明智的选择!但是,恰恰在最近(编者注:指2008年11月底),我们让人民币连续贬值了四天,发出一个强烈的信号是中国要用贬值来促进出口,结果大家看到最近的外汇储备开始大量下降,出现了资本外逃的情况。因为人家来,就是要赚你这个利差和汇差的。如果说真是出了资本大规模的外逃,比如说外逃出去1万亿的话,对中国的货币市场、金融市场等等各方面的影响将是非常不利的。我们不要以为调低人民币汇率,就能够把中国的出口拉上去,如果真是想拉,不如提高出口退税水平,千万不要动汇率。人民币2009年最好的选择就是微幅增长,比如说再有3%的涨幅,这个是最合理的安排,千万不要让它贬值,导致资本外逃。

  第四个、最后一个我们要避免的误区,就是我们不要把次贷危机,当做一个绝对的坏事情来看。当经济繁荣的时候,认为任何危险也没有;当次贷危机来的时候,我们又认为眼前一片黑暗,这两种思想都不是辩证的思想,都不是辩证的考虑问题。危机当中有机遇,繁荣当中有危机,我们应该这么去看问题。

  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我认为至少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我认为在现在正是中国向亚洲迈出一步的最好时机。在21世纪,中国一定会成为世界的老大,会成为全球的老大,但是你要想成为全球的老大,你首先要成为亚洲的老大。过去,在发达国家经济好的时候,实力强的时候,中国要想向亚洲地区迈进,不让你迈,亚洲国家对你也警惕,但是现在这个时机,亚洲国家依靠的美国、欧洲的出口靠不住了,那么中国如果能拉动他,他会对中国迅速缩短距离。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冲突,以及他们自己家门里边的事,必然要把他们更多的精力分散过去,这正是中国向外走一步、向亚洲走一步的重要时机。我们可以通过把产业链向整个东南亚地区延伸,通过我们的交通技术设施,比如说泛亚公路、泛亚铁路,和航道的整合,将产业链的延伸延长,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有好处的。另外,我们所面临的生产过剩的问题,如果有一个资本输出带动商品输出的趋势的话,也会很好地化解中国国内生产过剩的模式,所以这个机会可以说是千载难逢,是中国迈向亚洲最好的时机。要说战略,这就是大战略,这是奠定中国在21世纪能够站在世界顶峰的一个重要的一步。如果丧失的这个战略机遇,以后恐怕千载难逢,就难以找到了。

  第二点,我们现在处在向海外收购技术、收购品牌、引进人才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期。因为那些资产是比较便宜的,比如通用公司前几年最高峰时候的市值是560亿美元,到2008年11月通用和福特加起来还不到100亿美元,这个时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比较好的时机。进一步,美国政府现在需要中国的钱来支持他,那我们只有买你国债,我们买你的企业你不让,原来买尤里科你不让,现在你还不让吗?你不让我就不给你钱了,这口气能憋死你。所以我们不能够只想持有美国的国债,至少可以拿国债做筹码,增吃你国债可以,但是,你要放宽我对你美国企业的并购。这个时候我们的现金筹码显得非常之重,将会有很强的谈判能力。

  最后一点,这些年,就是这几年次贷危机深化的这个时期,是我们中国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好机会。解决台湾问题,美国是一个很大的障碍,大家说你一个经济学家怎么谈这个问题,这都是有关联的。打一场台海战争,恐怕也得几百亿美元,如果我们要是能够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何乐不为?美国的对台政策从属于对华政策,而对华政策,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我看现在就是两个,第一要中国的产品、廉价的消费品、要中国的资金,这是一个现实的利益;第二个,潜在的利益,就是未来它在和欧洲冲突当中,美国需要中国的支持。仅这两条,就足可以拉住美国,跟他谈判,然后给我们争取和平解决台湾问题争取一个良好的条件。


猜你喜欢:

1.2017当前国际国内形势论文文本

2.2017年国内国际形势论文

3.2017当前国内外形势与政策论文

4.2017国际形势与政策论文

2792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