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论文大全>政工论文>

2017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势论文

家文分享

  经济发展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形势是指客观事物发展的状况和趋势,是社会各领域事物的现状和发展态势的综合反映。下面是由学习啦小编整理的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一

  《当前我国经济形势十大隐患》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经济形势大好,但是,仍然存在着十大隐患,很值得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新唐书》记载这么一个故事:五代后晋国王庄公,英勇善战,成绩辉煌,后因“祸患积于忽微,智勇困于所溺”,最终导致国破身亡。欧阳修写道:“忧劳可以兴国,安豫可以亡身。”孟子亦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兴国,逸豫亡身。”《贞观政要》中说:“知其所以危则安矣,知其所以乱则治矣,知其所以亡则存矣。”古今中外的历史一再告诫人们:居安思危则安,乐以忘忧则危。这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如此,一个城市、一个地方发展也如此。

  当前,举国上下一片欢呼我国经济的大好形势!的确,经济形势是大好。在改革开放前20年里,国内生产总值以近乎9.3%的速度增长。如以1978年到2003年来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9.1%。特别是去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出现9.9%的增长;同年第二季度,由于受到“非典”的影响,下降到6.7%,同年上半年,仍保持8.2%的增长;第三季度,“非典”过后,又上升到9.1%。前三季度合计增长8.5%。据官方预计2003年全年GDP增长可达8.5%。这是—个了不起的增长速度。如果放眼世界,亚洲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地区,中国又是亚洲增长最快的国家,无疑中国是世界第一。从较长一点时间考察,中国经济已经经过了26年的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从改革开放前的4000多亿元人民币,上升到今天的11多万亿人民币,增长了20多倍。按长规的增长曲线,基数越大,增长越慢,但在中国似乎出现了例外。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例外呢?虽然原因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正在实行工业化。工业化的实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和土地,中国的劳动力和土地最为便宜;特别是大批农民陆续进城,将会使中国制造业的工资水平缓慢上升,但较长时期仍维持或压缩在较低程度上。还有外资的大量涌进,每年均以20-30%的速度增长,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助推作用。

  当前,中国经济的“列车”仍在快车道上迅速奔驰。中国的钢铁、煤炭、化肥、水泥、电视机、程控交换机、粮食、肉类、棉花、水产品、水果等,均居世界第一。目前中国水泥的年使用量和钢材的年使用量,已分别达到欧、美、日的总和。在建筑业方面,每年的开工和竣工量都已超过欧、美、日的总和。越来越多的印有“中国制造”的产品行销世界市场。

  正因为如此,所以有人说,“风景这边独好”!我国经济成为世界经济中的“一枝独秀”!还有人说:“这只是恢复性地增长”。较多的人认为:“我国经济又出现新的增长周期,这仅是开始,好戏还在后头呢!”官方也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新一轮增长周期的上升期”。香港《商报》2003年11月6日发表社评说:“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还谈不上是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充其量只是为今后大发展创造了条件——中国经济的大发展只是刚刚开始。”等等。

  更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外国人士担心:“中国经济这样高速增长,最终将吃掉全世界。”还有外国人说:“中国将要接管全世界”。

  法国巴黎百富勤驻华首席代表陈兴动在2002年7月28日结束的“世界制造业发展与中国经济展望论坛”上说,现在国外有句时髦的话——“到中国去,分享中国发展成果”。

  对于以上一些看法,我不敢完全苟同。我认为,形势越是大好,头脑越要冷静。不客气地说,现在我们有些人头脑已经发热,但还没到发烫的程度。虽然说这些话的人心地是善良的,是出于好意,但认识上比较浅薄,为表面现象所障目,对形势缺少理性分析。我认为,作为领导者,作为学者、经济学家,要有良知,要说实话,千万不能跟随媒体转,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头脑发热。大好形势是事实,经济增长逼近10%,确实喜人,应当充分肯定,但不能陶醉其中,忘乎所以!形势越是大好,越要冷静,越要认真理性思索在大好形势背后,是否还隐藏有某种或某些隐患、风险甚至危机的因素?

  在我看来,在我国现阶段,这些问题还是客观存在的,很值得我们深思并重视,必须防患于未然。

  第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5年来,我国经济增长的高速度,在很大程度上是靠政府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得的,如增发国债、扩大财政赤字、增加政府支出等,通常称之为“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当然,这种增长在一定时期内,如在经济衰退时期无疑是必要的,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它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持经济稳定,刺激经济恢复和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但是,仅靠这种方法取得的经济高增长和高速度是很难持久的,而且会引发出种种后患。因为: (1)政府原本职能,对市场而言,在于营造市场发展环境,弥补市场缺陷,而不是充当市场主体,更不能代替市场力量。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充当主体,不利于市场及其内生机制的形成,从而也不利于市场化及其发展。(2)财政政策的基本方针应当是收支大体平衡,略有节余,而不是财政赤字,更不能扩大财政赤字,意图借助财政赤字支持经济增长,是—种十分危险的做法。`当前,财政赤字是比较大的,接近或逼近警戒线,要当心!西方有一学者说过:“过量的财政赤字像一个巨大的黑洞,内含许多难以预测的怪圈。”(3)一国的经济增长如果主要靠政府投资来支撑,一国的经济平衡主要靠政府配置资源而不是市场调节来实现,该国的经济运行和发展,不可能认为是正常的、平稳的;和谐的和健康的。(4)更重要的;如主要靠高投入和高产出所形成的高速度,会人为地造成经济过热,相应地会产生许多无效资本,如重复建设,扩大社会成本,造成生产力过剩,产品过剩,竞争激烈,价格下跌,使企业利润率下降,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目前,仅就国有资本而言,大约有 30%的无效资本。同时,过剩产品也是高得惊人。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如起基础作用不是市场,而是政府,那就不是市场经济了。

  第二,客观地说,世界上还没有—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长盛不衰,永远保持高速度。恐怕中国也不能例外。经济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很多,很难用中国现在的速度来断定未来。中国今天的速度,只不过是在历史上曾在许多国家多次发生过的速度的重复,如二战后50-70年代日本的速度,20世纪 60-80年代亚洲“四小龙”的高速度,大都在10%左右的速度增长,持续均在22年之久,当时世人称之为“东亚奇迹”。审视他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高的速度,像我们今天一样,都是以制造业的发展为中心,资金来源主要靠政府投资和财政赤字,再加上外资的大量涌进。再往前看,19世纪中叶英国的速度,20世纪初美国的速度,都高得惊人!可是后来怎样呢,不是都因为这样和那样的原因而先后不同程度地跌落下来吗?中国古词中说:“高处不胜寒”!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在东南亚,伴随经济迅速增长,这些国家的优势逐步丧失。早在危机之前,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就断言“所谓的东南亚奇迹,是以高投入、低地价、低工资来保持的,由于资源和资金的相对稀少性’,优势将逐渐丧失,那时,东南亚经济增长将会难以为继。”此话—出,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议论纷纷,赞许者有之,反对者也有之。后来事实证明克鲁格曼的话是对的。前车之辙,不可不鉴。

  还需要关注的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势必使生产要素的价格在世界范围内均衡化,随之制造业逐步向低工资、低地价、低风险的国家或地区转移,从而使经济增速逐步降了下来。由于我国农村人口巨大,城镇化和城市化的潜力较大,转移的速度可能较慢一些,但转移还是必然的。

  “风水轮流转”,“30年河东30年河西”,似乎是一种定规。按照我们的设想,到202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36万亿人民币,在把人口增长约束在约14亿之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可达到 3000美元,每年经济增长率要保持7.18%-7.2%水平。虽然作为计划安排是可以的,但恕我直言,这种设想多少带有一点简单推论和形而上学的色彩,因为在这长达16-17年的时间里,除上述一些因素都在起作用外,还涵盖了许多未知或不确定的变数,如天灾、人祸等,因此,我们的目标能否如期实现,是个未定数?

  更何况,小康是一个复合指标,涵盖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社会公平、公正、道德等,都要达到—个新的水平或高度。小康的实现,既是社会的转型,也是社会的变革,而不单纯是经济的增长。

  第三,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的历史经验,经济下滑甚至经济危机,大都是在经济繁荣或极为繁荣时期突然爆发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原理:经济发展是有周期性的。这个理论有三个要点:(1)任何经济发展都有一个周而复始的周期;(2)在这个周而复始的周期过程中是分阶段进行的;(3)经济衰退或危机大都是在繁荣昌盛时期爆发的。经济发展通常是好和坏相伴而行,繁荣时期既容易掩盖矛盾,也容易产生并激化矛盾。所以,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光看好的一面,而不去看或忘却坏的一面。目前,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潜在的风险不仅存在而且还在快速增长,诸如,三农问题、大量失业和待业问题、国企改革问题、金融风险问题、两极分化问题、政治腐败问题、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等。这次三中全会讲了10个方面的问题。江苏是—个富省,人们很难想象,就在离南京不远的苏北的一些地方 (我的故里),到目前为止还很穷,农村教师发不出工资,-校舍倒塌无钱修建,孩子上不起学等。还有的县、市,因为穷把保育院、小学当作商品卖掉。中国人有—个很坏的毛病,就是“狂热症”,有些人在有些时候可能发展到忘乎所以的程度。如果我们不是健忘的话,“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仍余音在耳!现在又有人口出“狂言”,多少年赶超日本,又多少年赶超美国,似乎又摆出当年“超英赶美”的架势!我非常赞成成思危的观点:中国人要慎言“赶超”!任何事物的弹性都是有限的,膨胀到一定程度就会破裂。比较而言,目前我国还很穷,按官方规定600元以下为贫困线来计算,我国还有近3000多万人没有脱贫。这是中国的标准。如果按联合国的贫困线是每人每天1美元标准来计算,我国未脱贫的大约有1亿多人。人贵有自知之明。人民是社会的基础,基础不牢,有时会“地动山摇”!

  第四,目前,我国经济的增长之所以这样快,在很大程度上是靠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特别靠房地产投资来拉动的,而这些资金的来源除财政赤字外主要是公债。现在滚动性发行公债、卖公债,经济得到喜人的发展。人们想过没有,当将来用发行公债来买回公债时,即还债高峰到来时,经济将受到怎样影响?从实际情况看,公债的效应是逐步递减的,在发公债的初期,效益最高(因为不存在还债问题),等到发新债还旧债时效益就降低了,而且越发越多,效益越来越低,以致财政不堪重负,银行年年忙于发债、还债。我以为,国债的发行应当有个“度”,不能认为越多越好。目前,我国的公债负荷已相当沉重!材料显示,至2002年6月,国债公司托管公债总量(指额)已逾21000忆人民币,其中国债12000亿,政策债、金融债近9000亿。另外还有企业债400亿。另据资料表明,2001年和2002年,各发行量1500亿。2003年又发行1600亿。这里还要说明两点:(1)在12000亿国债中,长期国债有 6600亿。(2)企业债为400亿,这种公债都用于国家的重点工程,如三峡债券、铁路建设债券,说到底这些工程都是由国家财政来支撑的,债券级别是和国债一样,实质是国债。我们决不能像马克思所说的那样,只要今天活得痛快,就不管明天和后天的洪水漫天。更不能只要这届政府的高速度,而不顾下届或下下届政府的高速度。我总以为,经济增长靠投资拉动虽然是必要的,但靠不住,只有消费拉动才是靠得住的。所以增发公债,在一定条件下或一定时期内,不如增发工资。个人消费是扩大内需的主要动力。

  第五,目前我国除公债外,其他债务负荷也很重。如2002年年底,居民储蓄余额高达8.5万亿人民币,2003年底,已超过12万亿人民币;外汇储蓄到2003年10月,超过1000亿美元(相当8200多亿人民币)。还有外债约2009亿美元(相当16000多亿人民币)。这几项债务加总大约有14.5万亿人民币。这是—种非同小可的财政负重。居民储蓄是硬债务,到期必须还本付息,一个子也不能少,少了人民不答应。过去人们曾一度把居民储蓄看成是“笼中虎”,它曾虎视眈眈一阵子,现在老实多了!但千万不要以为,“笼中虎”永远不会“出笼”,成了“死老虎”、“纸老虎”!其实,它没有死,野性难改,弄得不好,“出笼”的危险性还是存在的,我们对此要有足够的警惕和防范。

  第六,我国金融系统问题比较复杂和严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过去我们重视不够!后来,由于亚洲金融危机和国内市场矛盾的加深以及金融领域中的问题逐渐暴露才逐步认识到的。目前,在金融业中矛盾重重:一方面,10多亿的居民储蓄,相当一部分找不到好的投资场所,另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和企业又千方百计大量地从国外引资;一方面,成千上万的中小企业找不到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大量资金源源不断流入一些无效的国有企业;一方面,GDP迅速增长,另一方面,金融市场一片萧条等等。这都是反常现象,值得注意。金融是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具有较大的风险性,同时也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中的薄弱环节。当前我国金融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国有银行不转轨也不转制。四大国有银行至今基本上还都是独资经营,管理方法陈旧,机制不灵,观念落后。四大国有银行商业化大轰大嗡已经多年了,但至今没有真正地进入市场。这种状况,是与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从而决定它无生命活力,更无抗风险能力。

  2.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严重。保守地估计,银行系统中的呆坏账约占银行系统总资产的20%。这意味着银行系统中有20%资产是无效的。政府三令五申下达指标让银行来完成,可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如银行为了对付政府,加大贷款基数,扩大贷款规模,增加长期贷款数额,来降低不良贷款率,也有采取票据空转来增加贷款规模,真是花样百出。目前银行系统总资产相当于我国一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大约在10万多亿。也就是说,要补偿银行系统这个大窟窿,要动用1年的国内生产总值的20%。根据巴塞尔协议规定,作为一项原则,各国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应当在8%左右,现在我国银行体系资本只占它的总资产不到7%多一点。这个7%资本充足率,与20%的呆坏账相比,表明银行系统已经资不抵债,是负债经营,客观地存在着支付不足的风险。

  3.金融资本流通不畅。金融的生命在于资本流动。资本只有在C,--W--G的加速循环和周转中,才能发挥出资本的本,隆——带来价值增殖。可是,目前投资的热点越来越少,资本的运行方向不甚明朗,相当规模的钱沉淀在银行里,成为“死钱”,几年积累下来,上千亿的利息拿什么来还?这样下去,银行作为企业还能生存和发展吗?

  4.股份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长期存在着严重的疲软现象。中国的股市,从1990年起步,到2003年,整整13年牛。在这13年中,虽然也出现过几度如1992年5月和1993年2月的“牛市”,但总的倾向不是“牛市”而是“熊市”。1997年5月,曾一度反弹,但一晃而过。1997年下半年虽然管理层采取了一系列利好政策,也未能摆脱困境,直至现在,中间虽有起伏,个别板块或企业也时有跳高和利好的情况发生,但总体来说,并未摆脱低迷状态。有些长期被套住的股民哀叹:“股海茫茫,何处是我们的归宿?”所以从总体上说,2003年以前的中国股市基本上是个“大熊市”。问题是: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的这种不能令人满意的现象?其根源何在呢?虽然细说起来,原因很多,如整个大气候不理想,前几年受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经济近几年来也不景气,国内买方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等,但主要原因不在这里,而在于这些作为股市的主体——上市公司“转轨不转制”和股市本身在组织管理上存在的种种弊端所造成的。如上市公司的主要功能错位;国有股和法人股不上市;国有股“一股独大”;国家控股公司组建过多;新、老三会并存;证监会越权和权力过于膨胀;政府对公司领导人仍保留旧体制留下的任免和奖惩体制;公司法人及其治理结构不健全、不规范;大部分公司被“内部人控制”;中小股东(特别是小股民)的利益得不到切实保护;股市信息的准确度和透明度不高等。

  5,存在一定程度的“掏空现象”。不久前,香港大学郎咸平先生写了一篇《掏空》的文章,引起了国际上广泛注视,其中主要讲的是亚洲一些家族企业如何利用“掏空”的方法来剥夺中小股东。这种掏空现象目前在我国广泛而又严重地存在着。在中国资本市场上,已经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近期还会有一批被掏空的上市公司暴露出来。掏空的方法很多,在我国原先由国有企业转换而来的股份公司中,有一个重大的特色,即分拆或局部上市,而不是整体上市。这种上市方式,最容易发生资本和利润的转移,很多作为子公司的上市公司明里暗里被母公司所掏空。例如,猴王集团是个大公司,其中一小部分ct猴王上市,但二者“三不分”。猴王集团把ct猴王看成是一块肥肉,先后从中套用3亿元。另外,ct猴王还为猴王集团提供3亿元担保。结果把ct猴王掏空了。前—阵子,国有股减持,有的上市公司把减持转换来的货币资金,退出股市,挪作它用,或进入国家财政,或划作社保基金,这也是掏空的表现。此外,一些大公司,还可以通过关联交易,转让利润等方式,掏空上市公司的财产。

  第七,在我国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在一些经济领域已经产生一定的泡沫。比较典型的要算房地产开发领域。从全国看,房地产投资高速增长,供求两旺,形势喜人!但必须看到,在全国有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房地产投资增幅过大,土地占用过量,房价上涨过快,房屋利用率过低等现象。据权威部门统计,2002年,房地产投资增幅高达32%,施工面积增幅在28%以上,销售面积增长近30%,销售金额增长高达37%;而截至2002年7月,全国商品房空置总量在1.2亿平方米左右,其中空置过 1年以上的超过50%,占压资金超过2900亿元。我们看到,在有些大城市(如北京和上海等)的周围别墅林立,占用大片、大片土地。这种状况可能引发严重的市场风险。更可怕的是,由于房地产业的投资约7成以上来自银行贷款,一旦房地产泡沫爆裂,势必引发金融危机,后果不堪设想。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包括北京和上海,一些腐败分子为了牟取暴利,与开发商相勾结,进行权钱交易,乱批地皮,乱搞开发,盲目扩张,其结果,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泡沫越来越大,风险也随之增强。

  第八,贪大求洋、大干快上之风有所抬头。尽管中央政府一再强调要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但一些地方政府在地方利益的驱动下,锐势不减。各地都在大干快上,大搞超前建设,预期工程,无度的消耗地方和国家的财力、物力和社会资源。目前我们看到,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已经出现一股追求高、大、洋的不良风气。据统计,目前全国各地在建和准备上马的地铁项目有20多个,总投资将超出2500亿元。近期,我在报上看到3条令人惊讶的消息:第1条是《招商引资变“让利竞赛”》(2003年 11月10日)。该消息说,许多地方一味追求GDP指标,致使地区之间招商引资变成了低水平的拼地价、拼税收减免的让利竞赛,有些地方出现“零地价”或“买一送一”。一些政府把招商引资当作“第一要务”,称为“一把手工程”,甚至将机关干部的工资与招商引资联系起来。第2条是《“长三角”上的“机场战”》(2003年12月11日)。该消息说,长三角地区正在上演新一轮的机场建设大战,机场密度已超过美国,这一地区拥有的民航机场将达到 48个。第3条是《统计作假年逾万件》(2003年12月 9日)。该消息说,近几年来,各级统计部门,每年查处的统计违法案件都在1万件以上,2002年,全国共立案1.83万件,结案1.56万件。还有,开发区的开发泛滥成灾。有些地方,造桥要造最长的,修路要修最好的,盖楼要盖最高的,等等。这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大跃进”之风,似乎又在全国各地不同程度兴起!此风不刹,后患无穷。

  第九,西部地区一些地方,把地区协调发展与缩小地区差别等同起来;又把缩小地区差别与国内生产总值收入差别等同起来。因此在这些地方,无论是省、市级行政区,还是市、县甚至乡,无论是生态脆弱区,还是经济贫困区,几乎都提出不切实际的要在本区内实现经济定期翻番或翻两番的任务,实现工业化,赶超先进地区。在一些中小城市,也要搞大机场,建造高速公路。有的建成后,因利用率不高,月月亏损,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而且越背越沉。绵阳机场就是—个很好的例证。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我们在六七十年代,大摘“三线建设”,花了几千亿元,兴建了许多大工程,后来就因为后续工程跟不上,缺水少电,交通也跟不上,接着—个—个几乎都泡汤了!今天,我们不能再摘无效工程,这种工程浪费资源,坑害了国家,也坑害了当地的黎民百姓,会引起人民广泛的不满。

  当然,有些大工程兴建是必要的,如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系统的治理工程,西气东输,西电东送,格尔木到拉萨铁路的修建,塔里木河以及相关河谷的治理,三峡工程等,都是跨世纪工程,潜力很大,功能无限。但也要看到,这些工程的存在和发展,是以更多、更大、更艰巨的后续工程跟上为条件的。如果这些必要的后续工程因为种种原因跟不上,或者不能很好、很快地跟上,上述工程很难发挥作用,甚至有的有报废的可能。

  第十,一部分人没有从经济增长中得到实惠,表示不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经济增长是单纯的数量型的增加,经济发展含概更多的内容,如质量的提高,品种的增多,经济结构的优化,科技水平上升,人民生活的改善,以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等。现今讲的经济发展集中体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上,而社会资本保持稳定的保值和增值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量化。经济增长更不等于社会发展,如果经济增长不能提高人民的物质文明生活水平和质量,不能促进社会公正和社会进步,不能保证社会资源有效利用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那么,这种经济增长是—钱不值的。我们无论如何不能以牺牲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发展、进步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眼前的“喜人的增长”。

  现在不少地方出现二律背反的现象:一方面GDP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居高不下;一方面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有限,甚至下降。这使得一些人感受不到GDP快速增长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除上述由于国内一些因素可能引发的风险外,还有可能来自国外的一些因素,如经济的、政治的以及军事的因素等可能引发的风险。

  美国通用电气公司前总裁韦尔奇说过这样一个煮青蛙的故事:许多公司失败的原因常常是对缓慢而来的致命威胁视而不察。这如同把青蛙放进开水中,它会拼命的跳出;但如果把它放进温水中,慢慢加热,青蛙会一动不动的死去。为什么会如此呢?因为青蛙内感器官迟钝,已经感觉不到生存的威胁,感觉不到外在的环境变化,只好安稳地接受死亡的降临!公司如此,国家也如此。如果国家领导人或决策者,总是自我始终感觉良好,觉察不到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变化,这就预示危机将可能到来。

  总的说来:任何时刻都要有忧患意识,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密切关注如何去避免风险,并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之道,千万不能乐以忘忧,乐极可能生悲!

  当然,我也十分相信,我们目前的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是胜利中的问题,只要我们充分认识,高度重视,认真对待,想尽一切方法去解决,我们一定会从胜利走向胜利。

  2017我国当前经济形势论文篇二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和金融改革》

  摘要:

  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经济金融运行显露出积极因素,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仍然任重道远,需要进一步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加大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力度,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一、经济金融运行状况

  (一)经济运行显露积极因素

  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后,我国实行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措施,拉动了经济反弹。但2011年以来,随着国际经济复苏放缓,欧债危机、美国经济复苏乏力以及我国一些经济刺激政策措施逐步退出等方面的影响,经济呈现回落态势。我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8%。其中,一季度增长8.1%,二季度增长7.6%。2012年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实际增长8.9%,比7月份回落0.3个百分点。8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为49.2%,比上月下降0.9个百分点。这是自2011年11月以来首次跌破50%,创下9个月新低。

  目前,虽然世界经济形势的表现状况并不乐观,我国经济发展还面临较多困难,但我国政府按照“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要求,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经济运行已经显露出积极因素。

  一是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结构性减税力度,特别是推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并且将试点范围扩大到10个省市,实施一系列减轻小微企业税费负担的政策措施。大力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中央财政投入268亿元,以贴息方式支持企业技改。鼓励民间投资,出台了“新36条”的42个实施细则,目前民间投资占整个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提高到62%,增长速度高于国有投资。实施“节能家电惠民”工程。加快推进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启动部分大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和给排水工程,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

  二是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在公开市场操作,存款准备金率、利率、逆周期宏观审慎管理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综合作用下,货币供应量增速总体回升。2012年上半年先后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率;6、7月份先后两次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优化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有关参数,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型微型企业、“三农”和国家重点在建续建项目的信贷支持。8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92.49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虽然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但从流动性状况和我国货币增长的整体情况看,这一增长还是处于适度水平,说明货币政策已经逐步回归常态。8月末,狭义货币(M1)余额28.57万亿元,同比增长4.5%,比上月末低0.1个百分点。M1增速较低主要与经济增长缓中趋稳、企业生产经营处于相对平稳期有关。除了货币供应量增速较为平稳外,8月金融数据还显示了另外一些特点。首先是8月份新增贷款大幅增长。8月末,人民币贷款余额60.89万亿元,同比增长16.1%,比上月末高0.1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7039亿元,同比多增1555亿元,表明项目审批加快,贷款审批速度也在加快,从贷款需求增加上可以看出,经济回升具有动力。其次,社会融资规模依旧保持较高水平。2012年1~8月的社会融资规模为10.07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6915亿元。8月份社会融资总量达到1.24万亿元,较7月份的1.04万亿元再次有了明显增长。

  三是投资、消费稳定增长,内需支撑作用进一步增强。2012年1~8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名义增长20.2%。从环比看,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增长1.33%。1~8月份,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名义增长15.6%,增速比1~7月份提高0.2个百分点。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4.1%。2012年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3.2%,环比增长1.28%。

  四是从政府调节经济政策来看,还有较大空间。今年1-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比去年同期上涨2.9%。8月份,CPI同比上涨2.0%。因此,我国在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方面,政府仍有很多政策工具。强劲的政策调整将有效增强市场信心,打破去杠杆化与去库存化的机制,从而使宏观经济看到反转的曙光。

  (二)稳增长和促进结构调整

  从表面来看,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放缓是受到外部环境不佳的冲击,但从深层次原因分析,则是因为我国正面临经济增长动力切换的重要关口。我国加入WTO之后,全球市场为我国消化了过剩产能,出口一直是拉动增长的重要原因。在欧债危机持续、美国经济复苏缓慢的情况下,外需迟迟无法重振,因此目前要着力扩大内需,提高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内需由消费和投资两部分组成,近年来,在刺激消费政策的推动下,消费对经济的贡献有所提升,但在过去几年推动消费增长的两大领域,即房地产和汽车逐渐退潮后,新的消费热点难以很快弥补上述两个领域的下滑,而通过财政刺激消费也受累于吃紧的财政收入而日益趋于疲软,于是投资将仍然是“稳增长”的重要支撑。从长期来看,我国经济平稳增长,需要不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摆脱长期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原有模式,推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动力更趋均衡;同时进一步推进经济金融体制改革,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深化金融改革与发展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金融系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部署,加强宏观调控和金融监管,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金融业竞争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

  (一)金融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绩

  我国金融调控和监管不断加强,大型商业银行改革不断深化,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不断推进,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与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农村金融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保险业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为113.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90%;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4279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109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1.57万亿元;保险业资产总额为6.01万亿元。截至2011年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882家,农村商业银行212家,农村合作银行190家;全国已组建新型农村金融机构786家,其中村镇银行726家,贷款公司10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0家;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4282家。

  我国逐步完善多层次、多功能的金融市场体系,促进经济多元化发展。2011年我国沪、深股市的总市值全球排名第三位;我国债券市场余额的排名为世界第三位、亚洲第二位。我国期货成交量在全球期货市场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上海黄金交易所在全球交易所市场黄金现货交易量中位居第一。

  我国金融业坚持深化金融对外开放,金融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目前,银行业已全面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证券业除了履行所有承诺,还主动实施了部分自主开放措施。保险业除了外资在合资寿险公司中的参股比例不得超过50%、外资产险公司不得经营机动车第三责任险的限制外,已基本实现全面对外开放。人民币跨境使用取得重大进展,双边本币互换稳步推进。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份额改革中取得重大进展,我国份额占比上升至6.394%,排名从并列第6位跃居第3位。同时,我国积极推动国际金融监管改革,深度参与国际标准和准则的制定与修改,不断提升中国金融业的国际地位和话语权。

  (二)金融发展中的难点问题

  1.金融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出现新变化

  我国加快金融发展改革也面临诸多挑战。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发展模式均面临转型压力,货币、金融政策的国际协调难度增大。我国金融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在国际金融标准制定、国际金融治理等全球金融问题上将承担更多责任。

  从国内看,对外开放不断扩大,需要建立和完善能够有效调节大国开放经济的金融政策框架。从中长期来看我国经济仍然面临一定的通胀压力,在经济结构和国际收支失衡背景下,外汇净流入增加较多导致货币被动投放压力仍然存在。我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口红利”开始减少甚至消失,人口老龄化将逐步显现;必须以只占全球7%的耕地和6%的水资源养活全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2.金融支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的任务十分艰巨

  我国社会融资格局还是以银行业的信贷服务为主体,间接融资占比很高,集中了过多的风险。2011年企业部门通过证券市场筹措的资金只占20%左右;全部贷款余额约55万亿元,全部股票市值和公司债券余额约26万亿元;金融机构资产规模:银行业为92%,保险业和证券基金业只占8%左右。我国城乡、区域金融发展不协调,东部地区本外币存贷款余额占到60%左右。

  近年来,金融系统积极落实“有扶有控”的信贷政策,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不断加强。截至2011年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余额(含票据融资)已达到10.8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8%,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10个百分点。但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面临融资难、资金链脆弱等问题。银根紧缩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国有商业银行难以满足小企业以“短、小、频、急”为主要特点的融资需求;小型微型企业本身的发展特征,决定了其很难通过公开的资本市场进行直接融资。

  四家大型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刚刚起步,作用有限。目前,农户信用贷款比例很低,绝大部分为抵押或担保贷款,很多农户难以提供充足的担保物,制约了农户贷款增长。

  3.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转变

  我国金融业粗放经营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国有控股金融机构公司治理需进一步完善,整体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有待增强。商业银行经营压力较大。在利率市场化、加大流动性控制以及金融脱媒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银行资本补充、流动性和盈利等都面临较大压力。我国监管部门要求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和10.5%。近几年,我国银行业持续加大从资本市场融资的力度,造成资本市场压力较大。目前,国外银行业的存贷款利差普遍维持在1%左右,而我国银行业存贷款利差超过3%。我国银行业经营上过分依靠存贷款利差仍在延续,因此银行有较高的放贷冲动。这种情况使得信贷有可能被投放到产出率较低的投资领域,银行信贷风险上升。

  4.金融业发展中的风险问题

  一是金融机构“走出去”存在较大的风险。海外中资金融机构面临主权风险、法律风险;由于海外营业性分支机构数量少,制约了融资服务。受人民币升值预期影响,境内金融机构对境外提供融资服务时承担了较大的汇率风险。

  二是我国金融领域面临的系统性风险。(1)地方政府融资平台风险。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余额10.7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6.7万亿元,占62.62%。地方政府短期内平台项目开工过多、投入金额过大、资金使用及回收周期过长,导致项目未来盈利能力存在较大不确定性。(2)银行理财产品蕴藏风险。银行理财产品的增加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必然性,但其在运作过程中也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3)房地产金融风险。自“新国十条”以来,各种遏制炒房政策如限购、停止第三套房贷款、提高第二套房贷首付和利率等,都可能长期执行。总的来看,房地产开发商资金状况已经出现了严峻的情况,有可能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引发的系统性风险。(4)民间借贷引发系统性风险。近来,温州、鄂尔多斯等地开始爆发民间借贷违约潮,并呈现全国蔓延的趋势。民间借贷中的很大部分钱是来自于银行,在民间借贷失控后,银行可能会出现呆坏账。(5)金融体系普遍存在的顺周期行为以及监管、会计等制度因素可能加剧系统性风险累积。

  (三)深化金融改革和提升金融业竞争能力

  1.继续深化银行机构改革

  (1)推进大型商业银行改革。强化组织体系建设,推动从大银行为主向大中小共生并存多层次多元化银行体系转变,大力推进政策性银行、国际性大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地方中小银行业金融机构分层配置、科学合理布局。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加快建设和完善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大型商业银行未来战略转型将围绕两项重点任务展开:持续深入推进经营结构的优化调整;积极审慎推进综合化、国际化发展。完善公司治理,强化股东和董事会责任,推动建立与风险责任相挂钩的薪酬激励机制。推进加强以资本约束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内部管控长效机制建设。引导具备条件的金融机构在明确综合经营战略、有效防范风险的前提下,

  稳妥开展金融业综合经营试点。

  银行机构结合经济新的增长点,进一步拓宽业务领域。“十二五”时期将加快构筑经济增长的新基础,这为银行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期,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活动是扩大内需的主导力量。2011年中国的汽车拥有率为每1000人44辆,而全球的平均水平为135辆。2011年我国城镇化率已经首次超过50%,达到51.3%,比2000年提高15.1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内每年城镇新增人口仍将在1000万人左右,产生约300万套新增住房需求。依靠市场调节推动产业调整是提升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的关键环节。因此,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产业结构仍将以工业制造业为主导;而工业制造业又将以重化工业为主导;重化工业发展将以重加工规模扩大和水平提升为主导;而这些改造升级活动会增大对技术装备的需求,带动装备制造业等重加工业加快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会加快发展,这些领域都需要金融加大支持力度。

  (2)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逐步完善政策性银行运营的法制环境,明确界定政策性银行业务范围。形成政策性银行与商业银行分工合理、相互补充、良性发展的格局。

  (3)继续深化中小商业银行改革。中小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重点任务:加快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和经营模式,寻求内生性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快经营模式转型、强化资本管理,继续加强在专业市场或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一是中小商业银行未来需要更多地从提高运营水平、提升盈利能力、加快业务模式转型角度来提高资本利用效率、加强核心资本内部积累能力;要思考如何转变通过信贷资产扩张来发展的老模式,加快中间业务、零售业务等低资本占用业务的发展速度。

  二是许多中小商业银行在一开始进行同质化的竞争,但近几年走差异化、集约化发展的道路。多数银行选择的突破口是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在投行、贸易融资、私人银行、托管等新兴业务上竞争激烈。此外,许多银行也强调走科技银行的发展之路。

  三是着力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难。加快发展地方性中小银行和社区金融服务机构,设立和完善服务于中小企业的专营机构。如小企业信贷中心、小企业事业部等。鼓励金融机构创新服务小微企业的金融产品和信贷模式。积极推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质押方式;简化业务流程,从机构审批、产品审批等方面,引导和鼓励小银行增加小企业服务网点和产品。积极推动多层次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建立专门面向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此外,积极拓宽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中小企业板、创业板等直接融资;通过加强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人民银行的合作,更好地支持中小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融资。

  2.深化农村金融改革

  (1)进一步完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逐步形成以农村合作金融为主体,商业金融、政策金融分工协作、民间借贷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民间资本以入股方式参与商业银行的增资扩股;参与农村信用社、城市信用社的改制工作。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和小额贷款公司。

  (2)继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按照“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做实资本,服务‘三农’”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保持县域法人地位的长期总体稳定。要以市场为导向,规范省联社履职行为。

  (3)加快金融创新,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深入研究和探索将农村“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及房屋所有权、林地使用权)用于贷款抵押。加强信用风险补偿机制,创新支农贷款担保机制。当前,农户多种经营贷款需求猛增,因此,应引导鼓励涉农金融机构适度提额度、改周期、增服务;简化贷款办理流程。加强电子银行、网络银行建设,提高金融服务效率。

  (4)积极支持农业企业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支持农业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加快发展农产品期货市场。开发和大力推广适合农村与农民特点的保险产品。

  (5)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政策扶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给予金融机构的“三农”贷款贴息、减税、奖励等措施。继续运用多种货币信贷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力度。深入推进农村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和信用环境建设。

  3.促进保险业深化改革与发展

  着力优化保险业组织体系,形成市场主体多元、竞争有序、充满活力的市场格局。规范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管理体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保险公司设立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鼓励开展资产管理产品创新,支持保险资金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拓宽投资渠道;积极培育保险市场,不断丰富保险产品,拓宽保险服务领域,逐步建立国家政策支持的巨灾保险体系。

  4.促进金融市场在创新中规范发展

  (1)进一步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一是推进机构改革发展。积极支持证券公司做优做强。鼓励证券公司以合规经营和控制风险为前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创新活动,提高核心竞争力。鼓励证券公司通过上市增强实力,提升竞争力。支持证券公司为企业并购重组提供优质服务。支持期货公司通过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方式,进一步壮大规模和实力。健全证券期货市场中介组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机构,壮大多元化机构投资者队伍。促进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机构健康发展,规范发展私募基金机构。推动社会保障基金、企业年金等参与资本市场。

  二是大力发展多功能、多层次资本市场。规范发展主板和中小板市场,支持中小企业运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推进创业板市场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和效率,支持创新型经济发展。扩大代办股份转让系统试点,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统一监管的场外交易市场。探索建立国际板市场。完善不同层次市场间的转板机制和市场退出机制。

  三是继续深化股票、债券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扩大市场参与主体,丰富品种创新。积极探索发行方式创新,进一步弱化行政审批,强化资本约束、市场约束和诚信约束。完善新股发行询价制度,提高发行定价的合理性。健全退市制度,坚持优胜劣汰。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再融资制度和投资者回报机制。完善债券发行管理体制。推动债券市场创新,在现有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基础上,推进债券品种创新和多样化,扩大债券市场规模,丰富债券品种期限结构。推动发展期货和金融衍生品市场。积极扩大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主体。建立金融衍生品监管法规体系。

  (2)继续发展货币、外汇和黄金市场。大力推动货币市场各子市场协调健康发展,进一步加强货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货币市场管理制度,优化货币市场机构投资者结构,大力发展货币市场中介机构。鼓励货币市场工具创新,拓宽市场广度和深度,增强流动性管理功能。稳步推进外汇市场建设,丰富外汇市场产品,完善外汇市场交易机制,支持中小金融机构参与外汇市场,继续推进外汇市场对外开放。推动黄金市场稳步规范发展,改进黄金市场服务体系,完善黄金市场仓储、运输、交割和黄金账户服务体系。

  (四)坚持金融改革和维护金融稳定“两手抓”

  根据我国金融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可以认识到,金融改革、金融安全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必须要“两手抓”。

  一是构建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宏观审慎政策的主要目标是维护金融稳定、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强化中央银行在维护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方面的职责,逐步采用审慎工具,主要包括运用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拨备、存款准备金率等工具进行逆周期调控。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二是防范金融风险应注意“疏”、“堵”结合。目前,我国金融资产和货币供给增长较快,但一些经济薄弱环节的资金支持不够,这种情况反映了金融发展和金融政策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当前一些资金的瓶颈问题仍然没有妥善解决,例如在农村,土地、房产都没有办法抵押,所以资金支持很难到位。因此,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只有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了,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才会随着提高。此外要注重发挥财政资金、政策性金融和直接融资的作用。

  三是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加强监管。金融危机过后,G20、IMF、BIS等都提出了很多金融监管改革的建议。目前我国是分业经营和分业监管,但实际上金融机构的综合业务已经做了很多,包括理财产品、衍生产品等。因此,需要加强各监管部门的协调监管。另外,在加强监管的同时也要鼓励金融创新。推动实施中国银行业新监管标准,不断优化监管工具和指标体系。建立健全适合中国国情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测评估方法和操作框架。加强证券期货公司净资本监管,完善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控制指标体系。健全保险业偿付能力监管体系,强化资本补充和约束机制。加快建立存款保险机构和完善金融安全网。

  【参考文献】

  [1]祝宝良.当前经济形势与政策取向[J].中国金融,2012,(9).

  [2]刘强.中国金融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信息,2010,(27).

>>>下一页更多精彩的“经势论文”

2793754